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几次经济浪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几次经济浪潮

一、个体户(20世纪80年代初期,代表人物-傻子瓜子年广久):

个体户,最初是个贬义词,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它基本上就是待业青年、劳改犯的代名词,是和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听着硌耳,看着更扎眼。但偏偏就是这帮人,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波,赶上了流通领域的市场化,他们就开始练摊,倒腾。倒服装,倒电器,

薪也就是一两百元,万元户是个什么概念!有了钱,也就有了地位,渐渐的,女人也愿意嫁了,丈母娘脸上也有光了,个体户也就不是个贬义词了。直到第二次浪潮袭来。

“当时最有地位的是国营企业或集体企业的正式员工,做生意是一件很丢份子的事情。”章华妹回忆,她的朋友、同学知道她要做生意,都觉得很害臊,羞于跟她来往,“甚至走在路上,都会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喏,她们家是摆摊儿的,没出息!’”

日子总还是要过的,章华妹说,选择干个体完全是生活所迫。由于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而分配的工作名额只有一个,排行第七的她是轮不到的。于是,当时才19岁的章华妹在父亲的授意下做起了生意。“这样起码能为家里赚点钱。”

1979年的秋天,章华妹的店铺悄悄地开张了。家里临街的一个小房间成了她最初的店面;一张80厘米长、60厘米宽的板凳,权当是柜台。卖的是毛线针、松紧带、纪念章、玩具手表之类的小东西。“小本生意,一天赚一两块钱。”那个时候,一个国营企业的普通职工,基本月工资在20元左右,所以章华妹的生意虽小,养家足矣。

这种日子没过多久,就有了转机。刚刚成立的温州市鼓楼工商所派人到章华妹店铺所在的片区宣传,“今后做生意合法了,可以去领一张营业执照来”。

阅历丰富的父亲告诉章华妹:去领一个来吧,总有好处的,也许以后我们做生意可以不用逃了呢!

很多人在那一波下海经商的浪潮中发家致富,有的还成立了公司、集团。很多现在在温州甚至全国都叫得响的企业家,都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下海经商的。

上世纪90年代末,个私经济的发展达到巅峰:国家工商总局曾作过统计,1999年,中国有个

体工商户约3160万户。然而到了2006年底,这个数字变为约2500万户,减少了约650万户,在此过程中,几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曾经较普遍地出现过个体经商户哄抢市场、忽视品牌、恶性竞争的现象。一些人喊出了“个体户正逐渐走向消亡”的话语。

二、股票(上市纪八十年代末,代表人物-上海杨百万):

上市纪八十年代末刚刚开始发行股票,是单位强行摊派的,后来的认购证也少有人问津,有些人是为了收藏才买认购证,结果发了一笔财!!!

1984年11月-中国第一股发行1万股

1989年,深股开市,中国在1949年之后终于有了第一代股民。

1991年,沪市老八股登场。

2011年,中国股市持续震荡,8月,大盘从年初的2900点跌破新低2400点。

这里,我们说一个被称为中国股神,中国的巴菲特的人,但斌,如今已是亿万富翁!1992年到深圳,开始接触股票、学习投资,后担任证券分析师,逐渐走上证券期货研究与投资之路。曾任君安证券与国泰君安证券《财经快讯》主笔、大鹏证券资产管理管理公司首席投资经理。

1993

值投资。

2001

理念——要选最好的企业投资。

2003年5元买入万科、23元买入贵州茅台、12元买入烟台万华、9元买入招商银行等杰出企业的股票,之后持续买入,至今获益丰厚。

2004年3月成立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管理资金达20亿,实现1800%的投资收

益率。平安·2007年2月28日成立到8月24

达86.7%,在众多同期发售的信托产品中名列前茅。

2007但斌投资札记》

学。

2008年A股市场大幅下跌的背景下,但斌管理的“平安信托-东方港湾马拉松信托计划”依旧采取坚持重仓策略,单位净值从高峰时后的2.0266元最低跌至0.6136元。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按但总的理念就是坚持! 坚决不做波段。

2009年4月3日的东方港湾净值-15.92 % ,但斌仍在坚守。。。目前被称为“复制巴菲特最成功的中国人”

三、制造业(代表人物-吉利李书福):

在上世纪末时,国内汽车产业有着“6+3”的格局,以上汽、一汽、东风为代表的国内车企,加上唯一的一家民营车企——吉利。

作为创始人的李书福,此前是浙江台州从事摩托车制造的企业家,在1999年,李书福的摩托车厂年产达到了43万辆,实现产值15亿元。虽然这点现金对于汽车产业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手握这些钱的李书福开始规划他的汽车产业帝国。

这位浙江人显然充满想象力,他的第一桶金来自废旧金属回收,有了点钱就在自家村里开设照相馆,后来他用这些钱去开设了电冰箱厂,等到再有了积累,他又做起了摩托车。如果有谁是干一行、爱一行的话,那肯定不是李书福。

不过,直到昨天晚上,汽车这一行已经让他迷恋了14年之久,可谓最长的一次“恋爱”。当1996年,李书福把自己的亲信,现任吉利宁波基地总裁的安聪慧叫到身边时,他告诉这位刚刚来到吉利工作的年轻人,他们要在台州临海做一个汽车项目。

安聪慧当时十分狐疑,因为他们没有生产汽车的资格,原先申请的是一个摩托车项目。他问李书福,是否要生产农村大街上满处跑的微型面包车,李书福则拍拍自己的奔驰车说,这才是他想要的。

没有生产许可的情况维持了很久。1998年底,第一辆两厢“吉利豪情”车下线,市场价定在4.79万元,成为当时中国最便宜的“电喷车”,当时上海大众的普桑售价近20万元。豪情的价格得到了众多家庭购车者的关注,市场需求渐旺。

不过,李书福再次撞大运。不久,他从四川德阳一所监狱汽车工厂拿到了一个车型目录,车型生产基地从德阳搬到了台州临海。2001年12月26日,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七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吉利集团生产的轻型客车HQ6360、MR6370和三厢式轿车MR7130又名列其中,这标志着民营企业成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正规军,吉利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2001年~2002年,在宁波北仑,通过收购日本人的破产钢结构企业,李书福拿到了不到1000亩的土地,这里后来诞生了吉利的第二款车型——美日。加上此前建立的临海基地,两大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年产2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

此后,利用汽车项目在地方政府中的号召力,吉利先后在台州、济南、湘潭、成都、兰州等地开出了若干汽车产业基地。虽然吉利的产能2009年在全国整车企业中仅排在第十位,但从生产基地的数量来看,无疑将排在第一位。

另一方面,吉利自主技术的研发上,也不断成长。吉利快速地从创始时,无图纸、无模具、无标准的状态中,过渡到拥有变速箱、发动机等核心技术的企业。

发展上述技术的同时,吉利在2005年登陆港交所,吉利控股(00175.HK)作为李书福的资本平台,成为吉利后来对外实施并购的主体,不管是收购英国锰铜、澳大利亚DSI,还是吸引诸如高盛这样的战略投资人,吉利控股都是资本运转的核心部件。

事实上,李书福本人原先也是个资本玩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他刚刚离开电冰箱业时,参与了海南的房地产开发热潮。后来,中国足球的火爆也吸引充满好奇心的浙江人参与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