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精品多篇)

《将相和》课堂实录(精品多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1、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导入设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
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推辞,谦让不干。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能耐,技能,本领。
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负。
背着。
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
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
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师生共同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
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将相和》课堂实录《将相和》教学实录之一第二段(讨论)师:前一第课同学们已经自己提出问题揣摩表现人物品质的第二个典型事例。
现在我们紧扣人们的言行特点分析讨论(学生打开课文和自学笔记。
教师巡视。
)生:书上说“赵王和大臣们商议,去,怕有危险;不去,表示胆怯,一时决定不下。
”这种情况,跟“完璧归赵”的故事一样,说明赵王的群臣无策,拿不定主意。
〔学生善于前后联系想〕生:我有个疑问:秦王骗取和氏璧已经失败了,为什么刚过了几年,又要约赵王渑池相会?生:(争相举手)道理很清楚,秦王就是不甘心骗取和氏璧的失败,想要报复。
生:他想要抓赵王也说不定。
师:秦王想要报复,这是故事发生的起因,但课文没有明写出来。
大臣商议决定不下,后来又怎样呢?继续讨论。
〔教师及时点拨,既点出故事起因,又扭到原来的议题。
〕生:后来“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
”“认为”、“还是”这两个词显得蔺相如很果断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敢,不怕强暴。
师:蔺相如不怕强暴,这股勇气从哪里来?(略)〔这一点拨,为要透过外表深究思想基础。
〕生:蔺相如为什么还对秦王多次称“您”?(略)生:这里用了两个“只好”很有意思,一个“只好”为赵王击缶,一个“只好”放赵王回去。
都说明在蔺相如反击下,秦王完全失败了。
〔学生一字未忽,词词悟神。
〕生:不然,秦王失败,也有廉颇的功劳。
〔学生认真听同学发言,及时提出纠正。
〕师:怎么知道廉颇有功劳?(引导学生看课文。
)生:故事说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经作好准备,不敢怎么样,只好……”可以说明。
我读到这里才想到前面写“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这一句不是无关紧要的,是作者有意先伏笔的。
师:讨论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想,才能完整地认识。
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加上小标题(略)第三段〔揣摩〕师:蔺相如和廉颇和好、合作,使秦王在渑池之会失败了。
我们接下来自学揣摩第三段,要求不用提问题,直接从语句中体会。
《将相和》课堂实录与评析

的意见 ? 生: ( 齐) 完 璧 归赵 。
师: 有不同意见 , 咱 们 读 课
文找 依 据 。
师: 根据 现有 状 况 , 对 即 将
发生 的事做 出假 象 、 推 测, 这 就 是— — 假 设 。那 么 这 “ 一张 嘴 ” ,
师: 咱 们 从 这 相 同 的 两 栏 中
有 了一个发 现 , 还 有 两 栏 呢 ? 继
续观察 发现。 生 : 坏 的 结 果 都 藏 在 蔺 相 如
的话 里面 。
壁送 回来 ” 。蔺 相 如 发 现 秦 王 没
有 拿城 换 璧 的诚 意 , 所 以 他 想 要
的结 果 应 该 不 是 “ 拿城换 壁 ” , 而 是“ 完 璧 归赵 ” 。
一
完璧 归赵
璧 碎 人 亡
完 璧 归 赵
渑 池之 会
您不答应( 击缶) , 我 就 跟 您拼 了! 假 设
秦 王 击 缶
同 归 于尽
秦 王 俩 闹 不 和 ,就 会 削 弱 赵 国 的力量 . 秦 国 必 然 乘机 来 打 我 们 。
假 设
总 用 这 样 的 方式 说 话 , 结 果 会 如
何呢?
( 教 师板 书 : 结果如何 )
生: ( 齐读 ) 我 看 您 并 不 想 交 付 十 五 座 城 ,您 要 是 强 逼 我 , 我 的 脑 袋 和 璧 就 一 块 儿 撞 碎 在 这
柱子 上 !
汇 报小组 :两个词语 不 同 ,
赵 ,他 这 里 想 要 的 结 果 应 该 填
“ 完 璧 归赵 ” 。
句 子 回 到 故 事 的 具 体 情 境 中 去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三篇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三篇《将相和》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1一、导入二、解题:1、明确这三个字的读音。
2、明确“将”“相”分别指谁,理解课题的意思。
反思:导入时未能将课题齐读,齐读有助于理解课题的意思。
教学时发现学生屡次将两个人物的名字读错,解题时就应该板书多读两个人物的名字,加深印象。
三、整体感知: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尝试复述每个故事。
过渡:既然课题叫《将相和》,那说明之前有不和,将相为何不和呢?找出相关语句。
四、将相为何不和?1、生读第十六段,明确是因为廉颇妒忌蔺相如。
过渡:从朗读中,我们发现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才能,只有嘴皮子功夫,蔺相如真的是这样吗?生:不是,蔺相如智勇双全。
2、体会蔺相如的人物形象: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蔺相如的智勇双全?(1)生找出正面描写蔺相如的语句,品味,朗读。
反思:至于为何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没有解释清楚。
学生偏离了太远,需要教师总结。
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机智表现为:1、抓住秦王喜爱和氏璧的心理,从秦王手里骗回了和氏璧;2、抓住秦王表面上要装作守信的心理,逼迫秦王同意举办典礼,赢得了送和氏璧回国的时间,迫使秦王放弃和氏璧。
蔺相如的勇敢表现为:即便死也不让秦王得到和氏璧。
渑池之会上为何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也需要板书。
机智表现在乐器的使用上。
勇敢表现在以死捍卫赵国和赵王的尊严。
过渡:我们认识到了蔺相如的智慧和胆识,结果赵王给他加官成上卿。
其实除了从赵王身上我们看出蔺相如是有智有谋的,还有一个人也认识到了蔺相如的能力,是谁呢?生:秦王师:你从秦王的哪些反应当中看出他畏惧蔺相如?反思:“敬畏”蔺相如,此处“敬畏”用得不合适,应该换成“忌惮”。
(2)侧面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通用3篇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通用3篇《将相和》教学实录篇一课前交流:师:请同学们观察大屏幕上的课件画面,看看你想到了什么词?学生在音乐声中观察思考。
师:好,谁说说你想到了什么词语?生:我想到了历史名城。
师:为什么?生:因为那有很多古代的建筑。
师:那是哪,知道吗?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说明没有仔细看,画面上有一行小字,知道这是哪吗?生齐答:西安。
师:我就是西安的,西安这个地方可不一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中国来访问,第一站就来到西安。
谁通过观察画面,还还能再说个什么词。
为什么?生:我想到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师:为什么?生:我觉得西安的历史很多,而且学到的知识很丰富,很有趣。
师:非常好,应该说西安的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很多,历史故事也不少。
二是呢,我发现今天大家都有点严肃,一个个眼睛瞪着我,把我吓着,笑着说行不行,先给我笑一笑,我看看。
学生脸上露出一点笑容。
师(笑着说):笑的有点假,发自真心的笑一笑,笑一下(生在笑)师:还是有点假,可能是我没有雄老师长的那么好看,看着有点难过。
(师生都笑了)师:谁再说说?生:我想到了美如仙境。
师:美如仙境?生:因为我感觉前几幅图好象是神仙住的地方。
师:我听了之后,心里贼美贼美的。
我就是从仙境来的。
好了好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希望一会大家发言的时候,心情放松一些,就合平常上课一样,别瞪着我,我胆比较小,好不好?生齐答:好!师:我没听清,好不好?生齐答:好!师:坐好了,我们准备上课!上课,师生问好!探究学习: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师板书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
经过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请大家出声地读一读这段话,你能从这段话读明白什么?开始!生自由读文。
师:好,谁来说一说?生:我感觉到廉颇很气愤,因为蔺相如职位比他还高。
师:非常好,谁还能给他补充?生:我感觉廉颇非常嫉妒蔺相如。
师:为什么?生:因为他说,他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师:好!生:我觉得廉颇非常看不起蔺相如,因为廉颇说我战无不胜,而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精选17篇)

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精选17篇)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篇1 【主题概述】本节《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构成,教学本文,应着重引导学生弄清故事的内容和故事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文中任务特点。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本课设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尽可能大的阅读空间内,自主感知阅读材料,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相关信息,学生有更多自主权利,学生、教师、广义教材之间可以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本节课设计以下几个环节:一、交流搜集的相关信息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对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读、思、查的方法,获取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信息,课堂交流后,有助于进一步的阅读。
二、课堂自悟感知这一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材料深入领会。
不强求领悟所呈现的全部语言材料,也不强求对部分语言材料达到一致的领悟深度。
这一环节中学生阅读的方法大致有:朗读体味、默读揣摩、点线勾线、文字笔记、图画再现等。
三、课堂讨论讨论性阅读是自主、开放式阅读教学最主要的形式。
学生经过准备性阅读和自悟性阅读两个阶段,积累了一定的阅读体会,他们急于把自己的阅读所得呈现出来,一方面检验自己所得是否正确,一方面又要提出疑问求得解决,这时,教师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方式,及时引导学生进入讨论状态。
本堂课先是小组讨论,每一个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或读或说,人人发言;接着小组间交流,每组组长可自己总结发言,也可指定其他同学总结发言,对某一问题哪位学生见解深刻,再请那位学生阐述;最后是自由发言,哪位学生还有独到的见解,再在全班交流。
讨论中学生有补充,有纠正,有争论,真正体现阅读课堂的自主开放。
《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第一篇:《将相和》课堂实录《将相和》课堂实录淄博师专附属小学: 董丽娜(课前进行猜谜语游戏。
)师:同学们,刚才我给大家出的是谜面,让大家猜谜底。
这次我出的是谜底,请同学们来猜谜面。
出示“斌”,请同学们从第五单元的课文题目中找一找,答案就在其中!生:将相和师:谜面是将相和,(板书课题)能说说为什么吗?生:将是武官相是文官,文武和在一起就是“斌”字。
师:你真聪明!这里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生: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
(师随机板书人物姓名。
)师:看来你昨天预习的很认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文章讲了哪几个故事?生:分别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师:能不能用一句话把三个故事串起来说一说?生: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廉颇负荆请罪。
师:蔺相如立功以后怎么样了?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呢?生: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最后为了廉颇国家的利益,负荆请罪,二人和好。
师:你们的学习能力真是越来越强了。
题目是《将相和》,“和”是什么意思?生:和好。
师:既然“和好”了那肯定就有“不和”。
你从文中哪个地方读出他们不和?生:我从课文的第十六自然段读出他们不和。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师:你和我想到一块去了。
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
想想你从里面读出了什么?生:我读出了廉颇很厉害。
生:我读出了廉颇很瞧不起蔺相如。
生:我读出了廉颇很不服气。
师:你能这样读一读吗?生:读这段话。
师: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屏幕出示廉颇介绍: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
)师:读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生:廉颇真了不起!他在找过很有地位。
生:廉颇打过很多胜仗,很厉害。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课堂实录】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体了解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也明白了故事中的要紧人物是蔺相如和廉颇,蔺相如和廉颇各具有什么品质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现在先请同学们分小组边读书边摸索,并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摸索并在小组内议论,教师巡视。
)反思:课堂一开始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学习有目的性。
师:谁情愿来说说蔺相如具有什么品质。
(生争先恐后。
)生: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生:他是个专门厉害的人。
生: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专门爱国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师:同学们都说得专门好,文中是如何来表现蔺相如这些品质的呢?生:我是从“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到他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师:请读出具体的句子。
生:蔺相如看这情形,明白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心,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假如这时蔺相如说:“秦王,你不守信用,把璧还给我。
”秦王会给他吗。
生:(齐)可不能。
师:因此蔺相如想了个什么方法?生:说这块璧上有点儿毛病,把璧骗回来。
师:这怎能叫“骗”呢?这块璧原先确实是赵王的啊。
谁的行为才是“骗”呢?生:秦王的行为才是“骗”。
生:对,秦王事先给赵王的信中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换璧,可当他手中拿着璧的时候却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这行为才是真正的“骗”。
师:你们说得真好。
秦王不守信用,能够用贬义词“骗”来形容,那么我们应该用个褒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生:勇敢机智。
反思:教师细心听取学生的回答,即使回答是错误的。
有时错误的回答往往是设疑的切入口。
在那个地点用“骗”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使学生领会蔺相如与秦王的一堡一贬。
师:还有专门多褒义词能够用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学生沉默。
)师:教师及时点拨:我们还能够用足智多谋、随机应变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行为。
反思:在课堂中,教师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积存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教学设计实验小学王素丽教材版本:人教版学科:小学语文年级:小学五年级册别:五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联系课文内容,了解“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由来;3、通过朗读讲解,体会廉颇知错能改和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理解“以和为贵”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和人物神态动作,深刻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顾全大局的博大胸怀和廉颇知错能改的可贵精神。
【三】教学难点:懂得遇事要顾全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教法:理清脉络明确任务,形式多样内化人物、品味语言触发感悟。
学法:诵读法、体验法、实践法(教、扶、放) 【五】组织形式:随文批注的集体教学。
【六】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纸、学生自制的帽子和胡子、“荆条”、对联、扇子。
【七】教学设计意图:《将相和》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突出表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负荆请罪”中人物品质著显,精神历久弥新,教学意义深重,所以我将其独立为一个课时,使学生得到真、善、美的熏染。
教学中,我打算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
使学生了解将相矛盾所在,通过回顾前文,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而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就变得丰满而立体起来。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打算让学生想象将相二人的对话,进行补白,将这一部分表演出来,相信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同时,也深化了将相人物品质,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意义上的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八】教师整体设计理念及本节课教师达到的自我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为此,我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药,除此之外,在农村教学设备稍为欠缺的前提下,我将努力创设一种形、声、色有机结构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
五年级学生已有自己的主体意识,因此,我当做到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讲解性语言有条不紊,描述性语言绘声绘色,赞扬性语言激情昂扬,竭力创设“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九】教学内容及设计理念:一抓住题眼,回文启思入情境。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8个朋友,一起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出示卡片:左:居功自傲、争名夺利、恍然大悟、登门谢罪、心悦诚服右:深明大义、忍辱负重、宽容大度、不计前嫌顾全大局30秒的时间感受一下你最想了解的一个词语。
2.中的“将”指的是谁?“相”指的又是谁?(板书人物)廉颇是一个(武)将,蔺相如是一位(文)将?什么样的文将?(如:胆识过人能说会道有勇有谋……)3.讲了哪三个故事?(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读题。
二、激情点,情文并茂寻矛盾。
1.“负荆请罪”的故事出现在文中哪几个自然段?(16~18)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想知道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读读16~18自然段。
生齐读。
2.刚刚从大家专注朗诵的表情中,老师知道了什么叫“求知若渴。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蔺相如为赵国(立下许多大功),两度升官,这就使得大将军廉颇心里(很不服气),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那句话?生:廉颇很不服气……下不了台。
(小黑板出示)师:你有一双慧眼,现在老师将你刚刚说的这段话写出来了,请坐!这里共有几句话?谁再来说说哪个字或哪个词儿让你一眼就感受到了当时廉颇心里很不服气?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师:你很擅于思考,请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我廉颇(非常厉害),所向披靡呢?是不是?那同学们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吗?(居功自傲),那应该带着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骄傲)师示范,生跟读。
师:还有吗?从哪个字或哪个词可以一眼看出当时廉颇心里很不服气?生:什么、反而……师:对!廉颇觉得自己能够当上大将军,那是脑袋别在裤腰上,一仗一仗打过来的,用命换来的呀!论功行赏,我当在他之上。
可他蔺相如呢?就靠一张嘴皮子,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当初渑池会见,要不是我,廉颇率兵在边境上守着,你蔺相如能平安回来吗?因此,此时的廉颇心里是一百个(不服气),这仅仅是不服气吗?(妒忌)对了,还有一种妒忌,妒忌什么?(官比他大)所以说,这不是一种(争名夺利)的表现。
于是廉颇下定决心,要是碰见蔺相如,得给他个下不了台!有什么就说什么,这还是一个怎样的廉颇?(冲动、鲁莽……)。
3、谁来读读廉将军的这段话?注意(骄傲的、嫉妒的、冲动的、很不服气的)(请一个较威壮的同学)。
我看你长得高大威猛、很像廉颇嘛,来你来读!生评价。
(理智的廉颇)再读。
(老师最喜欢举手的同学了,这是最自信的同学!)生再评。
(读者有情、听者有心)4、是呀!百无一用是书生!我不服气!读!过渡:可是廉颇的想法对吗?蔺相如是不是仅仅靠的一嘴呢?蔺相如真的有能耐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我们前面所讲的两个故事:“完”、“渑”,一边默读,一边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平步青云靠的不仅仅是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建议同学们找一找蔺相如的语言、动作。
(不动笔墨不读书!)三、品质点,形神贯通悟豪情。
(1)完璧归赵,绘其形。
生:“我看您并不想……”(出示小黑板)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靠的是会思考的大脑!但是,理直了,气还不够壮,请你再来说说,哪个字或哪个词令你印象最深刻?(撞、碎)师:是的,面对撞碎!面对仗势欺人,企图以城骗玉的秦五,蔺相如撞的不仅仅是玉,也是自己的生命,俗话说的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是一个(有勇有谋,胆襄过人,宁死不屈)的蔺相如。
那我们可得读一读,注意:理直了,气还要壮,生齐读。
通过“完壁归赵”的故事,你还觉得蔺相如没有能耐吗?是的,蔺相如很有能耐!(2)渑池之会,品其性。
那在渑池之会中,我们还能从哪些语句中看出蔺相如的能耐?生:“我现在离您……”师总结:秦王要赵王(鼓瑟),蔺相如要秦王(击缶)。
面对秦王的逼迫,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为了维护赵王及赵国的尊严,蔺相如不畏强权,舍身救主,顾全大局。
我想竖起大拇指说:“蔺相如真有能耐!”(3)负荆请罪,通其神。
1、可是,廉颇看到这些了吗?(没有)完璧归赵封大夫,渑池之会封上卿。
居功自傲,行事鲁莽的廉颇心理(很不舒服,超级不爽,发誓……)嘿!我看他脸往哪搁?2、争名夺利心不甘,处处侮辱挑事端。
那面对廉颇的咄咄逼人,蔺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找出课文中的语句。
生:(请病假,往回赶)师:用一个字来概括(避)蔺相如为什么要请病假呢?为了什么见了往回赶?手下人说他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是这样吗?同学们知道吗?据《史记》记载,当时蔺相如的手下因为蔺相如的一度躲避,觉得跟着这么一位有名无胆的上卿是件丢人的事情,于是纷纷提出辞职。
是呀,他的职位比廉颇高,为什么不直接找他对簿公堂呢?这是男子汉大丈夫吗?莫非……他怕廉颇将军?生:不怕!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师:嗯,老师听出来了,你不怕!你也不可能会怕!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颇吗?这是一个(反问)句,也主浊说秦王比廉颇厉害,我不怕秦王,更不怕廉颇!这里呢,有两组关联词,找一找!(因为……所以……)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因果关系),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所以我避着廉将军,这就是我“避”的原因。
(如果……就……)这是一种(假设关系)。
假如“将相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趁机攻打我们,这就是“和”的原因。
而这一切的一切,为的是我们赵国呀!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哇!3、此时此刻,面对蔺相如的一度躲避你还觉得他怕廉颇吗?那你会用哪个词来形容他?(板书:如: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你走进了蔺相如的心里!4、好一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蔺上卿,我们设有理由不读一读呀!【通过品读、解读、悟读,使学生读中悟意,读中悟情,读中悟理】过渡:正是蔺相如的顾全大局,使得廉颇恍然大悟,之后便有了流传千古的故事《负荆请罪》。
四、表演式,旧鞋新路续佳言。
1、观察插图:廉颇:光着脊背,背着荆条,单膝下跪,双手抱拳蔺相如:连忙双手搀扶。
2.廉颇在干什么呢?(负荆请罪)请蔺上卿治罪于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但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请聪明的你想象一下当时廉颇和蔺相如会说些什么?①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来演一演,廉颇,在哪?蔺相如,在哪?②演。
③注意:走进剧本,你将不再是现实中的自己,而是剧中的人物!④师生评。
(未来的张艺谋,未来的冯小刚)【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对文本只是进行创造,让学生从中有所悟、有所获,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对学生表演的评价,使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相互交流,更是对文本深层次的解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这是一位战功显赫、叱咤风云的大将军,他能脱下战袍、光着脊背、背着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请罪,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没错,这是一位争名夺利、行事鲁莽的大将军,但他更是一个(知错能改、顾全大局)的大将军。
而蔺相如为赵国立下许多大功,靠得并不仅仅是他的一张嘴,还有他过人的胆识,以及他浓烈的爱国之心。
过渡:现在文有相如斗秦王,武有廉颇保赵王。
多么令人欣慰的一个结局啊!为此,老师特制了一副对联儿。
(出示)【积累语言,积淀情感,培育智慧,感受对联的魅力,提高文化品位!】五、对联式,以和为贵延千年。
是的,自古以来,“以诚相待,以和为贵”,在与亲朋好友、良师益友的相处过程中,偶尔会发生一些小矛盾,这很正常,就连牙齿和舌头也会有打架的时候。
但是,请记住:以和为贵,只有以和为贵,人与人才能和睦相处,世界才会和谐美好!六、板书设计:廉颇:居功自傲、行事鲁莽……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