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一)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染菌量和浓度检测1.染菌量监测消毒剂每季度1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灭菌剂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浓度检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检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现用现配,每次配制后都应测试浓度,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2次,腔镜中心要每日监测。
(二)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1.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1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2.灭菌物品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4.灭菌后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未检出任何微生物为合格。
(三)紫外线消毒:应进行照射强度检测和生物检测。
1.照射强度检测各科室应做好每支灯管应用时间、累计时间和使用人、监督人签名的登记。
检测灯管照射强度,新灯管的照射强度50≧W/cm2,使用中的灯管照射强度≧70W/cm2。
2.生物检测必要时进行(四)环境卫生学检测1.各科室按照要求每季度对本科重点区域的空气、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的手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每季度对重点科室及病房等进行环境卫生学检测,并做好检测统计分析。
3.判定标准:医院内感染检测监控目标医院感染发病率(现患率)≤10%。
医院感染现患率实查率≧96%。
③医院感染漏报率≤20%。
④抗菌药物使用率≤60%。
⑤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
⑥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⑦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5cfu/cm2⑧Ⅰ、Ⅱ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5cfu/cm2;Ⅲ、Ⅳ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10cfu/cm2。
⑨Ⅰ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30min),Ⅱ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15min),Ⅲ、Ⅳ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5min)。
学校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学校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1. 背景随着的爆发以及其他疾病的传播风险,学校的环境卫生和消毒灭菌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师生的健康与安全,学校需要建立一套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2. 目的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学校环境的卫生状况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并监测消毒灭菌工作的效果,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3. 环境卫生学监测内容-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每月对教室、办公室及其他室内区域的空气质量进行测量,并记录监测结果。
若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 水质监测:定期对饮用水源进行检测,确保水质符合卫生标准。
同时,监测其他水源(如洗手池、储水箱)的水质,及时消除潜在的卫生风险。
- 食品卫生监测:对学校食堂、小卖部等食品供应场所进行定期检查,确保食品卫生符合相关法规。
- 噪声监测:测量学校内部和周边环境的噪声水平,确保噪声不会对师生的研究和工作造成影响。
4.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内容- 表面消毒监测:定期对教室、办公室、公共区域等表面进行抽样检测,评估消毒灭菌措施的效果,并记录监测结果。
- 洗手间消毒监测:监测学校洗手间的消毒措施是否得当,并对其进行定期检查与记录。
5. 监测结果评估根据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结果,学校应及时评估风险,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监测结果应及时向相关责任人和师生公示,以增加透明度和信任度。
6. 监测报告和记录为了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学校应建立监测报告和记录的制度。
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的目的、方法、结果和评估等内容,记录应详细记录监测的时间、地点和操作人员。
7. 责任人及工作流程学校应指定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并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实施。
8. 教职员工培训和意识提升为了保证该制度的有效实施,学校应开展教职员工培训,提高他们的环境卫生和消毒灭菌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参与相关工作并遵守相关规定。
9. 风险管控和改进措施学校应定期评估监测结果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1、连续使用的消毒液每天使用前应进行有效浓度的监测;每季度应进行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的监测。
使用中灭菌用消毒液应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使用中皮肤粘膜消毒液染菌量≤10 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 cfu/ml。
2、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进行1 次,使用中紫外线灯照射强度≥70μW/cm2 为合格。
3、消毒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细菌菌落总数<20 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
灭菌后的内镜每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4、各种医疗器械应根据不同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监测。
(1)高度危险性医疗器材应无菌。
(2)中度危险性医疗器材(直接或间接接触黏膜的器材)的菌落总数应≤20cfu/件(cfu/g 或 cfu/100cm ),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3)低度危险性医疗器材(仅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的菌落总数应≤200cfu/件(cfu/g 或cfu/100cm ),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5、定期对血液净化系统透析液、透析用水进行监测。
(1)每月监测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菌落总数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2)每季度进行内毒素监测。
在水处理装置的输出端的内毒素应不得超过 1 EU/ml;在血液透析装置入口的输送点上的细菌内毒素不得超过 5 EU/ml。
(3)每半年进行 1 次透析用水化学污染物监测,结果必须符合国家医药业标准《血液透析和相关治疗用水》的要求。
6、应对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 B-D 试验。
生物学监测每周进行。
7、应对环氧乙烷灭菌器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生物监测应每灭菌批次进行。
8、当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追溯、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制度1.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及重点部门如手术部、内科监护室、外科监护室、急诊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及 NICU、消毒供应中心、胃肠镜室、口腔科、急诊科、检验科等部门每季度进行环境卫生学及消毒效果(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抽查监测一次。
对普通科室每年抽查监测一次。
2.各科对本科室重点区域的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依据《医院消毒、灭菌环境监测质控标准》要求进行微生物学自测。
细菌菌落总数应符合国家《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相关部门的环境卫生学有关时应随时进行监测;增加采样点,查找、分析原因。
4.若发现医院感染暴发可能与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有关时,应增加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频率及内容。
5.消毒剂每季度进行一次生物监测,使用中的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使用中消毒剂有效浓度应符合使用要求,连续使用的消毒液每天使用前应进行有效浓度的监测。
若怀疑出现医院感染暴发与消毒剂有关时,及时进行微生物监测。
6.临床科室新增设空气净化设施使用时,应及时进行相关的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结果应达标。
7.紫外线灯管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照射强度检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使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
紫外线照射强度检测应每半年进行一次,使用中灯管强度:≥30W 直管型≥70uw/cm2;30W 高强度≥180uw/cm2。
8.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及其它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后的内镜应每月进行微生物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9.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对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的物品抽样检查,若医院感染暴发与相应物品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
10.灭菌效果监测: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消毒供应中心负责监测。
10.1物理监测(工艺监测):每锅进行,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进行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是为了确保医院环境和医疗设备的卫生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以下是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的详细内容:一、目的和原则1. 目的:通过对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评价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剂是否有效、消毒效果是否达标,以及掌握医院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及影响因素。
2. 原则: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应遵循科学性、规范化、持续性和改进性原则,确保医院环境和医疗设备的卫生安全。
二、监测项目和标准1. 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及环境外表、医务人员手的监测。
(1)空气监测:对洁净手术室、洁净技术房间、新生儿室、重症监护室等关键区域进行日常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监测。
(2)物体及环境外表监测:对医院各类物体表面、地面、墙壁等环境外表进行定期监测。
(3)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定期监测,以确保手卫生状况符合要求。
2.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对医院各类消毒剂、无菌物品、使用中的消毒设备进行监测。
(1)消毒剂监测:定期对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2)无菌物品监测:对医院各类无菌物品进行监测,确保其无菌状态。
(3)消毒设备监测:对高压蒸汽灭菌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等消毒设备进行监测,确保其工作正常。
三、监测方法和程序1. 监测方法:采用国家规定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标准,包括采样、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等环节。
2. 监测程序:(1)制定监测计划:根据医院环境和医疗设备的特点,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
(2)监测实施:按照监测计划,进行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检测。
(3)数据分析和报告: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撰写监测报告,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结果处理和持续改进1. 结果处理: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对不合格的项目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整改意见。
2. 持续改进:督促相关科室和人员按照整改意见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效果进行跟踪监测,确保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的持续改进。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消毒灭菌是医疗机构等公共场所进行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其效果的监测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制定一套全面的监测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一、监测目标和内容监测目标主要包括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具体监测内容包括:1.消毒剂的配制与浓度:监测消毒剂的配制是否正确,浓度是否符合要求。
2.消毒设备和器械的清洁和消毒效果:监测消毒设备和器械的清洁程度和消毒效果,包括灭菌指标的达标情况。
3.消毒区域的清洁和消毒效果:监测消毒区域的清洁程度和消毒效果,包括空气质量和表面菌落总数的监测。
4.消毒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监测由操作人员进行的消毒操作是否符合规范。
二、监测方法和频次监测方法和频次应根据监测内容的特点和重要性来确定。
1.消毒剂的配制与浓度:每批次消毒剂配制完成后,需进行定量分析,确保浓度的准确性。
2.消毒设备和器械的清洁和消毒效果:消毒设备每次使用前后都应进行监测,以保证消毒效果达标;器械在清洗和消毒完成后进行监测,确保清洁程度和消毒效果符合要求。
3.消毒区域的清洁和消毒效果:消毒区域每日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定期进行表面菌落总数监测。
4.消毒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对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通过实际操作监测其操作规范性。
三、监测结果与处理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进行分析,对于未达到要求的情况应及时处理。
1.消毒剂的配制与浓度:如发现浓度不符合要求,应重新配制消毒剂。
2.消毒设备和器械的清洁和消毒效果:如发现清洁程度和消毒效果不符合要求,应重新清洗和消毒。
3.消毒区域的清洁和消毒效果:如发现空气质量和表面菌落总数不符合要求,应加强消毒措施,及时清洁和消毒。
4.消毒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对于不能按规范操作的人员,应及时进行整改,并进行培训。
四、监测记录和报告所有监测结果应进行记录和归档,便于随时追溯和查询。
监测报告应定期进行,包括监测的内容、方法、结果及处理情况等,以保证消毒灭菌工作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1.目的
为有效评价医院消毒设备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定期对医院环境及消毒灭菌效果等进行监测,以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2.目标
消毒灭菌合格率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
3.适用范围
临床、医技、护理、后勤
4.名词定义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按卫生部规定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细菌数不能超过国家标准,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5.内容
5.1空气消毒效果监测:普通科室不推荐常规监测,感染高风险科室(ICU、手术室、供应室、血液透析室、内镜室、介入室、口腔科等)应每季度进行空气消毒效果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有持续改进效果评价。
5.2环境物表的监测:不推荐常规监测,在消毒处理后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采样。
5.3手卫生效果的监测:普通科室不推荐常规监测,感染高风险科室(ICU、手术室、供应室、血液透析室、内镜室、介入室、口腔科等)应每季度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有持续改进效果评价。
5.4及时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有关时,应及时监测,并进行相应的致病微生物检测。
5.5灭菌效果的监测
5.5.1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包括物理检测法、化学检测法、生物检测法和B—D测试,由供应室完成,具体应遵循WS310.3的要求。
5.5.2干热灭菌的效果监测:包括物理检测法、化学检测法和生物检测法,由供应室完成,具体应遵循WS310.3的要求。
5.5.3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的效果监测:由供应室完成,具体应遵循。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持续改进制度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持续改进制度一、按照新修订的方案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进入临床使用。
二、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监测: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含氯消毒剂每日监测;使用中的戊二醛常规监测每周一次。
用于内镜消毒或灭菌的戊二醛每日监测;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三、压力蒸汽灭菌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工艺监测每锅进行,化学监测每包进行,高度危险物品包、大包和难以达到消毒部位中央的物品包等包内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一D试验。
生物监测每周进行。
四、低温甲醛蒸汽灭菌每批次进行物理监测,详细记录灭菌过程的参数,包括灭菌温度、湿度、压力与时间。
无菌包内、外进行化学监测,每周进行生物监测,每年对灭菌间环境进行甲醛浓度的监测;植入大型器械等生物监测合格时方可使用。
五、紫外线消毒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灯管和使用中灯管进行照射强度监测,30W普通石英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每半年监测一次;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
六、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及其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
其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
凡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生物监测;其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各种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
其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七、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
对手术室、口腔科门诊、病房、检验科、门急诊、眼科、美容科等重点部门,每季度进行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监测目的
为有效评价医院消毒设备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定期对医院环境及消毒灭菌效果等进行监测,以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
对医疗环境、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紫外线灯、压力蒸汽灭菌、消毒灭菌后物品等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整改。
三、监测要求
(一) 压力蒸汽灭菌
1.物理监测:每锅登记温度、压力、时间、锅次、物品、消毒员等。
2.化学监测:常规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3.生物监测:每周一次,有植入物时每锅进行生物监测。
(二) 紫外线灯
1.日常监测:登记照射时间、累计使用时间、使用人签名,每周一次擦拭记录。
2.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有监测记录。
(三) 消毒剂
1.化学指示卡监测:含氯消毒剂每日监测,戊二醛每周监测,有记录。
2.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进行生物学监测。
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要求:无细菌生长;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四)医疗环境、医务人员手的清洁消毒效果监测
每季度对感染高风险部门(病房手术室、外科门诊手术室、妇科门诊手术室、口腔科、检验科、供应室、急诊室)、普通科室的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等部门进行空气、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剂、消毒灭菌后物品的微生物监测一次;当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1.灭菌后的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消毒后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治病微生物)。
2.各治疗室空气中细菌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物体表面的细菌菌落总数≤10cfu/ cm²。
3.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物体表面的细菌菌落总数≤5cfu/ cm²。
4.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²。
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