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中学语文论文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桑沛霖明代著名散文家,人称“震川先生”的归有光有“明文第一人”的美誉。
归有光散文源出司马迁之《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极为朴实,感情十分真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确是名至实归。
归有光散文,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乃至主仆之间的深情。
这一类散文,言近旨远,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细节生动,画面优美。
《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篇最能体现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其中尤其以《项脊轩志》最为感人至深。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通过写项脊轩这一间破屋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对项脊轩前后的异样感情,以及通过对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三个女人的言行等细节描写,于细微之处,传达出了作者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一间破屋项脊轩在作者笔下,自己少年时光读书用功的书房,即文章的描述对象项脊轩,也就是所谓的旧南阁子,在修葺前后,不仅面貌完全不同,从中更是体现了作者完全不同的感情。
在修葺之前,作者描述项脊轩“室仅方丈”,只“可容一人居”,甚至在下雨天想把书桌换个地方也不可能,突出了书房之小。
“百年老屋”,这是突出了书房之十分陈旧。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说明了书房不仅陈旧,而且还很破漏。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说明书房还很阴暗,是一间连阳光都难照到的破旧小屋。
但就在这样的一间破屋里,归有光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
等到稍为修葺之后,项脊轩这一间破旧小屋,在作者的眼里,就“亦遂增胜”了。
不仅如此,作者还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并觉珊珊可爱。
因为在读书人的心目中,有满架的书籍,有幽静的环境,有半墙的明月,有斑驳的桂影,这实在应该算得是一个好地方。
在这里,作者以人“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鸟的“时来啄食,人之不去”的宁静幽雅,以及“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优美诗意,表现了自己在修葺项脊轩之后的喜爱之情。
项脊轩志写作手法

项脊轩志写作手法《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项脊轩为线索,通过记述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写作手法上,归有光运用了多种手法,如细节描写、情景交融、对比衬托等,使得文章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意蕴深厚。
一、细节描写《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这些描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也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文章开头对项脊轩的描写:“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项脊轩的狭小、破旧和阴暗,也表现了作者对家族衰落的悲凉和感慨。
二、情景交融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大量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家庭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例如,文章中通过对庭院中小鸟鸣叫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庭和谐的向往和对家族没落的无奈。
又如,文章中通过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情感的追求。
三、对比衬托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物、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和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文章中通过对母亲和祖母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和谐的向往;又如,文章中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家族衰落的悲凉和感慨。
四、叙事抒情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叙事抒情的手法,通过记述家庭生活中的琐事和情感纠葛,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例如,文章中通过对母亲和祖母的言行举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和谐的向往;又如,文章中通过对项脊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家族衰落的悲凉和感慨。
五、运用典故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典故的手法,通过引用历史故事、传说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文章中引用《论语》中的“鲤趋而过庭”来表现自己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家族传统的传承;又如,文章中引用《左传》中的“枕戈待旦”来表达自己对家族复兴的渴望和对光宗耀祖的追求。
_项脊轩志细味古典文学的细节描写魅力_项脊轩志_为例_舒志华

三 五之 夜 , 明
远 村近烟 , 狗 吠鸡鸣 , 田园景色 是 那样 的清新 淳朴 , 村 居 生
小 鸟时 常来 到 庭
活是 如此静 穆 安 闲
院里啄食 ,作 者来 了也 不离 去 , 人 以 鸟为 伴 , 鸟 以 人为邻 , 项
脊 轩的环 境 多么宁 静 和谐 , 多 么富 有生 活情 趣 ! 尤 其是 十 五 的夜 晚 , 明月 高 悬 , 月 亮 照 到 半截 墙 壁 , 桂 树 的影 子 交 杂
树 啊 , 睹物 思人 , 情何 以堪
三 表情 细节有 层次
场 , 勾心斗 角 尔虞 我诈 ,到 头 来 , 竹 篮 打水 一场 空
衰 ,人 世沧 桑 , 悲伤 之情 ,可 以想见
家道中
听老岖 对 母 亲 的 回忆 , 语 未毕 余 泣卜 对 老 祖母 的 回 忆 , 瞻顾遗迹 , 如在 昨 日, 令人 长 号不 自禁 ;妻 子死 后 , 余
和 的笑容 , 像母 亲一样 对待 身边 的每 一个 小 天使 , 我相 信有
们 长大 有 了帮助 他 人 的能 力 , 他 们 也 一定 能 发 现 需要 帮助
的人 , 然后 去 温 暖 这 个 世 界 慢慢地 ,这样 长大的孩子多 了 , 这 个世 界难道 不会 变得 更 美好 吗 ? 看 , 这 就 是教 育者 和 母 亲的力 量 , 培 养一个 有一 个从 从 容容 长 大 的孩子 , 慢慢 我
用王 国维的话 来说就是 不知何 者为 我 , 何 者 为物 ,达 到 了 物我合 一 的 化境 归 震川 的生 活 中 , 有 小 鸟 , 有 明月 , 有 桂 影 ,人 景交融 ,浑 然一 体 , 项 脊 轩 志 的环 境 描 写 亦 有 陶 诗 妙处
又想 到 了 方 宅 十余 亩 , 草 屋 八 九 间 榆柳荫后檐,桃
《项脊轩志》解析

《项脊轩志》解析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
项脊,因归有光先人所居之处—项脊泾(在今江苏昆山)而得名。
将这一书斋命名为“项脊轩”,有怀祖追远之意。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志”或“记”属于“杂记类”文体,这种文体常常灵活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记人叙事,描摹对象,抒发怀抱。
其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写“书斋记”(如《项脊轩志》),可以写“书画杂物”(如《核舟记》),可以写“亭台名胜”(如《喜雨亭记》),等等。
在描写对象时,形神兼顾;写法多样,随物赋形,言而有序。
本文第1一3段写于作者18岁时;第4、5段写于作者而立之年,是对前文的补充。
通过记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作者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当年安于清贫、发奋读书的生活和志趣,并引出自己与亲人朝夕相处“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祖母、母亲、妻子深深的怀念。
与一般的“志”相比,本文较多着眼于生活中的细节琐事,将过去与现今连结记述,融人了作者深挚的情感。
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先后的不同风貌。
这段文字在对闲适清幽对理想书斋生活场景对描绘中,寄托了作者对往日闲适、静谧的生活无限眷恋。
第2段写项脊轩的变迁和家人间的往事。
这段写出了家中变得凌乱不堪,每况愈下,同时也表现了母亲的温柔慈爱以及祖母对孙子对关怀、疼爱和殷殷期许。
第3段再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
回忆自己闭门苦读,以足音辨人的情境,项脊轩四次遭遇火灾的变故。
这一段是补叙,用极富生活实感的琐事写出作者的生活体验,与第1段相呼应,表达作者对人、对老屋的深厚感情。
第4、5段补写作者与妻子的往事。
原文及翻译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放置,动词)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阳光,名词),日(太阳,名词)过(超过,动词)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并 非 易 事 。但 是 这 也 使 得 他 与 怕 冷 的 学 生 们 的 Nhomakorabea 为 构
成鲜明的对 比 , 形成了巨大 的反差 。结果他咬牙坚持 了
下来 : 身体“ 更显单薄” 的他 , 在“ 五分钟过 去了” , 才“ 吃 力” 地 宣布 解 散
欧 阳 老 师 正 是 在 这 重 重 困 难 面 前 咬 牙 坚 持 才 率领 “ 我们” 最 终 完 成 这 特 殊 的一 课 的 虽 然 这 节 课 整 个 过
譬I I , 大 语 文 论 坛 ・ 文 本 解 读
“ 问” 字 活灵 活现 地 表现 了 学 生 的疑 惑 和意 外 . 形 象地 写 出 了学 生对 欧 阳 老师 言 行 的 满腹 疑 虑 . 因 此 也就 有学 生 不理解 : 在 老 师 的威 逼 之 下仍 然 有 少数 学 生 “ 逃课 ” 则 直 接 表 达 了 学 生 的不 满 和对 抗 : “ 即使欧阳老师下了 ‘ 不 上 归有光散文 . 常 以 日常 生 活 细 节 和 家 庭 琐 事 . 来 表
经 历 阐 释 了 这 一理 论 : “ 仅有‘ 中师 ’ 文凭 的他 . 考 取 了
北京 一 所 师 范 大 学 的 研 究生 ”
月, 有斑 驳 的桂 影 . 这 实 在应 该 算得 是 一 个好 地 方 。在 这 里, 作 者 以人 “ 偃仰啸歌 , 冥然兀坐” 的 自 由 自在 、 自得 其 乐, 鸟 的“ 时来啄食 . 人之不去” 的宁 静 幽 雅 . 以及“ 三 五 之夜 , 明 月半 墙 。 桂影斑驳 , 风移影动 , 珊珊可爱” 的优 美
能, 突 出了书 房 之 小 。“ 百年 老屋 ” , 这是 突 出 了书 房 之十 分陈旧。“ 尘 泥渗 漉 , 雨泽 下 注 ” , 说 明 了书 房 不 仅 陈 旧 , 而 且 还很 破 漏 。“ 又北 向 . 不 能得 日 , 日过 午 已昏 ” 说 明书 房还很阴暗. 是一 间连 阳 光 都难 照 到 的破 旧 小 屋 。但 就
《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之美

“ 吾儿 ,久不 见若影 ,何 竟 E l 默 默在 此 ,大类女 郎也? ” “ 吾家读 书久不
效 ,儿之成 ,则 可待乎 ! ” “ 吾 祖太
常公宣 德 间执此 以朝 ,他 日汝 当用 之! ”一句 比一句急切 。由于细节 选
她 由衷地希望归家能在家道 中衰 的时
候 出来一个可 以光耀 门楣的人物 以振 言语 细节 吐真情 Fra bibliotek如写祖 母语 ,
作细 节饱 含着深 情。于是 “ 语 未毕 , 余泣 ,妪 亦泣 ” 。林纾 曾说 : “ 震川 之述老妪 语 ,至琐 细 ,至无 关 紧要 , 然 自少失母 之儿读之 ,匪不流涕矣 。 ”
神 色细 节传 浓 情 。如 写祖 母 神
色, “ 比去 ,以手 阎门 ” ,喃喃 自语 的神 态 ,包 含 着 多少 期 待 与 慈 爱 。 “ 顷之 ,持一象笏 至” ,想到年事已高 的祖母 挪动颤巍巍的脚步 ,捧来 那
于是乎 “ 长号不 自 禁” 。
在,回味无穷 。中国古典诗 歌讲求 意
家族的门面 ,重要 客人都是在厅堂会 面 ,但现在厅堂是鸡的柄息之处 ,鸡 屎也拉得到处都是 ,归家连最起码的 门面也装不 出来 了 ,的的确确是在走
才能体现出母亲听到孩子哭时那 种深 深关切 ,又温柔细腻的母爱 ,只有母
亲的心才会如此细腻 !一个简单 的小 动作 “ 叩” ,使 学生 重温 一 次母爱 ; 个 简单的小 动作 “ 叩” ,使得 一个 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 ,令人读来如 闻其声 ,如见其人 ,倍感真切 ,其动
子; “ 拍” 、“ 打” ,太过用力 了又太 大 声 ,半夜 三 更 ,可 能会 吓着 小孩
子 。唯有鸡啄 米似的频 频 “ 叩”门 ,
从《项脊轩志》中学到的写作手法(原创)

从《项脊轩志》中学到的写作⼿法(原创)
《项脊轩志》是⾼中课本⼀篇写景、叙事、抒情兼⽽有之散⽂。
这篇课⽂因其情感真切⼀直打动许多读者。
我在教学时,发现本⽂有好⼏种写作可以借鉴的⼿法,下⾯简要谈⼀谈。
1.⼈物细节描写
⽂中⽤了⼏处细节描写来刻画⼈物形象。
如:“娘以指扣门扉⽈:‘⼉寒乎?欲⾷乎?’”仅⼀“扣”⼀“问”就把⼀位关爱⼦⼥的慈母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
再如:“⼀⽇,⼤母过余⽈:‘吾⼉,久不见若影,何竟⽇默默在此,⼤类⼥郎也?’”这句话就传达出祖母对孙⼦的责备与更多的关爱。
“⽐去,以⼿阖门”,⼤母是怕别⼈来打扰孙⼦读书。
“顷之,持⼀象笏⾄,⽈:‘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汝当⽤之!’”祖母对孙⼦读书取得功名的期望⼀⽬了然。
这⼀系列的动作、语⾔,把⼈物的⼼理、形象都刻画得很细腻。
2.写⽇常⼩事、家事,传达真情
读《项脊轩志》给⼈最⼤的感受就是“真”:真⼈真事真情感。
作者并未写什么⼤波⼤浪,也未写什么⼤⼈物,⽽是仅仅抓住项脊轩的变化来写这个家庭⼈事的变迁,传达他的喜与悲。
如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这⼏个字就传达了这样⼏个信息:⼤家庭分崩离析了,庭中开始是篱笆,后来变成墙,⼤家不互相往来了;作者的情感是遗憾、⽆奈。
再如“时⾄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学书”,写妻⼦向我学习,对往事回忆的这件⼩事却折射出夫唱妇随、夫妻恩爱的⼀个场景,作者依然⽤这些平常⼩事显出真情来。
⽂⾔⽂的学习,我们不仅要掌握其中重要实虚词以及句⼦,其中的写作⽅法更是我们作⽂时可以借鉴学习的。
《项脊轩志》细节赏读

《项脊轩志》细节赏读《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梁启超创作的一篇小品散文,描写了主人公项脊轩的生活细节。
本文重在描写与写意,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以下是对《项脊轩志》中的细节进行赏析。
文章从主人公的住所“项脊轩”的门开始,描写了这扇别具特色的门。
门板破旧、开关不便,门口还长满了野草,使得别有一番野趣。
这个细节展现了主人公项脊轩的随性与自由,他不追求过于奢华的居住条件,反而喜欢这种简陋的门,体现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
接着,文章描述了屋中陈设的细节。
书架上散乱地堆放着许多书籍,一副破旧的钓竿斜靠在书架上,用作晾晒书籍。
墙上挂着各种字画,有的斑驳、有的破损,却仍然透露出一股艺术氛围。
这些细节展现了主人公项脊轩对于知识与艺术的追求。
他喜欢阅读,热衷于收藏书籍。
他也把书籍当作艺术品来欣赏,展现了他对于艺术品的独特眼光。
文章还描写了主人公的饮食细节。
项脊轩自种了一亩小菜园,每天早上亲自采摘新鲜的菜叶,加入米粉中煮成清粥。
他喜欢吃素,不认为肉食是必需品。
菜园里还有一棵开着小小白花的花椒树,主人公会用花椒叶来给菜粥增添特殊的香味。
饮食细节表现了主人公对于自然与简单生活的向往。
他不喜欢过于麻烦的饮食,而是享受清淡的素食,尝试用自然的调料为食物提供更多的味道。
文章还描写了项脊轩对于寻常生活细节的关注。
他喜欢观察身边的小动物,比如蜜蜂、蚂蚁等。
他还会观察窗外的风景变化,感受大自然的变迁。
这些细节表现了主人公的细腻与用心。
他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从而使得他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项脊轩志》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项脊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态度。
他追求简朴而自由的居住环境,喜欢阅读与艺术,热衷于观察自然与生活细节。
通过赏析这些细节,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感受到他对于自由与人文的追求。
这也是《项脊轩志》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的原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抒情散文,借对项脊轩变迁兴毁的描绘,写出了对轩的深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三代亲人的深沉怀念。
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似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形散而神聚。
或喜或悲,作者极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传写人物神情、仪态,抒发至真至诚至朴的情感。
作者起笔就抓住项脊轩的独特细节来勾绘其特点。
“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体现其"小”;“百年老屋”表现其“旧”;“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的地步。
突出其“破”;“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写出其“暗”。
这“渗漉““下注”“顾视无可置者”等细节极形象地写出轩的惨境,你一定会问:既然项脊轩如此可怜、可悲、可叹,为什么作者对它有着如此深挚的眷恋之情,并且专门为它写一篇志来歌咏它,纪念它呢?这就是作者设下的一个悬念,也是为下文写轩的幽静美景作铺垫,用的是欲扬先抑手法。
他不象一般的作者那样急于解除读者的悬念。
而是很从容地描述他是怎样地对小小项脊轩大加修葺的:“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
”娓娓道来,如拉家常。
语言描绘之细致入微,叙事状物之精美周到,仿佛是归有光亲自在对我们讲解他修房的经过一样。
他的口气是那样亲切自然,哪里补,哪里修,哪里开窗,哪里植树,说得是那样委婉动听,毫不罗嗦,在浅淡清新的笔墨中饱含了深深的爱美怜惜之情。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作者还“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锦上添花,美中溢彩,集香花翠竹、佳卉美木于一室,安能不使“旧时栏?,亦遂增胜”呢,令小小的项脊轩增添了无限使人伶爱的风雅之情。
在用词造句方面,精练准确,上下文词词相扣,句句相联。
文中的“上”、“前”、“垣”、“周”、“南日”、“反照”、“洞然”等词与上文的漏、暗、旧老、小窄相对照。
一改项脊轩的可怜、可悲、可叹,为可爱、可喜、可亲。
写法上是欲擒故纵,充分体现了作者行文如用兵,善用虚实曲折善变的驾驭语言的非凡能力。
有了这草木荫荫、香风阵阵、明亮又新美的项脊轩,作者再“借书满架”,冥然思索,读累了可“偃仰啸歌”,可一览轩外美景:“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作者不愧是个细节描写的高手,将苦读沉思并长啸高歌之事,与小鸟、圆月、白墙、香桂、摇枝动叶、徐风舞影之景高度和谐地融为一体,淡淡写来,层层绘出,不用浓墨重彩,只有月白风清,树绿墙粉,桂香浮动,疏条掩映,整幅画面以冷色为景,淡彩为图。
集色、香、声、光、影为一轴,色为淡彩,香为暗香,声为啁啾,光为朦胧,影为疏影,还寓情志于一炉,真是浑然天成。
其可喜、可爱、可亲、可恋之情,十分清楚明了、痛快淋漓。
心存悬念的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恍然大悟:噢!原来作者之所以深爱项脊轩,不惜花费大量心血来修葺它,写志来歌咏它,是因为这小小书斋,十分可爱,颇有情趣,确实是个读书求知明志的好地方!
然而,好景不长,喜去悲来。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笔锋一转,给欣欣然的读者当头一瓢冷水。
悲在何处呢?作者历历叙出件件悲切琐事,可归为四类:昔日几代同堂钟鸣鼎食之家,如今四分五裂衰微破败;幼年丧母,慈母爱儿之情久久难忘;祖母离世,物在人亡,疼爱勉励之音如犹在耳,“令人长号不自禁”;爱妻永诀,使人痛不欲生。
件件悲事,都先后发生在这小小的项脊轩里,与这轩紧密相关,使作者睹物思亲,见景伤人,怎不深感“亦多可悲”,悲胜于喜呢。
值得学习的是:这四件悲事,各各不同,能从这万千日常琐事中筛选最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正是归有光最善长之处。
他借助了哪些最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写景状物,怀人抒情的呢?
昔日几代同堂钟鸣鼎食之家,如今四分五裂衰微破败。
家庭之衰败,分家之缘由,前前后后的矛盾,家家的悲苦,作者统统没有写,只选取分家之后,宽敞的老屋被分割得肢裂破碎、满目凄凉这方面的细节来深入刻画,形象地活画了一幅家庭衰败没落之图。
请看:“内外多置门,墙往往而是”。
如此一来,交通被阻断,人情被冻绝,令人拍案叫绝的细节是,连鸡犬也不宁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
”三个对象:犬、客、鸡,都是日常家庭细事,然而东家的犬对着西家叫个不停,东家的客人必须越过西家的厨房才能到达东家的饭桌前,鸡大模大样地在正厅昂首阔步,乱拉乱飞,一个大家庭几代同堂钟鸣鼎食和乐相处的景象荡然无存。
可悲、可叹,无不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扼腕长叹。
其写景状物之妙,抒情叙怀之巧,选例之典型,写尽了人世的辛酸,世态之炎凉。
在如此惨状之中,幽雅静谧的项脊轩自然也就被犬吠鸡鸣、人迹炊烟践踏得面目全非,幽静美景荡然无
存,怡然自乐的读书之心也不能再平静了,久居于此竟“能以足音辨人”,这在作者内心深处是多么无奈的悲伤呀。
第二件悲事:作者八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对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了。
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曾在项脊轩居住过,抚育过两代人的乳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慈母那疼爱儿女之心。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短短几句话,二十多个字,既没有什么高深的哲理,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只是平平常常的家常口语,寻常问话,语言朴实清淡得犹如一杯白开水,而所表达的情意却是那样的缠绵悱恻,委婉深沉,其感人力量之深,胜过万语千言。
状人之笔,是如此形象,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作者幼年束发读书时,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至仕,光宗耀祖。
这件事,是亲身经历之事,采用直接抓住最有特征的三个细节层层来描写。
第一个细节:祖母至轩,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称“束发”童为“若”,而又“大类女郎”,其爱怜欢喜之情、笑谑嬉戏之态,跃然纸上;另一个细节是祖母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人家的喃喃自语,分明是多年忧虑中透出的殷切希望。
丈夫官至太常寺卿,儿辈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乌烟瘴气。
今见一小小孙儿,一反诸孙的顽皮常态,静如处女,埋头读书,作为一个饱经风霜、看惯世情冷暖的老人,怎能不满怀欣喜,喃喃自语呢?而那“以手阖门”这本极平凡的动作,此时已蕴涵老人极深的情感。
第三个细节: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其用心之良苦,嘱咐之庄重,语气之谆谆,情意之真诚,催人泪下,怎能不使作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从心底发出“令人长号不自禁”呼喊呢?这三个细节,都是生活中极平常的家庭琐事;三个动作,也是自然得不能再自然的动作;三句话,更是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家常语。
然而就是这平平常常的三件事,自自然然的三个动作,朴朴实实的三句话,连在一起,却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使我们仿佛亲眼看见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祖母,既盼望家族兴旺又爱怜孙儿的矛盾心情,看到她那且走且喃喃自语的蹒跚步履,乃至于银丝飘飘,忧喜交集的满脸皱纹。
于此可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的功力之深,到了身手不凡炉火纯青的境界。
最后一件悲事:对爱妻的思念。
他的妻子是个既好学又贤惠的好女子,自嫁给作者,夫妻情深爱笃。
可是天公偏不作美,棒打鸳鸯两分离。
一般人认为作者写这一段文字,是十六七年之后,他中举人后,迁居嘉定,翻检书籍,触及旧稿,拉开了记忆的闸门,引发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而写成。
一个仍在轩中睹物流泪,一个却赴黄泉恩爱永诀。
此情此景,虽金石也流泪,土木亦伤心。
往事在目,感情如潮,文笔似剪,巧手剪出件件感人肺腑之事:“吾妻未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一“问”一“学”,绘出夫妻同学共读,心心相印,情深似海的恩爱与欢乐的图画,似乎又看到了那翩翩红裙,亭亭玉姿,纤纤倩影。
而“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那温温细语,轻轻娇喘,依然在耳。
这一细节更是传神之笔,几句平常话,把一群小姑娘拉着回娘家的大姐,问长问短,天真无邪,可亲可爱的神态和语言,写得逼真如画,跃然纸上;同时也把妻子得意自豪的心理情态一齐托出,那娇态,那眼神,如在眼前。
其中也不乏归有光自己的几分得意呀。
难得的知音!难得的知己!依此我们就能理解他妻死“室坏不修,卧病无聊”的情怀了。
归有光就有这样独特的眼光,几个极平常的动作、话语,在他的笔下都能最充分地最好地展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这几事理应是可喜可羡之事,此时此刻,却令人肝肠寸断。
写法上以喜衬悲,倍增其悲。
结尾一笔更是堪称经典:“庭中枇杷树,吾妻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以物来传情,写景来忆人。
睹物思人,物在人非,树茂人远,几多情感,几多言语……难以用文字来形容!心物完全相印,余韵悠然,感情缠绵不尽,大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叹,孕育着惊天地而泣鬼神、感人肺腑的千钧之力。
多少悲悲切切往常事,尽在平平常常斗室中。
善于剪辑活生生的悲欢离合的日常细节,用清新淡雅的笔触一一点染,传深情于其中,悲是全篇的重心,前面的喜是来衬悲的,层层相衬,环环相扣,曲折善变。
笔墨至清至淡,感情至深至诚。
这就是《项脊轩志》之所以被历代评论家所推崇,作为归有光的代表作而永垂史册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