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兰花花》演唱
陕北民歌《兰花花》作品分析

陕北民歌《兰花花》作品分析作者:张沛芳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7期【摘要】陕北传统民歌《兰花花》以纯朴生动、铿锵有力的语言,歌颂了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兰花花。
歌曲以优美流畅、开阔有力的信天游曲调咏唱,并吸收了叙事的手法,用分节歌的形式形象地表现了歌词的内容,成功地塑造了兰花花的形象。
【关键词】陕北民歌;《兰花花》;演唱;情感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70-01一、《兰花花》的真实历史故事与曲调分析(一)《兰花花》的真实历史故事。
歌曲中的兰花花,确有其人,本名姬延玲,出生在陕北榆林市米脂县。
姬延玲15岁时就长得落落大方,美丽动人,因她喜爱穿蓝色底布上映有小白花的衣衫,所以大家就给她起了个昵称“兰花花”。
当年开春,临镇后街镇长任老五的儿子任小喜贪图兰花花的美貌,仗势欺人,强行与兰花花结婚。
婚后,任小喜不务正业、吃喝嫖赌,结婚第二年就因抢劫杀人的罪行被处决。
当时,有一个姓杨的擅长文艺宣传的战士,与兰花花互生情愫,经常暗地里来往。
不久,部队因为收到军事命令要离开此地,他们难舍难分,临别时发誓以后一定要相见。
兰花花十八岁时,家里的老人知道了她与杨战士的事情,觉得非常不光彩,就赶紧找人托媒。
正好当地临镇东村的石志英看上了兰花花,在媒妁之言后,无力抗拒的兰花花与他结了婚,婚后的第二年和第四年,分别生了女儿和儿子,但因婚姻不幸福,她终日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终于在二十二岁时,不堪忍受命运的捉弄,服毒自杀。
几年后,杨战士从前线归来,当他得知兰花花的悲惨遭遇时,心中非常悲恸。
在部队要再次离开的时候,杨战士留在了当地政府搞文艺宣传工作,后因患病被送到延川县的大相寺军医院进行治疗。
因为他经常思念兰花花,就想把兰花花的故事写成一首歌。
他以“信天游”的手法,写出了对兰花花的回忆,原本苦难的两次婚姻在歌词里写成了一次,把两任丈夫也集中写成了周家的“猴老子”,把兰花花真正心爱的人描写为情哥哥。
iData_浅析陕北民歌及其代表作_兰花花_高兴

文学界浅析陕北民歌及其代表作《兰花花》高兴(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中图分类号:I 2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7-0181-02我和我的同学特别喜欢陕北民歌。
西北地区的汉族民歌涉及陕西及山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从地形上可以看出,以陕西为中心,向四面幅射。
这个地区以高原为主,山歌成为西北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歌种。
如各种“信天游”、“花儿”、“爬山调”等,已闻名遐迩,广泛流传。
特别是陕北民歌,经30年代末、40年代初延安“鲁艺”音乐工作者的挖掘、整理、推荐、介绍,更是深入人心。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陕北民歌她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宣泄黄钟大吕之势。
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
这就是陕北民歌。
“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
”实际上,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民歌。
黄土高原上,既有婆姨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
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陕北民歌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
现在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洽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歌,是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
像著名的《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是很有价值的。
但是,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
这些基本上是抒发感情的。
此外,陕北人还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喝酒时用酒歌来猜拳,用歌来进述历史故事,用歌来搞社交,用歌来记叙重大历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谈情说爱,用歌来记叙新人新事,甚至上坟哭灵也以歌代哭。
《兰花花》三种演唱版本的比较研究

《兰花花》三种演唱版本的比较研究作者:李倩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22期【摘要】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兰花花》,是一首广为传唱的歌曲。
演唱《兰花花》这首歌曲的歌唱家很多,其中以郭兰英、李谷一、彭丽媛三位歌唱家演唱的《兰花花》最有代表性,并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兰花花》三种演唱版本。
【关键词】《兰花花》;演唱版本;郭兰英;李谷一;彭丽媛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96-01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兰花花》,讲述了一个农家女孩兰花花的悲惨命运。
农家女孩兰花花蕙质兰心、清秀美丽。
清秀水灵的兰花花与红军战士相爱了,他们相许诺言、私定终身、承诺永不分离。
然而红军战士因战场的转移不得不暂时离开。
留下兰花花一个人被父母强行嫁给富贵人家任老五的儿子,恶习连连的任家儿子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的生活,任家儿子被捕入狱死于狱中。
第二年她又被父母强行嫁给周家,她在周家受尽折磨。
在长期的苦闷和压抑的情绪下,终患重病去世,那年她只有24岁。
红军战士战争胜利后回到陕北,惊悉兰花花去世的消息悲痛不已,在思念中创作了《兰花花》这首歌曲。
演唱《兰花花》这首歌曲的歌唱家很多,其中以郭兰英、李谷一、彭丽媛三位歌唱家演唱的《兰花花》最有代表性,并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兰花花》三种演唱版本。
本文尝试着对这三种演唱版本进行比较研究。
一、郭兰英版的艺术特点郭兰英是我国著名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
贵州师范大学艺术学专业2014届硕士研究生印雪键的学位论文《从郭兰英、彭丽媛的演唱看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的两次融合》[1]中,写到郭兰英从4岁开始学习山西梆子,发音、咬字、吐字、收韵等都是每天必练的基本功,使她后来演唱各种民歌作品都游刃有余。
她演唱的《兰花花》在语言上仍然采用了陕北地区的方言来进行演唱,保留了歌曲的原汁原味和民歌的风格特点,注重咬字上的方言化处理,例如在歌曲的开头部分唱到“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爱死个人。
陕北民歌改编作品《兰花花》的创作特点及演唱处理[权威资料]
![陕北民歌改编作品《兰花花》的创作特点及演唱处理[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87e8cc7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3.png)
陕北民歌改编作品《兰花花》的创作特点及演唱处理《兰花花》是一首流传于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叙事性民歌。
更是一首传统“信天游”风格的民歌。
原民歌以通俗易懂的曲调唱出了旧社会的一个弱女子不幸的人生,更是旧社会妇女命运的一个缩影。
新编民歌《兰花花》在把握原信天游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编,音乐旋律凄婉动听,既细腻又生动的表达出主人公兰花花的苦命遭遇,和兰花花与封建势力抗争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特征。
一、兰花花的创作特点(一)曲调《兰花花》的曲调,是采用五声羽调式,并通过“信天游”音乐中的变体方式产生的两句乐段结构,它的曲调由上下句多次反复构成,结构清晰而对称。
在第一、二段中,上句曲调几次向最高音冲击的旋法和延长音的处理,鲜明地表达了歌曲的思想主题。
而后来的三、四、五、六、七段,出现的“si”音,用大二度音程代替了开始部分的四度跳进,使高亢、悠扬的旋律色彩转为悲伤,近似哭腔的表达,使兰花花无奈、忧伤的心情表现得贴切而形象。
(二)节奏、节拍《兰花花》这首民歌的节拍是2/4,节奏非常工整有序,这种节拍是陕北民歌最为典型的节拍。
这首歌曲的节奏在不同段落之间有比较鲜明的对比。
第一、二段中,是表达了对兰花花的赞美,第三、四段中,采用慢一倍的速度,表现了兰花花被迫嫁到周家的悲痛,以及撇下情哥哥的无奈。
第五、六段马上转入了突快,果断而坚决地唱腔,加上紧凑的节奏,生动的表现出兰花花的愤恨和极力反抗的情绪。
第七段则是采用紧拉慢唱的摇板,节奏自由,舒缓但不失弹性。
第八段是表达了“兰花花”对情哥哥的真挚爱情,因而旋律都比较抒情、优美、节奏稍慢。
二、演唱处理分析(一)唱词分析我国传统民歌的特征《兰花花》这首歌曲产生于陕北一带,因而与这一带的方言结合十分紧密,形成了其鲜明的区域特征。
再者就是虚词的运用,笔者以下主要从唱词中的咬字及虚词的运用入手作以分析。
(1)咬字。
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把歌唱的咬字分为“出声、引长、归韵”三个过程,“出声”就是咬准字头,“引长”就是延长字腹,“归韵”就是收清字尾。
《兰花花》歌词 试音碟

兰花花
歌词千寻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
蓝个英英的采
生下一个那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五谷里的那个田苗子数上高梁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哟数上咱们兰花花好青线线那个蓝线线
蓝个英英的采
生下一个那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五谷里的那个田苗子数上高梁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哟数上咱们兰花花好青线线那个蓝线线
蓝个英英的采
生下一个那兰花花
实实的爱死个人
五谷里的那个田苗子
数上高梁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哟
数上咱们兰花花好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
蓝个英英的采
生下一个那兰花花
实实的爱死个人
五谷里的那个田苗子
数上高梁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哟
数上咱们兰花花好
兰花花(feat. 王金东)(live版) - 阿宝
词:陕北民歌
曲:陕北民歌
以上就是关于兰花花的歌词,感谢您的阅读!。
兰花花歌词原唱完整版下载,陕北民歌抖音热门歌曲兰花花歌词

兰花花歌词原唱完整版下载,抖音热门歌曲兰花花歌词========== 兰花花歌词原唱完整版如下 ============ 青线线儿那个蓝线线儿
蓝格英英的彩
生下一个兰花花儿啊
实再叫人爱
五谷子儿那个田苗苗
数上高粱高
一十三省地女儿呦啊
数上兰花花儿好
正月里那个说媒
二月里订
三月里就交大钱啊
四月里迎
三班子那个吹来
两班子打
撇下我的情哥哥啦
抬进了周家
兰花花那个下轿
早撒那个手
前晌你那个死了
后晌我兰花花走
青线线儿那个蓝线线儿蓝格英英的彩
生下一个兰花花儿啊实实地爱死个人《兰花花》-陕北民歌陕北民歌 - 兰花花霍永刚 - 兰花花
作曲:沙莎
编曲:沙莎。
从滑音技巧与咬字技巧层面探究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演唱方式

从滑音技巧与咬字技巧层面探究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演唱方式作者:娄佳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01期【摘要】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由各个部分组成,其中一种就是中国民歌。
如今,中国民歌逐渐演变为民间歌舞音乐,以民间歌舞形式流传的歌舞迄今为止依然流行。
如安徽省流传的《凤阳花鼓》、湖北利川花灯中的《瓜子仁调》、江苏省扬州市的《荡湖船》等。
即使中国民歌早已进行了初期加工、修改以及完善,但和以往的民歌仍旧息息相关,实质不变。
本文从滑音技巧与咬字技巧的层面,来探究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演唱方式。
【关键词】民间歌舞;陕北民歌《兰花花》;演唱方式【中图分类号】J712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一、绪论从古至今,当地民歌和主曲体的曲种在演唱方式上有着紧密地关联。
如在河北城镇叙述性较强的民歌音调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河北模板大鼓音乐,最初的当地民歌——河南省坠子前身“莺歌柳”,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古老的永嘉杂居的音乐,这些音乐大部分都是从中国南宋时期逐渐形成的。
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有评剧、越剧、黄梅戏,也有花灯戏和花鼓戏等。
民歌和民族乐器有着紧密的关联,借助于乐器伴奏,民歌能够更加丰富自己的表现方式和表现力,从民歌中,器乐能够汲取更多的旋律,从而更好更快地发展,还有某些器乐直接承接民歌的曲调,如东北三省、河北衡水的“吹歌”中的很多曲牌。
二、陕北民歌《兰花花》创作背景陕北民歌《兰花花》是一首反封建的情歌,主要由周家洛和党音二人创作、编撰而成。
周家洛在抗战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投奔延安,之后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故对陕北民歌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深刻理解,对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背景也有着深入研究,解放后,周家洛同志长期从事党的艺术实践。
此曲作为举世闻名的作品,对国内外的民歌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最初创始于1930年,歌词表达出一种反封建的思想,成为陕北民歌中最具影响力且最能够打动人心的歌曲作品之一。
论《兰花花》两种演唱版本的比较分析

论《兰花花》两种演唱版本的比较分析作者:张敏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8期【摘要】陕北叙事性民歌《兰花花》有两种演唱版本,一种是彭丽媛的民族唱法;另一种是阿宝的原生态唱法。
两种唱法的《兰花花》存在诸多相异之处。
在编曲配器方面,彭丽媛版本为交响乐团伴奏,以西洋乐器为主;阿宝版本以民乐为主,最主要的伴奏乐器为二胡。
在演唱处理方面,彭丽媛版本细腻委婉,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阿宝版本粗犷质朴,体现了歌曲的地域风格。
在审美方面,彭丽媛版本注重唯美,声音圆润柔和;阿宝版本注重韵律美,咬字清晰,声音通畅。
【关键词】《兰花花》;演唱版本;彭丽媛;阿宝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8-0068-02《兰花花》是一首流传于陕北地区的叙事性民歌,区域性非常明显。
[1]它以纯真、质朴的语言,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兰花花。
[2]她为了追求情感的自由,不受阶级的欺压,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坚决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
民歌吸收了叙事的表现手法,用分节歌的形式,深刻地表现了歌曲的主题,讲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欺压与迫害,并成功塑造了兰花花的形象,赞扬了兰花花敢于打破封建礼教的禁锢、大胆追求情感自由的反抗精神。
《兰花花》是陕北民歌的代表,也是中国民歌的艺术瑰宝。
[3]恰因为如此,许多歌唱家都喜爱演唱这首经典民歌。
在《兰花花》的众多演唱版本中,有两个版本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比较研究,一个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版本;另一个是著名男高音阿宝演唱的版本。
彭丽媛演唱的《兰花花》属于民族唱法,运用科学专业的发声方法歌唱,而阿宝运用的则是原生态唱法,他的声音较即兴与自由。
彭丽媛的音色圆润柔美,声音张弛有力,是我国民族声乐的代表。
她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曾主演过歌剧《白毛女》《党的女儿》等,受到许多业内人士的好评。
阿宝的声音穿透力强,拥有收放自如的高音和明亮、通透的音色。
他那淳朴自然、发自内心的呐喊引发了许多人的情感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民歌《兰花花》演唱初探
【摘要】文章从曲式上、节奏上、调式的转换上、音域上以及情感的表达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本文在分析作品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探索歌曲的演唱韵味。
【摘要】陕北民歌;方言特色;感情表达;演唱韵味
声乐演唱,由于受国家、地区、民族、性别、个人教育背景、个人喜好等等因素的影响,会有千姿百态的变化。
文章从创作因素、演唱技巧等方便探索了《兰花花》的演唱技术。
一、《兰花花》音乐的创作因素
《兰花花》是典型的陕北民歌,具有地道的陕北民歌特点。
是典型的上下句结构,上句起兴,下句点题,多段体结构,单乐段,多段歌词的分节歌形式。
言简意赅地刻画了一个陕北式的凄美爱情故事。
《兰花花》声音高亢、悠扬,长音较多,很多高音(不管是真声还是假声)都需要用气息来支持。
二、演唱技巧初探
第一段开始以极高的音起句,陕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决定了其音乐的直畅性与旋律线的大起大落。
曲调一开始就出现两次四度(62)跳进和句尾的四度甩腔,形成了西北民歌特有的高亢、明亮的风格。
陕北人在叫人或说话时有拉长音的习惯,且最后一个音语气较重,陕北民歌中许多长音后面有一个短装饰音是这种语言习惯的体现。
这种音时值往往较短而音却较高。
像这首歌曲中的“蓝线线儿”、“田苗子儿”都是四度甩腔。
演唱时应用儿化音来演唱,咬
字的着力点在齿,要像甩东西一样把前一音甩出去,拖够时值后迅速把气一提,把装饰音送人头腔。
低音要用真声演唱,到高音时突转小假声,在声型上形成明显的真、假声对比,在突转时,喉结自然往上动一下。
这个“线儿”“苗子儿”是长音,歌唱时多用直音,这种共鸣调节的演唱技巧,增加了艺术表现力,是信天游的演唱特色及技巧,也是这首歌的精华。
这样唱既能体现陕北语言特有的语气,又使长音听起来有头有尾,穿透力极强。
在“蓝线线”、“蓝格英英”“兰花花”等字上,其旋律都巧妙地使用了装饰音,起强调和突出人物的作用,描述了兰花花是一个人见人爱、远近闻名、充满朝气的姑娘。
歌唱情感中要突出把握赞美兰花花女性美的特点,整体音色处理上要亮脆、清晰、通畅、圆润、秀丽。
歌唱时腔体要充分打开,采用头声唱,给人以甜美、柔情似水的感觉,要表现出少女美丽、天真的细腻表情。
演唱旋律要富有流动感,流畅而又紧凑、细腻、委婉动听,表现出兰花花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第二段由第一段的g调转人c调,由第一乐段的羽调式转为商调式。
调式、调性的转换,使音乐的情绪、性格产生很大的对比,速度也慢一半,且出现了附点、切分、休止节奏及旋向上四度、五度模进反复吟唱乐句,语气也特别悲痛,描绘出兰花花被厄运步步紧逼、被迫出嫁、惶恐不安、凄楚悲凉的情景,既反映出封建礼教的无理与凶残,也饱含了兰花花那催人泪下的哭腔。
为了表现兰花花被通无奈嫁到周家的悲伤情感,歌曲中还运用了几种特别的表现手
法:①下滑音。
如第三段“正月里那说媒,二月里订”中的“二”和第四段中“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中的“两”,都运用了下滑音的表现方式,使悲伤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表达。
②顿音。
“三月里交大钱”中的“三”和“钱”都使用了顿音。
演唱顿音时注意要把每个音符唱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把每词每字交代得清清楚楚,要唱得短而重,先重后轻,第一个字重些,后面的字轻轻弹出,富有弹性,以刻画兰花花悲切的心情。
陕北民歌在表达哀伤凄苦的情感时,往往使用极富表现力的fa,xi两音。
这与西北地区丧葬礼俗的“哭腔”有着密切关系。
这些特殊音的出现,使陕北民歌更动人,风格更独特。
正月里那说媒的“说媒”、二月里订的“里”,三月里交大钱的“三”、“钱”,四月里迎的“迎”,第一句撇下我的情哥哥的“撇”,后一句撇下我的情哥哥的“我”和后一个“哥”等fa,xi音的运用,使音乐带有深沉、缠绵的情,更能增强作品的悲剧性色彩。
尤其是演唱后一重复句“撇下我的情哥哥”时,声音要渐渐放慢,而后突然收住,大胆地在歌唱中使用戏剧中的“哭腔”,换气发出明显的抽泣声,唱出咽腔即哭腔、点头腔,加以抽泣,唱出其中的神韵,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无比痛苦及无可奈何地被抬进了周家的悲戚色彩。
第三段借用戏曲的跺板营造出一种情绪激烈、矛盾冲突的情景氛围,果断而坚决的唱腔,表现出女主人公在不公正的命运面前勇敢和坚决反抗的一面。
该段节奏急促,音调简明,速度紧迫有力,突出了诉说性、口语性音乐手法,描写兰花花被抢人周家,叫天天不
应,叫地地不灵的悲愤的情绪和她向往美好的未来,决心逃婚,向命运抗争的决心。
演唱这段时应特别注意咬字吐字,要像唱垛板的感觉,用喷口的手法,使每一字、每一音都有充分的爆发力,字字斩钉截铁、富有弹性,充分表达兰花花那种悲愤、惊呆、如泣如诉的情绪和刚直不阿的形象。
由于兰花花处于封建社会,决定了她的反抗是软弱无力的,但兰花花从哭泣和悲伤中觉醒过来,内心充盈着渴望自由、爱情,决定出逃的强大力量。
演唱时要准确把握主人公细微的心理变化,不断将演唱推向高潮,以刻画兰花花渴望自由、爱情,不惜一切决心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的个性。
第四段描写了兰花花的出逃。
该段采用了西北秦腔中摇板那富有特点的紧拉慢唱的节奏,情绪紧张而热烈,烘托出兰花花摆脱家丁追赶的紧张心情和渴望重新获得自由的愿望。
演唱时要注意气息力度的保持,声音要坚定、果断、饱满,要保持内在的节奏,律动要快,字字在板上,要营造一种紧张气氛,表明兰花花反抗、出逃的决心。
本段句尾都是长音,演唱时要尽量拖足,可用戏剧中的哭腔和润腔来表现兰花花决定用生命向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决心和对
自由、爱情的呼唤。
这种大胆泼辣、真挚热烈的爱情和“拼上我的性命往哥哥家里跑”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兰花花誓死不从、逃出周家、勇敢地去爱、去恨、去抗争的个性,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把情爱和原始的野性融为一体,谱写了一曲悲壮的伤歌。
第五段转回g调,用无限的激情刻画兰花花逃婚成功。
这是一个双句体乐段加补充句结尾的乐段,此双乐段旋律虽与第一乐段相
同,但感情却差之甚远。
在运用重复音型、提高音区、加强力度及不断加快的三连音的推动下,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情感高潮。
用补充句生动地表现出兰花花为追求美好的婚姻而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决心和大无畏的反抗斗争精神。
在“情哥哥哟”、“说不完的话”等字上添加的装饰音和“咱们”之间的休止符的衬托下,我们似乎看到了兰花花见到日思夜想的情哥哥时激动不已的情景。
尾声是后人对兰花花的深情怀念和对她用生命来换取自由的精神和行为的敬佩,演唱时要很轻很有深情,要创造出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仿佛又有人唱起了信天游,让人又回想起美丽、淳朴、善良的兰花花。
演唱这首歌时,要把握好各个层次的感情变化,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所叙述的内容,要深入角色,把清晰的语言、美的声音、细腻的感情及娴熟的技巧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
当然,不同人对歌曲的演唱处理,千人千面,千人千声。
不过,总有一个大的原则。
我们通过不断的研究不同声乐作品,会找到其中的相同之处。
《兰花花》的演唱,也不过如此。
参考文献:
[1]韩勋国 .我国民族唱法韵味新论[j]. 音乐研究,2008.2.89
[2]梁杰.韵味是民族声乐艺术的灵魂[j].中国音乐,1999.04
[3] 张俐.论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作用[j] .西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