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海市语文二模定稿权威官方版D卷(含答案)
2014上海初三语文二模试卷汇总(含答案)

2014上海初三语文二模试卷汇总(含答案)
2014上海静安区初三语文二模试卷
2014上海普陀区初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2014上海浦东区初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2014上海长宁区初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2014上海闸北区初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2014上海虹口区初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2014上海徐汇区初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2014上海金山区初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2014上海奉贤区初三语文二模试卷
2014上海嘉定区初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2014上海宝山区初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2014上海崇明区初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2014上海黄浦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
(《黄鹤楼》)2、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3、_____,酒旗儿风外飐。
(《水仙子·咏江南》)4、_____?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捕蛇者说》)5、__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
(《孔孟论学》)(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诗中的“孤蓬”喻指。
(2分)7、以下哪一个情景,可用“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来抒发你的情感?(2分)A、放学途中,你与昔日的小学同桌偶遇。
B、班长告诉你,他只能回原籍参加中考。
C、语文老师说,他下学期将去云南支教。
D、你到机场去送外公外婆去欧洲四国旅游。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陈涉世家(节选)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8、课文《陈涉世家》选自《》,作者是西汉的(人名)。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吴广故意喝醉,以此激怒将尉。
B、陈胜率先杀死将尉,揭竿而起。
C、陈胜吴广智勇双全、配合默契。
D、陈胜吴广封官进爵、不思进取。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2014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详解)

2014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阅读(80分)1.(17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也是神话张系国①为了搜集一些资料,重读了不少中国的神话故事,因而有个小小的“发现..”。
奇怪得很,翻遍中国的神话故事,居然找不到一位成功的“反叛者”。
中国的神话和其他各国的神话一样,并不缺乏反叛的英雄,但他们的反叛却从未成功过。
如共工氏造反,头触不周之山,却失败了。
如后并射日,最后连自己的老婆也保不住。
最糟糕的是,这些反叛的英雄往往和他们的对手妥协,如孙猴子自称“齐天大圣”,结果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
但后来他竟被唐僧收伏,保唐僧往西天取经,修成正果。
对于一个“反叛者”而言,就未免太过分了!又如红孩儿哪吒,几次大闹龙宫,和他的父亲反目相向,原是一个极成功的小叛徒,最后却也妥协了。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连闹“自由恋爱”的白娘娘,都要被多管闲事的法海和尚镇在塔下,其他叛徒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②中国神话缺乏成功的反叛者,和西方神话充斥反叛的英雄,的确成为极鲜明的对比。
别的不说,魔鬼撒旦就是一个大成功的反叛者。
他原来也是天使,居然敢犯上作乱,虽被上帝赶入地狱,却始终不曾悔改,顽抗到今天。
希腊神话里的天帝宙斯,本身就是个反叛者。
就是失败的反叛者,也□□能坚持到底。
□著名的如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被罚以脏腑喂鹰,终于为一位人类的英雄所救。
再如西绪弗斯,虽然永远在推石上山,但很难说他成功或失败。
“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分别,完全在主观的一念之间。
除了反叛的天神外,其他反叛的人类英雄,更车载斗量。
西方神话故事里的英雄一再为命运所愚弄,总是不甘雌伏地与命运挑战。
“人”和“命运”的关系,始终是西方文学□□的灵感源泉。
③中国神话没有成功的反叛者,是否因为中国人是“宿命论者”呢?我想不是。
有个很好的例子。
“愚公移山”,最后愚公是胜利了。
但他的胜利,并不是他真的一铲一铲地铲平了太行山,而是因为最后上帝妥协了,派力士将两座山移走。
2014二模D卷答案

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D)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 (共39分)
(一)(15分)
1.脉脉不得语
2.老夫聊发少年狂
3.皆若空游无所依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静影沉璧
(二)(4分)
6.(2分)写出,写,写作,作,创作
7.(2分)D
(三)(8分)
8.(2分)清郑燮(郑板桥)
9.(3分)越是深入进去就越是不知它的尽头
10.(3分)B
(四)(12分)
11.(4分)(1)乞求,请求,要求(2)借
12.(3分)A
13.(2分)即诵彻卷
14. (3分)B C(1分)
二、现代文(40分)
(一)(18分)
15.(3分)引出下文的论题(或“论点”)突出青少年心灵需要守护和帮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6.(3分)B
17.(3分)引用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学校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发育,完善学生的人格
18.(9分)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灵发育”(1)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2)应体现在学校教育中 (3)要培养健康的人
(二)(22分)
19.(2分)熟
20.(5分)肖像描写生动具体地写出了母亲全力抢救儿子、把儿子举过头顶的情状表现了伟大的母爱的力量
21.(8分)
(1)涨紫着脸,努力扑扇了一下沾满泥土的双眼(3分)
(2)半身赤裸,傲然挺立,双肩高高耸起(3分)
(3)又悲痛又敬仰(2分)
22.(3分)是他用双肩托起了他的女人
23.(4分)D C(2分) A(1分)
三、综合运用(11分)
24.(4分)(略)
25.(7分)内容(4分)特色(3分)
四、写作(60分)
26.(参照2013年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2014上海长宁、嘉定区高考语文二模试题(附答案)_2014042391624326_133范文

2014年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长宁嘉定卷)(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建筑:“此地人”的文化生态场景①城市建筑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市文化生态的重要构成部分。
目前我国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景观发展水平仍不平衡。
处在这一历史阶段的中国建筑,怎样体现既往与当今、时代与地域的关系?这是当下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生态演进的重要思考点。
②“现代性”促成了合理的城市化和建筑现代化,也导致了文化断根的城市化和城市、建筑的千篇一律。
于是,面对历史空间,便有两种倾向:标榜逻辑合理的“新陈代谢”和诉诸历史价值的“怀古恋旧”,而前者占压倒性优势。
观察中外城市与建筑演变进程中呈现的差异,可以对上述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一是以巴黎19世纪的“奥斯曼计划”为例,法国近代旧城改造虽然颇具争议地拆除了大半的中世纪建筑及街区,但是也留下了有着较高建造质量并仍适应当代发展的近代历史城市景观。
今天的中国,大部分城镇包括重要历史城镇都经过了初级改造,却留下了很多问题和遗憾,低质建造比例大、地域风土特征保留少、景观相似度甚高等现代城市建筑通病随处可见。
第二个差异是,当代西方城市强调的可持续发展以后工业时代为背景,已经面临“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问题,城市的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已从相对立走向相交融,而中国如何在社会和人文意义上,同时实现从农耕时代到后工业时代的“有机更新”,乃是目前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这就使我们看到了在现代性和全球化影响下,传统城乡的改造有必要坚持反思现代性的历史主义观念和保持各地文化生态多样性的地域主义立场。
③在“现代性”的冲击下,我们正在失去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莱特说过的“使居者能有‘此地人’切身感受”的地域建筑特征。
面对此种挑战,虽然当下很多城市采用“再现”古城、古建已逝风貌的重建对策,但是这种被动的历史“再现”很难成为城市演进的主导方向。
④城市空间并非是一元性的,即使在全球化文化交流、交融的背景下,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在文化生态上有魅力、可持续的城市,不仅是“与古为新”拥有历史厚度的城市,还拥有质感的山水、建筑和人文环境,是有“此地人”感受的地方。
上海市浦东区2014年中考二模语文考试试题(WORD版)有答案

浦东新区2014年中考预测(二模)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一、文言文阅读(39分)(一)默写。
(15分)1、盈盈一水间,。
(《迢迢牵牛星》)2、,身世浮沉雨打萍。
(《过伶仃洋》)3、爱上层楼,。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4、,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捕蛇者说》)(二)阅读诗歌,完成第6-7题。
(4分)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诗中“历历”的意思是(2分)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昔人”是指多年前在黄鹤楼告别诗人的老朋友。
B.“晴川”、“汉阳”、“鹦鹉洲”都是地名。
C.诗人先仰观,再俯瞰,登楼所见之景气象阔大。
D、暮色中的”乡关”之景唤起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惆怅。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8分)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8、上文选自史书著作《》,作者是汉代的(人名)。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3分)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上文展现了吴广和陈胜机智勇敢的形象。
B、上文具体反映了陈胜卓越的领导才能。
C、上文反映了秦代统治者的专制与昏庸。
D、上文反映了秦末农民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
(12分)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
公怒,援戈将自击之。
晏子说:“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
2014上海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浦东)解析

浦东新区2014年中考预测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一、文言文阅读(39分)(一)默写。
(15分)1、盈盈一水间,。
(《迢迢牵牛星》)2、,身世浮沉雨打萍。
(《过伶仃洋》)3、爱上层楼,。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4、,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捕蛇者说》)(二)阅读诗歌,完成第6-7题。
(4分)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诗中“历历”的意思是(2分)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昔人”是指多年前在黄鹤楼告别诗人的老朋友。
B.“晴川”、“汉阳”、“鹦鹉洲”都是地名。
C.诗人先仰观,再俯瞰,登楼所见之景气象阔大。
D、暮色中的”乡关”之景唤起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惆怅。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8分)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8、上文选自史书著作《》,作者是汉代的(人名)。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3分)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上文展现了吴广和陈胜机智勇敢的形象。
B、上文具体反映了陈胜卓越的领导才能。
C、上文反映了秦代统治者的专制与昏庸。
D、上文反映了秦末农民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
(12分)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
公怒,援戈将自击之。
晏子说:“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
2014上海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关于本篇文档文件类型: Microsoft Word 2003(纯文字版)标题:2014上海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内容:2014上海崇明县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2014上海虹口区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2014上海黄浦区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2014上海静安区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2014上海闵行区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2014上海浦东新区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2014年高考语文作文写作18大技巧(6套试卷,18大技巧)关键字: 2014 上海高考语文二模统计信息: 44页;48,854字字体字号: 宋体;五号页面信息: A4;纵向;页边距-上下左右各2厘米;(左侧)装订线-0.5厘米 惊爆价: 3元(平均每套试卷0.5元)2014上海崇明县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试题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河路争桥詹克明‚河‛行东西,‚路‛穿南北,会于中土,立地成桥。
‚桥‛直插河底,纵接于路。
当属河耶路耶?一时引得河路相争。
①河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没有水就不会有桥,可见桥当归‚水‛所有。
路曰:大都市的‚立交桥‛都没有水,它们也是桥。
况且,许多高架路实际上就是绵延在空中的‚高架桥‛。
可见桥路(a)。
②河:‚小桥流水人家‛多么富有诗意!可见‚桥‛与‚水‛乃天作地设之(b)。
路:陆务观有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驿‛乃是古代大路上的交通站,这不仅是‚路‛,还是交通干道。
所系之‚桥‛虽是断桥,但自古以来便与‚驿路‛(c)。
③河:‚兰州黄河第一桥‛,‚郑州黄河大铁桥‛,‚武汉长江大桥‛,‚杭州钱塘江大桥‛……这些桥都与河名相连,当属于谁,在老百姓的口碑中就已见分晓。
怎么从来没见在上面镌有路牌呢?路:没有路标牌号不一定就不重要。
天安门坐落在北京‚十里长安道‛的正中央。
天安门以东是‚东长安街‛,以西是‚西长安街‛,各自编制门牌号数。
请问‚天安门‛在长安街上门牌几号?此乃‚中华第一门‛,同样没有路名牌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天亮了,雨住了,泥石流也没了威力,停歇下来。附近的当地驻军和武警官兵迅速赶到时,发现村子已经被泥石流填平了,看不到树木,看不到房子,看不到任何有生命的东西,像一片即将干涸的沼泽地,千疮百孔,惨不忍睹。但是,救援人员没有放弃努力,他们不顾泥泞,带着警犬四处搜寻。
④忽然,警犬把嘴扎在一处地方嗅了嗅,转着圈叫起来。警犬员惊喜地说下边好像有人!大伙急忙围过去,扒开枯树枝和乱石头,他们看到一间小木屋埋在泥石流下,仅露出屋顶的一个角。他们害怕铁锹伤着屋里的人,便沿着屋角周围趴在地上用双手刨起来。工夫不大,几个人的手开始淌血,但他们没有喊疼叫停,而是不停地扒……掀开屋顶,屋里已没有任何空间,全被泥石填满,只见粗大的房梁下还蜷缩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三岁左右,居然还活着!他涨紫着脸,努力扑扇了一下沾满泥土的双眼,“哇”地哭出声来。
[注释]①领乡荐:科举制度在各省举行的考试叫乡试,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也叫领乡荐。②游国学:到京城国子监从师求学。③秘书:少见的珍贵书。④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清求而不与( )(2)亦未假书于汝( )
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因为你过于珍爱这本书,所以特意用这个办法戏弄你罢了。
⑥时间不长,救援人员面前出现了一副令人肝肠寸断的画面:一位衣衫不整的妇女,全身呈笔直站立的姿势,两只胳膊向上举过头顶,像一个举重运动员的泥塑雕像……毫无疑问,这就是小男孩的母亲。在泥石流扑向他们时,是她用双手把小男孩举了起来。
⑦小男孩母亲的身体已经僵硬,大伙费了好大劲儿才把她的双臂放下来。大家从她的身上看到了母爱的力量,都忍不住落泪了。
B. 我把你珍贵的书看得太重,特意拿这本书来互相游戏一下而已。
C.我把你珍贵的书看得太重,所以特意用这个办法戏弄你罢了。
D.我因为你过于珍爱这本书,特意拿这本书来互相游戏一下而已。
13.祭酒断定书是景清的理由是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的价值在于(3分)
(3)
父亲
(2)
22.在第⑨段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3分)
23.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表现了救援人员排除万难、奋勇救人的思想。
B.赞美了小男孩热爱父母、不放弃父母的品质。
C.展现了人民群众抗击自然灾害中的顽强意志。
D.歌颂了父母舍生忘死、保护孩子的伟大精神。
三、综合性阅读(11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7.(2分)D
(三)(8分)
8.(2分)清 郑燮(郑板桥)
9.(3分)越是深入进去就越是不知它的尽头
10.(3分)B
(四)(12分)
11.(4分)(1)乞求,请求,要求(2)借
12.(3分)A
13.(2分)即诵彻卷
14. (3分)B C(1分)
二、现代文(40分)
(一)(18分)
15.(3分)引出下文的论题(或“论点”) 突出青少年心灵需要守护和帮助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A.指的是一些青少年的轻生悲剧与犯罪案例。
B.指的是青少年正面临“心灵发育”危机。
C.指的是产生 “心灵发育”的不良征兆。
D.指的是目前中小学生中需心理帮助者占10%—15%。
17.第⑤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其作用是(3分)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论述:(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9分)
8.本文作者是(朝代)的__________(人名)。(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愈往而不知其所穷。____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提出“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B.第②段以“如看场中美色”比喻读书多从而获益多。
C.作者以孔子读《易》阐明要读书千遍,探其深意。
24.江海中学初三(1)班的同学选编一本自己的作文集——《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已经设计了“感受青春”、“体会亲情”等栏目,请你作为该班的一员再设计两个与已有栏目语言结构相同、内容不同的栏目名称:(4分)
(1)(2)
25.请你用60字左右的文字,介绍这本作文集的内容和特色。(7分)
四、写作(60分)
⑩大伙儿含着热泪望着两个身体僵硬的男人和女人,呆呆地怔在那里。
19.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shú)睡
20.第⑥段画线句主要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作用是。(5分)
2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8分)
人物
人物的形象
阅读感受
小孩
(1)
又悲伤又庆幸
母亲
衣衫不整,全身呈笔直站立的姿势,两只胳膊向上举过头顶,像一个举重运动员的泥塑雕像。
⑦“心灵发育”对于青少年的一生都至为关键。在我们的教育中,很有必要补上重视“心灵发育”这一课。我们要着眼于完善健全青少年的人格,努力用爱心点燃学生心底火种,用理想照亮青少年人生,增强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15.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3分)
16.第②段加点词“警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⑤救援人员忍着悲伤,赶快将他抱起来,准备往救护车上送。可是小男孩挣扎着不愿意,扭着身子,侧身指着小屋又哭出了声:“娘没出来……”屋里还有人?救援人员又扒拉了几下,他们看到在小男孩蜷缩过的地方,隐约露出了十个手指,一双泥手!大家来不及多想,便沿着那双手的周围,开始小心谨慎地往外刨。谁的手弄破了,他们就替换下来,没让救援工作停止……
D.作者以虞世南等人的示例从反面强调要深入研读。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①,游国学②。时同舍生有秘书③,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④。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彻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26.题目:我家新气象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D)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 (共39分)
(一)(15分)
1.脉脉不得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静影沉璧
(二)(4分)
6.(2分)写出,写,写作,作,创作
⑤重视青少年的“心灵发育”,还应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不是把被教育者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发育,完善学生的人格。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在竞争较为激烈的教育模式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过于看重“分数”,不太注重未成年人的“心灵发育”。一个直接后果便是,“心灵危机”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赋”在词中的意思是_________。(2分)
7.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2分)
A.“爱上层楼”描绘少年活泼向上的勃勃生气。
B.“强说愁”写出了词人年少无知却故作深沉。
C.“欲说还休”表现了词人无法排解内心忧愁。
D.整首词表现了词人识尽人生愁苦之后的旷达。
A.珍藏 B.使用 C.背诵 D. 炫耀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18分)
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灵发育”
①在南京,中小学生谈心电话“陶老师热线”越来越热了。热线开通18年,“陶老师热线”工作站成员共接听了近10万个电话,接待了7000多人次的面对面咨询。他们与求助者坦诚交流,一次次解开青少年心结,一次次打消他们轻生的念头,帮他们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学生和家长说,这条热线是青少年心灵的“守护天使”。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2分)
生命的塑像
①老天爷发了邪,大雨似银河倒泻、沧海倾盆,不分丝缕,像整块幕布沉重地降落下来。到了后半夜,黑沉沉的夜雨,发狂般地打击着大地。村子西边的小山包抵挡不住猛雨的肆虐,终于散了骨架,泥石搅拌着洪水扑向村子。
②村里的人们并没有shú睡,他们担心洪水会漫进屋子,害怕漏着雨水的屋子会随时坍塌,但他们根本没想到会发生泥石流。当发现泥石流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几乎没有逃生的可能:外面正在下着大雨,泥石流猛兽似地横行着,而且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哪里是出路?一时间,村子里的人哭喊成了一团。人们绝望的努力在泥石流面前显得那么渺小、无助……
3.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小石潭记》)
4.___________,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浮光跃金,____________。(《岳阳楼记》)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6—7题(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