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乐发展的三个时期
中国民乐简史

中国民乐简史远古时期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
据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
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
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
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
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想联系。
例如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
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氏春秋》所记涂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
这首歌的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
这便是音乐的萌芽,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
夏、商时期夏商两代是奴隶制社会时期。
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
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
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
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
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
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
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
他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而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
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
青铜时代影响所及,商代还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它们大多为三枚一组。
各类打击乐器的出现体现了乐器史上击乐器发展在前的特点。
初中音乐民乐欣赏知识点归纳

初中音乐民乐欣赏知识点归纳民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在初中音乐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并欣赏民乐,了解它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
本文将对初中音乐中的民乐欣赏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民乐。
一、民乐的起源及发展中国民乐起源于古代,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开始用石骨作为乐器演奏音乐。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民乐逐渐丰富起来,形成了琴、瑟、鼓、箫等多种乐器和演奏方式。
二、民乐的主要乐器及特点1. 琴类乐器琴类乐器是中国传统民乐中最重要的一类乐器,主要包括古琴、古筝、琵琶等。
它们以弹奏的方式表达音乐的感情,具有优雅、柔美的音色,常常用于独奏或伴奏。
2. 管类乐器管类乐器在中国民乐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包括笛子、唢呐、葫芦丝等。
这些乐器使用气流来产生声音,音色独特,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
3. 弦类乐器弦类乐器是中国民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二胡、中胡、高胡等。
它们以拉弦的方式发出声音,音色高亢激昂,富有热情和激情。
4. 打击类乐器打击类乐器在中国民乐中用途广泛,如锣、鼓、编钟等。
它们通过敲击乐器体表来发出声音,有力而节奏感强,常用于乐队伴奏和表演。
三、民乐的演奏形式及特点1. 独奏独奏是民乐的一种常见演奏形式,乐器独奏时,演奏者通过琴键、吹孔、拉弦等方式,以个人的技巧和表情来展示音乐的内涵和情感。
2. 合奏合奏是指多个演奏者通过相互配合演奏同一乐曲。
在民乐中,常见的合奏形式有琴瑟合奏、弦乐合奏和管弦乐合奏等。
合奏通常需要演奏者之间互动,形成和谐的音乐画面。
3. 伴奏伴奏是指乐器在歌唱或其他表演中,通过合理的演奏技巧,为主要表演者提供支持和衬托。
在民乐中,伴奏常常采用琴、鼓等乐器,以增强音乐的节奏感和氛围。
四、民乐的表演艺术1. 古典民乐古典民乐是指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作品,如《广陵散》、《高山流水》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乐器

琵琶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据史料记载,秦、汉时 期就有两种琵琶。一种叫“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 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鼓发展而来的。一种 叫“阮咸”或“阮”。它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 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 天的阮。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 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在乐器制作上,将上述三种琵琶巧妙地结合起来。它保 留了曲项琵琶制形的发音特点,将曲项琵琶的四相和直项琵琶的十二柱结合成四相十 柱。乐器演奏为竖抱,由用拨子弹奏发展成手指弹奏。由于乐器的改革,演奏艺术也 得到了飞跃的发展。表现技法逐渐丰富,成为既能独奏、又能伴奏和合奏的重要民族 乐器,“琵琶”亦成为这种乐器的专有名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 对当时的琵琶演奏中的艺术效果和演奏技法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 明、清时期琵琶的制作基本定型。艺人们师承相传,对琵琶乐曲,特别是大型套 曲的创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演奏艺术上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创作中各种变奏技法被广泛运用。民间艺人在一首曲牌反复演奏时,善于用各种 演奏技巧对旋律作加花装饰而形成变奏,如《喜相逢》(笛曲)、《婚礼曲》(唢呐曲) 等。“放慢加花”也是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它将“母曲”的结构成倍扩充,同时作 加花装饰。如《欢乐歌》(江南丝竹)、《南绣荷包》(二人台牌子曲)、《柳青娘》 (潮州弦诗)等乐曲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安置在“母曲”之前。另一种变奏手法 是采取变化主题的结构,如二胡曲《二泉映月》主题在其后的五次变奏时作句前、句 中或句末的扩充和紧缩。而琵琶曲《阳春白雪》中之《铁策板声》则采取结构次序的 倒装。这种结构次序的变更在锣鼓段中更为常见。
民族乐器概论

拉弦乐器
二胡
• 又名胡琴、南胡、嗡子、胡胡等。由 唐宋以来的奚琴、嵇琴、胡琴演变而 来。
• 明代 尤子求绘《麟堂秋宴》中,有一 童子奏胡琴,其形制与今天的二胡大 体相同
•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音乐家刘天 华(1895—1932)对流行于民间的 胡琴加以改进,固定其形制,为二胡 走向专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金 石 土 革 丝木 匏 竹
吹
埙等
笙芋等 笛萧等
拉
弹
磬、
打
钟、镛 鸣 鉦、等 球
陶响球 陶铃
等
奚琴 胡琴
古琴 琵琶 古筝
瑟等
鼓
、
柷
鼗 等
敔
民族乐器发展的三个高峰时期
先秦时期 隋唐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
1.确定乐器的“八音”分类 法
2.音乐的教化作用 3.音乐的娱乐作用
我国乐器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1.古琴乐谱出现 2.乐器总类增加
音域
代表人物
冯子存
陆春龄
笙
• 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
• 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 有了笙的雏型。在出土的殷(公元前 1401~前1122)墟甲骨文中有“和” 的记载。
•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6 支战国初期的古匏笙,均残,但这是 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
形制
形制
二胡的主要 结构主要由琴杆、 琴轴、琴筒、琴 弦、千斤、琴码、 琴弓等组成。
音色
• 二胡音色刚柔多变,精巧灵活。 既能演奏柔美、流畅的曲调,也 能演奏跳跃,有力的旋律。发音 可以持续不断、强弱变化自然, 还能奏出独特的模拟效果。
代表人物
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史(转载)

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史(转载)总说周代曾以制作方法为据,分民乐为八类,称“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此种分类自周末至清初,沿用三千多年。
其中石、木两类已极为罕见,石类较著名的有磬,木类有木鼓,还有不再流传的敔、柷等。
其后,又有另一种分类方法,现下较为常见。
以演奏方法为据,分为四类,吹奏类、弹拨类、拉弦类、打击类。
其中吹奏类又分空气振动、哨片振动、簧片振动;弹拨类又分横式、竖式;拉弦类分类依据多样;打击类根据材质可分响铜、响木、皮革,根据音高又可分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两类。
最早的,且有实物证明、年代可考的乐器为河南舞阳县出土的贾湖骨笛,距今已有近八千年。
古韵悠悠,先秦遗响,我便从先秦说起。
因多数乐器皆始于先秦时代,内容浩繁,便拆分两章,夏商(及以前)与两周。
中国民乐的魅力中国民乐有哪些?中国民乐中有五声,“五声”也称“五音”,都有哪五个音阶?夏商·乐以息和  早先乐器,多由劳动工具或生活用具发展而来。
原始社会时期主要乐器有两类,敲击乐器和吹管乐器。
陶钟、石磬、骨哨、骨笛、陶埙等均已出现,因陶钟等乐器我手里无相关演奏资料,便介绍骨笛、骨哨和陶埙。
骨笛作为笛子的一种,发现于一九八六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至今仍流传于藏族牧区。
现行曲有《春播》等。
因无演奏资料,便也不再多作评价。
骨哨截取鸟禽类中段肢骨加工而成,有些可调声调。
音质脆、尖,类似口哨,但音亮。
《中国古典音乐历朝黄金年鉴》中有曲《原始狩猎图》,觉尖锐、凄厉,多为仿声。
由此可见,骨哨并非作为单一乐器,大抵作狩猎之用。
我于《乐德》一文中介绍,“埙具治后之德,圣人贵淹。
于是,错凡银、借福勃。
埙音古朴醇厚,八音之中,埙独占土音。
‘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轻夺迷失,将金石以同恭,启笙竿于而启批极’,在古乐史上,埙之地位,与钟、磬等同。
旅游文化知识:中国民乐之旅——领略中国民乐的独特魅力

旅游文化知识:中国民乐之旅——领略中国民乐的独特魅力中国民乐之旅——领略中国民乐的独特魅力中国民乐源远流长,雅俗共赏,形态各异,包含了丰富的音乐文化和历史文化。
中国民乐有着独特的魅力,深受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带您探索中国民乐的精髓所在,让您领略中国民乐的独特魅力。
一.中国民乐的历史中国民乐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其历史悠久,发展演变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唐宋文化等历史文化时期都有丰富的民乐表现。
中国民乐的演奏形式多种多样,如笛子、琵琶、二胡、古琴等,以不同的乐器演奏出不同的美妙音乐。
中国民乐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
二.中国民乐的特点中国民乐有着独特的音韵,给人以独特的感受。
它沉稳、深邃、严谨、优美,让人静心聆听,抚慰心灵。
中国民乐使用的乐器多种多样,不同乐器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比如,笛子的清脆,二胡的低沉,琵琶的柔和,古琴的悠远。
几乎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的龙奏、鸟鸣、风吹雨打之声,表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
中国民乐不仅有着独特精髓的音韵,同时还有艺术形式和表演方式,例如,民乐团的演奏,雅乐表演、独奏等艺术形式,都细致入微地描绘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
三.中国民乐的流派中国民乐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出现了不同的流派。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中,京剧音乐,豫剧音乐,秦腔音乐,崑曲音乐,西皮音乐等都是中国民乐的重要流派,流传至今。
这些音乐流派通过不断的演进,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并贡献了自己的文化资源。
这些流派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传承着中国传统民乐的文化,如今,仍在城乡各地广泛传播,代表着中国音乐文化的精品。
四.民乐专业表演团体中国民乐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的支持,也涌现出了多个民乐专业表演团体。
这些团队不仅具有较高演奏水平和艺术表现力,更注重民乐文化传承和发扬。
浅析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形成与发展

科教 创新
浅析 中国 民族音 乐学 的形成 与发展
自Hale Waihona Puke 丹 (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1 0 0 2 2 ) 摘 要: 中国民族音 乐伴随着时代 的发展 , 具有悠久 的历 史, 生存地域 的不 同使得 民族音乐具备 了各 个民族 的民族特 色, 反映 了当地 的风土人情 , 同时也凝聚 着中华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 本文针对我 国民族音 乐的形成与发展展 开讨论 , 并预 示 了民族音乐的未来发展 趋势。
关 键词 : 中国; 民族 音 乐 ; 形 成发 展
民族音 乐是不 同的民族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产生 的艺术形式 , 现形式上都反映了民族 的心理素质和审美观念。 但是在社会的发展 代表着本 民族的精神文化 , 不 同的民族音乐也体现着我国音乐形式 中 , 民族音乐 似乎 已经 失去 了原来 的色彩 , 更加趋向 商业化 、 社 会 的多样性 、 包容性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民族音乐的形式也越来越多。 化。 、 1民族音乐在 音乐 中的艺术地位 3对民族音乐的前景展望 民族音乐作 为民族 的象征 , 体现 了民族特 色 , 不 同于一般 的音 从文化多元化 的角度 出发 , 将 民族音乐 与民族文化及 民族 特色 乐形式 , 民族音乐作为地域文化 的直接产物 , 受多方面 的因素影响 , 相统一势在必行 , 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 民族 音乐应该 以中国本 土 包 括地貌条件方面 , 语言、 方 言音调方 面 , 民族音乐那些 民族 的 、 地 音乐文化为基础, 并进行创新改革, 要从民族音乐的根本出发。 随着 域 的风格几乎是与时代发展同步的 , 特点异常突 出。 国际的交融 和沟通 , 音乐形式 已经融会贯通 , 改变 了最初单 纯的民 中国民族音 乐虽 然由于不同的民族 、 地区、 体裁 、 品种 、 流派 而 族特色, 在借鉴西方交响乐队科学的音响编制的基础上 , 应凸显中 各具 特色 , 但 它们都蕴 藏着中国音乐所具有的特征 , 并且体现在音 国化 、 民族化的音色 , 蕴含地域风情、 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 乐形态 的各个方面。民族音乐可以让世界全 面的了解 中国的文化 、 新民乐逐 渐成 为了时代 的产物 , 新 民乐 的发展应 注重以民族 音 中国的民族 , 在对外文化的交流 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民族 音乐 同时 乐的角度为出发点 ,同时可 以增添一些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 曲风 , 也是 民族思想与艺术 的结合产物 , 反 映了人 民群众的心里呼声 和愿 加 以融会贯通 , 做到创新式的发展 。新 民乐是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 望, 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和美的熏 陶。 构成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 、 特色 乐结合的音乐艺术形式 , 在世界乐坛上起到 了中国传统音乐与 国际 性 的发展形式。 ’ 大众传播流行音乐的沟通作用 。 中国民族音乐是 中华 文化凝聚与精 2民族音乐的形成 与发展 华 的体 现, 作为 中华 子女 , 我们 当然不希望看 到它在世界文化 多元 2 . 1民族音乐经历 的三个 阶段 化 的交流融合中失去本身的民族特色, 更不希 望它在发展中因为脱 中国民族音乐经历 了三个历史时期 : ( 1 )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 离世界交流而被束之高阁。 期( 约公元前 2 1 世纪至公元 3世纪 ) , 在这一时期 , 最具代表性意义 民族音乐的发展离 不开音乐教学 的弘扬 , 音乐教学的 目的是培 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 队; ( 2 ) 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生期 ( 约公元 4 养全面型的人才 , 弘扬音乐文化 。在教学中应该着重加大对 民族音 世纪至 l O 世纪 ) ,这一时期是少数 民族音乐 和外国音乐 的传人 阶 乐 的宣传力度 , 在校园 中营造浓厚 的民族文化氛 围 , 感受各 民族的 段, 引进 了乐 器、 乐律 、 乐 曲和音乐理论方 面的新 因素 , 冲击 的结果 艺术气息 ,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 中, 不仅要传授民族音乐 的知识 , 还应 是开创 了音乐 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 ; ( 3 ) 中国传统音乐 整理期 ( 约公 该 宣扬 世界 音乐 , 只有将 民族音乐打人世界音乐 , 将不 同的音乐元 元l O世纪至 l 9世纪 ) ,这一时期的代 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 曲艺 素 改造性 的融合 , 才会达到继承 与创新 的 目的 , 要发展 就要 吸取新 术及其音乐 , 这一艺术形式在发展 中继承前代 的艺术 风格 , 为后世 元素 。 努力做到以民族音乐为本 , 引用国外音乐之长处 , 发展成为具 谱 下音乐新篇章 , 广泛吸收 了当代音乐 的新成果 , 成为集古今 音乐 有 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 大 成 的艺 术 宝 库 。 另外 , 民族音乐应该取材 自民间 , 以实 际的生活为素材 , 加上前 2 . 2 民族音乐的形成发展过程 沿 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 , 将 民族 特色充 分发挥出来 , 做到内容上 经历了原始时期的民族音乐形式 , 民族 音乐 的发展历程也很悠 的真实 , 形式上 的创新。 努力将 民族音乐推入另一个发展新时期 。 民 久了 , 原始时期的音乐形式多以诗歌 、 歌舞形式表现 , 乐器也盛极一 族音乐作为一种观念 的存在 ,必须是 一种整体音乐文化的产物 , 而 时。5 0年代到 6 o 年代初, 采 录并整理 了不少 民间音乐 , 各地陆续 出 中国的古代音乐史学史料正是具备文化史特征 的。 版 了一定数量 的民歌选集 、 戏 曲音乐选集 、 器乐 曲集 , 这一阶段 , 对 结束语 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 民族音乐在 民族文化的交流方 面起着举 足轻重 的作 用 , 它蕴含 民族音乐逐渐进入了另一个 时期 ,前期遭受文化革命 的影 响 , 的意义 已经超过了音乐本身 , 在新 时期应该赋予民族 音乐新 的时代 民族音乐在 曲折 中发展甚至被 迫停止 。五 四运动后 , 中国音乐 的整 特征 , 做 到与时俱进 , 将 中国的民族音乐 弘扬 至世 界音 乐的发展潮 体形势开始看好 , 因为前期遭受了压迫 , 民族音乐处于断层 阶段 , 重 流 中 。 新发展起来需要更 多的精力 和投 入。后期一些经典 的民族音 乐如 参考文献 《 二泉映月》 、 《 高 山流水》 等 已经在世人心 中留 下 了深刻的印象 。 【 1 】 唐丽. 浅议新民乐与 民乐创新叨. 文化 时空, 2 0 0 2 , ( 8 ) : 8 3 . 我国民族音乐在借鉴西方音乐 、 丰富表现形式上进行 了积极 的 【 2 】 陈四海 中国民族音 乐概论『 M】 . 西安 : 陕西旅游 出版社 , 2 O o 0 . 探索 , 并进行创新尝试 , 并取得 了可喜的成绩 。目前我 国民族音乐理 【 3 】 范红玲 . 中国民乐发展 的制 约因素与对策选择[ J 】 . 四川戏剧, 2 0 0 9 , 论 的研究广度 和深 度 , 都达 到了历史 上的最高水平 , 既有广泛深入 ( 3 ) : 1 0 4 " 1 0 5 . 的民间音 乐的采集 ,又有不少具有较高学术水平 的研 究论文与专 著, 对海 内外 的研究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民族乐器的技术革新也取 得了显著 的成果 , 扩大了表现范畴和音域 , 丰富了音质 、 音色 。演奏 技法也取得 了突破性 的发展和进步 , 大大拓展 和丰富 了乐队的表现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国音乐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多样的音乐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包括古代音乐、民间音乐以及现代音乐等方面。
一、古代音乐古代中国音乐起源于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乐器是石鼓、石钺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乐器逐渐丰富,形成为了琴、瑟、箫、笛等乐器家族。
古代音乐主要分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类别。
宫廷音乐在封建王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表达了统治者的威严和尊贵。
而民间音乐则是普通百姓的表达情感和娱乐的方式,包括民歌、民间舞蹈等。
二、唐宋时期的音乐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黄金时期,古琴、古筝等乐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在这个时期,浮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李白、杜牧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流传,也对世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唐宋时期还浮现了许多宫廷乐队和宫廷舞蹈,丰富了音乐表演形式。
三、元明清时期的音乐变革元明清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元代引入了蒙古族音乐元素,使得音乐风格更加多样化。
明代时,戏曲音乐开始兴旺,京剧、评剧等戏曲形式逐渐形成。
清代时,西方音乐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浮现了一些以西方音乐为基础的新型乐器和演奏技巧。
四、现代音乐的发展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开始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西方乐器和音乐理论逐渐传入中国。
中国音乐家开始进行音乐改革,融合了西方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音乐作品。
近年来,中国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等新型音乐形式也开始兴起,年轻人对音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总结:中国音乐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古代音乐到现代音乐,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中国音乐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对世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音乐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国音乐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展现出无限的魅力和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乐发展的三个时期
1.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
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
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
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自学说的理论端点。
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2.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生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
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
其冲击的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之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
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
另一方面是中国音乐的世界化,即:中国音乐以其辉煌的成就给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周边各国,如朝鲜、日本等)以重要的影响。
3.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
包括辽、宋、金、明、清。
其政治上的特点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对立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
音乐文化方面则具有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
此时期的传统音乐,无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音乐理论方面,表现出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清理的倾向。
音乐形态特点已逐渐趋于凝固定型化。
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
这一艺术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后世,并广泛吸收当代音乐新成果,成为集古今音乐大成的音乐宝库。
中国民乐的发展
先秦:编钟改写先秦的音乐历史
李教授认为,在我国湖北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是先秦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它的出土改变了一段时间内在民族音乐领域内所认为的先秦音乐只有五声音阶的观点,彻底改写了整个先秦的音乐历史。
据了解,曾侯乙墓被发掘以后,其中有陪葬的64枚编钟。
从编钟以及钟上的铭文反映出的内容看,中国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能制造出七声12律齐全,还可以旋宫转调的编钟,因此这些编钟被视为考古界和民族音乐一个历史性的符号。
编钟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既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又是乞求平安的祭祀用品。
唐朝:以弹拨音乐为主体的华丽浪漫民乐时代
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的提高,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乐器的制造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唐朝音乐的特点是以弹拨音乐为主,李教授认为,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经济水平相比于秦朝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与此相应的,在民族音乐领域内,先秦那种在室外演奏的、相对粗糙的编钟渐渐衰落,而具有浪漫和华丽色彩的弹拨音乐、歌舞乐队迅速发展起来。
另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包括高丽、胡人、西域等地音乐开始传至中原,极大丰富中国民族乐器的品种。
进入宋朝后,弹拨音乐开始走上了下坡路,管弦乐得到了了发展,这也是同当时的历史背景相联系的,这种趋势和宋朝的战争不断的局势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音乐其实是经济、文化、社会的一个缩影。
”李教授得出了如上结论。
元朝:文人推动下繁盛的元曲时代
元朝没有科举制度,于是大批的文人都转入了民间艺术的创作之中。
元曲因此具有很强的故事情节性,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进一步促进了它的繁盛。
在这个问题上,李教授特别强调了中国的元曲同外国歌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的元曲重要形成了一系列的曲牌名,每一个新的创作都是利用已经形成的曲牌名。
而外国的歌剧就没有这样的“格式”可以套,所有的创作结构都是全新的。
到清朝以后,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乐器繁盛的时代,以明末清初出现的二胡就是这个时代民族乐器发展的一个缩影。
汉人的音乐一直都是以“单字”居多,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萧、笛、琴、钟等。
通常在乐器中出现的两个字的乐器多是外国传入中国民族音乐之中的,比如我们熟悉的唢呐、二胡等。
近代:民族音乐发展艰难
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为大部分观众所耳熟能详,但是李教授认为在中国近代的发展时期,民族音乐的发展进入一个步履蹒跚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两个标志性人物就是阿炳和刘天华。
刘天华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北京大学教授,诗人刘半农的弟弟,他是与瞎子阿炳同时代的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经典代表作有《月夜》、《空山鸟语》、《良宵》、《光明行》等。
李教授特别强调这位民族音乐的宗师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贡献,认为他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第一人。
从他开始,中国民族音乐进入了学堂化的发展时期,这使中国民族音乐发生了质的变化。
建国后:民族音乐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建国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中国建设战天斗地的气氛使社会各阶层群情激昂,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也由此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的广泛开展,出现了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乐曲,如很多人熟悉的《赛马》、《喜看麦田千层浪》等作品就是这一时期有代表的作品。
在这一时期,民族音乐的一些旧的观念得到了剔除,
很多西洋乐曲中的一些新的元素被借鉴。
2005年春节,天津歌舞剧院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鸡年中国民族音乐会"取得巨大成功,音乐会不但通过卫星直播传送到国内,而且由美国休斯敦音像公司无偿提供音乐会的录音,将制作成CD在全世界发行。
自1998年中央民族乐团代表中国民乐第一次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八年来,在“金色大厅”举办的“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著名品牌。
从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一曲《茉莉花》和二胡表演,以及现代民乐组合如《女子十二乐坊》在东南亚的如潮好评,到中国各地民族乐团在国际国内演出市场的日益活跃,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力量的积累正逐渐地转化为民族自信,也带来民族音乐的回归——中国民乐正在交流与创新中走向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