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10句家训家族兴旺千年

合集下载

农户家规家训

农户家规家训

农户家规家训在横纵交叉的社会与历史中,为什么有的家族绵延数十代,兴旺千百年,而有的家族却在短暂的辉煌中悄然谢幕?古人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这也是“富不过三代”的原始出处。

道德传家久。

《周易》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一句,能成为古今家训中的高频句子,似乎也说明了这点。

在每个具体的家族和家庭生活场景中,家训是治家的智慧;在家族和家庭保持延续的长河里,家训又是传承的智慧。

一、明·王阳明家训01.夫学,莫先于立志。

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

学习,没有比先立下志向更重要的。

不确立志向,好比栽树不栽培它的根而徒劳地对树木培土浇灌,劳苦却不会成功。

02.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

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

现在人的毛病,大多只因一个傲字。

千罪百恶,都从傲上来。

人一旦傲了,就会变得自以为是,不肯在别人面前认错。

二、明·姚舜牧家训03.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

教育子弟,关键是培养其朴素、踏实的德性。

04.无哲不愚。

愚是外在的表现,愚是形似简单,实质大彻大悟,掌握了事物基本规律的的表现。

三、明·吴麟徵家训05.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祸本也。

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肯定是要吃大亏的。

06.少年人只宜修身笃行,信命读书,勿深以得失为念。

所谓得固欣然,败亦可喜。

年轻时,机会多的是,来日方长,不必计较一时得失,多读书,加强自身修为才是首要的。

07.不合时宜,遇事触忿,此亦一病,多读书则能消之。

读书可以改变气质。

四、明·吕坤家训08.传家两字,曰读与耕。

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安家两字,曰让与与忍。

防家两字,曰盗与奸。

亡家两字,曰淫与暴。

积德、勤俭可以兴家旺家。

败德、妄为必定败家亡家。

五、清·王夫之家训09.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

古代最经典的十大家风家训

古代最经典的十大家风家训

古代最经典的十大家风家训
古代最经典的十大家风家训包括:
1. 周公《诫伯禽书》中提到“一饭三吐哺”,意为要谦虚恭敬,把对方奉为贤者,认真请教。

2. 诸葛亮《诫子书》中提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味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才能实现远大的志向。

3. 司马谈《命子迁》中提到“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要善待父母、忠君报国和实现个人价值。

4. 颜之推《颜氏家训》中提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意在强调培养个人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性,比积累财富更重要。

5. 李世民《诫皇属》中提到“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感激,要珍惜食物,不忘初心。

6. 包拯《包拯家训》中提到“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强调了廉洁自律的重要性,严格要求家族成员不得违法乱纪。

7. 欧阳修《诲学说》中提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强调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要不断琢磨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

8. 袁采《袁氏世范》中提到“厚于责己而薄责人”,意味着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多反思自己的过错,少指责别人的不足。

9. 朱柏庐《朱子家训》中提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意味着做事要有计划和准备,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才手忙脚乱。

10. 李毓秀《弟子规》中提到“凡是人,皆须爱”,强调了人与人之间要互
相关爱和尊重,无论身份地位如何。

这些家风家训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们不仅传递了古代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也为我们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古代家规家训名言名句

古代家规家训名言名句

古代家规家训名言名句
古代家规家训名言名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对于人生、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洞见。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古代家规家训名言名句:
1. “家和万事兴”。

这句话出自《红楼梦》,意思是家庭和谐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只有家庭和睦,才能兴旺发达。

2. “读书是为了让人们成为有道德、有才干的人”。

这句话出自《论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才干的人。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意思是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

4. “行百里者半九十”。

这句话出自《史记》,意思是成功的道路上,成功的百分比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已经走了多远。

5.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意思是要想实现目标,必须从脚下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才能最终达成目标。

6.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意思是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必须从小事开始,不断积累,才能逐渐达到更大的目标。

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出自《孟子》,强调了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认为一个国家的灭亡,每个人都应该负起责任来尽力挽救。

这些古代家规家训名言名句,传递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不仅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做人、做事,也让我们明白了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谦虚、勤奋、自律的品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一、养子须教子1、须知孺子可教,勿谓童子何知。

(《增广贤文》)2、养不教,父之过。

(《三字经》)3、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增广贤文》)4、富若不教子,钱谷必消亡;贵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长。

(《增广贤文》)5、居家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增广贤文》)6、能师孟母三迁教,定卜燕山五桂芳。

(《增广贤文》)7、训子须从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学初。

(《增广贤文》)8、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

(家诫要言)9、立身作家读书,俱要有绳墨规矩,循之则终生无悔无尤。

(家诫要言)10、儿小任情骄惯,大来负了亲心。

(《小儿语》)11、凡好何须父业,儿若不肖空积。

(续小儿语)12、要求子顺,先孝爷娘。

(续小儿语)13、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增广贤文》)14、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

(《增广贤文》)15、事亲须当养志,爱子勿令偷安。

(《增广贤文》)16、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牛马。

(《增广贤古代经典文17、凡人皆有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曾国藩家书》)18、京师子弟之坏,无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

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曾国藩家书》)19、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

(《曾国藩家中》)二、仁爱1、百善孝为先。

(《赠广贤文》)2、孝当竭力,非徒养生。

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

(《增广贤文》)3、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治文贤文)4、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

(家诫要言)5、当少壮时,须体念衰老的酸辛。

(《增广贤文》)6、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

(《增广贤文》)7、早把甘旨当奉养,夕阳光景不多时。

(《增广贤文》)8、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增广贤文》)9、尊师而重道,爱众而亲仁。

(《增广贤文》)10、孤寡极可念者,须勉力周恤。

家训十句,一字千金,成就千年望族

家训十句,一字千金,成就千年望族

家训十句,一字千金,成就千年望族经典家规家训10名句,一字千金,成就千年望族。

1. 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摘自《钱氏家训》。

不要见到利益,便想着去谋求,也不要见到了别人有才能,便心生嫉妒。

2. 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

摘自范仲淹《告诸子及弟侄》。

在平日之中,一定要多读对自身有益的书籍,清心寡欲,洁身去做事情,自立自强,树立自身的高尚品德。

3. 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摘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慈爱的兄长挑起养家的重担,辛苦备至。

可是,他宽仁而没有威严,督导训示不严格。

4. 得失之心未去,则不得;得失之心去,则得之。

摘自陆九渊《陆九渊家书》。

患得患失的心态不克服改观,就不够有坚韧的志向也无法得到真正的知识,如果克服了患得患失的心态,那么就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行进,能够获得坚强的志向和真正的知识。

5. 父母罔极之恩,同于天地。

凡我子姓亲存者,务宜随分敬养。

摘自双井《黄氏家规》。

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就像是天地一样宽广。

但凡宗族中的亲人父母健在,一定要按照本分去供养。

6. 实艺懿行,人未必信,纤瑕微累,十手争指矣。

摘自柳玭《诫子弟书》。

即使有了真才实学或美善的品行,别人也不一定相信,但若有一点瑕疵或受了牵连,人们就争着指责。

7.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

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而猖狂。

摘自[明]洪应明《菜根谭》。

德是才的主人,才是德的奴仆。

有才而无德,就像是家庭没有主人,奴仆管事,怎不妖魔乱舞而猖狂呢?8. 愿以吾言敷而告之,吾族敦睦当自吾子起。

摘自黄庭坚《戒子家训》。

希望你能够把我的话告诉所有家族中的其他人,让我们家族和睦。

9. 近年史学凋废,去岁作试官,问史传中事,无一两人详者。

可读史书,为益不少也。

摘自苏轼《与侄千之书》。

近些年来史学几乎没有人再去研究和讨论了,去年我作为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问了一些他们关于史传的事情,竟然没有一两个人能够详细清楚地表达出来,你以后要多读一些史书,那样将会从中受益匪浅。

中国古代最经典的十大家训

中国古代最经典的十大家训

中国古代最经典的十大家训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与国家更加富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历来重视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

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读者一起来赏析。

NO.1《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

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

你怎能不慎重呢?”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NO.2《命子迁》【作者】司马谈,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

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此孝之大者”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

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

古今中外十大著名家族家训,值得收藏

古今中外十大著名家族家训,值得收藏

古今中外十大著名家族家训,值得收藏梁文道说:'奢华容易,但教养很难'。

教养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比如,父母对于孩子的潜移默化,即所谓的“榜样力量”。

以及通过受教育所获得的关于人格以及心智的建立健全。

小编给大家总结了古今中外十大著名家族家训,值得学习收藏!!天下第一世家:中国孔子世家教育子女十训1、虽然生活贫困,但绝不抱怨自己所生存的环境;2、即使生活在困境中,母亲依然倾注所有的热情教育子女;3、越是伟人,越要自我学习与自我感悟;4、失败也绝不气馁,用顽强的挑战精神武装自己;5、通过长途旅行考验和锻炼自己;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7、结交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8、不亲自教授子女,只监督和考察其学习情况;9、人性的弱点有时反而会成就一代伟人;10、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

政治世家:美国肯尼迪家族教育子女十训1、亲手制作孩子的育儿日记与读书记录,然后对此进行彻底检查;2、帮助孩子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3、父母要经常向孩子讲述他在事业上所发生的故事;4、吃饭时要形成一种自然和谐的讨论氛围;5、教授孩子“取得第一名成绩的人不会被人无视”的世界法则;6、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帮助他们解决问题;7、让孩子进入名牌大学进行学习,使之获得最好的人脉关系;8、让孩子明白,起初的笨拙与不适应,将会通过反复努力而变得熟能生巧的道理;9、告诉孩子要树立远大的目标,但切勿急躁,必须循序渐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10、父母与兄弟姐妹之间,要形成一种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良好家庭氛围。

瑞典首富:瓦伦堡家族教育子女十训1、在海军服兵役,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2、通过在世界知名大学学习与在跨国企业里就职开阔眼界;3、构筑国际性人脉关系;4、遵守并重视世代相传的原则;5、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6、每周日早晨与孩子们一起散步;7、弟弟接着穿哥哥穿过的衣服,从而养成俭朴的生活作风;8、做事不能鲁莽,避免锋芒毕露的行为;9、爷爷作为孙子的人生导师,传授智慧和经验(隔代教育);10、如果想要成为继承人,必须首先具备一颗爱国心。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家规或家训的名言警句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家规或家训的名言警句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家规或家训的名言警句1. “家和万事兴,家乱万事穷。

”例子:你看那一家人,和和睦睦的,日子过得蒸蒸日上,这不就是家和万事兴的最好体现嘛!要是一家人整天吵吵闹闹,那肯定好多事都不顺,这不是家乱万事穷嘛!2.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例子:你想想,那些对孩子严格要求的父亲,往往能培养出孝顺懂事的孩子,就像隔壁老王,对孩子多严厉呀,他孩子就特别孝顺。

而那些一味宠溺孩子的母亲,最后孩子不都被惯坏了嘛,这不是慈母多败儿嘛!3. “子不教,父之过。

”例子:哎呀,那孩子那么调皮捣蛋,到处惹事,这能怪谁呀?还不是他爸没好好教他,子不教,父之过呀!4. “棍棒底下出孝子。

”例子:以前的人不都常说嘛,孩子不听话就得打,你看那些被打过的孩子,长大后不都挺孝顺的嘛,这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呀!5.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例子:你说家长自己都做不好,怎么要求孩子做到呢?只有自己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才能让孩子学好呀,你看人家李老师,就是孩子的好榜样!6. “百善孝为先。

”例子:一个人要是连孝顺都做不到,还能谈什么其他的善呀,那肯定不行呀!就像那谁,对父母一点都不孝顺,能说他是好人吗?百善孝为先呀!7.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例子:现在的孩子呀,吃饭都挑三拣四的,也不想想这粮食来得多不容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呀!8.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例子:咱自己没事的时候就多想想自己的问题,可别整天去议论别人的是非,这才是对的呀,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嘛!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例子:别觉得那是个小坏事就去做,也别觉得那是个小好事就不做呀,这道理多简单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嘛!10. “勤能补拙,俭以养德。

”例子:你看那孩子虽然不是特别聪明,但人家勤奋呀,最后不也取得好成绩了嘛,还有呀,俭朴才能培养好品德呀,勤能补拙,俭以养德呀!我觉得这些家规家训真的都很有道理呀,咱们都应该好好去遵循,这样家庭才能和睦,孩子才能成才,社会才能更美好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琅琊王氏有中华第一望族之称,自汉谏议大夫王吉“始家臬虞后经东汉魏晋南北朝至唐末约一千年,族中竟有六百余人将名字刻在了中华文明史册上,单宰相就出产了九十二位。
05 包拯: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琅琊王氏家训》: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极点;把美名推让给别人而自己承担过失,是德的极点;传播好名声使亲人显赫,是孝的极点;兄弟和乐,宗族欢欣,是悌的极点;在财物面前没有比谦让更好的了:这五条,是立身的根本。
06 欧阳修:玉不琢,不成器
欧阳修: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不会受到损伤。
古人10句家训家族兴旺千年
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详,传统家训家规中,包含了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
而且,家规家训都非常质朴、实用。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规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殷殷教诲......
01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曰: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
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07 人之至亲,莫过父兄
袁采: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兄弟。
袁采为人才德并佳,他以儒家之道理政,以廉明刚直著称于世,而且很重视教化一方。
在任乐清县令时,他感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做法,于是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
这本书的论述其语颇有见地,且深入浅出,极具趣味,极易领会和学习,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所以又称《俗训》。
左宗棠从20岁开始就参加进士考试,6年当中,3次入京考试,全部铩羽而归。
这么个看似落魄的落榜生,却成为了清朝的封疆大吏,收复新疆,成为民族英雄。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成功的秘诀:学识和才干,一天不用心,就留出一天的差距,千日不用心,就留下千日的差距。
不管什么样的事务,无论它怎样微小,其中很可能蕴藏巨大的信息量和规律。所以随时随地要留心,要勤于琢磨。
09 曾氏16字家训
曾国藩:“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吴越王钱鏐[liú],钱鏐在临终前,曾向子孙提出了十条要求,被后世称作《武肃王遗训》。
基于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角度出发,为子孙订立了详细的行为准则。
一千多年来,遗训和《家训》世代相传,子孙后代的身体力行,成为立族之本,旺族之纲。
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玄同、钱三强、钱基博、钱钟书、钱复、钱穆、钱逊……包括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裔科学家钱永健,都是钱王后裔。三十多世,仅遍布海内外的科学院院士就有100多人。
02 司马谈《命子迁》
《命子迁》: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学富五车,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03 诸葛亮《诫子书》
《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去世前对子孙告诫:“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的人,都不许回归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家族祖坟之中。如不顺从我的心意,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
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铭记。
曾国藩还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
并说“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10 子孙十要 望族之纲
钱氏家训: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起了做买卖。
母亲觉得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于是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信中表达了他对儿子和外甥的期望: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
04 琅琊王氏:中华第一望族
有评论称钱氏家族千年兴盛,近代俊彦接踵的原因出自家族重视传统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而《钱氏家训》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允许
取消允许
知道了
长按识别前往小程序
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
《袁氏世范》传世之后,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并得到历代士大夫的推崇。
08 左宗堂:不日进,则日退
左宗堂: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须随时随事,留心著力为要。事无大小,均有一当然之理,即事穷理,何处非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