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西南联大
发扬西南联大精神,做新时代中学生

发扬西南联⼤精神,做新时代中学⽣尊敬的⽼师、亲爱的同学们:⼤家上午好!今天,在这个艳阳⾼照的早晨,恰逢西南联⼤80周年校庆之际,我有幸来给⼤家讲讲那些年⼈们总结出的西南联⼤的⼏个重要精神。
诸葛亮曾⾔:“志当存⾼远。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选择⼀个宏⼤⼜合适于⾃⾝的⽬标显得尤为重要。
没有⽬标的⼈,他的⽣活犹如⼀⼝枯井,虽说没有⼤风⼤浪的威胁,但终⽇平乏暗淡,永远也感受不到波澜壮阔的惊叹,唯有⽬标才能使他重新扬起⽃争的船帆,进击⼤海。
爱因斯坦,众所周知的⼀位科学巨匠,他在物理领域取得了瞩⽬的成就,他提出的光量⼦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他本⼈也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提出的相对论,为核能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可有多少⼈知道,这位伟⼤的科学家年轻时曾是⼀位狂热的⾳乐爱好者,更曾想将⾃⼰的⼈⽣⽬标设⽴在⾳乐领域。
但他最终还是将⾃⼰的⼼思留在了科学研究,他意识到⾃⼰对物理和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希望⾃⼰能够在物理学界和数学界有所作为和贡献。
这个远⼤的⽬标,恰恰助他成就了辉煌的⼀⽣。
不得不说,⼀个正确⼜宏⼤的志向,总是能够帮助⼀个⼈取得成功。
同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兼西南联合⼤学毕业⽣杨振宁说过:“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
”这旨在告诉我们:坚毅是⼀个⼈攀上成功的阶梯。
望穿古今,有多少⼈因为坚毅⽽攻破难关,最终赢得⼈⽣,⼜有多少⼈因为没有坚毅⽽在困难⾯前畏惧退缩,⼀⽣⽆所事事。
居⾥夫⼈作为世界上第⼀个获得两个诺贝尔奖的⼈,正是坚毅铸就了她的成功。
如果她在⾃⼰罹患癌症后就放弃研究,那么钋和镭就不会被世⼈所知。
贝多芬作为世界上最伟⼤的⼀位⾳乐家,正是坚毅帮助他谱写出⼀张⼜⼀张令世⼈惊叹的乐谱。
如果他在⾃⼰双⽿失聪后就放弃作曲,放弃⾳乐,那么现代⾳乐将不会再这么多姿多彩。
⼀个坚毅的⼈在困难⾯前绝不低头,他反⽽会因此⽽更加振奋,他永远也不曾知道“放弃”⼆字该如何书写。
坚毅,总是能够帮助⼀个⼈取得成功。
发扬西南联大精神作文800字

发扬西南联大精神作文800字如今正值西南联大80周年校庆之际,遥想当年,西南联大在那段峥嵘岁月中,在短短8年的生命里,共培养出了2位诺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00位两院院士……昔日的荣光已被岁月冲刷褪色,可那巍然屹立于乱世的精神,却依然熠熠生辉!我们作为祖国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发扬西南联大精神:家国情怀,学术抱负,坚毅性格。
生于和平年代,也应有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未必是赴汤蹈火,上阵杀敌。
家国情怀,就是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系天下之心。
想当年,战火纷飞,多少志士为国捐躯。
西南联大的学生刻苦学习,力求毕业之后报效祖国。
而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们,我们亦应发奋学习,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而要想成才,便需有学术抱负。
学习学历并非只是追求名利,升官发财的踏板,而应扎扎实实学,学到实在有用的东西。
当年北大学生多报便于做官的法学系,从师也只论官阶大小而不论学问渊博,蔡元培先生以为大学首先是做大学问,而不是升官发财的捷径,便以做学问为先,以自由先进思想培养出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青年,这批青年在日后成了五四运动的主力军。
西南联大亦是如此,否则,它们培养出的怕只是一批腐朽无名的官员,而非一位位名垂青史的科学家。
而我们更应有学术抱负,学习不急功近利,而应踏踏实实,才能学得好,学成才。
苏轼曾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当然,一个人学有所成,报效祖国,坚毅性格也必不可少。
如今我们的生活环境优越,比不得当年西南联大在战火之下的艰苦,可成才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注定会有荆棘遍地,唯有坚毅之志,能助我们度过一道一道关。
说到这,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乱世之中同学们的艰苦生存,看到了科学家们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祖国在孤立的情况下艰难发展。
我的內心充满了敬佩之情,我也希望我们能拥有这份力量,以坚毅的性格顽强地走下去。
同学们,发扬西南联大的精神,让它们的精神在我们身上开花结果,让我们刻苦学习,不忘初心,只同为祖国,为自己赢得更好明天!。
我眼中的西南联大精神小学生作文

我眼中的西南联大精神小学生作文在我眼里,西南联大的精神就像一个超级英雄,真的超级厉害,特别棒!我爸爸跟我讲过很多关于西南联大的故事,我觉得它就像一个魔法学校,里面有好多超级聪明的人。
今天我就要跟大家讲讲我眼中的西南联大精神!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和爸爸坐在家里的沙发上,爸爸刚刚从书架上拿下了一本厚厚的书,我看到封面上有一个很大的字——“西南联大”,我好奇地问爸爸:“爸爸,这个西南联大是什么呀?它是个好玩的地方吗?”爸爸笑了笑,说:“西南联大不是一个好玩的地方,它是一所大学。
你知道吗?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很多大学都被炸毁了,西南联大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诞生的。
”“哇,听起来好像超级英雄打怪兽一样!”我睁大了眼睛说。
“对,没错,”爸爸继续说道,“西南联大的精神就是不怕困难,勇敢面对一切挑战。
他们不仅要学习,还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群身穿军装的老师和同学们,他们在教室里认真地听老师讲课,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认真和坚持的神情。
我就像看到了一场奇妙的电影,忍不住问:“那他们学习的时候会不会很困难呀?”爸爸点点头:“当然会很困难。
他们没有像现在这样舒适的教室和先进的设备,有时候连教科书都很难找。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克服一切困难。
”“那他们一定特别聪明吧?”我问。
“是的,他们很聪明,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种不怕困难的精神。
”爸爸说,“比如说,有一个老师叫做钱钟书,他在西南联大的时候,就坚持写书和教学,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从没有停止过。
”“哇,他一定是个超级英雄!”我说。
爸爸笑着点头:“是的,他就是用他的聪明才智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影响了很多人。
”“那他们除了学习,还做了什么呀?”我好奇地问。
“他们还帮助那些受战乱影响的人,”爸爸解释说,“比如有一次,他们帮助了一些失学的孩子,为他们开设了免费的补习班,让他们也能接受教育。
”“哇,真是太了不起了!”我惊叹道,“他们一定是心地特别善良的人!”“对,西南联大的精神不仅是学习上的坚韧,还有关爱他人的温暖。
西南联大名人事迹素材

西南联大名人事迹素材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英文: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简称:NSAU [45] )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
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
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 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2]
1946年8月,三校复员北返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联大旧址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改称云南师范大学,其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民盟中央传统教育基地、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云南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
西南联大人物事迹素材

西南联大人物事迹素材西南联合大学于1937年创立,迄今已经有84年历史。
许多伟大的人物在这里留下深刻的印记,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西南联大人物事迹素材,引领我们认识西南联大的历史、人物和价值。
1. 周恩来周恩来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革命家。
他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任总理,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迫害。
但是,在他的一生中,周恩来一直秉持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致力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周恩来在西南联大的时期更是建立了不少功勋。
他曾任第四区领导小组书记,为联大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
周恩来还带领自己的群众学习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对于他在西南联大的贡献,许多人仍然称赞不已。
2. 罗隆基罗隆基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和翻译家。
他在西南联大担任教师时,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联大人中最勤奋、最谦恭,也是最爱学生的老师之一”。
罗隆基的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他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们传达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精髓。
此外,罗隆基在作家和翻译领域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曾翻译许多英美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以及亨利·詹姆斯的作品等。
这些翻译作品受到广泛的赞誉,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 陶行知陶行知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在西南联大担任教师时,颇受学生的欢迎。
他授课的方式十分特别,常常引用寓言故事和轶事,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向学生传达道德和人生哲理。
陶行知的著作《围城》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作品,旨在帮助人们走出“鸡笼”和“独角戏”这样的陈旧思维模式。
这本书的关于人生、爱情和人际关系的思考,至今仍然受到读者的喜爱。
4. 黄炎培黄炎培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在西南联大是非常活跃的人物,在校内经常给学生们讲授关于孔子和儒家思想的课程。
他通过教育,帮助许多学生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人生哲理。
高考作文倒计时:于风雨中,坚守气节 ——“西南联大”作文解析及范文点评

高考作文倒计时:于风雨中,坚守气节——“西南联大”作文解析及范文点评一、作文材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西南联大旧址立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碑之阳记述西南联大建校始末及历史意义,有“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等内容。
碑之阴是联大学生投笔从戎、征战沙场的八百多名学生名单。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作文审题第一遍,通读材料,了解梗概。
西南联大碑文,材料作文。
第二遍,分层品读,概括要点。
主要品读第一段。
①西南联大旧址立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第一层:总领文段,亮明话题:联大纪念碑)②碑之阳记述西南联大建校始末及历史意义,有“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等内容。
(第二层分说:碑之阳的内容)③碑之阴是联大学生投笔从戎、征战沙场的八百多名学生名单。
(第三层分说:碑之阴的内容)第三遍,理性分析,确定立意。
第二层写联大人能文的一面,篇幅多,详写,是重点;第三层写联大人能武的一面,略写。
第二层中的一类词是文化/文化力量,二类词是流难之苦辛、不屈之壮志、胜利之期望。
因此扣住“文化”,添加动词,即成一类观点(坚守文化,传承文化,坚信文化,文化救国,等);第二层中的一类词是投笔从戎、征战沙场,合起来即“武力救国”。
就全文看,合并起来,互补即可:文武结合,全力救国;传承联大精神,齐心协力救国。
其他关键词:救国报国爱国逆境等,均可,不易跑题。
西南联大人物事迹素材一百字

西南联大人物事迹素材一百字1、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2、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祖籍福建闽县(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
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为“徽因”。
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
3、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4、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2020届高考语文 作文备考素材 又穷又苦又破的大学!只能仰望无法超越的西南联大

又穷又苦又破的大学!只能仰望无法超越的西南联大!【素材回放】2020年11月1日上午,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隆重举行。
包括杨振宁在内的九十余位西南联大校友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四校师生代表约近四百人齐聚燕园,共忆艰苦岁月,共叙联大精神。
这些天来,除了北京大学召开纪念大会之外,民间也多有各种自发的纪念声音。
作为中国大学乱离时期的一个闪亮标本,西南联大见证了文化的断裂,也肩负了文化的复兴。
而在南渡北归的8年间,这所实体已然消失的旧时大学,隐隐然耸立起一个弹性的精神空间,每每让人遥相思慕。
西南联大前后就读的学生不过8000人,条件艰苦,校舍简陋,却是举世公认的学术重镇,人才摇篮。
涌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数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走出了160余位两院的院士。
【素材解读】这些年来,人们每每谈起西南联大,都会肃然起敬。
即便在教育产业化越来越发达、大学大楼大院越来越大的眼下,西南联大依然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表征着一个民族在面临存亡绝续临界点时,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
西南联大展现出来“刚毅坚卓”的品格与精神,无论在怎样的艰苦环境下,都相信教育的力量、知识的力量。
西南联大为中华民族培养出了一批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和人文大师,为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今人之谈论西南联大,某种程度上是将其作为一面镜子,来观照今天的中国大学。
我们今天纪念西南联大,在追思先人的时候,更在于反思当下,用西南联大的精神鼓舞自我,纠正因功利心而耽误的学术探索,回归读书和教育的初心本意。
如此,才能在学术精神和理想的薪火相传中,继承前人的成果,中国的大学要有长进,理应有开放的视野和宽容的心态,愿意接纳一切好的东西,愿意借鉴古今中外一切好的做法,并虚心听取不免刺耳的批评,这样才有可能进步。
如果有人连一个西南联大都容不下,闭目塞听,妄自尊大,又怎么可能做到兼容并包、星辰大海?【适用话题】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他们用真精神做出了真学术在学术精神和理想的薪火相传中,继承前人的成果公众致敬西南联大,不过是对中国大学曾经达到的高度的由衷赞美在追思先人的时候,更在于反思当下,用西南联大的精神鼓舞我们,纠正因功利心而耽误的学术探索,回归读书和教育的初心本意让西南联大的精神更好发扬,守护住西南联大,也守护住历史,守护住文明,从而让未来的中国能有更多让我们自豪,让世界骄傲的民族脊梁西南联大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的标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作文素材积累:西南联大(1938-1946年,西南联大像一颗流星,在中国历史上划过灿烂的一笔。
)1937 年 7 月 7 日,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 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很快, 北平、天津失陷。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奉命南迁, 先暂驻于“衡山湘水”的长沙。
随着日本的侵略加剧, 形势危急, 1938 年三校又迁到云南, 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把清华、南开严谨教学的精神与北大传统的自由研究的精神结合了起来,把北大的自由与民主、清华的生动活泼与事业心、南开的实干与严格整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成为勤奋努力、事业心强、学习严谨、具有自主能力和主动性的人才。
西南联大精神的形成, 是为抗战的现实需要,在继承三校传统和精神的基础上, 结合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加以整合、提炼的结果。
首先, 西南联大对三校原来的传统精神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继承的基础上, 而是在原有传统精神的基础上, 进行了调整整合, 进而形成了使三校原有精神互补的西南联大精神。
【比如北大具有自由的精神,西南联大继承了它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精神, 但对于北大自由到看似无序的状态, 西南联大并不赞成。
而是选择了以清华讲秩序、守纪律和严谨的精神状态来纠正北大学生自由的无度。
】北大的学生可以逃课, “你爱上课, 可以; 你不爱上课, 也可以; 你爱上你爱上的课而不爱上你不爱上的课, 更是天经地义的准可以! 总之, 一切随意”。
而清华则有严格的纪律, 没有自由散漫的习气。
西南联大《教务通则》第四十五条规定: “学生一学期内, 无故缺课( 体育及军事训练在内) 满十小时者, 由注册组予以警告; 满二十小时者, 酌以训诫; 训诫后而仍无故缺课者, 由教务长酌令休学一年或一学期”。
第四十六条规定:“学生一学期中因任何事故于某课程缺课愈三分之一者, 不得参该课程之学期考试, 该课程以零分计”。
其次, 西南联大没有满足于对三校传统精神的继承, 【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 又根据西南联大所处的抗战时代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了新的精神。
】根据抗战建国的需要, 西南联大在教育过程中十分注重培育和形成了西南联大的爱国精神; 根据三校联合办学的现实, 西南联大又突出了学校自身团结精神的培养。
西南联大精神是大学的普遍精神与西南联大个性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普遍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使西南联大精神能够传之久远、弥久弥珍; 能够浸透代代学人的心灵, 成为西南联大人的团体意识; 能够至今让人击节赞叹、感怀不已。
一、“刚毅坚卓”“刚毅”语出《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于仁”, 注云: “刚: 无欲; 毅: 果敢”。
“卓”为“超绝出众”意。
“刚毅坚卓”即为坚强果敢、坚忍不拔、超绝出众、卓尔不群之意。
“刚毅坚卓”是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对三校精神传统的最具时代性的继承和弘扬。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首先体现了以西南联大人在抗战的艰苦条件下, 为成就学术救国、以文化振兴民族的大业而克服一切困难、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
这正是在抗战时期对苦干、实干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这一精神最能反映在整个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精神风貌。
【凭着刚毅坚卓的精神, 无论是距“七七”事变爆发仅3 个月后长沙临时大学即完成提议、筹建、组建到开课的所有工作, 还是从长沙到昆明, 实现了1671 公里的远距离整体搬迁, 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无论是在抗战的八年间, 顶着日寇的空袭,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弦歌不辍”,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 还是克服一切困难坚持科学研究, 始终执当时中国学术之牛耳】, 在西南联大所取得的成就中无不贯穿着“刚毅坚卓”的精神。
“刚毅坚卓”成为西南联大精神的基础, 支撑着西南联大的其他精神。
因为有了“刚毅坚卓”的精神,所以西南联大人能够在抗战爆发之初, 就抱定抗战必胜的信念, 如校歌所唱“千秋耻, 终当雪”, “便一成三户, 壮怀难折”,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 还燕碣”; 凭着这种精神, 西南联大教师能够始终以弘扬、建设民族文化进而挽救和振兴民族为己任。
要坚持文化救国、文化兴国, 就要安贫乐道, 就要做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在外敌入侵、生活困顿的抗战时期, 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
西南联大的基本精神——民主、自由、团结、实干、严谨等, 都是在“刚毅坚卓”精神的支撑下才得以不息不绝并不断壮大。
西南联大能够克服战时的一切困难, 坚持把联大办成当时的一流大学, 靠的也正是这种精神。
二、爱国精神在西南联大校园, 上上下下、教师学生中最为浓烈的情感就是爱国的情感, 最感人的精神就是爱国精神。
“七七”事变后,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 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们忧心如焚, 对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多焦虑难安。
他们认为: 只要文化不灭, 中华民族就不会灭亡。
忧国之思使他们找到了抗战时期自己的位置: 以文化传播、文化创造为维系民族血脉的使命。
因此, 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们并没有仅仅停留于忧国忧民的感叹之中, 而是坚定、勇敢地投入到学术救国的行列中, 以自己的知识才华报效祖国。
很多在国外求学的学者, “七七”事变后, 也放下自己的研究和学业, 不惜牺牲个人在国外的学术发展和优厚的待遇, 纷纷赶回祖国, 以期用自己的才学报效祖国。
当时的华罗庚正在剑桥大学访问, 他已经引起了世界数学界的关注。
他认为, 中国当时缺乏的不是一流的将军和士兵, 而是科学。
救国必须靠科学。
他决心与全国同胞共赴国难, 因而不顾师友的挽留, 毅然于1938 年回到祖国。
黄子卿教授战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研究, 当时学院的负责人都挽留他, 并且劝说他: “你的祖国正象一只破船在风雨中飘摇, 哪里会有美国这样好的研究条件? ”黄子卿答道: “我愿和我的祖国一起受苦! ”毅然回国。
像华罗庚、黄子卿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如陈省身、范绪筠、张青莲、王竹溪、张文裕等。
【“在长期的战争中, 联大的师生都生活在苦难的日子里, 贫穷笼罩着一切, 营养的不良, 衣衫的褴褛,书籍仪器研究工具以及居室都是奇特的困难、缺乏、憔悴、衰颓、死亡, 世局国难的苦闷, 社会的辛酸……这种种人间的不幸, 不断地连续打击在他们的身上,而他们依旧坚贞不屈, 在继续一个永远不会终止的工作——真理的追求”。
激励他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完成学术研究的勇气与力量就是西南联大的爱国精神。
】三、自由与民主冯友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所说“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 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 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 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可以说是对西南联大自由与民主精神的一个很好的概括。
思想自由为北大所固有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为北大所坚持, 而且也是清华所具有的, 最终为联大所继承。
西南联大继承了三校思想自由的核心价值观, 并加以扩展和升华, 使之成为西南联大精神的灵魂。
因而在西南联大, 形成了“自由研究、自由讨论是教育的主要方法, 尊重个性、尊重人格是教育的主要目标”的风气。
民主和自由是不可分割的。
西南联大既然继承了追求思想自由的精神, 必然也要同时继承民主。
在西南联大, 民主精神体现为校内的学术民主、学校的民主管理与对民主制度的政治追求。
自由与民主的精神已经成为西南联大的制度性规范,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 不得破坏。
国民政府要干涉学术自由, 西南联大人予以坚决抵制。
包括教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 也必须恪守自由民主的精神, 而不得破坏。
为了通过学术复兴带动民族复兴, 就要让学术顺利发展, 西南联大必须具备自由与民主的精神。
自由与民主是西南联大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团结精神西南联大在八年的办学过程中还体现了一种反映西南联大现实特点的精神——团结。
冯友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昔人所言, 今有同慨。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 各异之学风, 八年之久, 合作无间。
同无妨异, 异不害同, 五色交辉, 相得益彰”。
当时西南联大的总教务长郑天挺教授也认为“西南联大的八年, 最可贵的是友爱和团结”。
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三校之间均如此。
西南联大的团结精神首先表现在学校领导的团结。
【西南联大刚成立时, 曾定常委会主席由三校校长轮流担任, 一年一轮。
而张伯苓将权力委托梅贻琦,蒋梦麟常到重庆为西南联大联系政府与社会各界,联大的最高权力实际让给了梅贻琦。
】这也反映了张、蒋从大局出发, 自觉维护西南联大的团结意识。
这种权力的划分, 不仅体现了张和蒋对梅贻琦的信任, 而且在权力的实际运行中又不会对梅贻琦的工作造成过多干扰, 更能提高行政效率, 避免了“三足鼎立”带来的政令不一、政出多门和“轮流坐庄”引发的人为矛盾, 保证了西南联大的稳定。
梅贻琦也能从公心出发, 做事公正、公平, 从而使三校的团结得以巩固。
三位校长对团结的维护, 是保证西南联大能够团结的首要因素。
西南联大教师之间也较为团结。
在学业、生活中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共同克服困难, 致力于学术救国。
1938 年10 月, 为避空袭, 联大教授有家眷者多迁居昆明郊外。
华罗庚一家因贫困及行动迟缓竟无处落身。
这时闻一多伸出了热情之手, 邀华罗庚与其同住。
在狭小的房子内, 闻家8 口与华家6口隔帘而居, 共度难关。
西南联大教授间的无私与团结精神, 着实令人敬佩。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 联大师生之间也保持着团结亲密的关系。
陈岱孙回忆道: “老师与学生亲密一致。
警报一响, 师生一起跑出去, 敌机飞到头上时, 大家一起趴下, 过后学生抬头一看, 原来是某某老师,相视一笑。
大家风雨同舟, 患难与共。
”战争, 反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密切了联大师生的关系。
三校能够克服矛盾, 求大同存小异, 凡事从大局出发, 始终保持了西南联大的团结, 尤显西南联大团结精神的可贵。
较之与西南联大同时成立的西北联合大学成立不到二年即告离析, 西南联大从大局出发, 化解矛盾、精诚团结的精神, 更显得难能可贵。
五、苦干实干朱自清先生在20 世纪30 年代曾概括清华的精神为“清华的精神是实干”。
注重行动、注重实践、不尚空谈的实干精神确实是清华主要的精神之一。
而苦干则是南开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在践行的基本信条。
南联大的苦干实干精神, 首先体现为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文化创造不停息的勇气和不懈追求。
西南联大迁昆后, 物价飞涨, 生活困苦。
到1941年, “乃自暑假以来, 物价又复飞涨, 比于战前多高至三十倍以上”, 而教授们的薪水不仅发放不足, 而且到手的薪水也严重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