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将相和》的内容,体会廉颇与蔺相如的和衷共济精神。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讨论、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故事,体会他们的品质。

2.教学难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心理变化,理解他们和衷共济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将相和》,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和猜测。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梳理故事脉络。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品质。

四、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将相和》,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心理变化,理解他们和衷共济的精神。

2.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如何将课文故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课堂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廉颇与蔺相如的读后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你们对他们的品质有什么看法?2.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廉颇与蔺相如的和衷共济精神运用到现实生活中?2.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写作训练2.学生进行课堂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交流学习经验。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谁能说说他们的品质对你有什么启示?2.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将相和课文教案优秀8篇

将相和课文教案优秀8篇

将相和课文教案优秀8篇《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难点: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自渎感悟,讨论交流。

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完璧归赵”这一故事的层次,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本文的难点是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

将相和-公开课教案

将相和-公开课教案

将相和-公开课教案第一篇:将相和-公开课教案18、将相和一、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三、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一些相关历史资料。

2、制作课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2、介绍司马迁和《史记》。

我国的古代文学名著浩如烟海,里面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叫司马迁,他写了一部杰出的著作《史记》,请同学们读读“资料袋”。

3、《史记》这部著作有五个部分,“列传”这一部分是记叙大臣和重要人物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解题(将是谁?相是谁?)针对课题质疑。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3、理清脉络。

①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写了几件事情?(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② 借助这3个小标题,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用拓展小标题的方法)③ 这三个故事中,你对哪个故事最感兴趣?四、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1、从“璧”入手,介绍和氏璧,介绍时代背景。

2、引入1-3自然段,了解“完璧归赵”的起因。

引:满朝的文武大臣和赵王商议了这么久,决定了没有?(没有)作者的表现手法真高明啊!正当大家为难的时候,这种写法为谁的出场做了铺垫?(蔺相如)3、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呢?自学课文4—10自然段,抓住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的词句作批注。

4、同桌交流。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5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5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5篇(《将相和》教学设计)下面是我分享的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5篇(《将相和》教学设计),供大家赏析。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人物形象。

2、学习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1、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

①出示投影片,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2)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①体会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投影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将相和》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通用1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将相和》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和”→(同心协力)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

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

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

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将相和》公开课教案

《将相和》公开课教案

《将相和》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 激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和简短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廉颇和蔺相如两位历史人物。

2. 播放《将相和》的故事音频,让学生跟随故事情节,感受两位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活动】1. 学生听故事,注意廉颇和蔺相如的角色变化和故事情节的转折。

2. 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听故事过程中的反应,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考察学生的听力能力和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第二章:故事情节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将相和》故事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故事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关系。

2. 每组学生选择一个情节或人物进行详细分析,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教学活动】1.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其他小组成员提问和讨论。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展示和提问的质量,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角色扮演【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故事角色的理解和感受。

2.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

2. 学生通过动作、语言和表情,表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教学活动】1.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2. 其他学生观看并评价扮演者的表现。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扮演过程中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2. 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感受程度。

第四章:故事讨论与反思【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故事主题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如友谊、合作等。

《将相和》公开课教案设计

《将相和》公开课教案设计

《将相和》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分析故事中的冲突、解决冲突的方法和道理。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表演等方式,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学会通过角色扮演,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合作与和谐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将相和》故事原文。

2.2 教学知识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和角色扮演。

故事中的冲突解决方式和道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者故事背景介绍,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注意表现角色的特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表演评价: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评价。

评价学生的表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对角色的理解。

4.2 学生阅读理解评价: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评价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冲突解决方式和道理。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5.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将相和”的故事心得体会。

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准备《将相和》故事的文本材料,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易读性。

准备与故事相关的背景资料,如图画、地图、历史资料等。

6.2 教具准备:准备投影仪、幻灯片、录音机等教学辅助工具。

准备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和服装。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介绍故事的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教师讲解故事中的冲突解决方式和道理。

7.2 互动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4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4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较优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细致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14篇《将相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较新《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认识到对敌人要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1、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词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写生字词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一段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将相和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下湾小学五年级:周明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标出自然段;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意。

3.领悟3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
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重点: 1.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思路:
前景回顾:首先第二课时是建立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第一课时中,我们对生字词,加以理解,并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我们开始进入课文,投入到那悠悠动人的历史经典之中……
第二课时,我先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每一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并适度总结、拓展。

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一、由回忆名言,引发学生对课前资料的汇报,顺势进入课题。

1.教师大声吟诵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同学们,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有的可能说是毛泽东,有的说是司马迁)对回答对的同学以鼓励,你的记忆力真好。

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司马迁吗?教师在学生介绍完以后,重复学生汇报中的某些关键句子,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通过其中的一个故事来体会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吧。

教师板书课题:18.将相和。

2.读题、破题:题目中的“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

教师过渡:同学们,下面我们就一同穿越时空,走到古人身边,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样故事?
1.鼓励学生快速自读课文,读时注意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让学生汇报,并在黑板上板书。

2.分组接力读三个故事,看看每个故事在课文中各是哪几个段落?请每组派个代表来汇报。

(分段)
三、分组合作学习课文。

1.分组。

全班分成六组,每四个学生一组。

全文共三个故事,1、2组学
习故事一“完璧归赵”,3、4组学习故事二“渑池之会”,5、6组学习故事三“负荆请罪”。

2.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①小组内通读故事,读出人物的感情。

②找一找,画一画:你比较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地方?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每组在合作研讨的基础上,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④共同合作完成小组任务。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3.小组派代表汇报。

①在一组汇报同时,其他组要学会倾听。

汇报过程中,通过学生对感情的把握,教师组织组内学生来朗读,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②教师结合课文,对学生汇报内容做必要的总结指导。

4.教师对各组汇报的加以总结。

对合作学习取得好的组加以表扬。

同学们通过我们自主合作学习,我们组内同学对自己研习的故事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听了其他组的汇报,我们对整篇文章也有了清晰地认识。

我们知道了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人,廉颇虽然在认识上曾犯了错,但他能知错就改,这种精神十分难能可贵。

他们最后能和睦相处,归根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四、拓展提升。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各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两个故事,写由于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后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

全文围绕“和”来写。

也就是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

3.说一说,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五、作业
1.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课外阅读《史记》中的其他故事。

板书一:
18.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失和
知错就改以国为重将(廉颇)相(蔺相如)
精神可嘉品德高尚

负荆请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