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贵为一朝宰相,有运筹帷幄安定社稷之功,因惧内而出名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

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

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谋士”顾名思义,其职责是为人谋划。

在过去,常服务于君王将相,实际上,谋士主要是起到帮人分析所面临复杂局面,并给出应对建议的作用。

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看看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吧。

Top1韬略鼻祖、兵家之宗——吕尚(姜子牙)【人物简介】姜子牙(公元前1156__公元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

汉族,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

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

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主要功绩】姜子牙在世的年代,正是殷商走向衰亡、地处商朝西的一个属国周逐渐上升的时期。

姜子牙听说周伯姬昌施行仁政经济发达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大得人心便很想为兴周灭商一展雄才大略而此时姬昌也正在为治国兴邦而广揽人才于是姜太公便下定决心,离开了商朝,不辞劳苦,来到了周的领地渭水之滨,终日以钓鱼为生,其实是在观察世态的变化,寻找大展宏图的机会。

据说,姜子牙钓鱼用的是直钓,鱼当然钓不上来,所以才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说法。

姜子牙用了几十年的功夫,勤学苦读,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可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学识渊博。

尤其对历史和时势的研究更是驾轻就熟如今当了姬昌的太师可以说是厚积薄发运筹而游刃有余对内他帮助姬昌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如:实行“九一租税制”,即农人租用公田,只缴纳九分之一租税的低税制度;给大大小小的官吏“分地”,作为官吏的奉禄,而且子孙可以承袭等。

这样,就调动了农人在官田上努力生产、官吏们自觉地搞好本人分地生产的极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有朝一日兴兵伐纣奠定了稳固的经济基础。

幼学琼林·卷一·文臣的原文及翻译

幼学琼林·卷一·文臣的原文及翻译

幼学琼林·卷一·文臣的原文及翻译原文帝王有出震向离之象,大臣有补天浴日之功。

三公上应三台,郎官上应列宿。

宰相位居台铉,吏部职掌铨衡。

吏部天官大冢宰,户部地官大司徒。

礼都春官大宗伯,兵部夏官大司马。

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空。

都宪中丞,都御史之号;内翰学士,翰林院之称。

天使誉称行人,司成尊称祭酒。

称都堂曰大抚台,称巡按曰大柱史。

方伯、藩侯,左右布政之号;宪台、廉宪,提刑按察之称。

宗师称为大文衡,副使称为大宪副。

郡侯、邦伯,知府名尊;郡丞、贰候,同知誉美。

郡宰、别驾,乃称通判;司理、豸史,赞美推官。

刺史、州牧,乃知州之两号;豸史、台谏,即知县之以称。

乡宦曰乡绅,农官曰田畯。

钧座、台座,皆称仕宦;帐下、麾下,并美武官。

秩官既分九品,命妇亦有七阶。

一品曰夫人,二品亦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

妇人受封曰金花诰,状元报捷曰紫泥封。

唐玄宗以全瓯覆宰相之名,宋真宗以美珠箝谏臣之口。

金马玉堂,羡翰林之声价;朱幡皂盖,仰郡守之威仪。

台辅曰紫阁名公,知府曰黄堂太守。

府尹之禄二千石,太守之马五花骢。

代天巡狩,赞称巡按;指日高升,预贺官僚。

初到任曰下车,告致仕曰解组。

藩垣屏翰,方伯犹古诸侯之国;墨绶铜章,令尹即古子男之帮。

太监掌阉门之禁令,放曰阉宦;朝臣皆缙笏于绅间,故曰缙绅。

萧曹相汉高,曾为刀笔吏;汲黯相汉武,真是社稷臣。

召伯布文王之政,尝合甘棠之下,后人思其遗爱,不忍伐其树;孔明有王佐之才,尝隐草庐之中,先主慕其令名,乃三顾其庐。

鱼头参政,鲁宗道秉性骨鲠;伴食宰相,卢怀慎居位无能。

王德用,人称黑王相公;赵清献,世号铁面御史。

汉刘宽责民,蒲鞭示辱;项仲山洁己,饮马投钱。

李善感直言不讳,竟称鸣凤朝阳;汉张纲弹劾无私,直斥豺狼当道。

民爱邓侯之政,挽之不留;人言谢令之贪,推之不去。

廉范守蜀郡,民歌五裤;张堪守渔阳,麦穗两歧。

鲁恭为中牟令,桑下有驯雉之异;郭汲为并州守,儿童有竹马之迎。

房玄龄,生而为宰相阅读答案

房玄龄,生而为宰相阅读答案

房玄龄,生而为宰相阅读答案房玄龄,生而为宰相水鹿初唐的天空,星光灿烂。

在后人看来,这些光芒属于魏征、王珪、尉迟敬德、李世勣……一个个激情张扬的人。

他们思考、磋商、争辩,挺直了脊梁建功立业,做人成事。

然而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是:这么多个性鲜明的人,最容易骄傲不服气,碰撞成灾难性的内斗和党争。

他们太需要一个没有个性、没有激情的人,来做稳压器。

这个人,就是房玄龄。

他总是笑眯眯地洞明世事,又总是不吭声地隐忍委屈。

皇亲李神通攻击过他,重臣萧瑀攻击过他,第一宠将尉迟敬德也攻击过他,眼看都要变成朝里的“出气筒”了,可他还是和没事人一样。

他简直天生是给李世民做宰相的。

有一次房玄龄得了重病,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玩笑道:“宰相小病去探访有好处,如果病得快要死了,去探访也就没什么用了。

”有人将这话挑唆到房玄龄那里,房玄龄对此的反应是——见到那个随众来探访自己的小官吏时,笑着调侃一句:“你都肯来看我,那我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啊……”房玄龄还是出名的“怕皇帝”者。

急躁任性的李世民,也和大臣们一样,经常拿房玄龄当“出气筒”,越用越顺手。

房玄龄照例不争辩、不顶撞,逆来顺受,道歉了事。

有人因此讥讽老房“没骨气”,尤其是他身边还有傲骨铮铮的魏征作对比。

其实房玄龄心里很明白,李世民是个多么骄傲的人,成天被魏征骂来骂去又不能还嘴,难免心理不平衡。

那我老房做做自我牺牲吧,皇帝把气撒在我身上,总比他攒多了委屈以致决策失常要好。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次又一次心照不宣的表演:皇帝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痛骂宰相,剥官落爵叫他回家待罪。

房玄龄也就乖乖回家,平静地告诉家人“把房子打扫打扫,待会儿皇帝要过来接我回去”。

而李世民果真就来接了,两人携手上车回宫,谁都不多说什么,好像发脾气那一幕从来就没发生过。

那些君臣的脾气,终于在性情温和、通达睿智的房玄龄手里,揉捏成方向一致、和衷共济的“合力”了。

但“老好人”房玄龄的本事绝不止于此,他有着令人惊叹的办事效率和实干能力。

2023-2024学年湖北省襄阳四中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湖北省襄阳四中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湖北省襄阳四中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李子柒,“现象级”网红。

这位美食博主,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大的镜头记录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

令人惊叹的是,她的视频在Youtube上备受追捧,收获735万粉丝,影响力堪比CNN,无数外国粉丝留言“她让我爱上中国文化”“求英文字幕跟进”。

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迎合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负面文化输出。

落后还是先进,很多时候只是相对概念。

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将叙事背景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选择的参照系大概也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

礼赞工业成果无可厚非,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

至于有人质疑李子柒镜头下的农家生活不真实,其实更无必要。

艺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身污泥才是真实,美学大家朱光潜早就说过,完全依葫芦画瓢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堡”。

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做纸……李子柒的故事何以无障碍地跨越地理,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与其说是迎合了外国人对中国旧式田园生活的想象,不如说是戳中了在钢铁森林中栖居太久的人类对田园诗意的怀念与畅想。

文言文_运筹帷幄_翻译

文言文_运筹帷幄_翻译

自古英雄豪杰,莫不重帷幄之谋。

春秋之时,孙武著《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

故能制人而不制于人。

”孙子于此,已将帷幄之术上升至兵法之巅。

汉高祖刘邦,善用张良、陈平之谋,终成帝业。

张良,深藏不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助刘邦定天下,实为一代谋士之翘楚。

陈平,亦以智谋著称,助刘邦解白登之围,立下奇功。

运筹帷幄,首在识人。

古人云:“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故将帅须能辨贤愚,识英雄,方能广纳贤才,为帷幄之谋。

昔楚汉相争,刘邦得韩信、张良、萧何等良将,故能战胜项羽,一统天下。

若刘邦无此三杰,恐难成大业。

次在审时度势。

兵法云:“兵者,诡道也。

”将帅须能洞察敌情,审时度势,方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谋略。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善于运用兵法,审时度势,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秦昭王闻之,叹曰:“赵奢,真吾国之良将也!”再者,运筹帷幄还需善于用兵。

兵法云:“兵不厌诈。

”将帅须能巧妙运用兵法,出奇制胜。

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以柔克刚,使南蛮之地归顺蜀汉。

又六出祁山,以奇谋破敌,令敌军闻风丧胆。

此外,运筹帷幄还需具备坚定的意志和果断的决策。

兵法云:“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将帅须能临危不惧,果断决策,方能带领军队战胜强敌。

东汉末年,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统一北方。

其所以能成功,在于曹操善于运筹帷幄,果断决策。

总之,运筹帷幄者,须具备识人、审时度势、用兵、意志坚定和果断决策等五大要素。

若能兼备此五者,则可称得上是一位卓越的将帅。

然运筹帷幄非一日之功,需日积月累,方能炉火纯青。

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皆因善于运筹帷幄,而名垂青史。

夫运筹帷幄,乃军国大计,关乎国家兴衰,民族存亡。

故将帅须深知此道,方能不负重托,保家卫国。

今世虽无战事,然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亦需运筹帷幄之术。

吾辈当以古人为鉴,学习运筹帷幄之道,为中华民族之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此宰相文言文翻译

如此宰相文言文翻译

夫宰相者,国之栋梁,民之父母。

其德行高洁,智慧明敏,识见远大,才干卓越。

是以,能总揽全局,洞察秋毫,调和百官,安抚百姓。

然宰相非一日之功,须历尽艰辛,方能成就伟业。

今试论宰相之德、才、识,以见其所以为宰相之故。

译文:宰相者,国家的栋梁,民众的父母。

他们品德高尚,智慧敏锐,见识远大,才能出众。

因此,他们能够总揽全局,洞察秋毫之末,协调百官,安抚百姓。

然而,成为宰相并非一日之功,必须历经千辛万苦,方能成就伟大事业。

今且论述宰相的品德、才能、见识,以窥见他们之所以成为宰相的缘由。

首先,宰相之德。

德者,人之本也。

宰相之德,当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本。

仁者,爱人也;义者,行正道也;礼者,尊敬他人也;智者,明辨是非也;信者,言而有信也。

宰相若能秉持此五常,则天下归心,百姓安居乐业。

其次,宰相之才。

才者,事之器也。

宰相之才,需具备治国之能,经世之术。

治国之能,包括理财、用人、司法、军事等各个方面。

经世之术,则需具备远见卓识,善于应变,能够处理复杂纷繁的政务。

若宰相才高八斗,能独当一面,则国家必能长治久安。

再者,宰相之识。

识者,见也。

宰相之识,需具有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洞察力。

广博的知识,能使其了解天下大事,洞察力能使其预见未来趋势。

若宰相识见高远,能洞察时局,则国家必能趋吉避凶。

古有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此言宰相之才,非一日之功,须从基层做起,锻炼能力,积累经验。

故宰相之成,非一日之功,须历经风雨,方能成就大业。

然宰相之路,实属艰辛。

彼时,朝政腐败,官场黑暗,宰相若欲推行新政,必遭百般阻挠。

然而,宰相若能坚持正道,秉持公心,终能拨云见日,成就一番伟业。

总之,宰相者,国之重器,民之希望。

其德行、才能、识见,皆为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然宰相之路,实属不易,须历尽艰辛,方能成就伟业。

是以,吾辈当以宰相为楷模,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报效国家,造福百姓。

明代名臣徐阶《官智经》原文及译文

明代名臣徐阶《官智经》原文及译文

明代名臣徐阶《官智经》原文及译文《官智经》是明代名臣徐阶总结出的为官“八智”,即:求迁、免谪、建功、化难、释疑、远谤、藏拙、去患,寓万千道理于其中。

与徐阶同时代的大改革家张居正十分推崇,称其“道尽朝堂之秘,破尽宦海之机。

”作者简介徐阶(1503年10月20日-1583年6月7日),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

明代中期名臣,嘉靖后期至隆庆初年任内阁首辅。

徐阶早年师从聂豹,是王守仁之再传弟子。

嘉靖二年(1523年),考中探花,获授翰林院编修。

嘉靖九年(1530年),他在祭孔问题上得罪明世宗的宠臣张璁(张孚敬),被贬为福建延平府推官,经过此次挫折后,徐阶谨慎为官。

其后在浙江、江西督学。

嘉靖十八年(1539年)召回中央,历任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读、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入内阁,因擅长撰写青词和揭发仇鸾罪行而获得世宗器重,同时又一面谨慎侍奉首辅严嵩,一面暗中援救被严嵩迫害的言官。

经过十年的隐忍,终于等到严嵩倒台,他也接任内阁首辅,标榜“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

累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世宗驾崩时,他负责起草遗诏,革除嘉靖弊政,确保政局平稳过渡。

隆庆二年(1568年),徐阶致仕,不久即受到应天退田、孙克弘案等风波的冲击,这可能与他同新任首辅高拱不和有关。

万历十一年(1583年),徐阶病卒,追赠太师,谥号文贞。

徐阶著有《世经堂集》《少湖文集》等。

他在内阁时,曾设讲会于京师灵济宫,使欧阳德、聂豹、程文德分主之,对传播阳明心学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徐阶辑录岳飞遗文,使之得以流传于世,亦是其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官智经》明•徐阶求迁卷愚不逐上焉,智不厌下焉。

贵荐得贵,贱谤得贱。

官无至贤,官无至理也。

用心于事者隐,用心于人者显,尊必见责,卑必见辱矣。

【译文】封建官场中人无不是求取升迁的,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厌弃低位。

人物小传一代谋臣张良,运筹帷幄归隐善终

人物小传一代谋臣张良,运筹帷幄归隐善终

刘邦定鼎天下以后,曾在一次廷议当中询问诸位大臣:我为什么能夺得天下。

大臣们有的归功于刘邦的德行,有的归功于老天爷的宠爱,总之各有各的说法,但都不得要领。

于是刘邦总结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秦末汉初的军事谋略家张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指的就是张良。

张良被誉为“谋圣”,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词,与文圣孔丘、武圣关羽、诗圣杜甫等人一起并列为中国古代的14位圣人。

一、帮刘邦建立大汉在楚汉之争没有开始之前,张良是韩国的一个小小谋士,并不得重用。

张家五代都在韩国拜相,可是,等到张良长大后,已经没办法继承家族的官职,因为,当时的韩国已经被秦给灭了。

国破家亡的张良孤注一掷,将所有身家都用在了刺杀秦始皇上。

张良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他的先人五世相韩,对于韩国有着很深的感情,秦始皇灭亡韩国后,张良散尽家财谋报国仇,在博浪沙他收买刺客准备刺杀秦始皇,最终命中秦始皇的副车,功败垂成不得不流亡天下。

他命人铸造了一个120斤重的大铁锤,又请了一个大力士,埋伏在秦始皇巡游的必经之路。

看到秦王的车驾,大力士将大铁锤远远投掷过去,只可惜他们早有防备,最终,只是命中了秦王的副车。

此后的政治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张良设法让韩国复国,韩王复位。

只是,韩王并没有什么大本事,张良也一直没有用武之地。

后来,秦王嬴政去世,二世的残暴更甚,百姓终于忍受不了,揭竿起义。

一时间全国上下各路大军反秦起义,在各路大军会盟之时,张良的才华被萧何发现。

当时的刘邦正是用人之际,于是,他就推荐了张良。

韩王并没有当回事,同意将张良借给他,并以三年为期限。

正是这一借,刘邦下对了棋,借来了一片江山。

楚汉之争落下帷幕,江山成了刘家的天下,在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许多大的战争都有张良参与,这也让他的威望越来越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贵为一朝宰相,有运筹帷幄安定社稷之功,因惧内而出名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安邦定国之才,尤其是盛世强国的出现,更是离不开这些人的努力和付出。

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一个时代,自然是人才众多,在李世民的带领下,众多的权臣共同努力,才开创出一个的辉煌的时代。

在这个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得以名垂青史,在历史的书卷上写下了他们自己的故事,其中有的以骁勇善战而被大家所称道,有的因神机妙算而为百姓所赞扬,而其中有一位,虽然他被太宗称为有着安定社稷之功,匡扶朝堂之业,但是他真正被众人所津津乐道的,却是他对于自己妻子的惧怕,这个人就是房玄龄。

房玄龄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族,他的祖父曾经官职当朝将军,但是随着朝堂的愈加动乱,到了他父亲这一辈,也仅仅是当上了一个地方的小县令。

虽然官职不大,但是世代传承下来的品质依旧留存,在这样的家庭中生长的他,自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这种教育不仅仅是外在的,更多的还是一种品质与精神的传承,而他也立志要重兴家门。

所以在他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就非常努力的读书,希望在将来可以有所作为。

在经历了少时的发奋努力之后,他的辛苦付出终于是有了收获。

在他十八岁这一年,在科考中一举中的,成功的考中了当地的进士,开始正式的入朝为官。

在他为官期间,勤勤恳恳,为老百姓做了许多的事情,获得了当地人民的爱戴与拥护。

可惜在那个时候,朝堂之中的局势已经变得愈发的不妙,皇帝整日流连于酒色玩乐之中,权力被大臣给把控,而天下的百姓也深受其害。

看到这一点的他,深感自己内心的惭愧与无力,虽然为官一方,却无法改变这样的局面。

就在他深陷痛苦之中的时候,遇到了他一生之中的贵人,那就是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

此时的天下早已变得四分五裂,各地军阀都纷纷站起来推翻朝廷的统治,而他在听闻秦王的美誉之后,深感这是自己想要投靠的明主,于是便前往投奔。

对于这个落魄的世家子弟,秦王给予了很高的待遇,不仅仅奉为军师,甚至很多时候都将他作为自己的一面明镜,来看自己的过错与失误。

他也没有辜负秦王对于他的这种信任,在他跟随秦王征战天下期间,多次献上奇谋妙计,数次帮助秦王的军队摆脱困境。

随后他还被授予了掌管书记的职责,要知道,这种书记可不仅仅是记载一些行军途中发生的事情,还会记载下秦王的很多行为,这样的官职必定是深得信任的人才可以担任,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他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

所以其实在很大的层面上,除却君臣关系,他跟李世民更多的时候像是一种至交好友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在之后他毫不犹豫的参与了那一场难以评判的兵变的理由。

在李世民即位之后,身为开国功臣的他,自然也成为了当朝重臣。

他先后担任了中书令、尚书,最终官至当朝宰相,受封公爵。

在他在位期间,由于行事善于谋略,所以被委派进行吏治问题的处理。

在他的主持下,对于官吏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手段,使得他们都能发挥好自己的优势,让整个国家运行的更加系统与流畅。

这一举措,也为之后李世民亲自远征给彻底的清楚掉了后顾之忧。

除了为官才能,他在位期间的品行也多为人们所赞誉。

在官至高位之后,他仍旧时刻不忘曾经跟随秦王征战的艰苦,秉持着艰苦的品质。

相比其他的一些醉情于物质的官员,他始终勤俭节约,而且每日晚睡早起,对待任何事务都一丝不苟,就在他临终之前都仍旧心念着国家社稷,冒着冲撞皇上的风险去进谏。

皇上也因为他的这一举动而大为感动,放弃了远征的想法,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其实他最为人称道的事情,还是在于他对于自己妻子的畏惧。

在他与妻子相处的过程中,始终对她言听计从,而且纵然身居高位,对待妻子的霸道无理,也不曾心生半点的怨恨。

在他晚年之后,还曾经因为喝醉而阴差阳错的酿成了醋坛子的典故。

她的妻子虽然善于妒忌、
霸道蛮横,但是对待他确实尽心尽力,从他落魄时就始终陪伴着他,二人的关系虽然一度被朝中同僚所取笑,但放到现在来看的话,却是实实在在的模范夫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