王昌龄《送魏二》及赏析
送魏二赏析 王昌龄

送魏二赏析王昌龄这首诗妙在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并且在艺术构思上也颇有特色。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送魏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赏析“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
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
“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
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
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有《水经注·三峡》中描写猿声的意境:“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
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诗歌鉴赏】王昌龄《送魏二》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送魏二》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王昌龄《送魏二》原文及翻译赏析王长岭《送魏二》原文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想起远在潇湘月亮上的君,我很担心听到长猿梦。
王昌龄《送魏二》翻译在高楼里举行了一场宴会,散发着橘子和葡萄柚的香味,为朋友送行。
河风吸引了河雨。
在感觉到凉爽的夜晚之后,他把朋友们送上了船。
似乎看到朋友们在潇湘的月光下睡不着。
当我听到海峡两岸猿猴的叫声时,我晚上会感到失眠。
王昌龄《送魏二》赏析《送魏儿》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王长岭降职龙彪威时写的。
在一个晴朗的秋日告别魏儿(见《橘子和葡萄柚香》)。
告别宴会位于河边的一栋高楼里。
橘子和葡萄柚的香味飘在空气中。
环境优雅,气氛温暖。
这一切都特别美好,因为朋友们即将分手。
这里的叙事和风景都是秘密选择的,离别的感觉是不情愿的。
“你今天送你的时候一定是喝醉了,明朝相思已久”(贾志送李世郎去常州)。
第一句中的“醉”一词暗示着“酒深沉而深情”。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
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
“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
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照惯例,最后两句话似乎可以归结为告别的感觉。
然而,诗人将眼前的场景“远至潇湘月记君”(“潇湘月”:湘江上的一部作品)推到一边,用“记”一词从对面勾勒情感,为行人创造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们晚上会把车停在潇湘(潇水和潇湘在玲珑县相遇,俗称潇湘)。
当时风吹雨打,孤月高照,环境十分荒凉,行人难以入眠。
即使他做了一会儿梦,两边的猴子也会一个接一个地闯入梦中,使他难以入睡,因此他无法摆脱梦中的忧郁。
诗人从看(月光)和听(猿声)两个方面描绘了一个典型的夜间孤独环境。
在月夜停泊船只是一种错觉。
在梦中听猿类说话更是虚幻。
送魏二这首诗的意思

送魏二这首诗的意思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送魏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作,曾作为诗词鉴赏材料编入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此诗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
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感叹唏嘘的情感。
全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有朦胧之美,在艺术构思上颇具特色。
送魏二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送魏二原文翻译以及赏析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诗人王昌龄与友人告别,表达他心中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送魏二朝代:唐代作者: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赏析“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
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
“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
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
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有《水经注·三峡》中描写猿声的意境:“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
【古诗文阅读】王昌龄《送魏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古诗文阅读】王昌龄《送魏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送魏二王昌龄醉酒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肥。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试题】(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2)一、二两句诗中“醉酒别”“江风引雨”抒发了花雨深情,请作详细表明。
(4分后)(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参考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花雨知音,借酒浇愁;悠悠风雨衬托伤感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二:⑴诗里的“凉”字有何妙处?试作赏析。
(4分)答案:⑴“肥”字写下了江风夹杂雨水灌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下了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觉)(2分后);同时也就是悲凉氛围、情感的充分反映,将情景融合在一起(2分后)。
⑵“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⑵虚写下,写下的就是作者想象的情景(1分后)。
想象魏二梦里听到猿啼,难以入睡(1分后)。
诗歌表面写下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写下作者送行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2分后)。
三1、有人说道“肥”就是诗的诗眼,试作赏析。
(5分后)2、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后两句。
(6分)参考答案1、“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即,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觉。
(2分)同时也是全诗中凄凉氛围,情感的反应,(2分)该字将情景融合到一起了,所以“凉”是诗的诗眼。
(1分)2、这首诗运用了利害融合(对写下、想象)的手法。
(2分后)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独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睡去,两岸猿啼也可以一声一声闯进梦境,并使他彻底摆脱愁绪。
这两句就是交互式,月夜泊舟已就是幻景,梦中听到猿,更是幻中存有幻。
【古诗文阅读】王昌龄《送魏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古诗文阅读】王昌龄《送魏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试题】(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参考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二:⑴诗里的“凉”字有何妙处?试作赏析。
(4分)答案:⑴“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觉)(2分);同时也是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将情景融合在一起(2分)。
⑵“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⑵ 虚写,写的是作者想象的情景(1分)。
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1分)。
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写出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2分)。
三1、有人说“凉”是诗的诗眼,试作赏析。
(5分)2、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后两句。
(6分)参考答案1、“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即,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觉。
(2分)同时也是全诗中凄凉氛围,情感的反应,(2分)该字将情景融合到一起了,所以“凉”是诗的诗眼。
(1分)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对写、想像)的手法。
(2分)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脱愁绪。
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2分)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送魏二_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送魏二_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送魏二_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唐代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注释魏二:作者友人。
排行第二,名字及生平均不详。
潇湘月:一作“湘江上”。
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
泛指今湖南一带。
清猿:即猿。
因其啼声凄清,故称。
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清猿与壶人争旦,缇幕与素濑交辉。
”鉴赏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
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
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
“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
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
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有《水经注·三峡》中描写猿声的.意境:“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送魏二原文赏析及翻译

送魏二原文赏析及翻译送魏二原文赏析及翻译送魏二原文赏析及翻译1原文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在橘柚飘香的江楼上醉饮话别,江风把那细雨吹进小舟,顿感丝丝寒凉。
想象你独自远行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在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注释魏二:作者友人。
排行第二,名字及生平均不详。
潇湘月:一作“湘江上”。
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
泛指今湖南一带。
清猿:即猿。
因其啼声凄清,故称。
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清猿与壶人争旦,缇幕与素濑交辉。
”赏析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
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感叹唏嘘的情感。
全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有朦胧之美,在艺术构思上颇具特色。
首句“醉别江楼橘柚香”是点明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
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寒雨连江”则是表明气候已变。
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
“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
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三四句“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送魏二》及赏析
送魏二
唐代: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注释
魏二:作者友人。
排行第二,名字及生平均不详。
潇湘月:一作“湘江上”。
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
泛指今湖南一带。
清猿:即猿。
因其啼声凄清,故称。
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清猿与壶人争旦,缇幕与素濑交辉。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后期(748—756)王昌龄贬龙标尉时,当是
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送别友人时在宴会上所创作的,为客中送客之作。
赏析
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
境幽雅,气氛温馨。
这个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
这里
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
连江”,气候已变。
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
诗中不但写了江雨入舟,不过“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
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
舍和对离别的伤怀。
“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不过
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
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使用皆妙,耐
人涵咏。
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
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
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
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
摆不脱愁绪。
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
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有《水经注·三峡》中描写猿
声的意境:“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
绝。
”“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
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
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
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
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这样
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
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通过造境,“道
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
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