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120周年作文素材:丁汝昌简介_3000字
丁汝昌: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

丁汝昌: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作者:李厚木来源:巢湖日报发布时间:2010-08-13 09:23 [打印] [大中小]今年2月,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丁汝昌逝世115周年。
丁汝昌,字禹廷,祖籍我市庐江县石头镇,后迁居巢区汪郎中村。
其人生经历传奇而坎坷。
贫寒出身当兵谋生清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巳时(1836年11月18日上午),庐江县丁家坎村贫苦农民丁灿勋喜得一子。
丁家赤贫,便把改变家境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孩子的身上,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先达”。
意欲有朝一日能率先发达,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为实现这个理想,小先达的父母从牙齿缝里刮下点银两,7岁起便把他送进私塾读书3年,后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停学帮工维持生计。
十几岁时,父亲送他到同族伯父家的豆腐坊一边帮工、一边学徒,没有工钱,只图眼前糊嘴和日后出路。
可是伯母经常打骂,无法忍受,丁先达便产生寻机另找出路的想法。
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一带一连数月没下透雨,庄稼干得点着火,父母双双卧病在床,食不果腹的丁家无钱治病。
年幼的丁先达眼睁睁地望着父母双双病饿而死。
据当地人传说,丁先达父母死亡时买不起棺材,只能将家中的木柜作为棺材而葬之。
年仅14岁的丁先达自此便成了孤儿。
1854年1月18日,太平军来到庐江。
丁先达觉得机会已到,毅然抛下手中的活计,投入其行列,混碗饭吃。
自此,开始了他漫长多变的军旅生涯。
这年他18岁。
作战勇异初有发迹丁先达当兵后就参加了庐江争夺战。
不久,又随部驻守当时的安徽省城安庆。
1861年,安庆太平军被湘军围困,丁先达随其上司投降湘军。
此后改名丁汝昌。
在湘军中他作战勇敢,表现颇佳,攻克安庆后,论功行赏,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营哨官,属最基层军官,大体相当于现在中尉以下军衔、排级军官。
当时李鸿章正在组建淮军,丁汝昌随营被曾国藩拨归李鸿章部下。
同治元年(1862年)春夏之交,丁汝昌等随李鸿章乘轮船前往上海镇压太平军。
八月,配合刘铭传与太平军作战,刘铭传见丁汝昌“骁果异之,乞置帐下”。
将相故事-海军提督丁汝昌简介 丁汝昌是怎么死的?

将相故事-海军提督丁汝昌简介丁汝昌是怎么死的?学过历史的人对于丁汝昌这个人绝对不陌生,毕竟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的位置绝对不少。
在甲午海战之后,日本军国主义风气更浓,更是由一个太平洋上面积极小的岛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而中国经过此次战役,使得凭借洋务运动国力有所回升的清朝,衰败的速度俞快,洋务运动也因此破产。
甲午海战是一场对于中日两国来说,都是一场重大战役。
而作为这场战役中的海军统帅,丁汝昌其名自然历史长存。
丁汝昌,公元1836年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原籍安徽凤阳县,后巢县高林乡郎中村。
丁汝昌袁原名丁先达,也叫丁禹亭,号次章,是清朝海军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自幼家贫,他的父亲丁灿勋只是一个普通农民,以务农为生。
丁汝昌小的时候还是读了几年私塾的,可是到了他十岁的时候,因为家里实在贫穷,供不起他读书的费用,学业自此荒废。
丁汝昌从这个时候起,就开始干各种工作,以贴补家用。
他干过放牛娃,也放过鸭子,甚至还摆过渡船。
十四五岁的时候,被父亲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学徒。
咸丰三年的时候,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事情。
这就是后来在历史书中,占据有极大篇幅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
此次农民起义,是中国有历史以来,爆发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农民起义。
这次农民起义,崛起速度极快,凭借着太平军,很快攻陷了半个中国,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而当时还是豆腐店学徒的丁汝昌,在太平军占领庐江的时候,毅然加入了太平军,成了程学启的部下,从此在安庆驻扎下来。
咸丰十一年,湘军将领曾国荃率领湘军围困安庆。
知道大势已去的程学启,带领包括丁汝昌在内的300太平军士翻越城墙,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
对于这支投降的前叛军,曾国荃并不放心,所以只要有战斗,每每都是派他们在前面攻击。
这年七月,程学启、丁汝昌作为前导攻打安庆太平军营。
此次战斗,丁汝昌二人表现英勇,攻破安庆,杀死敌军1。
6万人。
经过此次战斗,程学启升任游击,赏戴花翎,充当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开字营哨官。
历史趣谈:水师提督丁汝昌 从太平天国成长起来的虎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水师提督丁汝昌从太平天国成长起来的虎将导语:寄托大清王朝复兴希望的北洋水师,自1874年开始筹建,历时15年耗资白银一亿两,拥有军舰25艘,官兵四千余人,在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全球第八。
寄托大清王朝复兴希望的北洋水师,自1874年开始筹建,历时15年耗资白银一亿两,拥有军舰25艘,官兵四千余人,在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全球第八。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现代化水师的提督不是皇亲国戚,不是留洋精英,而是出身草莽来自天平天国的将领丁汝昌。
究竟是何种机缘,使年轻草根丁汝昌能够一举成为大清军事领袖?丁汝昌,安徽庐江县人。
少年时父母双亡,1854年无依无靠的他参加了程学启的太平军。
1861年随程学启转投淮军李鸿章旗下,因为做战勇猛,数年内屡立战功,后被授予总兵,获巴协勇图鲁称号,1879年因骁勇忠诚被李鸿章调入北洋海防,成为其心腹。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时被李鸿章荐任提督,统帅整个海军,这一年,他刚43岁。
同时期与丁汝昌年纪相仿的对手,是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海军学校正规科班出身,毕业后加入日本海军,久经历练精通海战。
而陆军出身,主要战功是镇压农民军,毫无海军经历的丁汝昌,能否胜任海军提督?是否因为李鸿章任人唯亲呢?北洋海军是李鸿章一手创立,十分重视,此处用人一定一是可靠,二是能力,如此才能既控制又驾驭这支舰队。
在短时间内创建一支可立即投入作战的新军,统领必须有深厚的资历和丰富的经验,与其他科班出身将领相比,丁汝昌资历最深、作战经验最丰富、战功最多,恰恰是最佳人选。
丁汝昌(1836~1895. 2.12),大清海军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进入海军之后便开始认真研习现代化海军知识,从他留下的生活常识分享。
丁汝昌的小故事

丁汝昌的小故事【篇一:丁汝昌的小故事】家乡一些老人叫丁汝昌为丁尔昌;叫“丁统领”为“丁铜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丁汝昌原名丁先达,咸丰十年(1860),程学启率丁先达等82名干将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丁先达从此以后改名丁汝昌。
庐江方言读“汝”为“尔”,遂有丁尔昌之名。
在《潜川丁氏宗谱》的文字中,也有称丁汝昌为丁尔昌的。
随着丁汝昌职位的升迁变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名号称呼,如:丁统领、丁军门、丁提督、丁提台等;家乡人将“丁统领”误称为“丁铜鼎”。
但“丁铜鼎”的称呼也不全是无稽之谈,据说丁汝昌殉国后,其生前所戴铜头盔有9斤多重,置于丁家坎丁氏宗祠,供丁氏族人祭祀。
睹物思人,乡人见铜头盔,犹见丁汝昌,故直呼“丁铜鼎”。
1958年,丁汝昌重孙女丁亚华与其母张德媛将丁汝昌六十寿屏、武官上朝服、盔甲等遗物捐献给省文物部门。
二、丁公画像丁汝昌嫡系重孙丁荣涛,今年86岁,为巢湖市离休干部。
据丁荣涛回忆:丁汝昌有一全身画像,纸质,每年大年三十,总要在汪郎中村丁汝昌故居正屋中堂悬挂,一直到正月十五以后,再收藏起来。
后不知所之。
还有一张丁汝昌半身照片,木框装,子侄辈不懂事,用木框作水缸盖,由于常年潮湿,后腐烂,甚惜。
《潜川丁氏宗谱》中有丁汝昌木刻画像一张,并有“翰林院编修前陕西学政现任江宁布政使司愚弟许振袆拜题”的丁公汝昌画像赞:“龙骧望重,燕颔神清。
具投壶雅度,得左传菁英。
立伏波铜柱,着谢博棋枰。
藩屏责任,山海勋成。
树德威兮鸡林揆服,绘风姿兮鳞阁垂名。
”三、“万民旗伞”颂忠魂丁汝昌壮烈殉国而朝廷不恤的冷酷做法,令朝野上下许多正直之士氛不平为鸣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夏,威海、荣城、烟台、旅顺沿海绅士商民,京外官粱世火良、刘宗汉、潘庆澜等300多人及甘肃提督姜桂题、开缺浙江按察使王仁宝等10人,广东水师提督萨镇冰、直隶候补道曾兆锟等114人,先后呈请北洋大臣袁世凯,为丁公汝昌伸雪,大学士孙家鼐亦为丁公奏请昭雪。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丁汝昌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丁汝昌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原名丁先达,字禹亭,号次章,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人。
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早年曾参加太平军,随队归顺湘军。
不久,隶属李鸿章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官至记名提督。
光绪五年(1879年),李鸿章调入北洋水师。
光绪七年(1881年),统率200名北洋水师官兵赶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丁汝昌指挥北洋水师与日军展开大东沟海战,后舰队退保威海卫。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抗击日军围攻。
未得上峰命令,无奈港内待援,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未至的情况下,拒绝日军将领伊东祐亨劝降,服食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宣统二年(1910年),平反昭雪。
人物评价:《清史稿》:甲午之役,海陆军尽覆,辱莫大焉。
汝昌虽有罪,而能以一死报国,尚知畏法。
汝贵、志超丧师失地,遗臭邻邦,靦然求活,终不免於国典,何其不知耻哉?刘体仁:丁汝昌夙将骑兵,以统海师,朝廷用人,自为失当。
汝昌屡受督责,欲战,自知不敌,惟求一死塞责。
大东沟之役,仓卒应敌,不知学理,立定远望台之上,致被震仆;反谓日炮击毁,倾覆受伤。
朝臣不知机械之学,无从指驳。
外人见之,无不匿笑。
然汝昌见危授命,较之临阵脱逃之方伯谦、服毒呼救之刘步蟾,高之奚止一等,于以知旧道德,犹胜于新知识。
丁一平:丁汝昌这种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忍辱负重,最后时刻尽节以终的崇高品格和爱国精神难能可贵。
这一切不应否定,也不容否定。
历史应当还丁汝昌这个甲午战争最大的悲剧人物以公正。
相关争议:丁汝昌战后长期背负罪责,至今仍争议不断,有很多不实之辞应当加以澄清。
指责丁汝昌的不实之辞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说丁汝昌能力不强、指挥无方。
这主要是指他不懂海军专业,领导管理能力不强,造成舰队管理不善。
另外,有人认为丁汝昌担任北洋舰队提督,完全是李鸿章“任人唯亲”的结果。
回天乏力的海军提督丁汝昌

回天乏力的海军提督丁汝昌以往史料认为,丁汝昌早年投奔了太平军,后跟随程学启一起转投湘淮军成为了一名骑兵军官,实际上,他本来就是淮军,而且真的干过几天“水师”。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回天乏力的海军提督丁汝昌的故事。
从“督操”到“提督”1879年,丁汝昌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
开始了他的“水师“生涯。
刚开始,李鸿章对其仍然抱着观望、考察的态度,这点从李鸿章给丁汝昌的委任官职名称上就可以看出。
丁汝昌初到北洋海防时,被李鸿章派入新购买的蚊子船上随同学习,官名定为炮船“督操”。
1881年初,“督操”一年多的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清政府在英订购的“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经过此番历练,丁汝昌已能独自率领舰船编队巡视南北并顺利从英国接收新式军舰,才赋予其北洋水师“统领”职务。
这两艘新式战舰刚刚回国不久,1882年6月,朝鲜就爆发了“壬午兵变”。
丁汝昌决定“以软禁祸首李昰应为先着”,遂乘“威远”回天津请兵。
7月,丁汝昌率“威远”等船舰,载运淮军吴长庆部2000兵马登陆朝鲜,设计擒获朝鲜太上皇李昰应,押往天津软禁,使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落空。
这次胜利,打击了日本人的气焰。
为此清政府赏丁汝昌穿黄马褂。
1888年北洋海军建军时,在军中任职已经多年的丁汝昌因为表现良好,终于被扶正,当上了北洋海军“提督”。
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旋赏加尚书衔。
雁型阵并非失误1894年9月17日的大东沟海战,是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之决战,这场海战有一个问题指向了丁汝昌,或许这是他能决定的唯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阵型。
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北洋舰队使用了横队阵型,就是我们常说的“雁型阵”。
普遍认为,丁汝昌下令排列横队时没有考虑到北洋海军各舰的航速不一,结果导致本来一字形的横队变成了人字形,使得阵型走样,导致了海战的失利。
近年来,甲午海战的研究者陈悦则有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雁型阵”不是失误,而是必然。
丁汝昌的小故事

丁汝昌的小故事【篇一:丁汝昌的小故事】家乡一些老人叫丁汝昌为丁尔昌;叫“丁统领”为“丁铜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丁汝昌原名丁先达,咸丰十年(1860),程学启率丁先达等82名干将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丁先达从此以后改名丁汝昌。
庐江方言读“汝”为“尔”,遂有丁尔昌之名。
在《潜川丁氏宗谱》的文字中,也有称丁汝昌为丁尔昌的。
随着丁汝昌职位的升迁变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名号称呼,如:丁统领、丁军门、丁提督、丁提台等;家乡人将“丁统领”误称为“丁铜鼎”。
但“丁铜鼎”的称呼也不全是无稽之谈,据说丁汝昌殉国后,其生前所戴铜头盔有9斤多重,置于丁家坎丁氏宗祠,供丁氏族人祭祀。
睹物思人,乡人见铜头盔,犹见丁汝昌,故直呼“丁铜鼎”。
1958年,丁汝昌重孙女丁亚华与其母张德媛将丁汝昌六十寿屏、武官上朝服、盔甲等遗物捐献给省文物部门。
二、丁公画像丁汝昌嫡系重孙丁荣涛,今年86岁,为巢湖市离休干部。
据丁荣涛回忆:丁汝昌有一全身画像,纸质,每年大年三十,总要在汪郎中村丁汝昌故居正屋中堂悬挂,一直到正月十五以后,再收藏起来。
后不知所之。
还有一张丁汝昌半身照片,木框装,子侄辈不懂事,用木框作水缸盖,由于常年潮湿,后腐烂,甚惜。
《潜川丁氏宗谱》中有丁汝昌木刻画像一张,并有“翰林院编修前陕西学政现任江宁布政使司愚弟许振袆拜题”的丁公汝昌画像赞:“龙骧望重,燕颔神清。
具投壶雅度,得左传菁英。
立伏波铜柱,着谢博棋枰。
藩屏责任,山海勋成。
树德威兮鸡林揆服,绘风姿兮鳞阁垂名。
”三、“万民旗伞”颂忠魂丁汝昌壮烈殉国而朝廷不恤的冷酷做法,令朝野上下许多正直之士氛不平为鸣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夏,威海、荣城、烟台、旅顺沿海绅士商民,京外官粱世火良、刘宗汉、潘庆澜等300多人及甘肃提督姜桂题、开缺浙江按察使王仁宝等10人,广东水师提督萨镇冰、直隶候补道曾兆锟等114人,先后呈请北洋大臣袁世凯,为丁公汝昌伸雪,大学士孙家鼐亦为丁公奏请昭雪。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简介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简介丁汝昌是甲午海战中的关键人物,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以往不少中国近代史的论著和辞典都对其大加颂扬、说他作战勇敢,指挥镇定,最后“严辞拒绝”敌人的诱降,“坚持不屈”服毒自杀,下面是由本人为你提供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介绍,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介绍中外古今,都不乏因一次战争的胜负而改变双方前途和命运的事例。
经过甲午战争,日本因胜利而更快地走向军国主义道路,并使这个原来封建落后的太平洋岛国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中国清朝政府的失败则使得对中国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洋务运动破产,并使此后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更加曲折而艰难。
今天,世界的形势和中日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不能忘却我们民族所受的耻辱与苦难。
痛定思痛,我们更应该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认真的反思。
丁汝昌是甲午海战中的关键人物,以往不少中国近代史的论著和辞典都对其大加颂扬、说他作战勇敢,指挥镇定,最后“严辞拒绝”敌人的诱降,(苑书义等著《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坚持不屈”服毒自杀,(《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还有一些作者将丁收入“历代名将”、“历代爱国将领”一类辞典。
然而、据我们广泛地查核资料,考证史实,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以免误导我们的后代,我们认为有必要还丁汝昌以本来面目。
据史载,丁汝昌1836年出生于安徽庐江北乡石嘴头村,14岁时,父母在荒旱中双双饿病而死。
1853年,走投无路的丁汝昌参加了太平军,驻安庆。
1861年随程学启叛反,编入湘军,为哨官,授千总。
1862年被拨入淮军刘铭传所部,不久升营官,领马队。
后在作战中先后担任了马队的参将、副将。
1868年,因对捻军作战有功,授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
1874年,朝廷“裁兵节饷”,丁汝昌被置于“闲散”之列,便致书抗议。
刘铭传拟“命将召至而戮之”,丁汝昌逃到巢县汪郎中村,隐居赋闲,僻居乡间数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战争120周年作文素材:丁汝昌简介_3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丁汝昌,原名先达,也作雨亭,号次章。
原籍安徽凤阳县,祖先在明初投军入了卫所,后人成了卫籍,落户在庐江县北乡石嘴头地方,子孙繁衍,人口增多,后来该地改名为丁家坎村。
生平简介咸丰末年,丁汝昌家迁巢县高林乡郎中村(今安徽巢湖市高林镇汪郎中村),丁汝昌的父亲丁灿勋,以务农为生,生活贫苦。
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读了三年书,因家境贫穷,自十岁起失学,出外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等,以补贴家用。
十四、五岁时,被父亲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学徒。
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先后病故。
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太平军占领庐江,丁汝昌参加太平军。
后随太平军驻扎安庆,成为程学启的部下。
1879年(清光绪五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
也属洋务运动代表人之一。
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清政府在英订购的“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出任北洋海军提督。
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呕心沥血,严于律己,但整肃军纪不够严厉,贪腐严重,并且其严重依赖李鸿章,对李鸿章言听计随,北洋海军在其领导下,俨然为李氏家军。
1891年,率舰队访问日本。
鉴于日本海军的发展,回国后曾陈请清政府再购新舰,增强北洋海军实力,以防外患,未被采纳。
1894年7月丰岛海战后,命令加强各舰防护,以备再战。
9月中旬,奉命率北洋舰队主力护送运兵船队赴大东沟,17日准备返航时发现日本舰队,即令舰队起锚迎敌。
由于舰队的航速不同,导致迎战敌队时阵型严重脱节,加之负伤后中断指挥,北洋舰队遭受重创,被革职留任。
1895年1月30日~2月11日,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因为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没有主动出击,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
弹尽粮绝后又无援军来援的希望,在拒绝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的劝降和北洋海军洋员瑞乃尔等的逼降之后,对清政府已绝望,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淮军将领十一年(1861年),安庆被湘军围困危急,身为陈玉成部下的程学启,深夜率丁汝昌等300余人翻越城墙,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
湘军将领曾国荃对这批降军存有疑虑,每逢战斗,必令他们居于前列,七月十三日,程学启、丁汝昌作为前导,攻破安庆北大门外的太平军营垒3座,断绝了安庆北面的交通,使守城的太平军处境更加艰难,八月一日,曾国荃指挥程学启、丁汝昌等攻占安庆,太平军守将叶芸莱以下1.6万人全部战死。
战后,程学启升任游击,赏戴花翎,充当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开字营哨官。
当时因上海士绅请求,曾国藩命令李鸿章组建淮军,支援上海,并将大都由安徽人组成的,程学启的开字营拨归李鸿章指挥。
同治元年(1862年),程学启、丁汝昌等随李鸿章乘轮船前往上海。
八月,配合刘铭传铭字营与太平军战于四江口,刘铭传见丁汝昌作战英勇,请李鸿章把丁汝昌调入铭字营,仍充哨官,统领亲兵100人。
旋改统领马队,升任营官,授参将。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败亡。
曾国藩北上督师剿捻,由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办理后勤。
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与捻军作战。
七年(1868年),东捻军失败,丁汝昌授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
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决定裁军节饷,刘铭传拟裁去丁汝昌部马队3营,丁汝昌致书抗议,刘铭传怒其不执行命令,欲杀之。
丁汝昌闻讯,驰归故乡巢县,得免杀身之祸。
同年,发生日本侵略台湾事件。
清政府展开海防大筹议,李鸿章力主购买铁甲舰,办理海军。
光绪元年(1875年)四月,李鸿章奉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
丁汝昌罢职归田,闷闷不乐,其妻魏氏,是湖北钟祥人,出身书香门第,是一位有见识的女子。
她安慰丁汝昌:“家有薄田数亩,足以饱腹,大丈夫建功立业,自有时也,姑待之”。
家居数年,丁汝昌时常想到李鸿章身居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姑前往天津投靠。
李鸿章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就对他说:“省三(刘铭传)与尔有隙,我若用尔,则与省三龃矣。
尔宜与之分道扬镳!今吾欲立海军,乏人统率,……当以此任相属。
”当时,陕甘总督左宗棠正在指挥西征收复新疆的战事,因素知丁汝昌作战英勇,奏请发往甘肃差遣。
李鸿章不愿丁汝昌西行,便以丁汝昌“伤病复发”为由,把他留在天津。
黄海大海战1894年初,丁汝昌获尚书衔(尚书相当于今天政府中的部长)。
5月,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之请求,派兵前往助剿。
日本政府援引《天津条约》,也派兵赴朝鲜,蓄意要挑起战争。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朝鲜丰岛海域偷袭中国运兵船队;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政府同时向对方宣战,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由于入朝日军不断增多,清政府决定再度增调兵力赴朝作战。
9月16日,丁汝昌奉命率北洋舰队护送援军由大连湾驶往鸭绿江口登陆;并于次日上午返航。
中午11时30分,北洋舰队发现日本联合舰队自西南方向驶来,一场海上恶战迫在眉睫。
丁汝昌立即命令北洋舰队由返航时的犄角鱼贯小队阵(或称夹缝鱼贯小队阵)改为犄角雁行小队阵”(或称夹缝雁行小队阵)[注:这个阵型也就是丁汝昌在报告中所说的“夹缝鱼贯阵”]迎敌,同时他还向全舰队发出三条作战训令:(一) 舰型同一诸舰,须协同动作,互相援助。
(二) 始终以舰艏向敌,即保持位置,而为基本战术。
(三) 诸舰务于可能范围之内,随同旗舰运动。
由于时间紧迫,北洋舰队迎战时的队形未能形成犄角雁行小队阵,实际接战时的队形类似于“燕翦阵”,至于后人所说的人字阵、后翼梯阵、突梯阵、楔形阵、V形阵都不过是一种近似的形象说法。
而日本联合舰队的12艘军舰则分列为两个战术分队:以航速较高的“吉野”号等四舰作为第一游击队,以单纵队在本队之前充作尖刀之用;其余八舰作为本队,以但纵队在第一游击队后方鱼贯跟进。
此时,两支舰队所处的黄海大东沟海面风平浪静,死一般的沉寂令人毛骨悚然,惟有军舰烟囱里冒出的浓烟在向上升腾。
在双方舰队相距12公里时,日本联合舰队向左稍稍变换航向,向北洋舰队的右翼扑去。
12时50分,双方相距5330米,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上305毫米口径的前主炮一声怒吼,其余各舰也相继开炮射击,世界近代史上规模罕见的中日黄海大海战就此打响了。
海战开始,北洋舰队右翼总兵兼“定远”号管带(舰长)刘步蟾为总指挥。
不久,日舰炮火击毁了“定远”号上的信旗装置,北洋舰队遂失去了统一的战场指挥。
而日军第一游击队则高速扑向北洋舰队右翼的弱舰“超勇”号和“扬威”号,将该二舰击沉。
日本联合舰队的两个战术分队分别向左后、右后方作转向,对北洋舰队实施穿插和包抄,使北洋舰队开始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局势之中。
17时40分,日本联合舰队主动收队撤离战场,向东南方向驶去。
历时长达五个小时之久的这场海上残酷大绞杀宣告结束。
在这场战役规模的海战中,中日海军参战的军舰各是12艘,中方军舰整体老旧,吨位和火炮数量均不如日方,而且缺少速射炮。
作为北洋舰队的提督和中方战场指挥官,丁汝昌的战场指挥有一定失误。
并且在战前没有明令确定自己的代理人和代理旗舰,在交战过程中没有或已来不及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以致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指挥职能,使全舰队处于群龙无首而各自应战的被动局面。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日本海军在整场海战中指挥也同样是一团糟,此次海战,日本联合舰队虽受一定打击,但未失一舰;而北洋舰队却损失了5艘军舰。
对于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严重失利的结局,丁汝昌负有一定的责任。
威海卫之战光绪五年(1879年),清政府从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艘军舰来华,北洋军舰日渐增多,李鸿章奏准将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
六年(1880年),李鸿章奏派丁汝昌率林泰曾、邓世昌等赴英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号巡洋舰。
在英期间,丁汝昌觐见了英国女王,拜访了英国海军司令和高级军官,并与当时一些著名的军舰设计师会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借赴英的机会,丁汝昌特意绕道德国,参观了建造中的“定远”舰。
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朝鲜京城爆发壬午兵变,国内局势大乱,日本政府决定借机出兵朝鲜。
清政府派丁汝昌率“威远”、“超勇”、“扬威”等舰开赴朝鲜,用以观察局势和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六月二十六日,丁汝昌与候选道马建忠离开烟台,率舰队抵达朝鲜仁川,日本海军舰队已先期到达。
丁汝昌决定“以软禁祸首李昰应为先着”,遂乘“威远”回天津请兵。
七月初七日,丁汝昌率“威远”、“日新”、“泰安”、“镇东”、“拱北”等船舰,载运淮军吴长庆部2000余人往朝鲜登陆,十三日,丁汝昌与吴长庆、马建忠等设计擒获朝鲜太上皇李昰应,押往天津软禁,使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落空。
八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上奏,称记名提督新授天津镇总兵西林巴图鲁丁汝昌,久历戎行,才明识定,前往英国督带快船回华,创练水师,讲求西法,能耐劳苦,此次扬威域外,足张国体。
清政府赏丁汝昌穿黄马褂。
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德国订造的“定远号战列舰”、“镇远”、“济远”回国,丁汝昌与津海关道周馥前往验收,举行升旗仪式。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七月,李鸿章命丁汝昌与总查琅威理率北洋水师主力赴朝鲜釜山、元山、永兴湾等处操练,并巡查洋面。
不久,李鸿章又派吴大澄等勘定吉林东部国界,命丁汝昌率舰队至海参崴接应,然后折赴长崎进船坞保养(“定远”、“镇远”铁甲舰按设计,每半年必须入坞油漆一次,以防锈蚀,当时中国没有能容纳这两艘军舰的船坞,而前往日本,是最近的选择)。
七月初十日,“定远”等军舰到达日本长崎,引起日本民间的艳羡、妒恨心理。
七月十六日,中国休假水兵上岸,和日本警察及民众发生争斗,北洋水师总查琅威理一度准备下令向日本宣战,被丁汝昌制止,最终通过外交、法律途径平息了这场争端,日本向中国赔偿5万余元。
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命令各地督抚物色将才,以备任用,分别保奏。
七月二十日,李鸿章递交《保举将才折》,丁汝昌名列其中。
光绪十四年(1888年)八月,清政府定北洋海军官制,在威海择地建造水师公所。
九月初九日,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奏准颁布《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建军。
十三日,海军衙门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旋赏加尚书衔。
根据丁汝昌的建议,在威海刘公岛设立水师学堂,培养驾驶、指挥军官;在大沽、旅顺设立水雷学堂,培育鱼雷军官;在山海关设立武备学堂,在威海设立枪炮学堂,培育各级专业军官。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国王请求,派兵帮助镇压。
李鸿章以中国军力不充,准备不足,不建议过早开战,尽量拖延时间。
六月二十日,日本军舰在丰岛发动突然袭击。
七月一日,中日双方互相宣战,甲午战争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