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17课壶口瀑布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七课壶口瀑布教案新人教版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提供了一些与《壶口瀑布》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视频资源,希望能让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景观的意义和文化价值。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拓展学习的热情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壶口瀑布》教学目标和《壶口瀑布》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壶口瀑布》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壶口瀑布》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壶口瀑布》学习状态。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壶口瀑布》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壶口瀑布》内容,强调《壶口瀑布》的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壶口瀑布》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景观,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描写,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 推荐阅读:为学生提供一组与《壶口瀑布》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登高》、《望岳》等,让学生进一步探索诗文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赞美。
- 视频资源:推荐一部关于中国自然风光的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自然传奇》等,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源感受和了解中国的自然景观。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17 壶口瀑布

17 壶口瀑布◎文化自信: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重点、难点)◎审美创造:品味文章畅达自然、典雅凝练的语言,体会课文磅礴大气的风格特点。
(重点)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一听到这两句诗,我们的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一条雄壮磅礴、奔腾不息的大河。
而最能集中体现黄河磅礴气势的,莫过于壶口瀑布了。
今天我们就跟随散文家梁衡先生走进《壶口瀑布》一文,一起领略壶口瀑布“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壮观风采。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驰骋”“寒噤”“震耳欲聋”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新闻理论家、作家。
主要著作有新闻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等,散文集《人杰鬼雄》《只求新去处》等。
◎文体知识游记2.目标任务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速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写不同季节的壶口瀑布的四字短语,填写表格,并概括其特点。
◎作者从声形、态势等方面描写了雨季和枯水季的壶口瀑布,表现其不同的特点。
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作者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①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
②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文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基础。
③从观景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
④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导学案

《壶口瀑布》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品析本文语言之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培养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知识卡片】游记的基本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第一:所至,即作者的游踪。
第二: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
第三: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从结构上来说,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
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
【课前准备】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2.边读边用“”画出文中写景和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其妙处。
3.回忆自己游览过的美景,记录关键词。
【导学流程】1.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阅读也是一种旅行,是一种精神的旅行。
2.旅人谚云,“观景不如听景,……”。
今天,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山西人梁衡来游览《壶口瀑布》。
活动一:初读课文,识其形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识其形貌,感受气势。
请看大屏幕,这四张图片中,你认为哪张是壶口瀑布?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活动二:再读课文,探究写法跳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作者用怎样的写法将这自然景观写得如此吸引人呢?活动三:细读课文,赏析语言仔细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活动四:模山拟水,阐述分享作者运用畅达自然、典雅凝练的语言带我们游览了中国第二大瀑布——壶口瀑布。
你也用自己的妙笔带我们游览一番吧!(提示:可抓住某一处景物的特点来写)请小组交流,推选两名同学,一名读一读,一名赏一赏。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读书就是心灵的旅行,今天大家一起跟随一篇篇游记在文字中旅行,课下别忘了继续游山玩水,读山品水。
板书设计:壶口瀑布梁衡用词准确,表现力强善用修辞,生动形象多用短句,节奏感强《壶口瀑布》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品析本文语言之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第17课《壶口瀑布》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7 壶口瀑布【教学目标】1、掌握阅读游记的方法。
2、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领会多种写法描写瀑布的妙处。
3、领会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学生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领会多种写法描写瀑布的妙处。
【教学难点】领会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学生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小石潭记》来回顾游记的特点。
明确:①不断变化的地点也是游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俗称的游览踪迹的变化,即所至;②景物就是游记中的所见;③作者的心情就是游记中的所感。
把握了所见、所至、所感,也就把握了阅读游记的方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梁衡的一篇游记散文《壶口瀑布》。
2.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
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宜川县壶口乡。
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二、初读齐读§1,作者一共去了(两次)壶口瀑布,快速浏览,找一找这两次分别是什么时候?明确:雨季:§2 枯水季:§3-§5三、雨季游壶口1.朗读§2,体会雨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参考:可怕的,危险的,惊心动魄的……2.讨论交流: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些特点的?参考: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
--------视听结合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比喻,写出水的凶猛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心理感受,侧面烘托瀑布的惊心动魄3.再读§2,读出雨季壶口瀑布水势的凶猛。
四、枯水季游壶口过渡语:因为在雨季游壶口时水汽和涛声让“我“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只有恐惧的心理逃离,所以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
1.有人说梁衡笔下的壶口集“奇、雄、险、美“为一体,细读课文§3-§4,找一找这四个特点分别体现在何处?参考:俯视河中有河,龙槽壶口——奇仰视浊浪滚滚,排排涌来——雄由上至下冲默而下,碎为水雾——险平视彩虹升起,形态各异——美2.这其中老师对壶口瀑布磅礴雄大的气势印象最深刻------(屏显)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部编版八下语文17《壶口瀑布》导学案课件完美版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 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我有所感事, 结在深深肠。 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生如逆旅 一 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与善人 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半生 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风吹不倒有根的 树我能承受多少磨难,就可以问老天要多少人生。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 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如果有来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 好。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一辈子,不说后悔,不诉离伤。上帝作证,我是真的想忘记,但上帝也知道,我是真的忘不了 如果其中一半是 百分百的话那就不是选择了而是正确答案了,一半一半,选哪一半都很困难,所以这才是选择。跟着你,在哪里,做什么,都好。眠。我倾尽一生,囚你无期。择 一人深爱,等一人终老。痴一人情深,留一世繁华。断一根琴弦,歌一曲离别。我背弃一切,共度朝夕。 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路过的已经路过,留下的且当珍惜 我相信,真正在乎我的人是不会被别人抢走的,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我还是相信,星星会说话,石头会开花,穿过夏天的木 栅栏和冬天的风雪之后,你终会抵达!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每个清晨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提醒我,若不学会遗忘,就背负绝望。 那一 年夏天的雨,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给我美丽的晴空,我们都有小小的伤口,把年轻的爱缝缝又补补,我会一直站在你左右,陪你到最后的最后。 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是这样 的结局,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那样的奋不顾身。 黄昏是一天最美丽的时刻,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在一盏灯光下,得到永远的归宿。 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17 壶口瀑布

表达效果 修辞 炼字 句式 角度
展示组 1 组(板书) 3 组(板书) 5 组(板书) 7 组(口头)
点评组 2组 4组 6组
思维升华,感悟主旨
所感:黄河之水使作者感悟到了什 么?
明确: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 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 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中华民族
赞美
学以致用
壶口瀑布.mp4
自主探究展示(导学案)
1、读读写写 2、初读文本,释疑解惑 (1)壶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布的地点?几次到过壶口 瀑布? (2)第 一次到壶口看瀑布,听到了什 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文体知识积累: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游记包括 三个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所见:朗读3-5段,找出作者独到 的观察角度,体会枯水季的壶口瀑布又 有什么特点?找出具体句子,并体会其 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一段话,选出自己喜爱的句子,任选一个方面进行赏析。
壶口瀑布的壮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离壶口瀑布足足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你便可以远远地看 见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然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 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 不消散的奇景。屏自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 好像来自天际,又似乎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又好万骏 疾走;声音撼天动地,又包容万千。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 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 是一种壮士断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 众志成城的顽强。
示例引导: 修辞方法:比喻 拟人 排比 炼字:“跌”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河水的来势之猛,落差之大。
句式:“互相挤着、撞着……”短句的 运用,增强了语势,更能体现河 水的气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7课《壶口瀑布》导学案

《壶口瀑布》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徐春红备课时间:2019-5-16 学习时间:班级:2/8 姓名:【预习案】学需自律——我预习||,我自信!【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通过重点学习第六自然段||,结合全文||,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3.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
【资料链接】1.梁衡有多部散文集问世||,《壶口瀑布》选自《梁衡理性散文》||,梁衡在该书的“代序”里提到:“文章为思想而写”||,他认为散文美的最高层次是“哲理美”||,要写出新的思想||。
2.简介壶口: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吉县||,是我国的第二大瀑布||,浩淼的黄河水由500多米宽突然收缩到40多米||,||,从30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据说||,此景如壶注水||,故名“壶口”||。
这是何等壮观的巨壶啊||,有如神来之手掂起一壶黄水倾天而倒||,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翻滚着、喷射着||,猛烈地左击右打两边的石壁||,狂放地奔腾向前||,像浊流化成的利剑||,划开两岸的河床||。
走进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气弥漫||,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云烟之势||。
站在水流最急的瀑口||,只见高远奋发的黄河像卷起一阵飓风||,急速地从身边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激流卷走||。
夏秋两季||,壶底急升随风而动的彩虹||,使悬泻天地间的瀑布更具雄浑的美感||。
3.简介游记(一)游记的含义游记||,就是旅游见闻||,是记述和描写旅途见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记叙文||。
(二)游记的内容||,一篇游记可以包含以下内容:1、时间、地点、人物2、景物描写自然景观:花草树木||,山川河流……人文景观:建筑、人物、风俗习惯、社会情况……3、相关背景知识:传说、历史……4、作者的感受和看法(三)游记的类型根据主要内容和表达中心||,游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通过记游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第17课《壶口瀑布》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在见与不见之间——《壶口瀑布》学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不见”飞瀑的原因,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及写作特点。
2.通过梳理“见与不见”的辩证关系,深入体会黄河的伟大性格及作者的独特情思。
二、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口口相传的俗语是最好的景区宣传——·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庐山最美在山南,山南最美数三叠。
·两季临壶口,唯不见飞瀑。
难道梁衡先生两次前往壶口瀑布都没能看见飞瀑吗?难道壶口瀑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轻易被人看见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不见”的秘密。
主问题一:一游为何“不见”飞瀑?活动1:梳理游踪,推究线索时间地点观景视角所见所闻所感雨季河滩俯视涛声如雷胆战心惊水汽笼天第一次游览为什么没能见到飞瀑?雨季水势大、水雾弥散、场面凶险,导致作者没能看到飞瀑的真容。
辨析:到底见到没有?视听结合,见到一个凶险又神秘的轮廓。
活动2:生发想象,补写幻境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想象可以到达:“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我仿佛看到。
”总结:以虚写实,开阔想象,回味无穷。
主问题二:二游为何“不见”飞瀑?活动1:梳理游踪,推究线索时间地点观景视角所见所闻枯水季河沟—河心俯视——深不见底的“龙槽”仰视——“丁”字状的水流活动2:析读字句,品评百般态(1)拆解字形,描绘水流动态象形字是对事物真实形态的模拟呈现,注意“丁”字的字形,它一横顶头,一竖而下,水流的样态仿佛已经跃然眼前,一起来描述:水流驰骋(动词)而来,跌落(动词)而去。
(2)析读词句,品评水流样态·评析“驰骋”之样态析读字词:涌挤撞推搡呼拥碎哪个动词呈现的状态让你震撼?语段对比:动词串联成句:黄河水涌来,挤着、撞着,推搡着,呼拥着,撞碎开,驰骋而后下跌。
原文: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探究文本、体会情感1.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
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2.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五、拓展思考学习完课文给你带来哪些启示和感悟?六、课堂小结:七、实践天地本课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作者借助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着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历经艰难、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请仿照课文,自选景物,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八、布置作业:1.发挥想象,将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改写为一篇游记。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要求:具体明确,文从字顺。
不少于500字。
2.完成《随堂同步练习》118——122页内容。
学案答案第一课时二、(三)文体常识1.游记2.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四)壶口瀑布简介:壶口瀑布,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
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
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消除文字隔膜。
1读准字音、注意字形告诫(jiè)推搡(sǎng)霎时(shà)驰骋(chí chěnɡ)漩涡(xuán wō)寒噤(jìn)迂回(yū)汩汩(gǔ)湿漉漉( lù)铸就(zhù)出轧(zhá)雾霭(ǎi)潺潺(chán )弥漫(mí)刹那(chà)震耳欲聋(lónɡ)前呼后拥( yōnɡ)怒不可遏(è)挟而不服(xié)3.解释下列词语寒噤:寒战。
因受冷或受凉而身体颤动。
出轧:从轧钢机里出来。
驰骋:奔跑霎时:极短时间。
迂回:回旋,环绕。
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
多形容随从多,排场大。
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和浩大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推推搡搡:形容连续不断地推。
搡:猛推。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壶口瀑布在什么地方?作者总共写了哪几次去壶口瀑布的经历?其中哪次详写?哪次略写?晋陕两省边境第一次雨季(略写)第二次枯水季节(详写)4.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①壶口: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②成因: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3.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有什么不同?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4.理清层次第一部分(1):概括交代了壶口的位置和“我”到过的次数,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我”在雨季初见壶口瀑布。
第三部分(3—5):具体写第二次观壶口瀑布的经历和感受。
第四部分(6):结尾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黄河性格及精神的歌颂。
五、探究文本、精读细研1作者第一次来到壶口瀑布看黄河是在雨季,细读第2段,说一说雨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他当时的感受如何。
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
【分析】涛声——隐隐如雷;河水——正沸着;雾气——弥漫(扑面而来);瀑布——被急急吸去的水流水不断地冲进去,冲进去波涛汹涌震耳欲聋气势磅礴撼人心魄。
让人感到可怕、心惊胆战、匆匆逃离。
2.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
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声势浩荡、刚柔相济,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的,有陡峭奇绝的,有多姿多彩的。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
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一类。
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
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
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3.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第一,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第二,从观景的角度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第三,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第四,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使文章的境界更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二、精读细研,品味语言2.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
课文第3、4段主要描写壶口瀑布的河水,在动词使用方面很有特点。
选词准确,词语丰富。
如描写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连用“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
适当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
“跌”字在这两段中出现了六次,突出强调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动态,特别是第4段,在不长的语句中连续五次使用“跌”,三次使用“碎”,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因适当的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
运用拟人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
这两段中的动词,大多都常常用来表现人的动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像“走”“进”“折返”“迂回”“觅”等动词都是如此,这些动词使文章的描写更形象生动,更易打动读者,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2.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突显出瀑布的特点和气势。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说说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②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多种修辞手法和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
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③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来。
④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河水因地势而纤细柔和的优美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运用得十分贴切,表现了水流的灵动多姿,使人如临其境。
⑤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顺壁挂下的水比作“经缕”,隐在水雾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生动写出了挂瀑水的姿态柔美,声音动听。
⑥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黄河水人的品性,表现了黄河水外柔内刚的品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⑦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现了黄河宽厚的雄壮之美,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三、探究文本、体会情感1.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
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感受大致包括三个类型,一是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二是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三是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
不同的感受,理解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主要是作者观赏雨季壶口瀑布时“可怕的警觉”和枯水季节看河水急坠跌入深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前者重在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水势之大,后者重在突出瀑布本身的“险”,心理感受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偏重“可怕”,后者偏重“震撼”。
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主要是作者观赏了河水在壶口前的种种形态后发出的感叹:“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起来——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吗?作者进而又自设一问:“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毋庸作答,哲理意味油然而生。
理性的思考主要是由脚下的巨石引出的对黄河个性的解读。
作者在发议论时使用拟人手法,用“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样写人的语言来诠释黄河的个性,准确生动,易于理解。
作者的思考有两个层次:第一,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无尽的力量,所以才能穿凿巨石,改变地貌;第二,未经磨难不成材,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抵抗中最终铸就的,甚至可以说“未过壶口不成河”。
这两层思考让文章富有理性色彩,有了深度和质感。
3.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再次描写了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