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拾遗简介

合集下载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历代本草著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

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东汉时期,但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或在战国时代就已有雏形。

该书是汉代以前许多医药学家的集体创作,而托名于神农。

《本经》全书四卷,其中序录简要地概括了四气、五昧、毒性、配伍应用等中药基本理论。

上中下三卷,载药365种,分别记述各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病症。

《本经》是汉代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按毒性的大小和有无及药物的补泻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按药性分类之开始。

所述药物的功能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它所记载的大多数药物,不但确有实效。

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

如用水银治皮肤病,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其中大多数药物仍为现代临床所常用,是许多治法、方剂中的主药。

《本经》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以及《本草纲目》,都是在《本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本经》中出未免掺杂了一些糟粕,如称某些药物可以“久服神仙”、“不死”等等,应本着去芜存精的精神,批判地继承。

(二)《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492~500年之间。

为南北朗梁代陶弘景所编著。

自《本经》成书以来,经过魏晋的历史变迁,当时的名医如吴普、李铛之辈对其进行了增减尔后流传下来的《本经》药物品种不一,药性寒热的记载,以及主治的多少也各不相同,加以草石不分,虫兽混记,不便医家传阅。

于是陶氏搜集各种《本经》的传妙本。

并编入《名医别录》,逐条注释,定名为《本草经集注》。

全书分三卷,后作七卷抄写,收药730种,分成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有名未用七类。

这是药物第一次按自然分类法进行分类。

它创立的“诸病通用药”,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要求、用量服法、药品真伪与药物疗效的关系等,均有论述。

郁金香简介50字

郁金香简介50字

郁金香简介50字
郁金香学名(Tulipa),是属于百合科郁金香属的草本植物,是
荷兰的国花,,荷兰人民把最接近5月15日的星期三定为全国一年一度的郁金香节。

英文名:Flower of Common Tulip,Flower of Late Tulip ,中药名称:郁金香《本草拾遗》;郁香《太平御览》;红蓝花、紫述香《纲目》。

郁金香鳞茎皮纸质,内面顶端和基部有少数伏毛,叶3-5枚,条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花单朵顶生,大型而艳丽,花被片红色或杂有白色和黄色,有时为白色或黄色,长5-7厘米,宽2-4厘米,6枚
雄蕊等长,花丝无毛,无花柱,柱头增大呈鸡冠状,花期4-5月,它的确切起源已难于考证。

但在500多年前因中亚地区的人所戴的头巾与郁金香花形相似,其原名Tulipa就是土耳其语“头巾”之意。

故有的专家认为它的原产地大概是在土耳其和地中海一带。

至1863年传至
荷兰。

第1页共1页。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一、《神农本草经》春秋战国时期,临床中医学的迅速发展使临床药物学知识不断积累,至秦汉,国家得到了统一,医药学本身的发展也要求对药物学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神农本草经》遂应需而生。

该书为秦汉以来多位医药学家不断搜集整理,由政府征集,大约至东汉初年成书。

全书载药365种,依据药物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系统、全面、可靠地总结了秦汉以前医学界和民间的用药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经典专著,成为魏晋以下历代研究本草学的必备参考书和经典钻研对象。

本书辑选尚志钧、尚元胜校注《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中有关内容,但对一些神仙、道教思想内容,如“紫苏……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之类进行了删减。

二、《名医别录》梁·陶弘景撰写了《本草经集注》,该书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新增补药物三百余种,结合《神农本草经》原有药物,共计七百三十作种,广泛收集了汉魏晋以来诸名医在多种《神农本草经》传本中新增药物及(或)新的临床功效。

多部早已失传的汉晋时期本草学名著,如的华佗弟子吴普、李当之的《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中(部分)内容即可见诸本书。

陶氏将其全面收集整理,名之曰《名医别录》。

该书以其疗效确切、内容丰富的价值挤身于经典著作之列,仅次于《神农本草经》,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书辑录了由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6月)中人关药物及论述。

限于篇幅,对临床功效以外的内容适当进行了节删。

三、《药性论》唐·甄权著。

甄氏为隋末唐初人,曾仕隋,至唐太宗时年已一百二十岁,以医药名世。

该书注重结合临床实际议论药物性味主治,所论甚详,尤以君、臣、佐、使、使用禁忌等资料收罗较多,并多举方剂印证,对临床指导很大,对后世药学家及临床家都有较深刻影响。

四、《唐新修本草》唐·苏敬、李勣等编篡。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此时期出现了不少新药、外来药。

《本草拾遗》辑释

《本草拾遗》辑释

《本草拾遗》辑释《本草拾遗》共计一卷,宋嘉定元年(公元11世纪)成书。

作者王灼,是南宋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其在书中辑录了《神农本草经》以来的药学知识,并加以整理补充,其内容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药材、药物鉴别、药性、采集、产地、调制、修治、服用、禁忌等10余项内容。

后人将《本草拾遗》誉为“本草纲目之蓝本”,甚至有学者将《本草拾遗》与《证类本草》相提并论,同为中药研究的最早文献。

卷首原有“吕”字,盖据第一版《校正医学启蒙》序中提及:此乃明道间,余求先世旧刻诸书,乃见吕氏临川老人所辑《本草》,由是始识此书为吾祖家传也。

(即吕广详《明道本草》)。

但此书现已失传。

近人顾观光考证,《本草拾遗》并非王灼自辑,而是编辑于吕广详之前。

据其自序云:余性素好古,夙嗜本草,因校诸方书,得吕临川医学《启蒙》十卷,每事细考,条分缕析,审核确当,类辑成帙,亦如《启蒙》之备。

虽未尽尽善,然余私心窃谓比之先贤,不啻千里矣。

然其中亦颇有纰缪之处,余之意不敢不自信,乃据旧本校之,又使吴门蒋思豫为详润之,复历历检视,多少更易,几经寒暑,乃定厥初。

卷四至卷十六,收载历代本草二百八十九种,将全书合为三十四类。

每类下列诸药,分上、中、下三品,后附解药,间有注释。

每种药物列述形态、采收季节、性味功效及附方,并有按语或评论。

按语部分,较为详尽,对药物的产地、采制、性味功效作了详细描述,可补《本草纲目》的不足。

解药大多取自唐宋以来诸家本草,也有少数是作者的创造。

按语内容还涉及文学、哲学、音韵、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给读者提供了关于本草学方面的史料。

卷十七到三十,列入了《神农本草经》药品之外的八百多种药物。

有些药物名称,因《神农本草经》未载而创。

卷三十一是新增加的品类,如紫菀、冬葵、毛相、远志等。

卷三十二开始收载传统经验方,分成上、中、下三品。

各条注明组成,可以参照使用。

从该卷开始,《本草拾遗》中便标明“出《证类本草》”。

此卷中收载的很多传统经验方,后来都被收录在王好古的《医垒元戎》和王执中的《证类本草》中。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苍耳子为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

野生。

全国各地均产,以山东、江苏、湖北产量最大。

原植物喜生于平原、丘陵、低山、荒坡、路边、田边。

喜温暖稍湿润气候,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味辛、苦,性温,有毒。

归肺经。

功效发汗散风祛湿、通鼻窍、止痛。

临床用名有生苍耳子、炒苍耳子。

【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味甘,温。

主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

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

《名医别录》:味苦。

主治膝痛,溪毒。

《本草拾遗》:叶妥,安舌下,令涎出,去目黄好睡。

子炒令香,捣去刺,使腹破,浸酒,去风,补益。

又烧作灰,和腊月猎脂,封丁肿,出根。

又毡中子七枚,烧作灰,投酒中饮之,勿令知,主嗜酒。

《药性论》:亦可单用,味甘,无毒。

主肝家热,明目。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填髓,暖腰脚,治瘰疬疥癣,及瘙痒,入药炒用。

《开宝本草》:味苦、甘,温。

膝痛,溪毒。

《本草纲目》:炒香浸酒服,去风补益。

尤治皮肤风,令人肤革清净。

善通顶门连脑,盖即苍耳也。

《本草经疏》:苍耳,得土之冲气,兼禀天之春气,故味甘温,而《别录》益之以苦。

当是无毒。

叶味苦辛,微寒有小毒。

苦以燥湿,甘以和血,温则通畅。

春气发生而升,故主风寒头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恶肉死肌,膝痛,溪毒也。

祛风疗湿之药。

《本草蒙筌》:味苦、甘,气温。

味苦、辛,微寒。

有小毒。

最忌猪肉、米泔。

散疥癣细疮遍身瘙痒者立效,驱风湿周痹四肢挛急者殊功。

止头痛善通顶门,追风毒任在骨髓。

杀疳虫湿蛪,主恶肉死肌。

益气开聪明,强志暖腰膝。

亦堪久服,明目轻身。

《本草乘雅》:盖耳者听之官,肾之窍,肺之司,故苍形似耳,实中两仁似肾,壳皮坚韧,丛毛刚劲,从革作金之肺象也。

固入肺肾,以肾为主,肾藏志,志者肾之神也。

志强窍斯开,窍开耳斯聪,耳聪声斯入。

若以肺为主,设肾不司窍,虽有其声,不与耳接,非耳外声,声无所尔。

益气者,窍开气斯益,设有气无窍,亦填塞不输,何由宣布,亦可入肝,色苍故也。

历代本草著1

历代本草著1

第01讲历代本草著作、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

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讲义编号NODE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五)《本草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李时珍。

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七)《中华本草》为当代本草代表作。

前30卷为中药,收载药物8980味,后4卷为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讲义编号NODE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历年考点最佳选择题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A.《开宝本草》B.《嘉祐本草》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拾遗》[讲义编号NODE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本草经集注》E.《神农本草经》[讲义编号NODE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概述中药性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是药物内在特质的外在表现。

中药性能则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是药物的内在特质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四气(一)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第四章 证类本草讲解

第四章 证类本草讲解
现有谢海州、马继兴等以敦煌残卷《食疗本草》(载有榆荚、 蒲公英、甜瓜、覆盆子等26个药)及《医心方》、《重修政 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等书中的佚文为依据,并参考有关方 文献而成的重辑本。(1984年人卫出版)
《食疗本草》
魏晋隋唐时期,有关食疗书很多,仅《隋书》就 记载40余种,如刘休《食方》、《崔氏食经》等。 唐.孙思邈《千金方.食治》已经总结五脏所宜 食疗法,提出了用含碘的海藻、昆布及羊靥yè治 瘿瘤(缺碘性甲状腺肿),用动物肝藏治夜盲, 用谷皮熬粥治脚气病等。孟诜正是总结前人经验 写成的不朽食疗专著。
《纲目》引文注“药性”、“甄权”、“权曰”。
但近人范行准考证《药性论》为五代后周.孟贯所著。(见 《精华》174页)尚氏也认为有唐代中期药物骨碎补(开元713 -741年间皇帝始命名)、补骨脂(元和十二年始有传入记 载),也疑非甄权所著,但暂从旧而。
《药性论》
该书药物的内容有正名、性味、君臣佐使、 禁忌、功效主治、炮制、制剂及附方等。尤 注重君臣佐使及禁忌。计标明君药76种,臣 药72种,使药108种。少数药下有归经和作 用部位,如龙胆草归心,蓼实归鼻,蓝实治 络中结气,牛蒡达十二经脉等。单味药下多 列有附方,如石灰、莨菪、大麻子、苏子、 蓼实等。这些附方多这李氏《纲目》所转引。
紫苏
《药性论》
药性论云:紫 苏子无毒 主上气咳逆治冷气…叶 可生食,与一切鱼肉作 羹良。
紫苏
《药性论》
《药性论》
药性论云:龙胆君能主 小儿惊癎,入心,壮热、 骨热,痈疽,治时疾热 黄,口疮。
3.《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是一部内容充实的古代营养学和食物疗法专书, 也是很有临床价值的经验方集锦。据《嘉祐本草》所引书传 载:“唐同州刺史孟诜撰,鼎又补其不足。”

我国历代重要本草简介

我国历代重要本草简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
宋(1098~1108年)
唐慎微
共31卷,载药1746种,新增药500余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本草,是现今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备的重要参考书。
《本草纲目》
明(1596年)
李时珍
共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374种,附药图1109幅,附方11096条。全书按药物自然属性,自立分类系统,为自然分类的先驱,集明代以前本草学说之大成。17世纪初传到国外,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海药本草》
唐(约907~925年)
李珣
共6卷,载药124种,主为外国输入的药物。
《图经本草》
宋(1061年)
苏颂等
共21卷,为我国最早的版印墨线药图,绝大多数图为实地写生绘制,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原书已失传,但其药图930余幅及文字说明仍存于《证类本草》之中。重视药材的道地性。为现今本草考证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新修本草》(《唐本草》)
唐(659年)
苏敬、李勣等22人
共54卷,载药850种,新增药114种,其中有不少外国输入药物,如安息香、血竭等。由政府组织编辑颁行,为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药典。采用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著作打下了基础。
《本草拾遗》
唐(741年)
陈藏器
共10卷,收载《新修本草》未载药物692种,各药一般记有性味、功效、生长环境、形态、产地及混淆品种考证等。
《本草纲目拾遗》
清(约1765年)
赵学敏
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记载的药物有716种。新增西洋参、冬虫夏草、鸦胆子等药物。
《晶珠本草》
清(约1840年)
德玛尔.旦增彭措
共载西藏东部、青海、四川西部的药材2294种。叙述了每种药的来源、生长环境、性味和功效等,是历代收载藏药最多的典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草拾遗简介
《本草拾遗》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是陈藏器(公元741年(辛巳年),唐开元29年)所编著。

本书原著早已散佚,但从《证类本草》中看,引用本书所载的药物就有447种之多。

《本草纲目》引用诸家本草的药物,也以引用本书所载的药物为多,有368种。

陈氏认为《本经》问世以后,虽有陶弘景、苏敬等注解、修订、补充,但还有被遗漏而未载于本草的药品。

“故别为序录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曰《本草拾遗》,共十卷。


本书原著早已散佚,但从《证类本草》中看,引用本书所载的药物就有447种之多。

《本草纲目》引用诸家本草的药物,也以引用本书所载的药物为多,有368种。

本书编著成功,进一步充实了本草的内容,对医药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所以李时珍对其极为推崇,评价它说:“其所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


《本草拾遗》共10卷,分为3部分。

兼顾药学理论和实际应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序例1卷,相当于药物总论。

拾遗6卷,共载《新修本草》未收之药692种(一说712种)。

每药详述药名、产地、性状、采制、性味、毒性、药效、主治、禁忌等。

解纷3卷,主要是解决旧本草著作药物记载之纷乱,考证品种,订正讹误,辨析形态、性味相似易于混淆者,现知论药269种。

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既吸收了众多的民间医学成就,也勇于实践,无论是理论还是临床应用都有自己的创见。

清代全祖望因陈藏器的医学贡献,称其为“四明医学之初祖”。

《本草拾遗》的内容丰富广博,对于祖国医药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