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一、世界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危机是指1929年10月29日起源于美国的股市崩溃,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

其影响使得全球各地的经济体系受到重创,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

1. 股市崩溃的原因- 1920年代美国的经济繁荣导致了股市繁荣,但许多人过度投资;- 欧洲战争的后果导致了经济不稳定,进一步影响了美国经济;- 银行放贷不慎和充满风险的投资行为也是导致股市崩溃的原因。

2. 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 国际贸易大幅下降,导致了全球经济的萧条;- 许多公司破产,导致大量失业和贫困;- 许多国家实行保护主义政策,进一步限制了国际贸易;- 粮食和金融危机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困境。

3. 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推出了“新政”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许多国家通过采取经济干预和计划经济的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 国际经济政策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例如通过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它改变了世界格局、人类历史和国际关系。

1. 战争爆发的原因- 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限制了德国,导致了社会和政治不稳定,为战争埋下了种子;- 德国希特勒的兴起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行为也是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

2. 战争进程- 战争最初爆发在欧洲,包括入侵波兰和法国,形成了盟军和轴心国的对峙;- 日本入侵中国、东南亚和其他亚洲国家,导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扩大到全球范围,各方力量加入其中。

3. 战争的后果- 人类历史上最为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强国地位的巨大转变,美苏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联合国的成立,维护和平和国际合作的机构;- 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变革。

三、剧变的中国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共内战期间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

1.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获得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影响力;- 国共合作破裂,内战爆发。

九年级历史经济大危机

九年级历史经济大危机

1、新政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2、新政目的: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摆脱经济危机 3、评价:
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资本主义民主统治得 到稳定,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 础;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对美国以及 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会使我 们由后退转而前进所需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名的、 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害怕。 我们不能只要有所得,也要有所贡献;我们要前进,我 们就必须像一支有训练而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 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 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 ——罗斯福总统的首次就职演说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 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 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请回答:(1)罗斯福任总统时,面临怎样的国内形势? 胡佛政府无力扭转经济颓势,人民不满情绪高涨。
(2)用自己的话说出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让美国人民不要害怕,要守纪律,要为发展经济作出 牺牲。 (3)材料一中的后退指的是什么?造成后退的原因是 什么? 后退是指美国经济衰退。 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造成的。 (4)材料二中的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是什么意思?罗 斯福总统所说的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是什么?是不是 美国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为什么? 是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来挽救经济危机,力图保 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事业制度; 罗斯福总统所说的缺点是指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不是最严重的缺点; 最严重的缺点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 间的矛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一)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 1.根本原因: 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①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限制 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导致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掩盖 了这一矛盾。 ③资本家盲目扩大再生产,使生产与销售矛盾尖锐; 3. 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活动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1929年10月下旬纽约股票市场崩溃。 4. 导火线(标志):

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何特点?有何影响?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特点:(1) 涉及范围特别广。

(2) 持续时间特别长。

(3) 破坏性特别大。

影响:(1)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大量企业破产,工人大批失业,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

(2) 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2、罗斯福新政有何作用?如何正确评价美国罗斯福新政?作用:(1)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2)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3)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4)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1)肯定方面:“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

(2) 局限方面:但是“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做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作用?借鉴作用:(1) 面对社会危机,决策者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走极端,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工业方面加强国企改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3) 农业方面关注“三农”问题,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如提高农产品价格等,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4)新建许多社会公共工程,解决好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减少失业队伍。

() 改革也是生产力,任何国家和制度要向前发展,必须根据国情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命力。

等等。

4、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有何影响?对中国的影响:日本为了转嫁经危机的严重后果,1931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5)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5)

【篇五:大危机与新政】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①直接原因:人民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相对过剩;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3、经济危机的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影响范围广;③破坏性大4、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国际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失业人数达到3000万人以上,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5、影响的国家:美国、德国6、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选择的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2、目的:为了消除经济危机时间:1933年3、新政的主要内容:①财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②工业方面:实行产业复兴法,筹划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的兴建,刺激消费和生产;③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补偿农民的损失,复兴农业。

4、特点(手段):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的地方)5、新政的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

制定《产业复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和基础),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6、评价罗斯福新政:①取得了显著成效,使美国度过了危机,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②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

③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④但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7、新政的实质: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8、新政的局限性: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三、第二次世界大战A识记知道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史实。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经济大危机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经济大危机

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一)重点分析1.经济大危机(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的相对稳定时期。

(2)爆发: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的纽约爆发,然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4)表现:工人大量失业,生活流离失所;资本家为了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大量销毁商品。

(4)影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求出路。

2.罗斯福新政(1)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2)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3)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4)中心措施: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整。

(5)评价:新政取得了显著效果。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加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难点分析1.怎样全面认识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1)概念: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孪生兄弟,所谓经济危机其实就是社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在经济危机到来时,工人生活流离失所,而资本家为了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大量销毁商品,这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本质,反衬出社会主义制度无比的优越性。

(2)特点:①它范围特别广:从地域范围看,危机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②它持续时间特别长,从1929年一直持续到1933年,历时达四年之久。

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汇总【时代特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后,世界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平静。

1929年开始,世界再次动荡起来,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危机时代: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面对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使经济缓慢恢复过来,德日两国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2.战争时代:20世纪30年代,日本、意大利、德国先后发动局部战争,随之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而结束。

这次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的发展。

【核心考点】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特点是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2.美德等国摆脱经济危机的途径: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成功地摆脱了危机,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先例;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3.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采用国家干预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措施有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发展社会福利。

4.意大利法西斯建立的标志: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德国法西斯建立的标志:希特勒上台执政,成为国家元首;日本法西斯建立的标志:1936年,军部法西斯掌握政权。

5.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

6.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

7.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8.世界反法西斯联盟:1942年1月,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9.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10.决定战后分区占领德国、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对日作战的是雅尔塔会议。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 4.经济大危机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 4.经济大危机


1.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学 课
2.罗斯福新政 1)目的:在经资济本的主干义预内和部指进导行,调以整消,除加经强济国危家机对。

2)中心措施: 对工业生产的调整
3)其它方面:银行业、农业、公共工程等
4) 效果、经济得以较快恢复发展,在美国和时
意义:间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华士实验学校
经济大危机
思维拓展:
出生于纽约一个百万富翁的家庭。西奥多·罗斯福是其堂
叔 。,就读于哈佛大学,四年后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
1910年,当选纽约的参议员。39岁时,在休假期间的一次游泳
后,患脊髓灰白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痊愈后,他拄着双
拐继续参加政治活动。1933年3月4日,发表“只有恐惧本身才
是我们感到恐惧的东西”的著名就职演说,就任美国第32届总
华士实验学校
经济大危机
问题一:
这一时期经济增长快的表现是什么?
问题二:
这种状态会导致什么结果?为什么?


这种经济繁荣是生产处于无政府
教 状态下的产物,盲目生产 学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
产,造成生产过剩,预示着经济危机的
到来。
华士实验学校
经济大危机
一、“繁荣”及其崩溃
1.1924—1929的资本主义的大繁荣 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统。那时,他50岁,宽肩膀、大个子、两腿瘫痪,华发稀疏、
历 嘴边拖着两条长长的皱纹,有着惊人的自信心和记忆力,热心 改革,上任第二天,就开始推行“新政”,在一百天内进行了
史 卓有成效的立法活动,同时利用著名的“炉边闲话”,每次都 教 以“我的朋友们”开头,亲切、轻松、及时地把大政方针告诉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四课_经济大危机_好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四课_经济大危机_好

时间:1929-1933年
经济大 起点、范围: 美国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第 危机
范围广 特点: 时间长

破坏性大

影响:(1)(2)(3)
经 济 大 危 机
罗斯福 新政
背景: 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
: 目的 (直接:消除危机)
(根本: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中心措施:国家对工业进行调整 (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罗斯福 新政
中心措施:国家对工业进行调整 (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性质:资本主义内部调整
作用与地位:
单项选择题
1.在以下年代中,哪一时期被称为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
A.1929—1933年
B.1924—1929年
C.1918—1923年
D.1933—1939年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 ( ) A 、战后市场持续萎缩 B 、盲目扩大生产与销售间矛盾日益尖锐 C 、股票投机破坏金融秩序 D 、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
本国国情出发。
(3)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
市场。
从1935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 标都稳步回升;
1936年底,美国工业总产量超过危机前 的年平均数,农业生产也有较大恢复。
到1939年,GNP(国民生产总值)增至 2049亿美元,失业人口减至800万,恢复了国 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
性质:
成效:
地位:
在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厂
在 纳纽 斯约 达 举 克行 指的 数 国 攀家 升复 引 兴 起总 投署 资 成 者立 欢庆 呼 祝大会
罗斯福新 政 成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何特点?有何影响?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特点:(1) 涉及范围特别广。

(2) 持续时间特别长。

(3) 破坏性特别大。

影响:(1)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大量企业破产,工人大批失业,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

(2) 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2、罗斯福新政有何作用?如何正确评价美国罗斯福新政?
作用:(1)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2)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3)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4)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1)肯定方面:“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

(2) 局限方面:但是“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它不能从根本上
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做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作用?
借鉴作用:(1) 面对社会危机,决策者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走极端,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工业方面加强国企改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3) 农业方面关注“三农”问题,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如提高农产品价格等,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4)新建许多社会公共工程,解决好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减少失业队伍。

() 改革也是生产力,任何国家和制度要向前发展,必须根据国情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命力。

等等。

4、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有何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日本为了转嫁经危机的严重后果,1931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

军部法西斯势力上台后,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给中国人民带了深重的灾难。

、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相同点:①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②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

③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④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
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

②性质和前提条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③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④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⑤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

⑥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6、你认为要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结合,市场起基础作用)。

7、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将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推动经济的继续发展?美国克服经济困难采用的手段和我国为推动经济的继续发展将采用的手段分别说明了什么?
手段:市场经济
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也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社会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无论哪种经济,只要有利于其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可以互相借鉴。

8、从苏联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成功改革,从中你能得到
什么启示?
启示: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实事求是;要勇于探索和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