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浅谈生态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关系

顶极环境阈限(Ultimate Environmental Thresholds简称UETs)是上述城市与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阈限分析方法的最新发展和延伸,用以讨论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及其对发展的种种限制。在自然资源与环境强加在发展过程的阈限中,有一些限制是绝对的、最终的,即顶极阈限。Kozlowski对UETs的定义是“一种压力极限,超过这一极限,特定的生态系统将难以回复到原有的条件和平衡。某种旅游或其它开发活动一旦超越这种极限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生态系统或其重要局部的不可逆的破坏”。UETs是开发过程的最终环境边界,它们在为开发过程确定生态上健康的“答案空间”上有关键的意义,每一层次的规划都在这种“答案空间”中寻求开发的途径和方案。这种“答案空间”被认为是对定义“承载力”的一个贡献。规划应在保护自然的同时指导甚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矛盾可以通过把规划过程分解成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来解决:即限制性的和促进性的。在限制性阶段中,优先权应归于生态和资源的保护,而在促进阶段中,规划应注重在“答案空间”中探索各种开发的可能性方案,而这些可能性方案的边界是由规划的限制阶段所决定的。UETs从环境的4个方面来定义“答案空间”:地域边界、定性边界、定量边界和时间性边界,由此来确定特定开发项目的区位、规模、类型和时间。可以通过分析开发活动形式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并结合对主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来确定UETs,这种环境评价包括下列各方面:①特有度,即一种环境元素或成分在某一空间范围内出现的频度;②变异度,即环境元素或成分偏离原先自然状态的程度;③耐受度,即忍耐不良冲击的能力和受破坏后的自我恢复能力;④生物学价值。UETs方法虽有许多启发意义,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
二、生态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产生的现实根源相同
1.生态环境观的确立
浅谈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浅谈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摘要:面对生态危机的现实,人类提出了生态自然观,而生态科学,又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综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基本原则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途径的探索,均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关系引言:“英雄时势谁主造?千年纷争从未停。
诸法因缘起,系统临环境;适者求生存,改变更长命;学习获启示,利用争优胜!掠夺无厌显兽性,环境人类互依存。
天地厚人类,回报何无情?千疮孔又百疮,蓝天已昏沉;人类有后代,环保减报应!”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争论难休。
时势便是环境,人类可以采取五方面的措施,正确地对待环境:适应,改变,利用,学习,保护。
上述小诗一首,总结了这五方面的关系。
生物竞争,大自然选择了人类,让人类生存了下来,并且统治着地球;人类为了更好的生活,通过园艺过程,选择了生物,通过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人类应该与其他生物共同和谐地生存下去[1]。
一、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的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1.1 生态自然观的内涵生态自然观以生态危机作为确立的现实根源,用生态科学奠定理论基础,主张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内涵主要包括:1)生态自然观并不是简单地回到天然自然观,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这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的有机统一体。
在生态自然中,人融入了自然中,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2)生态自然观并不是对一般环境科学的重复讨论,而是对生态自然界进行哲学思考,从而形成的关于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
3)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自然界就分化为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索也随着自然界的发展而发展,生态自然观就是人类在实践中对自然界的一种长期的理性思考的结果。
论自然辩证法思想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论自然辩证法思想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摘要:自然辩证法的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系统,人与自然是彼此联系和彼此制约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是稳定性与转变性的统一。
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托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尤其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熟悉,生态自然观是增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现今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成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付出庞大的环境代价为基础的,资源的匮乏和环境污染的严重破坏,迫使咱们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借鉴自然辩证法的生态自然观的思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本文将通过介绍自然辩证法的生态自然观思想,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论述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理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并就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Abstract: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 belonged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holds that nature is an ecological system. Man and nature are interconnected and interdependent as an organic entity. Ecological system is not only a dynamic but an opened nonlinear, nonequilibrium system with the quality of stability and variability.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 is a new view about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ure,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relying on the ecological science and system science when facing th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 is the vital theory basis of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society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da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s achieved at the cost of consuming a large number of natural resource and the heav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lack of resources and the seriousl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gradually force us to change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oos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ideology of the natural dialectics.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ecological natural thoughts of natural dialectics to illustrate the necessity and rationality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combining the re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Thus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will b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Key words:dialectics of nature; the views of ecological nat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生态自然观概述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代发展史的另一种形态,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托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对自然界的存在于发展尤其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熟悉,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是在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基础,人类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关系。
只有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确保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法。
传统的发展观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只顾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环境的破坏。
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即生态文明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理念。
马克思指出:“人类只有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有更加灿烂的文明。
”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从源头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率的发展道路。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指导,我们要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社会发展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尊重和保护人的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只有在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改善和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社会进步。
同时,我们要关注社会公平,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我们加强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只有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机制和行动,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我们要推动国际社会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制定并落实具体的行动计划,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论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摘要 : 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出发 , 具体分析 中国在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中遭遇的 生态问题 。 出 中 提
国可持续发 展应以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 , 遵循 生态学原理 , 发展循环 经济,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 词 : 克 思 恩格 斯 ; 态 危 机 ; 态 自然 观 ; 马 生 生 可持 续发 展
马克思 和恩格斯 提 出“ 人创 造 环境 ” 思想 。人 类 要 的
想可持 续生存 和发展 , 须进行 劳 动 。人 类 比其他 动 物 土流失 面积 5 0万—6 0万亩 , 国受 水 土流 失危 害 的耕 就必 0 o 全 强大, 就在 于能够利 用 自 规律 和改造 自然 界 。马克 思认 地约 占耕 地总 面积 3. %。第 二 , 地 荒 漠化 速度 加快 , 然 33 土 为 在社会 生产活 动过程 中 ,人和 自然 同时起作用 ” “ 。正如 荒 漠化是 指包括 气 候 变异 和 人类 活 动 在 内 的种种 因素 造 中国俗话 所说 “ 巧妇 难 为无 米之 炊 ” 。从 而进 一 步 提 出 自 成 的干旱 、 干旱 和具有干 旱影 响的半 湿润 地 区的土地 退 半 然生 产力 和社会 生 产力 这 两种 生 产力 的概 念。社 会 生 产 化。据公布调查报告 , 我国荒漠化总面积为22 2 6 . 万平方 力是在 自然生产力基础上人通过劳动制造 的, 人类的社会 公里 , 占国土面 积的 2 . % 。 73 生产力 不得超 出资源 和 环境 的承 受能 力 。 自然生 产 力 是 2 .森林生 态衰退 基 础 , 约着社 会 生产 力 。恩 格斯 提 出, 认 识人 类 社 它制 要 森林 生态 系统退 化 是 指 由于 人类 乱 砍 滥伐 等 活动 的 会 和 自然 界的一 体性 , 即人类 社会和 自然界 和谐 。 干扰 或火 灾 、 害等 自然 因素 , 虫 使原 生森林 生态 遭到 破坏 , ( 生态危机 的社会根 源是 资本 主义 生产 方式 三) 从而使其向退化过程发展。据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 资本 主义生产 方式是 在利润驱 动下 的 生产 , 以对 自然 结果 表 明 , 国森 林 面积 1 7 我 .5亿 公 顷 、 林覆 盖 率 l. 森 8 的征 服为价值 追求 。在资本 家来看 , 只要 生产 能为 自己带 2 %, l 森林蓄积是 145 亿立方米 , 2 .6 人工林保存面积 05 .3 来利 润 , 可 以不顾 环 境污 染 和资 源 的可 持续 利用 , 是 亿公 顷 , 积量 l.5 立方 米 , 土林 面积 居世界 首 位。 就 正 蓄 5o 亿 人 资本家 的这种 短 视行 为 造成 了对 生 态 的 破坏 。 马克 思强 从 总体上 看 , 国森 林 资源 分 布不 均 , 要 分 布在东 北 西 我 主 调, 要立 足社会关 系去认识 和协 调人 与 自然 的关系 。马克 南 ; 地质量 不 高。 总之 , 国现 有森 林 生态 系 统退 化 十 森 中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自然观

第一作者简介:杨 芝,女,1973年8月生,湖北省郧县人,1995年毕业于湖北经济管理大学,现为中国地质大学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湖北省武汉市,430074. 文章编号:1005-6033(2001)01-0008-02收稿日期:2000-11-08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自然观杨 芝摘 要: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3个阶段,在造成大自然伤痕累累的同时,人类也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这使人类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观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价值观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1 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历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前发展阶段、低发展阶段、高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序列谱。
可持续发展阶段被认为是发展序列中一个更新的和更合理的阶段。
当然每个发展阶段都具有特定的内涵,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同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着改变。
在人类活动过程中,从对大自然崇敬膜拜,消极服从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大自然无限制地索取和掠夺,最后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已经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活。
面对严酷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应和谐统一,人类应作大自然的朋友,而不是敌对关系。
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恐惧、盲目阶段。
大约1万年以前,人类活动只是个体范围或部落范围,靠采食渔猎进行个体延续。
对大自然是恐惧的、盲目的,并且被动地接受大自然所赋予的一切财富,对人类的各种疾病及自然灾害没有任何办法,只是听之任之,完全是自然拜物主义。
但是随着火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变,这是第一次人类对自然力量的利用。
火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除了带给人类以更多的安全感之外,还大大扩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
这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自然界的生态也是平衡的,无环境污染和干扰生态平衡。
(2)适应阶段。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论文题目:浅析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必须面对的的问题。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急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其性质和特点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人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好人类生存底线——自然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共同任务的必然之路。
关键词: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从古至今,哲学研究的永恒课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急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引起了人类对生存危机的担忧,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日益被关注,亦要求人类重新审视两者间的关系。
为了保护好人类生存底线———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共同任务,人类必须理性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现代生态自然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发展生态产业,走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一、生态自然观的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倾其一生精力去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很早就注意到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他们汲取古典哲学自然生态观的成果,在他们的着作中也蕴涵着丰富的生态自然思想,这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现代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新时期的发展,是人类对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必然结果。
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特征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在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系统自然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
在人类社会出现了严重生态危机后,人类的自觉反思与觉醒,是现代科学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然。
生态自然观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表现形式之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一、概述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也引发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等。
面对这些挑战,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并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念,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则是一种以满足当代人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它要求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
本文将从生态自然观的角度,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实践路径,以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生态自然观是一种综合性的哲学观点,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共生关系。
这种观点认为,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元素都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人类作为这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这个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生态自然观主张人类应该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则是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长期、稳定、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更重视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旨在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繁荣。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在理念上是高度一致的。
它们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主张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支撑,而可持续发展则是生态自然观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体现。
深入探讨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理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哲学观点,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规律,倡导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医学院研究生期末论文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姓名:刘伟强学号:201420572班级:18班专业:普通外科浅谈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先进思想以及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当代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调整人类的行为方式,重申马克思自然观无疑对人们走上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自然观是以辩证思维方式体现人们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他强调人们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
关键词自然观、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长期以来,人类由于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因而不同时代的人们,包括杰出的思想家,虽然有人也指出了人类活动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但更多的是为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奇功而自豪。
由此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如过度地消耗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无节制地人口膨胀,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出现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消失,沙漠化、表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
这些情况的出现,更使人类亲自体味到了自身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危机。
我们耗尽大自然的所有宝贵资源的时候,自然界就会成为僵死的质料;我们在破坏了其他动植物存在的条件时,人类自身的存在也就成了问题。
这一危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完全破坏,即人类生存环境的丧失。
人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界,重温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无疑会有重要启迪。
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1.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自然的时候,强调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改变的,但只有人才有意识,人们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好它为人类服务,但是一度超过了界限,我们人类就会要遭受自然的报复。
马克思指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恩格斯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
”恩格斯承认“人对自然的统治”,但是“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这些自然规律,从而能够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生存方式。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人作为主体,首先有其存在的自然前提。
“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是在他们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存在和活动依赖于物质自然界。
其次,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不单单是一个“自然的人”,还是一个“社会的人”,是一个“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种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的人。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是一种实践关系,人和自然界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彼此联系着的。
实践作为一种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是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统一过程。
对象化即主体的客化,自然的人化。
它通过把人的本质力量和能力从主体的运动形式转变为客观对象的方法,在劳动过程中创造某种对象。
恩格斯说过,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优于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标志就是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通过生产劳动自觉地利用和支配自然。
但是,恩格斯又特别警告人们,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界和谐相处。
人类不要站在自然之外去统治自然。
如果这样做,自然界必然无情地报复人类。
他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二、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同点1.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相近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它以生态危机作为确立的现实根源,用生态科学积淀理论基础,主张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模式在现代人类意识形态领域萌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成为学术界共同的心声。
具体的讲,就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采取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的方针,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人类提供包括适宜的环境质量在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还要考虑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2.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产生的现实根源相同[1]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从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可以归结为“生态危机”。
这种生态危机又集中表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问题;人口问题。
这些“生态危机”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得当代人类不断的对其进行反思。
与此同时,随着生态科学的进步与完善,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生态自然观的确立。
[2]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类社会活动对大自然干预的程度不同,因而产生的环境问题亦不同。
但总的趋势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程度亦愈深,而受到污染破坏的环境又成为社会发展新的制约。
尤其是近现代,这个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各国、各级政府纷纷加大了环境保护投资,制定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同时大力开展环境科学研究,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和发展低污染、无污染的工艺技术,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人类正是经过不断反思、探究与实践才终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接受。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实施途径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发展的必要性,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了保护环境而停止发展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第二,发展并不是单纯的指经济发展,它包含着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诸多要素。
第三,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着平等的发展权。
(2)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代际公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必须考虑后代人的利益。
当代人对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可进行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使不给予子孙更多的财富也要留下一片蓝天碧水,我们不能片面追求经济、过度开发资源、滥用环境权利剥夺后代人理应享有的发展和消费的机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幸福,而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利益。
二是代内公平———即所有的当代人应该享受平等的发展权利的待遇。
要求区域内部和不同区域间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者的公平分配和负担。
(3)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口、经济和社会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受能力。
也正是基于这个层面的理解,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在《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的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界定为:“在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4)共同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应该是世界各国的联合行动。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也是唯一的家园,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得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国家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来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以上四条基本原则的内容正是生态自然观所持的基本思想。
[2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实现生态文明,因为在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中,生态文明就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而生态文明包含的物质生产、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层面恰恰是可持续发展构成的要素。
4.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在理论上殊途同归[1]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对生态系统特征的解释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有一定时空范围、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并且整体、开放、动态平衡的系统。
正是基于生态系统以上的特点,生态自然观理论主张把人的角色从自然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一员,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统一体,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因子,人类与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更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2] 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用实际行动来打破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环境效益,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而付出惨重的环境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概念中提出,不是不追求经济增长,而是要以何种形式、何种程度实现经济增长,按照什么样的原则去实行,才能协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的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这样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正确规范两个基本关系:一是“人与人”的关系,要求人类应以高度民主的科学认识与道德责任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指人类与自然之间应相互适应和协同进化。
在此基础上,可以把发展、公平、合作、协作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可持续性发展模式1.“可持续性发展”概念的提出“可持续性发展”概念是在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和1981年《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明确提出的。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界定。
90年代以来,又有一些补充和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等等。
从广义上说,“可持续性发展”可以定义为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战略。
可持续性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它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性发展的本质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共荣,而不是单纯以经济增长为发展的目标。
2.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发展观早在1994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