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心理学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 A )”。A.核心学科
2.勒温与其学生所进行的领导方式研究,提出了“(A)”的理论框架。A.团体动力学
3.( B )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奠基者。 B.勒温
4.勒温与玛格丽特进行的(C)研究,是一种经典的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的研究。C.食物习惯
5.当代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弗利兹?海德一向以( D)而闻名于世。D.朴素心理学
6.( A )与其学生所进行的领导方式研究,提出了“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框架。A.勒温
7.“人,认识你自己“是当代心理学所公认的心理学( C )。C.源头
8.对于“什么是社会心理学”最能经典的回答,是由( A )作出的。A.阿尔波特
9.( A )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A.社会心理学
10.( B )是社会心理学的第一特性。B.科学性
11.在格尔登?阿尔波特的经典定义中,社会心理学主要表现为对( B )的研究。B.个体行为
12.心理学是以( B )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所建立的第一所心理实验室为开端的。B.冯特
13.( A )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对社会情境中的人的行为的研究上。A.社会心理学
14.一般将( C )年这一段时间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初现时期。C.1908-1924
15.1908年,麦独孤和罗斯分别出版了取名为( A )的专著。A.《社会心理学》
16.( B )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B.麦独孤
17.( A )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A.罗斯
18.冯特将自己最后20年的研究取名为“( D )”。D.民族心理学
19.( C )于192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曾被广泛用于大学教科书C.弗罗德?阿尔波特
20.( D )的《心理、自我与社会》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中互动理论的奠基之作。D.乔治?米德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影响人类社会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ABCDE )。
(A)他人的特点和行为 (B)认知过程 (C)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
(D)社会行为发生的文化背景 (E)生物及遗传因素。
2.关于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正确的说法是( ACDE )。
(A)社会心理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核心学科
(B)社会心理学是类似于哲学的抽象学科
(C)社会心理学是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心理学研究
(D)社会心理学是对于人类的自我探索 (E)社会心理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性的研究
3.下列社会心理学家中,属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有( ADE )。
(A)福勒 (B)冯特 (C

)麦独孤 (D)格尔登?阿尔波特 (E)罗伯特?巴伦
4.出版过《社会心理学》同名著作的社会心理学家有( ABC )。
(A)麦独孤 (B)罗斯 (C)弗罗德?阿尔波特 (D)乔治?米德 (E)约翰?杜威
5.德国学者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有( ACE )。
(A)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
(B)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C)在其否后期对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理解,他将自己的研究取名为“民族心理学”
(D)提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 (E)开创了心理学实验传统
6.社会心理学“青春期的发展”期间,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学者有( ABCDE )。
(A)乔治?米德(B)约翰?杜威(C)库尔特?勒温(D)费斯汀格(E)谢里夫
7.库尔特?勒温被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他在许多方面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传统。其中有( ABCDE )。
(A)心理场论传统 (B)社会认知传统 (C)行动研究传统
(D)团体动力学研究传统 (E)应用社会心理学传统
8.社会心理学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满足基本的实验条件。其中有( ABE )。
(A)随机抽样 (B)随机分配 (C)自变量稳定
(D)应变量稳定 (E)保持其他因素的持续稳定
9.从社会心理学形成的历史传统来看,社会心理学有( DE )。
(A)哲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B)经济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C)历史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D)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E)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10.21世纪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将表现出的特色有( ACE )。
(A)重视对于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的研究 (B)重视对哲学本体论世界观的研究
(C)研究的多元化和综合性 (D)研究的高度抽象化和思辩化
(E)对于情感研究的关注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8分)
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句话,说的是认知者自身的情绪状态,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认知活动。( A )
2.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是等到把握了对象的全部特征之后,才形成印象的。(A )
3.我们一般不会将一个人看成既诚实又虚伪、既热情又冷酷的。这是“印象的一致性”规则的体现。( )
4.我们常常所说的“爱屋及乌”是晕轮效应的典型例子。( A )
5.“推己及人”是印象形成的投射效应的通俗说法。( A )
6.按照凯利的三维理论,一个人的行为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区别性高,对其行为原因可作内在归因。( B )
7.按照凯利的三维理论,一个人的行为一致性低、一贯性高、区别性低,对其行为原因可作外在归

因。( B )
8.归因偏差是指人们以理性的方式处理所得信息,做出结论时是主观的。( A )
9.关于情绪与认知的关系,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决定认知性质的关键因素。( B )
10.一般认为,归因偏差中的非动机性偏差,是因人们维护自己自尊心的需要而产生的。( B )
11.态度的构成是单一的。( B )
12.态度是对一定社会刺激的心理反应倾向,它是在主体内部形成的。( B )
13.态度是人生来就有的。( B )
14.态度是由多种心理成分组成的,是它们简单相加的结果。( B )
15.形成态度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孕育和准备。( A )
16.对于个体态度的形成,家庭特别是父母的影响,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A )
17.一般来说,中性态度就是没有态度。( B )
18.社会心理学家指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态度具有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功能。( A )
四、辨析题(每题3分,共18分)
1.学习社会心理学原理,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我。
错误。学习社会心理学原理,不仅是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我,也是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他人以及人们的社会行为。
2.勒温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正确。当代95%的心理学研究和理论,都与勒温有着密切的联系。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勒温相继完成了《解决社会冲突》和《社会科学中的场论》等研究,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3.对社会心理学现状和发展的考察,主要侧重于认知倾向的发展。
错误。作为对社会心理学现状和发展的考察,我们应该侧重于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发展倾向:其一是认知倾向的发展;其二是应用方向的发展。
4.奥斯古德等人发现,人们描述对一个人的印象时,评价是其中最重要的向度。
正确。人们基本上是从评价、力量和活动这三个角度来描述对一个人的印象的,评价是其中最重要的向度。
5.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自我观念是印象整饰过程中的唯一重要因素。
错误。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我们的印象整饰过程中有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自我观念和社会身份。
6.大量的事实表明,在寻找行为的原因时,很多人都倾向于作内在原因的归属。
错误。大量的事实表明,在寻找行为的原因时,很多人都倾向于作内在原因或外在原因的归属。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12分,共24分)
案例1:社会化的生理基础 p19-20 p201 第二段
答:一、理论背景:影响社会行为的起因
我们的社会化和适应,都有赖于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我

们个体发展的特征,也会受到基因的遗传模式和特定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1、内在因素
⑴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指由上代传给下代的关于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等的因素。
自从199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会受到我们自身遗传或生物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生物学的理论中,人类的许多社会行为,诸如攻击行为或逃避行为,自私行为或利他行为等,都是一种生物进化的产物,都受其潜在的基因机制的制约。
⑵人的自主性因素
2、外部因素
⑴社会文化的影响⑵家庭⑶学校⑷同龄群体⑸大众传播工具
二、案例分析:
1、人们把黑猩猩和儿童放在一起,给他相同的外部因素,如:社会文化影响、家庭、同龄群体等,两者生活学习环境完全相同,同样穿衣、喂食,同样练习站立、行走、开门、用杯、用匙、坐便盆。但当儿童能说20多个单词的时候,黑猩猩只能听懂指示命令,做出喝水、坐下、开门等多个动作,却说不出话来。这说明黑猩猩不能象人类一样逐步学会一切。
2、内部因素对于社会行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具备人的遗传素质、生理结构、神经系统,才能产生人的社会行为,特别是人脑,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黑猩猩不具备人的遗传素质,所以他学不会一些复杂的社会行为。
三、结论:
人是一种生物,也是一种进化的产物,我们的社会行为和表现,我们的情感反应,以及我们的认知能力,都会在
不同程度上受到我们自身遗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遗传素质对于社会行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仅不具备人的遗传素质不可能成为人,不能具备人的某些社会行为,即使遗传素质缺陷也会给社会化带来难以克服的困难。

案例2:赵奢示弱 p58-59
答:一、理论背景:印象整饰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每个人通常都会以适当而得体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来表现自己,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而且,不管是外观还是性格上,都尽可能展示自己可爱和迷人之处,把优点“发扬光大”,把缺点和不足加以掩饰。这种有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被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印象控制”或“印象整饰”。
二、案例分析:
1、敌强我弱,秦军强大,而赵军薄弱,赵奢分清形势,作出正确判断,他摆正位子,知道此次战役只可智取不可强攻,当抓到秦军士兵后,赵奢没有杀他,反而摆上酒饭招待了他一顿,还说了些希望秦军退兵的话,然后把这个秦军士兵放走。这个秦军士兵回去做了报告,说赵军胆小软弱,惧怕秦军,于是秦军放松了对赵奢的警惕。
2、赵奢

采用了“印象整饰”战术,通过伪装的假象,给对方赵军胆小软弱,惧怕秦军的印象来麻痹对方,使秦军形成一个赵军胆小、懦弱、不堪一击的印象,由于受到赵奢制造的假象的影响,秦军在判断上出现失误,从而导致在战役中被赵军打得措手不及,最后以失败告终。
三、结论:
印象的形成在一些情况下是片面的,印象可以通过整饰和控制有意识地改变。在这个案例中,赵奢运用“印象整饰”的战术,成功打败了秦军,体现了他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人认为,人与人相处,应该诚实无欺,为什么要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呢?比如有的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人很虚伪,这确实是印象整饰消极的一面;但是就其积极的方面来说,印象整饰可以用来调节和润滑人际关系,使人们的交往能够顺利地维持下去。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正确利用印象整饰的积极性,避免消极性。

案例3:顺水推舟 p174 p183 p190
答:一、理论背景:自信心和自我控制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积极”意味着一种态度,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态度;“感受”则包含着自己对自己的情绪、感受、认识和评价。一个有自信心的人是临危不惧的,是宽容大方的,是幽默风趣的。
自我控制主要指一个人根据外在环境以及别人的反应(较高的自控),或者是根据自己的内在感受(较低的自控),来调节自己行为的程度。
二、案例分析:
在案例中,学生的自控能力较低,由于内心对老师的不满,当发现老师上课中的一点小错时,他马上毫不留情地当众指出。而老师则是自信的,也具有较高的自控能力,他没有因为那位同学的突然发难而惊慌失措,而是用幽默的语言化解尴尬:“你说得对极了,可是其他同学刚才是怎么回事,为何没有发觉到,是不是上课打瞌睡?”从他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的自信心和他的自控能力,面对有对立情绪的学生,他用幽默宽容的语言化解了矛盾。
三、结论:
自信和较高的自控是我们人类心理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在品质,它代表着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都应该拥有它,用它来充实与完善我们的自我和人生,惟有一个人人自信、自尊,自我接受和表现出自我表现价值的民族,才能是一个整体上更加自信、自尊和自强的民族。

分析之二
以上案例适合于运用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态度转变的相关理论来进行分析。态度是指个体对一定社会刺激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相对稳定和内化了的心理反应倾向。一个个体态度的形成主要受社会环境、家庭、同伴以及家庭的影响。态

度的改变,是指一个人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改变人的态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首先,所服者在被说服者印像中要留下的良好的形象,此外,说服者对需要传递的信息内容要进行精心组织,最后,说服者在说服过程中还要注意根据被说服者本身的特点采取灵活的策略。
以上案例中,这位学生因为作业马虎,经常受英语老师批评而心怀不满。这一情节说明他并没有接受老师的批评,他的态度并没有改变,换句话说,他并没有承认自己是真的马虎。接下来,有一次,老师无意间出了一个小错误,当场被那名学生发现,那位学生好不容易逮着了这次报复机会,马上站起来作了毫不客气地指正。这一情节反映了该学生是在行使态度的自我防御功能,态度的自我防御功能在此的表现是指该学生主观上可能是存在马虎,但该学生在态度上却不承认,所以他要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要证明自己并不马虎。指出老师的错误的就是最好的机会,既能证明自己不马虎,又能说明老师你也可能犯错,怎能指责我马虎呢?接下来,对于这尴尬的一幕,这位老师的反应非常的得体。首先,这位老师以非常温和的神色回应这一突发事件,充分地运用了非言语沟通在为对方留下良好印象中的作用,语调、表情等表现出的真诚与坦荡,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并为后面进一步对改变该学生态度的说服做好了铺垫。最后,老师又说了一句,像这样的错误很容易犯,同学们一定要像他那样小心才是。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是在实施了态度改变的说服,使学生认为老师指出他的马虎意图是纯洁的,动机是公正的。最后的结果是不但没有丢失自己的脸面,又促使该学生释放了不满情绪,并可能会逐步接受老师对自己作业马虎的批评,将自己的态度由我不马虎向我有时是有点马虎,我要改正方向转变。
以上案例说明,对于生活中发生的普通的事件,其中都蕴含着许多社会心理学原理的运用。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会要去说服别人,也可能被别人说服,在这其中采用的策略与技巧的不同,结果可能也会大相径庭。以上案例中,该位学生的表现虽说都可以用心理学理论来解释,但表现是不太合理的,一开始就认识到老师与自己可能归因差异,认识到老师是出于好意,坦然地接受批评,不断改进自己,才更好。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回面对这个学生一样的境遇,我们要表现的更加理性才好。

案例4:受辱鞠躬 p174 p183 p190
答:一、理论背景: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积极”意味着一种态度,一种自

己对自己的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态度;“感受”则包含着自己对自己的情绪、感受、认识和评价。一个有自信心的人是临危不惧的,是宽容大方的,是幽默风趣的。自我控制主要指一个人根据外在环境以及别人的反应(较高的自控),或者是根据自己的内在感受(较低的自控),来调节自己行为的程度。
二、案例分析:
肖伯纳是个自信的人,也具有较高的自控能力。他对自己的剧本很自信,自信心很强,当有人在剧场当众挑衅,质疑他写的剧本时,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然后,他看了一眼正欢迎他的全场的观众,向青年反问了一句:“不过,亲爱的朋友,我们两个人反对全场的观众,有什么用呢?”自信而又有较高自控能力的的他用这种幽默宽容的态度化解了当时的尴尬,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掌声……
三、结论:
自信和较高的自控是我们人类心里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在品质之一,它代表着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都应该拥有它,用它来充实与完善我们的自我和人生,惟有一个人人自信、自尊,自我接受和表现出自我表现价值的民族,才能是一个整体上更加自信、自尊和自强的民族。

分析之二
以上案例适合于用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进行分析。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是指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有时候一致,有时候又不一致,实际中具体是一致还是不一致要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态度结构方面的因素、行为反应方面的因素以及态度主体自身的因素。
以上案例中,肖伯纳突然面对一种突发事件,一种他人的攻击行为,他表现的非常沉稳,一点也不慌张,他向那个人深深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以上情节,可以用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进行分析。人的态度与行为在具体的环境中,可能表现得一致,也可能表现得不一致。具体情况受三种因素的影响,从态度结构方面的因素来看,肖伯纳毋庸置疑是应该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的,从行为反应方面的因素看,个体对某事物持有某种态度,但在表露这种态度时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肖伯纳对于自己剧本的态度一定是自信的,但在行为的表现方式上可以有策略的采用多重行为的方式,在此案例中,肖伯纳前后说了两句话,充分表明了自己的真实态度,体现了大师的幽默与机智。个体自身的人格因素,对于态度与行为是否一致也有重要影响,肖伯纳显然是具有较高自我控制行为能力的人,在某种

程度上其行为会较少受自己情绪等内在心理因素的支配,而更多的是根据环境的要求去表现。肖伯纳前后两句话,充分体现了大师控制自我情绪的高超技艺。肖伯纳向青年反问了一句:"不过,亲爱的朋友,我们两个人反对全场的观众,有什么用呢?"话音一落,全场爆发出长长的热烈的掌声。这一情节说明肖伯纳巧妙地为这一攻击者构造了强大的压力,攻击者除了灰溜溜地跑之外,几乎没有第二种选择了。
以上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名家大师的机智与幽默,也并不是他们天赋的才能,其实大多数都可以在社会心理学原理中找到理论依据。我们普通人,学好社会心理学,熟练的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同样会收到令人振奋的效果。

案例5:艄公的箴言 p113-115
答:一、理论背景:态度的转变
1、概念: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是指一个人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
2、影响说服效果的诸多因素:说服者--信息源,信息传递方式,目标对象,情境因素。在说服和态度改变的过程中,说服者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考虑说服者本身的作用和因素时,社会心理学家一般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包括专业性、可靠性、吸引力等因素。
二、案例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少妇投河自尽,被老艄公救起,少妇本来的态度是消极的,厌世的,于是阅历丰富的老艄公让少妇回忆过去的生活,使她发现现在的状态和过去幸福时候的状态是一样的,从而改变了态度,打消了轻生的念头。为什么老艄公的劝说有效果,这与艄公的人生经历、社会经验、年龄等有关,这些因素使说服者在被说服者—少妇的心目中,成为权威形象。这种权威性使被说服者改变自己的态度成为可能……
三、结论:
作为说服者的信息来源、信息和信息传递、被说服者,以及说服过程中的情境因素等,都是影响说服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在说服者本身的作用和因素中,他的社会经验、年龄、专业训练等因素使他具有使人信服的权威性,从而说服被说服者改变态度。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想说服某个人比较困难时,可以选派一位德高望重,有阅历,有权威的人去做说服工作,效果也许会更好。

案例6:日本人提意见 p73-75
答:一、理论背景:非言语沟通
⑴概念:非言语沟通是指运用除语言之外的其他渠道传递信息的沟通方式。
⑵非言语沟通是社会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或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都或多或少地依赖于对其非言语行为的判断。在对他人的情绪和态度的认知方面,非言语行为有着无可

比拟的重要性。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几乎一切非言语的声音和动作,都可以用作沟通的手段。”
二、案例分析:
在案例中,日本老人不满中国邻居把车停在自己的窗前,可他又不愿撕破脸皮,如果直接用言语行为提醒邻居,可能会产生言语上的争吵,影响邻居之间的和睦关系。于是他通过反反复复地认认真真地清扫那块空地的动作,即用非言语的方式传递信息,很婉转地提醒中国邻居注意,提醒他不要为了贪小便宜而把车停在他的窗前,最终,中国邻居领悟到了老人的真正用意并改正了自己的做法。在这个案例中,非言语行为代替了言语行为,表达了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态度,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结论:
在说服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传递的信息内容和形式也会影响到说服的效果。即在说服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善于组织信息,用最合适的信息组织方式达到最佳的说服效果。比如巧妙地运用非言语沟通代替语言行为,取得较好效果。

案例7:霍去病带头踢球 p255-256
答:一、理论背景:集体意识
团体中的集体意识,对于团体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对于团体中的成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集体意识就是团体成员对团体以及自己与团体关系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和。集体意识的形成有多种方式:参与团体活动;教育引导,提高对个体与团体关系的认识;制定集体主义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团体氛围;发挥集体意识的能动作用。
二、案例分析:
在这个事例中,边塞荒凉,军旅生活枯躁无味。霍去病在月下巡视军营,发现军中缺粮,士气低落,这种状况如何能打败匈奴呢? 经过反复思考,霍去病决定带头和将士们一起踢球来振作士气。作为军队将领,霍去病在士气低落的时候创造了一个宽松的人际交流的环境,通过踢球这个团体活动,使大家在球场上放松自在,情绪高昂,而他亲自加入游戏,一起踢球,忘记了角色,在共同的游戏中,大家容易产生情感,产生共同的语言,从而产生集体意识,最后正是依靠这种集体意识,汉军齐心协力,把匈奴打败。
三、结论:
团体中的集体意识,对于团队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团体中的成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集体意识形成的过程,也是团体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过程。只有在参与建设团体的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团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因此,团体的领导者应该积极在建设团体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团体成员积极参与活动,使他们在建设团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集体意识。

案例8: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 p141 p145第四段
答:一、理论背景:服

从和权威效应
服从是指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外界压力主要来自他人和规范。而对他人的服从,实质上是对权威的服从。
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
二、案例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权威效应”的例子很多:做广告时请权威人物赞誉某种产品,在辩论说理时引用权威人物的话作为论据等等。在人际交往中,利用“权威效应”,还能够达到引导或改变对方的态度和行为的目的。在本案例中,由于德语老师被介绍成著名的化学家,所以在学生面前树立了权威形象,使学生认为他学识丰富,能力较强,导致大部分学生产生了服从的现象,对本来没有气味的的蒸馏水,多数学生服从了“化学家”的意见而认为有气味……
三、总结:
一个人的权威性越大,越容易导致服从现象。职位较高、权利越大、知识丰富、年龄较大、能力突出甚至财富较多等,都是构成权威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使服从行为大大增加。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迷信权威,要善于分析思考,相信科学,坚持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