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 精品

合集下载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民族音乐风格和发展过程。

从古至今,民族音乐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情感,反映出人们对于生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本文将探讨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介绍各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以及民族音乐对于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意义。

一、古代民族音乐的发展古代的民族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古代民族的历史和传统,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生活、自然和情感的表达。

在古代,人们使用简单的乐器和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用鼓和铜器来表达欢乐和庆祝,用箫和琵琶来表达悲伤和思考。

古代的民族音乐在中国、印度、中东和欧洲等地都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例如中国的古琴、印度的坎巴等。

古代的民族音乐也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比如印度的印度教音乐和佛教音乐,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音乐等。

宗教音乐在古代民族音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民族信仰的表达方式,还是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现代的民族音乐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音乐欣赏观念发生了变化,民族音乐也在这种变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多样化和包容性的发展趋势。

现代的民族音乐不仅包括古老的传统音乐,还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和国际音乐风格,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风格和形式。

现代的民族音乐在乐器的运用和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改变,诸如西方乐器、现代电子乐器等也逐渐被应用到民族音乐中,使得民族音乐更加多样化和时尚化。

现代的民族音乐也融合了各种风格和元素,比如摇滚、流行、爵士等,形成了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例如中国的民谣音乐、非洲的世界音乐等。

现代民族音乐还受到了文化产业和全球化的影响,民族音乐从传统的舞台演出向世界舞台扩展,成为了全球音乐产业的一部分。

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带动了旅游业和文化交流,例如各国的民族音乐节、音乐展览等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各国民族音乐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民族音乐从根源上就与中国的地域文化、历史背景、思想道德、身体力行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古代民族音乐起源于祭祀、仪式等宗教仪式,发展成戏剧伴奏和民间音乐。

早期的音乐作品多是口头传承,很少有文字记录。

唐朝时期,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民族音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并逐步地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唐朝流传下来的丝竹乐,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元明清时期,民族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比如从元代开始的“曲艺”形式,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发展,这些艺术形式至今仍然受到喜欢,比如评弹、评剧、京剧等。

近代以来,伴随着国家的种种历史变迁和民族认同的流变,民族音乐也经历了不小的变化。

中国交响乐和音乐剧等西方音乐形式的引进,以及新中国建立后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都对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民族音乐也出现了一系列进步和变化,比如电子民族音乐、流行民族音乐等。

值得一提的是,自1987年“中国民族器乐奏鸣曲”问世以来,民族器乐继续成为了中国音乐界的重头戏。

在这个进程中,民族乐器已经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使用和推广,比如二胡、琵琶、古琴、扬琴等等,它们在不同场合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在现代音乐创作中,民族音乐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音乐人们在挖掘并借鉴古代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为当代的音乐注入了更多新的元素和内涵。

总之,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这种音乐像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等广泛而深邃的文化一样,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

而在现代,中国的民族音乐也将继续不断向世界发出自己独特的音乐声音,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音乐时期:古代中国音乐起源于远古时代,最早是由简单的原始音乐逐渐发展而来。

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表现在古乐和民歌上,其形式以古琴、筝、锣鼓等乐器为主,具有浓厚的宗教和礼仪性质。

2. 唐宋时期:中国古代音乐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的音乐多重视曲调和韵律,流行的音乐形式有舞蹈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

同时,音乐理论也逐渐形成,如乐律、音律和音韵等。

3. 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中国音乐开始融合了西方音乐的影响。

由于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音乐开始引入了西洋乐器,同时音乐形式也有所改变,如宫廷音乐中出现了西洋乐队和合唱等形式。

4. 近代音乐时期:20世纪初,西方音乐在中国迅速传入并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发展。

当时,许多年轻音乐家开始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并结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创造出了大量的新作品。

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中国音乐家,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5. 当代音乐时期:20世纪后期至今,中国音乐经历了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冲击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音乐与世界各地的音乐风格相互渗透和融合。

同时,中国
音乐也开始探索自身的特色和独特性,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总结起来,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古代音乐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近代音乐时期以及当代音乐时期。

这些时期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不断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传统。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其民族音乐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

本文将探讨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趋势,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独特的音乐体系。

一、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民族音乐在古代,中国民族音乐以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为主。

其中,宫廷音乐多为礼仪、祭祀等场合演奏,民间音乐则表现了各地丰富的风土人情,而宗教音乐则具有浓厚的信仰色彩。

这一时期,民族音乐已经具备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2、近现代民族音乐20世纪初,中国开始逐步接受西方音乐教育,民族音乐开始与西方音乐理论融合。

同时,一些民间音乐如京剧、昆曲等逐渐得到重视和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音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弘扬,许多民间艺人被发掘并受到了国家扶持。

3、当代民族音乐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民族音乐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音乐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和认可。

国内外学术界开始深入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美学特征等。

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热爱并学习民族音乐,推动了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1、学术研究领域目前,中国民族音乐在学术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许多学者和专家致力于研究民族音乐的各个方面,如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等。

同时,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音乐教育领域在音乐教育领域,民族音乐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各类学校纷纷开设民族音乐课程,推广和普及民族音乐知识。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在积极开展民族音乐培训和传承活动,培养更多的民族音乐人才。

3、音乐创作领域中国民族音乐在音乐创作领域也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许多作曲家开始尝试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创作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

这些作品既保留了民族音乐的精髓,又具有时代特征,为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未来趋势1、学术研究深入化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将更加精细化、深入化。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民族音乐是每个国家独有的特色,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表达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各国民族音乐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音乐体系。

本文将从历史、传承、融合和创新等方面,探讨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1. 历史发展民族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

在古代,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音乐形式,比如中国的古琴、古筝,印度的拉杜尔、埃及的法老乐队等。

这些音乐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宗教和生活习俗,是民族音乐的萌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不同民族的音乐也开始相互影响,融合出新的音乐风格。

比如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的古琴和中亚的弦乐相结合,形成了丝绸之路上的音乐风格;而在印度尼西亚,马来群岛的民族音乐受到印度和中国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加洛国乐。

2. 传承与保护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的民族音乐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传承和保护民族音乐,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比如在中国,国家对一些重要的民间音乐进行了保护和挖掘,成立了一些民族乐团和研究机构,开展音乐教育和传承工作;而在印度,一些地方政府也设立了专门的音乐学校和机构,培养年轻的音乐人才,以保护和传承传统音乐。

一些民间组织也在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工作。

比如在非洲,一些NGO组织通过采访和记录的方式,对当地的传统音乐进行了保护和收集,制作成音乐光盘和影像资料,供后人学习和研究。

3. 融合与创新民族音乐的发展离不开融合和创新。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各国的音乐风格也在相互渗透和交流。

比如在美国,来自非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音乐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爵士乐、蓝调乐和摇滚乐等独特的音乐风格。

这些音乐风格不仅受到了本土音乐的影响,还吸收了其他国家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音乐。

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的音乐作品。

比如在中国民间音乐和西方流行音乐之间的交流之后,出现了一些民谣乐队和独立音乐人,他们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流行元素,创作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民族音乐是指不同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情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一、初期发展阶段民族音乐的初期发展阶段起源于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在这个时期,原始部落中的音乐艺术主要以狩猎、战争、祭祀、婚礼等为主题,形式单调,乐器简陋,音乐创作和演奏都较为简单。

二、形成和演进阶段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各民族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这就是民族音乐的形成和演进阶段。

在这个时期,不同民族的音乐形式开始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创作和演奏水平不断提高,乐器种类和使用方式也在不断丰富。

三、开放和融合阶段在开放和融合阶段,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逐渐增多,民族音乐在这个时期经历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交流。

在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民族音乐相互影响和融合,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乐器的使用和演奏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民族音乐。

四、现代化和国际化阶段随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各个民族的音乐形式和传统文化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在这个时期,民族音乐也开始向现代音乐和国际音乐的方向转变和融合,其中不乏一些音乐大师和爱好者的推动和贡献。

同时,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和关注,民族音乐也成为了国际性的音乐文化宝藏。

总之,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人类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它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与创新的历史见证。

未来,我们还需要更加积极的推动和发扬民族音乐的传统,让它在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最新-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 精品

最新-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 精品

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摘要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中一门理论学科,其前身是比较音乐学。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学者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芽期、储备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其中萌芽期为1920—1949年,受比较音乐学东欧学派的影响,民间音乐研究主要聚焦于民间音乐的曲调形态研究方面;储备期为1950—1979年,为后来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储备、理论储备和实践储备,锻炼和培养出来一批学风严谨、理论扎实、躬行实践的音乐研究专业人才;发展期为1980年以后,我国音乐研究已经呈现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民族音乐学已成为一门实践性、实证性、理论性的应用型学科。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萌芽期;储备期;发展期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中一门理论学科,其前身是比较音乐学。

18世纪中叶随着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和扩张,出于对非洲、欧洲文化包括音乐的猎奇以及对外文化资料的攫取,比较音乐学应运而生。

1885年英国人亚历山大•约翰•埃利斯发表了《论诸民族的音阶》,一般认为是民族音乐学的发端;1955年美国成立了民族音乐学学会。

民族音乐学发展端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民族音乐学译著于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首次出现,1980年6月在南京艺术学院首次以民族音乐学命名召开了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此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此学科。

民族音乐学在世界范围的历史都比较短暂,中国很多音乐理论家撰写了很多关于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关于发展阶段目前有几种主要的代表性的描述。

如伍国栋[1]先生将中国的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曲调音乐理论研究、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学科理论研究三个阶段;张君仁[2]教授又将其分为比较音乐学、民间音乐研究、民族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以1980年为界点四个发展时期;杜亚雄[3]先生则以1980年为界,认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学总体经历了比较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两个阶段;还有一些学者在撰文时没有明确分时间界限,对整个发展过程进行了历时性的描述[3-4]。

浅谈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浅谈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近代民族音乐学的发展
近代民族音乐学的兴起
随着人类学和音乐学的进一步发展,近代民族音乐学逐渐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
近代民族音乐学的研究重点
近代民族音乐学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的演变 和传承。
近代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
近代民族音乐学开始使用比较分析和田野调查等方法,对音乐和 文化进行深入的剖析。
民族音乐学的社会影响
文化传承与创新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民族音 乐的保护和发展。
社会认同与文化交流
民族音乐学的普及和提高,有助于增强社会对多元文化的认同 和交流。
艺术教育与审美培养
民族音乐学教育不仅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还能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和音乐表演技能。
04
民族音乐学的发展趋势与 挑战
民族音乐学的发展趋势
01
跨学科研究
民族音乐学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已经成为一
种趋势,通过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深入探讨音乐与文化、社会的内
在联系。
02
全球化视野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国
家,而是逐渐走向国际化,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现象,揭
示音乐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和演变规律。
03
音乐数字化技术应用
数字技术为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通过音乐数字
化技术,可以实现音乐声音的采集、存储、分析、再现等全过程,大
大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精度。
民族音乐学面临的挑战
理论框架构建
尽管民族音乐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如何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其理论框架仍然是一个挑战。这需要研究者们不断探 索和创新,提出新的观点和研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摘要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中一门理论学科,其前身是比较音乐学。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学者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芽期、储备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其中萌芽期为1920—1949年,受比较音乐学东欧学派的影响,民间音乐研究主要聚焦于民间音乐的曲调形态研究方面;储备期为1950—1979年,为后来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储备、理论储备和实践储备,锻炼和培养出来一批学风严谨、理论扎实、躬行实践的音乐研究专业人才;发展期为1980年以后,我国音乐研究已经呈现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民族音乐学已成为一门实践性、实证性、理论性的应用型学科。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萌芽期;储备期;发展期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中一门理论学科,其前身是比较音乐学。

18世纪中叶随着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和扩张,出于对非洲、欧洲文化包括音乐的猎奇以及对外文化资料的攫取,比较音乐学应运而生。

1885年英国人亚历山大•约翰•埃利斯发表了《论诸民族的音阶》,一般认为是民族音乐学的发端;1955年美国成立了民族音乐学学会。

民族音乐学发展端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民族音乐学译著于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首次出现,1980年6月在南京艺术学院首次以民族音乐学命名召开了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此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此学科。

民族音乐学在世界范围的历史都比较短暂,中国很多音乐理论家撰写了很多关于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关于发展阶段目前有几种主要的代表性的描述。

如伍国栋[1]先生将中国的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曲调音乐理论研究、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学科理论研究三个阶段;张君仁[2]教授又将其分为比较音乐学、民间音乐研究、民族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以1980年为界点四个发展时期;杜亚雄[3]先生则以1980年为界,认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学总体经历了比较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两个阶段;还有一些学者在撰文时没有明确分时间界限,对整个发展过程进行了历时性的描述[3-4]。

无论哪一种论述,都无一争论地把王光祈先生作为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先驱。

综合学者观点,笔者还认为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发端至今,可分为萌芽期、储备期和发展期个发展阶段。

一、中国民族音乐学的萌芽期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萌芽期为1920—1949年。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学者王光祈先生在柏林大学师从当时著名的比较音乐学大师霍恩柏斯特尔专攻音乐学,受导师影响较深,他在1924年出版了《东西乐制之研究》,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西乐制、调式和乐谱异同的比较音乐学著作。

1925年撰写了《东方民族之音乐》一书向国人介绍比较音乐学,他在此书序言中写道我希望此书出版后,能引起一部分中国同志去研究‘比较音乐学’的兴趣。

在这部音乐学著作中,王光祈先生运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和理论,将世界音乐宏观概括地分为中国乐系五声体系、希腊乐系七声体系、波斯阿拉伯乐系四分之三音体系三大乐系,从而深化、普及了世界乐系的理论。

王光祈[5]的这两部著作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前身———比较音乐学学科兴起的开端。

然而,遗憾的是王光祈先生还没回国推广发展此学说就客死他乡,导致他宣扬的比较音乐学在他去世四十多年后才被音乐学界认知、关注、讨论和评价。

因此,有学者认为比较音乐学到此就已经中断,与后来的民族音乐学没有关联,这种论断是不科学的。

1930年人类学家凌纯声和商章孙先生的民族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详尽描述了祭祀神鼓的形制、功能,同时还联系其他民族的相同类型的神鼓进行了比较研究;1938年人类学家刘咸亦发表的文章《海南黎人口琴之研究》,将海南黎族口琴的演奏、功能与其他民族口琴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

尽管因为时局动荡未能为该学科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但这个时期可认为是我国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发端。

1939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了民歌研究会,是我国音乐界第一个建立的具有民族音乐学性质的学术研究协会。

协会1946年出版了《民间音乐论文集》,其中协会会长吕骥撰写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全面系统地归纳了民间音乐研究的目的、原则、方法、范围等,为中国音乐学家最早发表的全面阐述民间音乐研究学科理论建设的代表性文献,对建国后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建设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还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如《民族音乐》、《新音乐》等杂志的创刊,并用一定的版面发表了很多优秀的论文,如吕骥的《民歌的节拍形式》、冼星海的《民歌与中国新音乐》、张鲁等人的《怎样收集民间音乐》、天风的《绥远民歌研究》、秦波等人的《秦腔音乐》等等。

受比较音乐学东欧学派的影响,中国这一时期的民间音乐研究主要聚焦于民间音乐的曲调形态研究方面。

二、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储备期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储备期为1950—197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逐渐繁荣。

1949年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建立了民族音乐研究室,其后很多研究所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如中央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研究所后改为中国音乐研究所、上海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研究室等很多音乐院校和文化部门均相继设立了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关的部门,由此一系列收集、整理、研究民族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科研工作轰轰烈烈展开了。

50年代中期由人类学分支学科民族学调查带动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系统展开,不但吸收了中央文化部门、地方院校、艺术团体的音乐、舞蹈、戏剧等工作者专门对多个省市自治区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进行调查研究,还首次获得相关民族的第一手音乐等艺术资料,同时也推动了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者对本地区民族音乐的调查和研究。

1950年全国性音乐理论刊物《人民音乐》创刊,连续发表了各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专论,这是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途径的深化和研究成果的推广;1958年音乐理论刊物《音乐研究》创刊,致力于我国传统音乐研究,同时关注世界音乐的研究与发展。

该时期学者和研究单位翻译了很多介绍此学科的外国文献,同时我国各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人员的著作也很多,其中李元庆1953出版的《民族音乐问题的探索》、杨荫浏等1957年出版的《苏南吹打曲》、贵州文联1958年出版的《侗族大歌》、1959年何芸等出版的《苗族民歌》和《苗族芦笙》、夏野1960年出版的《戏曲音乐》、毛继增1960年出版的《西藏古典歌舞———囊玛》、杨荫浏1963年出版的《语言音乐学初探》、赵宋光1965年出版的《论五度相生调式体系》、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1963年出版的《民间音乐采访手册》等较有代表性。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著的《民族音乐概论》,作为民族音乐课的教材于1964年出版,全书分民歌和古代歌曲、歌舞与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乐器五个章节,是我国第一部以民族音乐命名的专业概论类论著,为今后的理论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

因此这一时期为后来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储备、理论储备和实践储备,锻炼和培养出来一批学风严谨、理论扎实、躬行实践的音乐研究专业人才。

三、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期1980年以后为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期。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学产生的标志是1980年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的首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

自此,民族音乐学作为音乐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开始兴起并被广泛关注,与当今的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形态学等学科分支为并列、对等的关系。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促进的经济大发展,也激发了学术思潮的活跃与交流,中国民族音乐学者在借鉴国外同学科理论建设经验、研究方法等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理论建设,取得显著的成绩,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专著类、译著类、学术论文的学术成果。

刘吉典1981年出版了《京剧音乐概论》、高厚永1980年出版了《民族器乐概论》、江明惇1982年出版了《汉族民歌概论》、武俊达1987年出版了《昆曲唱腔研究》、苗晶和乔建中1989年出版了《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划分》、杜亚雄1993年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论》、周青青1993年出版了《中国民歌》、伍国栋1997年出版了《民族音乐学概论》、严昌洪和蒲亨强1997年出版了《中国鼓文化研究》、袁静芳1999年出版了《乐种学》、杜亚雄2002年出版了《民族音乐学概论》等几十部理论研究类的著作,其中伍国栋先生和杜亚雄先生的《民族音乐学概论》多次再版,被广泛运用于专业教材[6]。

吕炳川1982年出版了《台湾土著族音乐》、毛继增等1986年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杜亚雄1986年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刘东升1988年出版了《中国乐器图志》、伍国栋1992出版了《白族音乐志》等几十部音乐志类型的著作;还有研究者出版了《非洲音乐》、《比较音乐学》、《拉丁美洲音乐》、《民族音乐学》、《歌唱测定体系》等几十部译著类书籍和撰写了篇目浩繁的民族音乐学论文。

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无论是研究类别还是研究领域都大大的拓展了,表明这一时期我国音乐研究已经呈现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民族音乐学已成为一门实践性、实证性、理论性的应用型学科。

四、结语一批学者在民族音乐学传入中国之前,一直从事民族音乐理论或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然这些人接过民族音乐学的旗帜以后仍然坚守固有的研究领域和模式,这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传统和学科思想。

亚非拉音乐研究领域的专家虽一直在研究第三世界国家的音乐文化,但缺乏田野考察、概论描述,研究成果没有形成学术主流。

西方的民族音乐学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遵循着对西方以外他文化的研究。

1980年以后西方民族音乐学开始回归和探索西方本土音乐文化,不再以传统音乐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还包括专业艺术音乐、流行音乐等,研究方法和理念也有更大突破。

或许也可以给中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启示,中国有悠远传统的民族文化历史,有厚重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保留着丰富的传统音乐民俗活动,这些都值得每一个音乐学者去深入研究;同时在一个多元音乐文化并存的时代,研究对象范围也可以有新的扩展;要通过人、社会和历史去了解音乐,又通过音乐认识历史和社会[7]。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都必然与社会进程、民族特征等因素相关联,是由多种学术领域专家、不同知识结构的学者、不同国家和民族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才能逐步构建、形成和发展。

在音乐学界,如果能树立起一种泛目的更大、更宽、更远的目的的学科理念,摒弃学科界定的辩争,达成共识,在研究对象、范围、方法等方面用更博大的胸襟,以统揽全局的姿态积极开展研究,相信中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会迎来兴盛的时代,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2]张君仁.比较及比较的内容与方法关于民族音乐学之比较研究法的若干思考[].音乐探索,200236-9.[3]杜亚雄.20世纪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上[].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326-29.[4]杜亚雄.20世纪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下[].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416-20.[5]杜亚雄.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中国音乐,2009338-43.[6]高厚永.召开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的前前后后[].中国音乐,201248-25.[7]杨善武.民族音乐学传入后对我国已有的传统音乐研究之否定[].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120-35.作者张丽单位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