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考试知识点整理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纲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纲(复习总要求:结合每章节后客观题和作为作业布置的计算题)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1 、统计的三个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P5三个含义:统计工作(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关系:统计工作(活动),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基础;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是统计实践活动的产物。
统计学是统计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它来源于统计实践,又高于统计实践,反过来指导统计实践。
2、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统计学的特点:1、数量性2、总体性3、具体性4、社会性3、统计的作用(功能):1、信息功能2、咨询功能3、监督功能4、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方法与工作过程.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哲学唯物辩证法、社会经济学、数学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归纳判断法及其他相关的方法统计工作过程P10—11: (统计任务、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统计信息管理),三个阶段并非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各环节往往是交叉进行的。
重点掌握内容: (能联系实际进行判断)5、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P11—16(1)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客观存在,并在某一相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
简称总体.总体特点: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或者差异性)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无限总体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任务的改变而改变(2)标志与指标。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分为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指标(统计指标)是说明现象总体量的特征的概念。
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数量指标反映现象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总量指标质量指标反映现象发展的相对水平、工作质量—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指标和标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是:第一,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第二,指标都是可量的,而标志不一定是可量的。
统计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原创整理精华,考试复习必备!)

统计学原理与实务各章节复习知识点归纳(考试复习资料精华版-根据历年考试重点以及老师画的重点原创整理)第一章总论重点在“第三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考点一:掌握以下四组概念(含义及举例)——肯定考一个名词解释!①总体、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
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
②标志、标志值及分类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分类:Ⅰ按性质不同a.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品质特征,一般用文字表现。
(有些品质标志虽然以数量表现,但实质表现产品质量差异。
例如产品质量的具体表现未“一等、二等、三等”。
)b.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
只能用数值来表现。
Ⅱ按变异情况可变标志:当一个标志在各个总体单位表现不尽相同时称为可变标志不变标志:……都相同……不变标志。
标志值:标志的具体表现。
③变量、变量值变量:指数量标志。
变量值:指数量标志值,具有客观存在性。
④指标的含义及分类(统计)指标:是综合反映统计总体某一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简称指标。
a.按其反映总体现象内容不同:数量指标(绝对数,绝对指标,总量指标),质量指标(相对数或平均数,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b.按其作用不同: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c.按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试点指标和时期指标d.计量单位的特点: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指标。
★指标和标志的区别与联系:区别:①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指标是说明总体的数量特征;②标志既有反映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也有反映总体单位品质特征;而指标只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③凡是统计指标都具有综合的性质,而标志一般不具有。
联系:①许多指标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得;②指标与数量标志可随统计研究目的而改变;课后习题: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是:数量性、总体性、变异性。
统计研究运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标志值就是标志表现。
第二章统计调查考点一:统计报表的分类①填报内容和实施范围:国家、部门和地方统计报表②调查范围:全面、非全面③报送周期长短:日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④填报单位:基层、综合报表考点二:“普查”的含义普查:是普遍调查的简称。
(完整word版)统计学原理知识点及公式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及公式第一章统计总论•1.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3.统计学的研究方法•4.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变异与变量、统计指标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5.国家统计兼有的职能第二章统计调查•1.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基本要求•2.统计调查的种类•3.统计调查方案的构成内容•4.统计调查方法: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5.调查误差的种类第三章统计整理•1.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方法•2.统计分组的概念、种类•3.统计分组的关键•4.统计分组的方法:品质分组方法、变量分组的方法•5.分配数列的概念、构成及编制方法变量数列的编制基本步骤为:第一步:将原始资料按数值大小依次排列。
第二步:确定变量的类型和分组方法(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分组)。
第三步:确定组数和组距。
当组数确定后,组距可计算得到:组距= 全距÷组数全距= 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
第四步:确定组限。
(第一组的下限要小于或等于最小变量值,最后一组的上限要大于最大变量值。
)第五步:汇总出各组的单位数(注意:不同方法确定的组限在汇总单位数时的区别),计算频率,并编制统计表。
间断式确定组限:汇总各组单位数时,按照“上下限均包括在本组内”的原则汇总。
重叠式确定组限:汇总各组单位数时,按照“上组限不在内”的原则汇总。
因为有了“上组限不在内”的原则,实际工作中,对于离散型变量也经常采用重叠式确定组限的方法。
•6.统计表的结构和种类第四章综合指标•1.总量指标的概念、种类和计量单位•2.相对指标的概念、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相对指标的种类。
相对指标包括: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3.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众数、中位数●4.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第五章 抽样估计•1.抽样推断的概念、特点、和内容。
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概述

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概述第⼀章绪论统计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进⾏核算和分析,是⼈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描述和分析的⼀种计量活动。
统计的三层含义:统计⼯作、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们对客观事物的数据资料进⾏搜集、整理、分析的⼯作的总称,是⼀种社会调研活动统计资料:是统计⼯作的成果,包括各种统计报表、统计图形及⽂字资料等。
统计学:是研究⼤量社会现象(经济)的总体⽅⾯的⽅法论科学三者关系:统计学与统计实践活动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理论⼜⾼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
统计⼯作和统计数据是⼯作和⼯作成果关系。
统计⼯作过程(统计⼯作的基本环节):1.统计设计(准备阶段)设计⽅案、指标体系、分类⽬录等2.统计调查(调查阶段)收集和占有统计资料3.统计整理(整理阶段)分布数列、次数分布等加⼯资料(承上启下)4.统计分析(分析阶段)绝对指标、相对指标等5.统计的表现与运⽤(⼯作总结)统计研究的基本⽅法:1.⼤量观察法2.综合指标法3.统计分组法4.归纳推理法5.统计模型社会统计学的特点1、数量性:统计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
2、总体性:主要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规律3、具体性: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不是抽象的量。
4、变异性:总体中各单位的数值表现存在差异5、不确定性:是在现有的统计资料基础上或样本数据基础上进⾏阶段性分析,所获得的结论不确定统计的职能: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
第⼆章统计数据的搜集统计学中⼏个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统计数据:是对客观社会经济现象进⾏计量的结果。
1.定类尺度:也称类别尺度或列名尺度,是按照现象的某种属性对其进⾏平⾏的分组或分类。
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
2.定序尺度:⼜称顺序尺度,是对现象之间的等级差或顺序差别的⼀种测度。
可以确定类别的优劣或顺序3.定距尺度:也称间隔尺度,是对现象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测度。
统计学原理大一知识点梳理

统计学原理大一知识点梳理1.统计学的定义和目标:-统计学是一门学科,研究如何收集、分析、解释和推断数据。
-统计学的主要目标是从已有的数据中得出有关总体的推断,并为决策提供依据。
2.数据类型:- 数据可以分为定性数据(qualitative data)和定量数据(quantitative data)。
-定性数据是描述性的,通常是非数值型的,如性别、种族等。
-定量数据是可计量的,通常是数值型的,如身高、体重等。
3.数据收集:-数据收集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验、观察等方式进行。
-数据的收集要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4.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总结和展示的过程。
-描述统计包括计数、柱状图、饼图、均值、中位数等方法。
5.概率与概率分布:-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值。
-概率分布是描述随机变量取值和其对应的概率的函数。
6.统计推断:-统计推断是通过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的过程。
-参数估计是通过样本数据估计总体参数的值。
-假设检验是根据样本数据判断总体参数是否满足一些假设。
7.抽样与抽样方法:-抽样是从总体中选取部分个体作为样本的过程。
-简单随机抽样是每个个体被选中的概率相等,且无关的抽样方法。
-系统抽样是按照一定规则选取个体作为样本的抽样方法。
-分层抽样是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然后在每一层内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
8.正态分布:-正态分布(也称为高斯分布)是一种对称的连续概率分布。
-正态分布的特点是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相等,且有68-95-99.7规则。
9.点估计与区间估计:-点估计是通过样本数据估计总体参数的一个具体值。
-区间估计是通过样本数据给出总体参数的一个范围,即置信区间。
10.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相关分析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统计方法。
-回归分析是研究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统计方法,其中包括简单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
11.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是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均值差异的统计方法。
统计学原理笔记

统计学原理笔记
一、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统计学的定义与目的
- 数据的类型: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
- 统计学的两个主要分支:描述统计学与推断统计学
二、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 数据来源:调查、实验、观察等
- 数据搜集方法
- 数据整理与清洗: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数据转换等
三、描述统计学
- 数据的集中趋势度量:均值、中位数、众数
- 数据的离散程度度量:极差、方差、标准差
- 数据的分布形态:偏态与峰态
四、概率与概率分布
- 概率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
- 常见的概率分布: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等
五、抽样与抽样分布
- 抽样的基本原理
- 抽样误差的来源与控制
- 抽样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
六、统计推断
- 点估计与区间估计
- 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与步骤
- 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t检验、χ²检验等
七、相关与回归分析
- 相关分析的概念与方法
- 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的原理与应用
-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原理与应用
八、统计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市场调查与营销分析中的应用
- 财务与投资分析中的应用
- 医学与生物统计学中的应用
九、统计软件的应用
- 常用的统计软件介绍与使用
- 数据分析与结果解释的演示分析
十、统计学的限制与误用
- 统计学的限制与局限性
- 统计学误用的情况与注意事项
- 如何正确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统计学原理题库知识点

统计学原理题库知识点1、问答题定距尺度与定比尺度有何区别?正确答案:定距尺度也称间隔尺度,是对事物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计量,它通常使用自然或度量衡单位作为计量尺度。
定比尺度是在定距尺度的基础上,确(江南博哥)定可以作为比较的基数,将两种相关的数加以对比,而形成新的相对数,用以反映现象的构成、比重、速度、密度等数量关系。
2、名词解释统计活动正确答案: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采用适宜的科学方法搜集、处理统计资料的一系列调查研究过程。
3、问答题影响必要样本容量的因素有哪些?正确答案:①总体标志变动度;②抽样极限误差;③概率保证程度;④抽样方式和方法4、单选下列不属于划分控制单元的标准的是()。
A.实际销售额B.现有客户数C.潜在客户数D.地理面积正确答案:A5、名词解释直接观察法正确答案:又称直接观察法,是由调查人员到现场亲自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计量、登记,以取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
6、填空题统计总体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数量性、总体性、变异性和()正确答案:具体性7、判断题只有在组距中值两侧呈对称分布,才能使用组中值作为该组数据的代表值正确答案:错8、名词解释统计图正确答案:利用统计资料绘制成的几何图形或具体形象9、问答题统计相对数的种类?正确答案:(1)计划完成相对数。
是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的比值。
(2)结构相对数。
是总体各组成部分数值与总体总数值的比值。
(3)比例相对数。
总体中某一组的指标数值与总体中另一组的指标数值的比值。
(4)动态相对数。
某现象报告期数值与同一现象基期数值的比值。
(5)比较相对数。
某类现象的数值与不同空间同类现象的数值的比值。
(6)强度相对数。
某一现象数值与另一有联系但性质不同的现象数值的比值。
10、问答题解释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
正确答案:(1)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所计算的综合指数成为帕氏指数(2)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水平上所编制的综合指数都统称为拉氏指数。
11、问答题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包括哪几部分?正确答案:⑴确定调查目的;⑵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⑶确定调查项目和拟定调查表;⑷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12、单选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A.递减B.不变C.递增D.先增后减正确答案:C13、单选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一、统计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应用的一门学科。
它有两个基本的原理:总体与样本的关系原理和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原理。
二、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数据的搜集方法分为两类:实验法和调查法。
实验法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实验;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进行。
数据的整理包括数据的清洗、变换和归类。
三、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常见的统计指标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样本空间、事件、概率和随机变量等。
在计算概率时,可以利用排列组合、条件概率和贝叶斯定理等方法。
五、概率分布和抽样分布概率分布包括离散型和连续型两类。
离散型分布包括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几何分布等;连续型分布包括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等。
抽样分布包括正态分布、t分布和F分布。
六、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参数估计是利用样本信息来估计总体参数值的方法。
常见的点估计方法有最大似然估计和矩估计。
假设检验是根据样本信息来判断总体一些未知参数是否满足给定假设的方法。
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有单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等。
七、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回归分析则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来研究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回归分析方法有简单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
八、统计决策理论和抽样调查统计决策理论研究如何制定最优的决策方案。
抽样调查是利用小样本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
常见的抽样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等。
九、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常见的统计分析软件有SPSS、R和Python等。
通过这些软件,可以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的基础课程,主要涵盖数据搜集和整理、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概率分布和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理论和抽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1、统计的含义统计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
2、统计的特点P3数量性具体性综合性3、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总体与总体单位P10: 总体是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总体的分类: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标志、变异与变量P10:标志,是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变异:总体单位之间品质和数量上的差异,即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异。
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连续型变量与离散型变量联系和区别:连续型:变量值可作无限分割的变量离散型:变量值只能以整数出现的变量指标与标志P11(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区别:第一,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而标志则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
第二,指标只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所有指标都要用数字来回答问题,没有用文字回答问题的指标。
而标志既有反映数量也有反映品质。
第2 章统计调查1、统计调查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工作中的地位P13含义: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地位: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一环2、统计调查的基本原则P13-14一、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二、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三、要数字与情况相结合3、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普查P14:含义:为搜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某地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优缺点:,适用场合:主要用于一些重要项目呢的调查,如人口普查、耕地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工业普查和库存普查等;随机抽样调查P14:含义(按随机原则(机会均等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借以推断和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第七章】系统抽样、多阶简单随机、分层抽样、整群抽样、段抽样)及适用场合;非随机抽样:含义(调查者有意识地或随意而非随机地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的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P15 (重点抽样:只对总体中为数不多但影响颇大的重点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典型抽样:根据对调查对象的初步了解,有意识地从中挑选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灵活方便,反映迅速,省时省力,深入具体、任意抽样:方便抽样或随意抽样,点插着随意抽取调查单位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如市场调查,民意调查,柜台访客调查,街头路边拦人调查、配额抽样:在对总体作若干种分类和样本总容量既定的情况下,按配额(按一定要求给定的样本单位数)从总体各部分抽取调查单位进行调查的方法【权重】)及适用场合4、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P21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就是统计调查中的总体和总体单位报告单位又叫填报单位,是指按照调查方案的要求负责向上级报送调查结果的单位5、调查误差P24:含义与分类:调查所得的统计数字与调查对象的实际数量之间的差异(数量之差),工作误差:由于调查工作中的食物所造成的的误差,代表性误差:以部分推断总体时必然存在的误差;产生原因P25;防止和减少调查误差的方法P25: 一?要正确周密地制订统计调查方案二?健全原始记录,完善统计台账三?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四.要加强对统计调查资料的审核五?要科学地抽取样本和选择典型六?加强统计司法,严惩弄虚作假第3 章统计整理1 、统计整理的意义和程序统计整理的含义P27 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取得的各项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和汇总的工作过程。
意义:统计整理是整个统计工作和研究过程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与深化,也是统计分析的基础。
统计整理的程序和过程P27 审核、分组、汇总、制表与绘图2、统计分组统计分组的概念根据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目的要求,按照某种重要标志把总体分成若干部分的科学分类。
统计分组的种类P31 按分组的作用或目的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分析分组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和分组的形式可分为简单分组、复合分组、并列分组按分组标志的性质分为品质分组和数量分组组数与组距P33一、品质分组的组数二、数量分组的组数和组距P33 数值型数据的统计分组:等距分组与异距分组,组限与组中值计算,开口组的组距计算等3、统计表的含义、结构及其种类P49 含义:集中而有序地显示统计资料的表格结构:组成因素看,标题、横行与纵栏、数字资料;内容上看,主词和宾词种类:①按用途分:调查表、汇总表、分析表②按主词的分组情况分:简单表、分组表、复合表4、统计图的含义及其类型含义:具体显示统计资料的图形类型:一、分布图: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累计曲线图二、形象图:①物形图②饼形图③柱形图④标示图第4 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1 总量指标总量指标的含义: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综合指标。
总量指标的分类P60:一、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分为总体总量和标志总量二、按其时间状态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三、按计量单位不同,分为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劳动量指标总体总量与标志总量:总体总量即总体单位数,它是由每个总体单位加总而得到的;标志总量是指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综合。
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P61 时期指标(流量,增量):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期内所达到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如产值、销售额、工资总额;可以累计相加,数值大小与时期的长短密切相关。
时点指标(存量):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点(时刻)所达到的数量状态,如年末人口数、月末商品库存额、季末银行存款余额、年末固定资产净值等;不能累计相加,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无直接的关系。
2、相对指标:相对指标的概念:指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的比值;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一、无名数:抽象化的数值(没有计量单位),表现形式为成数、系数、倍数、百分数、千分数等;二、有名数:有具体内容的计量单位的数值,单名数如商品流转速度指标用“次”“天”,复名数如“人/平方千米” “元/人”“人/个”;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各自最基本的计算公式P63:计划完成相对数:计划期内实际完成数与计划完成数对比的比值。
结构相对数:总体中某部分数值与该总体数值对比的比值。
比例相对数:同一总体某一部分数值与另一部分数值对比的比值。
比较相对数:同一时间的同类指标在不同空间对比的比值(横向比较)动态相对数:某一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期两个数值对比的比率(纵向比较)速度和指数。
强度相对数:两个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指标对比的比率。
第5 章平均指标和变异度指标也称为发展一般是有名数)1、平均指标意义与特点P73 平均指标概念和作用概念: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是总体的代表值。
特点:①同质性②代表性③抽象性作用:①比较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不同地区间的平均水平,表明现象之间在生产水平、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差距。
②比较同类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平均水平,说明现象的发展趋势或变动规律性。
③可用于研究对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④利用平均数进行推算和预测。
平均指标的种类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2、算术平均数P75基本计算公式算术平均数=标志总量/ 总体总量简单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根据单项数列计算根据组距数列计算3、调和平均数H : 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简单算术平均数的倒数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各单位标志值倒数的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倒数4、几何平均数G : P87 n 个变量值连乘积的n 次方根简单几何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几何平均数的计算5、众数与中位数掌握单项数值数列的众数和中位数的含义众数M0 :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适用于数据较多,不受极端数值影响。
中位数M e:将总体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序,居于重点位置的那个标志值就是中位数,用于顺序型、数值型数据,不用于分类型,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6、算术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关系,会通过这个关系来判断数据的分布形态P941、变异度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P99 概念:指综合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的差异程度的指标,也称标志变动度指标。
作用:①变异度指标是衡量平均数代表性的重要尺度②变异度指标可以衡量现象表动的稳定性和均衡程度③变异度指标是计算抽样误差和确定样本量的依据2、变异度指标的计算全距R: 指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也称为极差。
标准差和方差【你懂的】变异系数的含义、种类及计算含义:它是各种变异度指标与其算术平均数对比得到的相对数,的相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变异对程度,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种类:平均差系数、标准差系数等。
计算:标准差系数是标准差与算术平均数对比的比值。
3、了解偏度和峰度的判断准则P112反映总体次数分布偏斜方向和程度的指标,称为偏度。
对称分布:平均数=中位数二众数左偏分布:平均数V中位数V众数右边分布:众数V中位数V平均数偏度=算术平均数-众数偏态系数=偏度/ 总体标准差反映分布数列的相对偏斜程度分布数列在微偏的情况下:平均数-众数=3 (平均数-中位数)峰度P117: 指统计学中描述对称分布曲线峰顶尖峭程度的指标。
正态峰、尖顶峰、平顶峰。
峰度系数:3 =m4/ o43 =3 次数分布曲线为标准正态分布曲线3 > 3次数分布曲线为尖顶峰曲线3 V 3次数分布曲线为平顶峰曲线第 6 章概率与概率分布1、概率基础(是理解后面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基础)概率基本性质与基本运算概率分布:常见的离散型分布及其期望和方差(两点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超几何分布); 常见的连续型分布及其期望方差(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会计算不同随机事件的概率2、极限定理(了解)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第7章抽样与参数估计1、抽样调查的概念及特点;概念:广义上,抽样调查就是非全面调查,它是指从研究的总体中按一定的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
特典:①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②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来抽取调查单位的③抽样调查是用总体中部分单位的指标数值去推断总体指标数值④抽样调查中产生的误差可以实现计算并加以控制2、总体、样本;总体指标(参数)与样本指标(统计量);总体,调查研究对象的全体样本,从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的那部分调查单位所构成的整体总体指标(参数),研究者想要了解的总体的某种特征值样本指标(统计量),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3、样本量和样本可能数目;样本量n:—个样本中所包含的单位数,也称样本容量样本可能数目:按不同的抽样方式和方法从总体中可能抽取的样本个数,也称样本可能个数4、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放回与不放回抽样】5、抽样分布:样本统计量的概率分布;6、样本均值P146样本比例P152、样本方差P153的抽样分布;7、参数估计的一般问题:估计量估计值:估计量是指用来估计总体参数的统计量的名称,估计值是指用来估计总体参数时计算出来的估计量的具体数值;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点估计是指用样本统计量的某个取值直接估计总体的,区间估计是指用样本统计量给出总体参数估计的区间范围;估计量优良的标准;①无偏性②有效性③一致性&总体均值P157、总体比例P159和总体方差P160的区间估计;9、影响置信区间宽度的因素分析;10、必要样本量的计算;P16111、抽样极限误差与抽样平均误差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P163第8 章假设检验1、原假设与备择假设的建立P185;2、显著性水平与P值,与第一类错误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P值来进行决策P198;3、1 -a,a,b,1 -b 的含义及关系P198 ;4、假设检验的思路和程序P188;5、双侧检验与单侧检验的判断和执行P188 ;6、一个总体均值P192、比例的单侧与双侧检验P194第9 章相关与回归1 、相关的概念与种类P202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的联系与区别相关关系的种类和判断2、会根据简单相关系数的数值和符号判断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种类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