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圆舞曲的小猫》教学反思
《跳圆舞曲的小猫》教学反思

《跳圆舞曲的小猫》教学反思
《跳圆舞曲的小猫》管弦乐曲。
是一首专为孩子们写的管弦乐曲,曲调诙谐有趣,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小猫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起了美丽的圆舞曲,乐曲具有拟人化与写实的特点,为三部曲式(A+B+A1)。
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他们善于利用自身的多种感官来欣赏音乐和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受。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音乐实践活动,整节课分成三个大环节:首先是三拍子律动导入环节:教师导语创设了小动物开舞会情境,师生带着美好的心情一起进行三拍子的律动,让孩子融入情境之中。
其次,分主题欣赏:A段主题旋律优美、抒情,通过聆听猫叫声、模拟猫叫声等方式找出音乐中表现“小猫”形象的音乐;画旋律图、三拍子律动等多种方式来感受A乐段的音乐情绪。
B段旋律欢快活泼,音乐一气呵成,表现了十分热烈的场面。
通过打击乐器、舞蹈动作引导学生比较音乐节奏改变,感受音乐欢快跳跃的情绪,而半圆形的座位设计是为了启发学生找到圆连贯的特点、体验圆舞曲韵律感。
最后A’乐段音乐,通过听赏、表演、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听出A’乐段与A乐段相似,但在结尾之处又有不同,通过角色表演、律动的形式让孩子体验小猫听到狗叫后迅速逃离了舞会的音乐形象。
整个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合理,教学目标明确并在本节课基本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能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互动方面也完成得不错,课堂气氛活跃。
整节课通过欣赏、辨别、表演等音乐活动,层层深入的展开教学活动,理解音乐语言,孩子们在参与体验、创编和演唱的过程中真正走进音乐,从而将听到的音乐通过自已的感悟转变为内心的音乐。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几点反思,希望老师们多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小学音乐_《跳圆舞曲的小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跳圆舞曲的小猫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使学生熟记并哼唱《跳圆舞曲的小猫》的主题,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
2.通过聆听,正确把握乐曲的基本情绪和音乐形象,使学生想象力和表现力得到提高,感受圆舞曲的节拍特点。
3.通过学习,培养孩子们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哼唱主题音乐。
感受圆舞曲的特点及乐曲中情绪的变化。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听赏乐曲中音乐所描绘的动物形象及情绪的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钢琴、小猫头饰、小狗头饰、贴板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参加一场舞会,请大家轻轻起立,两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来舞蹈吧。
(播放《杜鹃圆舞曲》跳舞)我们跳的舞蹈有什么特点呢?三拍子两人一组转圈圈像这种三拍子的舞蹈,在舞蹈时两人成对转圈圈,我们成为圆舞曲。
二、主题旋律学习1.今天的舞会上还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跳起了圆舞曲,听一听,它是谁?(播放《会跳舞的小猫》主题旋律)小猫为什么是小猫啊?小猫叫声什么乐器模仿了小猫的叫声,你能听出来吗?小提琴你的小耳朵课真灵,就是小提琴滑奏的技巧形象的模仿了小猫的叫声。
2.请大家再仔细听一听,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一只调皮滑稽的小猫还是优雅害羞的小猫?优雅害羞的3.看老师来表现一下这只优雅害羞的小猫。
(师跟音乐加动作加歌词唱)4.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5.让我们合着音乐表现一下。
三、揭题完整欣赏这段好听的旋律来自美国作曲家安德森的管弦乐曲《跳圆舞曲的小猫》,接下来请你完整的聆听乐曲,想一想我们唱的小猫的音乐出现了几次?当你听到小猫音乐出现的时候就把小猫头像贴到黑白上,当你听到完全陌生的音乐时就把这个贴到黑板上,我请个小同学上前面来贴,其他同学贴到你的白纸上。
她贴的和你的一样吗?主题音乐出现了几次?三次乐曲可以分成几部分呢?三部分四、分段欣赏第一部分1.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乐曲的第一部分,两次主题音乐的力度有变化吗?第一遍力度弱,小猫的舞步轻盈、优美、害羞的。
我们一起哼唱着旋律把小猫优美害羞的舞步划一划。
小学音乐_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欣赏课《跳圆舞曲的小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年级音乐下册欣赏课《跳圆舞曲的小猫》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跳圆舞曲的小猫》课型欣赏课教学目标一、在聆听小提琴模拟小猫叫声的过程中逐步熟悉主题,记住主题。
二、继续学习三拍子,并能用拍手模仿打击乐器准确的随着音乐拍出三拍子的强拍位置。
三、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乐曲中速度、情绪的变化,并能通过身体律动表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一、记住主题。
二、准确用拍手随音乐拍出三拍子的强拍位置。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教学方法聆听、模仿、重复、律动、演奏、演唱、游戏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完整聆听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参加一个有趣儿的舞会,舞会的主角是一只可爱的xx(老师做小猫的动作,让学生答出是小猫)1.初听,画图谱。
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用手比划。
2.师:这首音乐就是美国作曲家安德森创作的《跳圆舞曲的小猫》出示课题:跳圆舞曲的小猫二、聆听第一乐段1.初听,模拟小猫叫声和动作。
(集体聆听、律动)2. 再次聆听,请几名学生表演,师生评价。
3.师范唱主体旋律4. 学唱A段主体旋律。
(1)弹琴学唱,并且处理唱的不好的地方5. 集体聆听并随音乐律动和演唱主题旋律。
三、聆听第二乐段1. 初听,教师随音乐敲击节奏律动,让学生听出每一次敲了几下。
2. 跟老师用拍手的方式拍出节奏3.师生用拍手合作演奏。
4.加入小游戏。
播放微视频,学习游戏5. 小组合作表演。
四、聆听第三乐段1. 初听(播放音乐)小狗的出现,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段音乐是我们黑板上哪一个图示这一段我们前面听过吗?和第一乐段相似吗?那一部分速度最快?师总结:其他两部分音乐慢。
小猫邀请大家一起来跳舞呢,让我们跟音乐一起来。
五、完整聆听学生和老师一起律动。
(第一乐段唱主旋律和动作律动,第二乐段拍节奏游戏,第三乐段唱主旋律和动作律动,最后做原地小跑的动作表示小猫被吓跑了,谢幕结束)六、总结下课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好动,喜欢简单肢体动作,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着探索,表现欲强。
欣赏课《跳圆舞曲的小猫》效果分析本堂课层层引导、步步深入、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沉浸在快乐之中,乐曲的欣赏都以总—分—总的模式进行,扎实有效,分段欣赏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加入歌词”使得旋律更富生机,“手划线条”使得旋律起伏看得更加明显,三个段落旋律图形的出现,让学生准确看出旋律的结构。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跳圆舞曲的猫》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跳圆舞曲的猫》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幼儿能够:1.学习和理解圆舞曲的节奏和节拍,能够跟随节拍进行肢体动作;2.通过模仿猫的动作和表情,了解乐曲表达的情感和内涵;3.改进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有教学方法,以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喜爱和热爱。
教材准备1.一张播放圆舞曲的CD;2.教师自己准备好和猫相关的道具,如猫耳朵、猫嘴巴装饰等;3.给幼儿准备合适的服装,可以选择穿上自己喜欢的动物服装来增加教学乐趣。
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教师进入教室后,穿戴好猫的装饰品,引领幼儿进入音乐学习的主题,介绍今天要跳的曲目和表达的情感主题,唤起幼儿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2. 听曲(5分钟)教师放上圆舞曲的CD,让幼儿跟随曲目音乐的节奏,进行相应的肢体动作,感受乐曲的节拍和情感。
3. 观察猫的表情、动作(5分钟)介绍猫的特点,教师改变自己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让幼儿模仿,并鼓励他们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去,通过表情和动作凸显乐曲表达的情感主题。
4. 猫走起来(10分钟)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与幼儿一起跟随着曲中描述的情境,模仿猫行走、伸展、慵懒舒适的姿态,让幼儿感受到音乐和表演的联想。
5. 跳圆舞曲(10分钟)教师让幼儿跟随圆舞曲的节奏,扭动身体,踢腿,摆动手臂,如同跳舞逐渐起来。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通过表情和动作表达出猫的自我放松和心情愉悦。
6. 鼓励(5分钟)教师对本次课程的表现进行评价,并鼓励幼儿继续努力,学习音乐和表演技巧。
总结与反思通过本次音乐教案《跳圆舞曲的猫》,幼儿们成功的学会了圆舞曲的节奏和节拍,更好的理解了乐曲中所表达情感;同时,通过模仿猫的动作和表情,激发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并且增强了幼儿的主动参与性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鼓励,创设情境和模仿等方式,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好的满足了幼儿的学习需求。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幼儿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使得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单元欣赏跳圆舞曲的小猫》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音乐人教版12一年级下册

《欣赏跳圆舞曲的小猫》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聆听音乐,理解并感受音乐中的三段式结构,即活泼的引子、柔和的过渡段和欢快的舞曲部分。
2.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辨出音乐中的圆舞曲节奏,并能感受到音乐中的形象特征,即可爱的小猫。
3. 学生能够通过音乐欣赏,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三段式结构,感受音乐中的形象特征,并能够通过音乐欣赏,表达自己的感受。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让他们能够从音乐中感受到小猫的形象,并理解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和音乐素材,包括《跳圆舞曲的小猫》的音乐和视频。
2. 准备一些小猫的图片或视频,用于教学演示。
3. 准备一些乐器或道具,用于模拟圆舞曲的节奏和旋律。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导入(5分钟)1. 播放一段小猫咪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小猫咪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小猫咪的视频,让学生对小猫咪有更直观的认识,为接下来的音乐欣赏做铺垫。
2. 引出课题:《欣赏跳圆舞曲的小猫》。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咪在跳圆舞曲的音乐声中跳跃的情景,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学习(20分钟)1. 初听乐曲,感受音乐情绪。
引导学生理解乐曲中小猫的跳跃和轻盈,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初次聆听乐曲,让学生对乐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感受乐曲中的音乐情绪,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再听乐曲,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小猫咪的轻盈和优美。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小猫咪的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聆听乐曲,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乐曲中的音乐情绪,并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小猫咪的形象,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3. 播放歌曲《跳圆舞曲的小猫》,学生轻声跟唱。
教师引导学生用声音和肢体语言表现歌曲中的小猫形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第三单元欣赏跳圆舞曲的小猫》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音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欣赏跳圆舞曲的小猫》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感受圆舞曲的节奏和旋律,能够辨别不同音乐风格。
2. 通过欣赏《跳圆舞曲的小猫》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理解音乐中的情感和主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准备《跳圆舞曲的小猫》的音乐和相关视频素材。
2. 准备一些与音乐相关的教具和道具。
3. 提前了解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猫的圆舞曲》,提问学生听后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欣赏《猫的圆舞曲》。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熟悉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自然地引入新课。
2. 基础教学:教师播放音频文件,引导学生理解乐曲的结构及音乐表现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乐曲的基本结构和表现内容,为后续的欣赏打下基础。
3. 课堂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关于乐曲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环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圆舞曲进行表演,形式可以包括歌唱、舞蹈、演奏乐器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5. 总结回顾: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和分享,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此外,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可以准备一些教学用具,如音乐欣赏光盘、多媒体课件、乐器等,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进度,确保教学效果最佳。
跳圆舞曲的小猫反思

跳圆舞曲的小猫反思哎呀,跳圆舞曲的小猫,这可让我好好反思反思了。
你说小猫咋就会跳圆舞曲呢?这可真神奇嘿!我就想啊,这小猫是不是有啥特别的天赋啊?还是说它经过了特别的训练呢?也许是它自己瞎蹦跶,结果就蹦出了圆舞曲的感觉呢!哈哈!我记得我小时候啊,家里也养过一只小猫。
那家伙,调皮得很呢!整天到处乱窜,一会儿上蹿下跳,一会儿又懒洋洋地躺在太阳下面睡大觉。
我那时候就想,它要是能像跳圆舞曲的小猫那样会跳舞该多好呀!可它就是不干,就知道调皮捣蛋。
我觉得吧,每只小猫都有它自己的性格和喜好,就像我们人一样。
那跳圆舞曲的小猫会不会也有自己的小脾气呢?它会不会有时候不想跳了,就耍赖躺在地上不起来呀?嘿,这还真有可能!说不定它跳着跳着突然觉得累了,就罢工啦!哎呀,我这说得好像有点远了哈。
咱再回到反思上来。
看到跳圆舞曲的小猫,我就在想,我们人是不是也应该像小猫那样,有时候放开了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不要总是顾虑那么多,想跳就跳呗!可有时候又觉得,哎呀,不行不行,得考虑这考虑那的。
你说这矛盾不矛盾?我还在想啊,要是我能像那只小猫一样会跳圆舞曲,那该多有意思啊!我就在大家面前尽情地跳,管他跳得好不好呢,开心就行呗!可我又一想,我这老胳膊老腿的,哪能跳得动啊!哈哈!也许跳圆舞曲的小猫就是来给我们一个启示的呢,告诉我们要勇敢地去尝试,不要害怕出丑,不要害怕失败。
可我有时候就是胆小啊,总是不敢迈出那一步。
哎呀呀,我这是咋回事呢?你们说,那只小猫它到底是咋学会跳圆舞曲的呢?这真的是个谜呀!我猜啊,它可能是看到了别人跳,然后自己就跟着学起来了。
或者是它自己瞎琢磨出来的呢!这小猫的世界,咱还真不太懂。
反正啊,跳圆舞曲的小猫让我想了好多好多,我也不知道我这都想的啥,乱七八糟的。
但这就是我的反思呀,想到哪说到哪,嘿嘿!你们呢,你们看到跳圆舞曲的小猫会想到啥呀?。
跳圆舞曲的小猫教学反思

跳圆舞曲的小猫教学反思
一、反思
今天教学的内容是跳圆舞曲的小猫,通过这次教学,带领学生初步接触芭蕾舞蹈,收获很大,学生对芭蕾舞蹈的热爱可见一斑。
1.学生很热爱舞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很积极的参与了进来,从他们看到台上跳舞的小猫时,他们都兴奋异常,连忙跟着屏幕的小猫跳舞,在跳舞的过程中又将一些有趣的变化增加进来,为整个教室增添了趣味性,让整个教室活跃了起来,从学生手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舞蹈的热爱。
2.运用互动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在讲解跳舞步伐的同时,我运用了将学生召集到台前,一起来跳舞、一起来演示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充分的参与了起来,也帮助他们理解了跳舞的步伐和变化,使得学生们能够很快的掌握跳舞的内容。
3.教学中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许多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舞蹈,跳舞的快慢程度过快,导致学生们掌握起来有些困难,所以在新一节的教学中,我会尽量把舞蹈步伐减慢一些,有利于学生们跟上节奏,进而更好的学习跳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跳圆舞曲的小猫》教学反思
《跳圆舞曲的小猫》是一首专为孩子写的管弦乐曲,由(美)R?安德森作曲。
曲调诙谐有趣,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小猫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起了美丽的圆舞曲。
乐曲具有拟人化和写实的特点,为三部曲式(A+B+A‘),四小节的引子,好似一个自豪的小猫一步步走进了“舞场”,预备翩翩起舞;A段主题旋律美丽抒情,用弦乐器主奏,小提琴“滑奏”技巧的运用,形象地模拟了小猫的叫声,增加了乐曲的诙谐情趣和突出了主题内容。
旋律进行中快慢交替,充分体现了小猫那顽皮好动的性格。
B段旋律欢快活泼,表现了十分热闹的场面。
用木管乐器主奏,它描绘小猫越跳越兴奋,旋律反复四次,像是四只小猫在斗舞。
A’段回到主题旋律,小猫好似跳累了,舒缓的舞动着。
有趣的是在乐曲的结尾处,忽然传来了几声狗叫,使正在专心跳舞的小猫大为震动,音乐用了一连串的上行音忽然结束了全曲,形象地描绘了小猫听到狗叫后迅速逃离了舞场,巧妙地结束了全曲。
第一次磨课的时候是在周三的二年级7班,由于感冒咳嗽,整个人上课不在状态。
再加上教案准备不充分,课件也没做,使得学生也没能跟着自己的节奏走,课堂一团糟,就算是听课老师在场,学生照吵不误,我在课上急的焦头烂额。
这个要归咎于自己对学生的常规训练不够严格,不能把握好学生和课堂。
课后几位音乐老师提出宝贵意见,总结如下:第一,开始情境导入就要吸引学生眼球,激发他们的兴趣。
第二,图谱与动作
的设计要得点线分明、区别明显。
第三,要充分利用小组评分的优势组织好课堂纪律,及时表扬学生。
第四,自己状态要保持最佳,带动学生进入音乐世界。
之后我立马查找相关资料,设计课件,裁剪音频视频,修改图谱,设计舞蹈动作,修改教学环节,周四借李老师的班级上了一次,这次效果好一些,但是发现有些问题范围太大,学生无法回答,当晚我又修改了些问题,回想整个课程顺序。
周五就在二年级6班上公开课了。
以前从未上过欣赏公开课,感觉上欣赏课比起上唱歌课难度要大很多,课前得花很多时间准备资料和结合自己认识。
这次得到王伟老师的提示,我设计运用图谱教学使得学生对乐曲的结构和旋律变换一目了然。
同时有各位音乐老师听课、建议、帮助,使得整个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合理。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的感受总是“教然后知不足”,总是慢半拍,上完课之后才发现一些问题。
最终原因是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设计问题。
例如在欣赏《跳圆舞曲的小猫》第一段的时,我精心的设计了课件,听了几遍音乐,问这段音乐里小猫有什么特点。
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他们无法用形容词说明,只有直接感触说出速度和乐器。
这个时候,这个答案不是我想要的,我不懂如何把学生从直观感触带入到深层情绪上来。
尹老师后来点评说设问题事先要了解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带入方式要由小到大、由表及里,方法要得当。
音乐上来说由节奏、音色、强弱发展到情绪上来。
在教大家用简单舞蹈表演乐曲时,我让他们相邻两两组队牵手合作跳舞,想让他们深入体会主题的2种情绪和三拍
子节奏,边看边跳,结果学习时动作散乱不合节拍,这个要归咎于我在教学时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心让学生能够一步到位,学习不得要领,不能过注重课件的精美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设计。
正像尹老师所说的,每段教学设计要解决一个问题,目标要明确。
再如《跳圆舞曲的小猫》中许多处是有小猫“喵喵”叫的地方,倘若让学生提早在此处做一个猫的动作或声音会让学生掌握得更好更快。
再一个就是对课堂把握能力,很多同学课上开始表现很活跃,后来慢慢沉寂,我想是因为自己不懂及时抓住他们的表现欲鼓励他们表演,这在一定程度减弱了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
总之,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一切都要以孩子的感受力和承受范围为出发点,再来设计教学环节与问题,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深入度。
以后还要向各位音乐老师多加学习,补充自己的教学能力,望有更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