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的读后感800字
古典小说西厢记读后感800字

古典小说西厢记读后感800字古典小说西厢记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崔莺莺出身名门贵族,是个美丽而有才情的少女,父亲崔相国生前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
在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中,她内心强烈地追求着爱情和幸福。
她和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中相遇,张生的痴情和才华博得她的爱慕,但相国小姐的身分和她所受的教养,使她感到不能自由表达爱情的苦恼。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西厢记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古典小说西厢记读后感800字(篇1)《西厢记》说的是“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一个又俗又滥的故事: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而崔母出于家族利益和封建礼法的考虑百般阻挠,最后,在红娘的帮助下,经过一系列斗争,崔张终成眷属。
作品表达了男女青年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愿望,显示出一种所谓反封建的主题。
《西厢记》写出了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活着不只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在于率性纵情,而任何破坏这种美的势力必然是丑恶的。
《西厢记》写出了这种美与丑的较量,写出了人性的被束缚和被压抑,更写出了人性终于冲破束缚如惊雷如春笋自由伸张的勃勃生机。
我们来看看《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场。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的崔莺莺内心十分痛苦,历经苦心刚刚获得的爱情又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这是一种什么“恨”呢?在莺莺看来,有情人朝夕相处,耳鬓厮磨,举案齐眉,卿卿我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总之,“但得一个并蒂莲”,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她反复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即便回来”,休要说什么“金榜无名誓不归”!这是对爱情和幸福的热烈渴望和执著追求,这种追求突破了封建陈腐观念和传统道德的束缚,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信条的颠覆,表现出一种叛逆精神。
崔莺莺还有一层忧虑:张生一旦高中,会不会另攀高枝?“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西厢记优秀读后感(精选12篇)

西厢记优秀读后感(精选12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厢记优秀读后感(精选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厢记优秀读后感1初读《西厢记》时,只因一个虚名,元杂剧压轴之作。
读了之后我便后悔了,觉的枯燥无味无心再读,于是我就把它弃掷一旁。
之后我收拾书本时发现了它,一时兴起便有读了起来。
读完之后,我得出一个真理——什么是好书,就是耐读的书。
该书辞藻华丽,情节生动,文笔精湛,令人爱不释手。
长亭送别这一出是我最最喜欢的,该曲曲情凄婉缠绵,辞句清丽俊秀,声调婉转秀美。
将莺莺的离愁别恨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全文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和无法言说的哀愁。
该折主要描述莺莺为张生送别时的情景,以及分手后莺莺的伤别后忧虑的感受。
该折不仅仅词句优美,还借用了超多的曲调。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堪称为当中的压卷之作。
前四句一句一景,巧妙的利用秋景来营造一种凄凉的气氛,侧面烘托了莺莺复杂的内心世界。
后两句一问一答,使得景物深含离人的主观色彩,经霜树叶如痴如醉,其实那是离人的血染就的。
这两句不仅仅说明时刻季节,更是绘出莺莺的泪眼之情态,将离别之情描绘的更为凄切,从而表现出一个多情女子的形象。
古往今来又何止一个崔莺莺,大家所熟知的梁山伯祝英台至死不渝的感情,以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
她们不畏封建势力的迫害,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正因要实现自我的理想。
咱们就应学习她们这种执着的信念,坚持不懈的精神,为自我的梦想抱负而奋斗。
至于感情,咱们还没有到享受它的年龄。
西厢记优秀读后感2《西厢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古典爱情戏曲之一,为元代王实甫所作。
先讲讲大致故事:张生对前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恰遇良机,致书信求援击退强寇,救崔氏一家于水火。
得婚约,然敌退后崔夫人毁约,竟使张生莺莺以兄妹相交。
中国戏剧西厢记读后感作文800字(精选5篇)

中国戏剧西厢记读后感作文800字(精选5篇)中国戏剧西厢记读后感作文800字(精选5篇)《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西厢记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中国戏剧西厢记读后感作文800字篇1寒假,我发现书柜里有一本书已经落满尘灰,拿起来擦了擦便读了起来。
这本书叫做《西厢记》,看完后感受颇深。
至于《西厢记》的高深论坛评价,前人、古人、今者学家总说纷纭!我倒是只觉得此书倒真值得再看她几遍!“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岳归来不看山!”读罢此书,在翻阅元稹的《莺莺传》感觉着实有点儿遗憾,以至于《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西厢记诸宫调》应该在此书之前读!自古才子佳人的爱情结合都难免遭到上天的妒忌,也难免有所催人泪下的波折,也难免会有后人的传诵。
至于结果是否完美,那自是另当别论。
中国自古以来人们的潜意识里都有大团圆!即便是牛郎织女,即便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即便是白素贞与许仙!张生与崔莺莺也算是最终修得正果!张生的才与貌无可厚非,崔莺莺那简直是完美,那是自古以今所有天下男子心目中的女子的化身,压根儿就是“唯美”!莺莺的貌,不多说,只张生道——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我和他作相逢记不真娇模样,我只索手抵着牙儿慢慢的想。
其才情其家势,你也简直没得挑剔!也难怪张生即便考取状元,也没有如郑恒所说为尚书女婿。
或许女人给了真心,爱得愈深愈容易患得患失,莺莺先是心动、思恋到最后的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依依惜别,到“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再到寄送张生汗衫、裹肚、袜儿、瑶琴、玉簪班管等东西,不外乎担心他的心上人有“始乱终弃”的念头。
呵,天底下究竟又有几个崔莺莺呢!不过难得的是,张崔二人毕竟是真爱的。
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电影,都必符合郎才女貌,其背景都应是王公贵族,不是贝勒公子便是少爷,或者公主小姐,呵,反正不是万金也有千金,要么什么明珠,总之排场要耀眼的。
西厢记读后感5篇

西厢记读后感5篇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思考和反思,审视和思考自己的价值观,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发现书籍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西厢记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西厢记读后感篇1西厢记》是中国古典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缠绵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两人为了爱情而敢于与命运,封建制度等抗争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
崔莺莺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
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住进西厢房。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
他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
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
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
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
但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
夜晚,莺莺在后花园弹琴。
张生听到琴声,急欲与小姐相见,便而入,莺莺见他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
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
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
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
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
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看完这本书,让我对男女主人公那种为了爱情而奋不顾身地抗争精神印象深刻,他们勇敢地追求爱情,即使备受相思的煎熬也不放弃。
西厢记读后感800字6篇

西厢记读后感800字6篇西厢记读后感800字1《西厢记》的情节如今看来不过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若非王实甫文才出众,人物刻画细腻入微,跃然纸上,此类题材极易沦为浓词艳曲,附庸风雅之流.中国人的情感历来含蓄隐忍,决不可能如希腊艺术中〝我欲火中烧,如痴如狂〞那般纵情恣意.在正统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一曲西厢唱醒了多少对真挚爱情的强烈渴望.提及《西厢记》,必不可不提《莺莺传》.一个团圆美满,一个始乱终弃.虽则人人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毕竟《莺莺传》的结局更趋于真实.《西厢记》的大团圆是中国文人永远的才子佳人梦,它存在于童年时代泛黄的小人书里,在爷爷随口哼唱的古戏里,在敲锣打鼓,纷纷嚷嚷的闹剧里,却偏偏不在多情才子的薄情浅意里.张生是否为元稹,莺莺是否为其〝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有情人,我自无暇追问.只是中国文人惯以多情自居,在爱情面前信誓旦旦,激情荡漾,而最终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过是当年的风流韵事化做如今的浅斟低唱.想那〝情切切,意绵绵〞,想那〝别后相思隔烟水〞,想那高楼红袖,碧玉红笺,都果然如过眼云烟,浮华似梦.而我总以为,只要曾经有情,不论多久多远,总能在记忆中存留一抹,或深或浅,或不甘或释然,或念念不忘,或故作烟消云散,某时某地恍惚追忆,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已.《莺莺传》中张生一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将可怜的爱情贬为淫邪妖魔.而莺莺一纸断肠书哭尽多少绝别之痛〝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人生难得真性情,情切至此,痛断前缘也要清清楚楚,两不相欠.转念思之,多情薄意自然不能完全责备才子文人.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儿志在四方,心怀天下.儿女情长不过是人生一时的华筵.女人只是古代文人墨客失意之时的寄托,爱情并非两个平等个体生命的互补,而是人生一时之需.于是,杜牧自然可以青楼薄幸,元稹自可遗忘当年深情.课上老先生提及古今中外文人情事,众人莫不失笑,心里却是莫名的悲凉.世人除少数大善大恶者外,谁比谁又能善良多少,卑劣多少?又有几个人可以如沈从文那样骄傲地说〝我这一生中,行过许多路,走过许多桥,看过许多云,喝过许多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世事多变故,芸芸众生又惧怕孤苦,有人用名利填满生活,花花世界,游走一场便已洋洋自得.而有人必要心有所求,爱其所爱才能感觉幸福.望遍红尘,人人都可怜地追寻着,努力着,只是所要之物不同而已.我所理解的爱情应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彼此明了对方所有的缺点和不完美,却就是那样无法分离,心里的包容和呵护是给属于自己生命的一个人.简简单单,嬉笑怒骂,朝朝暮暮,油盐酱醋.〝早晨醒来,亲吻枕边爱人的脸.推开窗户,看到树叶上闪烁的阳光.这是生,再无其他〞.在这个纷乱肮脏的世界里,有一个你爱的人,为他(她)甘心历尽所有生计之苦,就这样晃晃悠悠,一起变老.西厢记读后感800字2月暗西厢,相思难耐,在王实甫的笔下描绘了一段曲折缠绵的爱情史诗.《西厢记》在中国四大古典戏曲中,早已名声赫赫,然而长久以来大都只耳闻其名,未见其身.想来它的名声早已远远超过书中的内容.今终于有机会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很难想象薄薄的书页不足百,竟能让人们记住千百年,并且反复吟唱.戏曲的部分,我是不懂的,在瞻仰这样一本名满天下的古书时,我更多的只是作为一个闲来无事的读者,品着在封建制度中顽强生长的爱情的甘露.我想,脱去戏曲这件外衣《西厢记》与其他的爱情著作并没有太多的不同,不过是古人一时情闷,无力挣脱现实的缩影罢了.在现在看来,尤其是对现代人来看,这样的爱情故事已经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了.更多的,我觉得这样的一本书是用来吊唁那一段不复存在的历史,那一种早已化尽烟尘的爱情.终究,《西厢记》还是披着戏曲这件华丽的外衣,并且在历史的沉淀中愈发美艳夺目,而这最为耀眼的部分,我觉得要属文字部分了.书中处处皆精华,妙语连珠,意境深沉,情思绵长,作者驾驭文字的才华,想来后来人见了无不孜孜称叹.突然觉得我们有些无知,因为生活在自由的新世纪里,就常常借着时代的标签去嘲笑那些古人的迂腐.愚昧,终日无所事,空有满腹诗论,却只为一朝得朝归来,光耀门楣.我们在指责这些人饱食终日的时候还不忘连带戏谑一番这千百年来害了不知多少人的八股.儒书,认为那些死理的书中除了唆人虚废光阴,抢夺功名外,究竟还能做些什么.然而,当人们真正打开历史行进的车轮时,却发现,历史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即便有,但绝不是全部.因为饱读诗书,我们才看到有今日如《西厢记》一般的美文,因为功名难就,贤人们踌躇满志,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这许多的史诗.就如书中的儒生一样,虽是饱读了诗书,却不图功名利禄,只想逍遥乐世,奈何放浪间,遇见美人,为得人心,寄情西厢,以读书为名,最后终为美人远赴求名,只为这状元身份能配得上相国之婿之称,好为写族谱的时候不至太寒碜.古人有古人的无奈,岂是现在的我们能轻易了解到的.不止是作者流畅的文笔,书中出现的更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冲破思想与时代的束缚所表现出的勇敢.相国之女莺莺虽对书生有倾慕之心,但传统的礼教却让她望而却步,即便是再有了口头的婚约之后,依旧碍于父母之命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心早已有了归属,又见书生害得相思病,百般不是滋味,在经过了漫长而纠结的内心挣扎后,莺莺终于冲出礼教.父母之命的束缚,投得心上人的怀抱,慰藉相思.幸而文章的结尾是大团圆的结局,为这对在夹缝中生长起来的爱情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时代就那样毫无情面的横亘在那里,要么随波逐流,被时代左右,要么打破它,然后得到自己想要的.西厢房门,月满西楼,料得肠断处,唯有相思泪.西厢记读后感800字3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的这样的爱情史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我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这个故事的结尾以中国似的大团圆给大众一个交代.而我却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尾,我觉的过于通俗化,所以有时我会去看一些国外的经典电视及作品,我觉得他们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些空间让观众自己去细细品味,我觉的这样才让作品更有意义,才会促使人们去回味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结尾,所以我不怎么喜欢看韩剧结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团圆.看了结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觉得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是否太过于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经典爱情的必要情节于一身,就一见钟情而言,现在科学家研究机率很低,况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所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开始就有点梦幻般的感觉.后来又经历了社会的考验,为心爱的女子于权贵做斗争,可谓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壮举,验证了爱情史盲目的.在后来来自父母的阻扰,就想现在的父母一样有爱情还不行没面包我的女儿会受苦的,于是一介书生张生为爱情上京赶考,得到上天眷顾荣归故里娶了崔莺莺,这好似现代大多数人的爱情观鲜花于面包不可兼的,就会放弃爱情,但是张生做到了鲜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没有抛弃崔莺莺这也很不容易,现在很多人都在爆发后抛弃自己的发妻,我觉的《西厢记》中的这一点我比较喜欢.这一段爱情流传至今,可能是因为它留给了人们对心中美好爱情一方净土吧!所以一直被后人推崇,但是这样的纯净的爱情在此时物质横流的现实社会中还剩多少,让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回答吧!西厢记读后感800字4《西厢记》,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所著.究其根源,实为〝新杂剧,旧传奇〞,唐代元稷宋代赵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写过不同版本的《西厢》,至元代王实甫,终于把《西厢》推举到颠峰,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已经变为一种潮流,一种中国封建思想的蜕变,如此寥寥万余字,何以有如此魅力,何以堪如此重任?就此处,我把我的观后之感付之于字,并总结了下面三点世间文章不可兼备的好处,望阅者于其中游幸一翻,感受《西厢记》这一文学珍品为大家带来的视觉的冲击与精神上的享受.一为情节.大凡书籍,均以情节为首要之物,叙述平铺还在其次.《西厢》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崔莺莺与其母老夫人并红娘送父亲灵柩至博陵安葬,路宿于普救寺.恰逢张君瑞游览至此,二人相遇,便萌生爱慕之情,只迟迟未得机遇相见.后因孙飞虎围住普救寺,欲强抢莺莺为妾,老夫人无奈,言道:〝谁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莺莺许配与他.〞张生闻听便投信至其友白马将军处,求其解围,并完此姻缘.后兵至围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并未撮合崔张二人.二人悲苦,想尽万般妙计,互相试探内心,后因红娘于中穿插取事,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故事情节让现代人觉得俗气简单,可实不知于当时的封建社会,这便是一种突破,一种冲击!霎时掀起了一股〝西厢热〞,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畅销书〞,且不少词曲作家都开始对爱情剧本下了大量的笔墨与精力.到了明清,凡写男女方面的故事.剧本,都是受了《西厢记》的影响,以致于今,按一些言情剧.肥皂剧的情节看来,《西厢》应该算是他们的鼻祖了.其表现的主题思想,即:〝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玩聚,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以当时的社会看这种思想,是非常大胆.非常叛逆.非常有冲击力的.其次为价值.从古至今,从内由外,都对《西厢》做出了无法比拟的评价.赵景深先生把《西厢记》称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壁〞之一,那一壁即《红楼梦》.能与《红楼梦》并驾齐驱,它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可见一斑.陈继儒更是把其称之为〝千古第一神物〞.另外,更有〝《西厢记》天下夺魁〞,〝化工之作〞,〝王实甫《西厢》,千古绝词〞等艺术等级甚高的评语.乃至于国外,也把《西厢》推举到一个高峰.俄-国柯尔施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纲要》中就说到:〝单就剧情的发展来和我们最优秀的歌剧比较,即使在全欧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向这样完美的剧本.〞这些并不是对《西厢》的推崇和炒作,这是一种信服.最不可思议的便为词藻.《西厢》的曲牌.词牌.平铺和旁白,都具有无法超越的魅力,我在前面所言的〝视觉冲击〞,就是指,当我们的眼睛看到这些文字词曲的时候,它所给我们带来的视觉上的享受.我用八个字来表达一下我阅读的感受,即:以眼游幸,满口余香.口中之香,实为书中之味也.王伯良言:〝《西厢》妙处,不当以字句求之,其中联络顾盼,如长河之流,它曲莫及.〞在此,我虽不能把整书打录于此,而可举一二句我所记的明了.香浓的曲子,共大家赏玩.张君瑞一出,便有[点绛唇]一篇,篇上云:〝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如蓬转.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小桃红]上言道:〝夜深香蔼散空庭,帘幕东风静.拜罢也斜将曲栏凭,长吁了两三声.剔团鸾明月如悬镜,又不是轻云薄雾,都则是香烟人气,两般儿氤氲得不分明.〞又一篇【混江龙】上说得好:〝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西厢》中句,巧夺天宫,且篇幅不长,若一气呵成,半日功夫便可览遍,只此书并无读一遍之理,依我看,《西厢》中词句,好似天造地设一般.我读《西厢》的感受,也仅此而已.我只以我的观感把《西厢》这部惊世骇俗的作品介绍给大家,而深而又深的意境,还是需要通过阅读文章去获得.去体味,去享受.西厢记读后感800字5书在手,泪凝眸.观西厢,感上苍.张生与崔莺莺可谓是郎才女貌,才子佳人.他们几经波折,最终结合在一起.西厢,明月影,树斑驳,莺莺闺内叹息流.柳遮花映,雾障云屏,夜阑人静,海誓山盟.张生,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宁.可爱的红娘,不遗余力,撮合两人的姻缘,直斥老夫人人的背信弃义,可爱可敬,可歌可颂.郑桓,求爱不得,顿生邪念,捏造谎言,企图与莺莺成亲.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善恶最后终有报,是非曲折有人断.在白马将军的威势下,在铁的事实面前,他原形毕露,羞愧自杀.读《西厢记》,心中几多波折,几番感动.突破痴男怨女的旧模式,我读到了一种至情.至爱,空气里,多了几分新鲜感.现实,就是如此地残酷.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背叛.谎言和眼泪.那冰冷的脸庞.无助的眼神.苍白的面色.随风摇曳的身姿,深深地刺痛了我的眼.我的心.我为之扼腕.为之叹息.为之流泪.静静地,我忘了时间,只剩下他的负心,你的伤心.你有你的方向,他有他的方向,你记得也好,不记得也好,最好你忘记.抬起你高傲的头,重拾那遗失的美好.你要懂得,他只是你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不是你生命的主宰者.既然他不是你,你凭什么把自己的欢乐和幸福都给他呢?你或许会说,你爱他,你愿意为他付出一切.你爱一个人没有错,你痛也没有错.他错了吗?他有爱你的权利,也有不爱你的权利.似乎,他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那是谁的错呢?自我安慰一下,可以说,天不遂人愿,天公不作美,有缘无分.在正确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一种幸福;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是一种伤悲.你爱或不爱,悲或不悲,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他走了,但有更过的人还依然爱着你.关心你.世界不会因他的离开而灭亡,时间也不会因此而静止,你也不会就此消失.遗失的美好,不是指你们之间曾经有过的温柔,而是你心中的理想,你的坚持,你的爱.你只做你自己,不要担心自己的人品问题.如果,你人品不好,为何会有那么多的人爱你?甚至于挑剔的他,也曾经热烈地追求过你呢?萤火虫的光芒怎可敌明月的光芒?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抚慰一下受伤的心灵,深呼一口气,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也许,他一直在默默地陪伴着你,也许,你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他.不要再感叹自己的不幸,就那点小破事,能难住睿智的你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多么优美的词句!亘古至今,爱贯穿一切,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愿爱洒满人间,有情人终成眷属.祝恋人们幸福快乐,真爱无价!西厢记读后感800字6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作家之一,他的杂剧《西厢记》至到现地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杂剧之一.《西厢记》重点刻划了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形象,围绕〝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展开故事情节,表达了对封建礼节的不满.近日,又重读《西厢记》,发现里面有三个问题应会值得重视一下.首先,是关于戏剧透露出来的对〝佛门〝的看法.全剧发生的地点是围绕在普救寺及其周围.张生与莺莺正是在普救寺相遇并相爱的.普救寺是个寺院,是个佛门境地,佛讲究清心寡欲,而作者却把这个爱情故事发生地点设在普救寺,这实在是大有意味.另外,这个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众生,帮助人生摆脱苦海.但是,当孙飞虎围寺扮亲时,不知是谁在救谁.为何在王实甫笔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据考证,元代统领者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享有特权,因此,僧俗成为统领者手下的工具.王实甫通过这些来讽刺当时的〝佛门〞,也间接嘲笑当时的统领者,由此可见,王实甫的笔力,在讲述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还不断嘲讽当时的政治.第二,有关于老夫人的形象.许多评论者都认为老夫人是个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尔反尔,是张崔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这些都是从反封建礼教来讲的.那有没有谁真正试着为老夫人想一想?我认为,老夫人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个非常具有母爱的人.一开头,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这么一个女儿,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爱倾注在莺莺身上.来到寺中,怕莺莺闷,特别叫红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关心女儿.在对待张生的态度的问题,也是建立在自己对女儿莺莺爱的基础上.莺莺本是相国千金,从小就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虽说张生的父亲以前做过官,但50多岁就早逝了,家里积蓄肯定不多了.莺莺嫁过去后能象之前在家里过得一样吗?老夫人肯定会从客观物质方面为莺莺着想.逼张生上京也是为莺莺着想.在当时,张生作为一名读书人,却不上京赶考,在当时可以说是〝不务正业〞的人.试想想,哪一位母亲愿意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呢?归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莺莺,如果不是因为爱她,她何必这么操心呢?可能读者会觉得奇怪,老夫人最后不是赖婚吗,她把莺莺嫁给自己的侄子郑恒,这难道也是爱女儿的表现?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老夫人.郑恒为了娶莺莺,谎称张生娶尚书之女,具体时间具体地点,还声称自己是目击见证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气张生,一方面也没想到自己的侄子会吭她.因此,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第三,是关于这部戏剧的喜剧因素问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杂剧是喜剧,因为最后是大团圆结局.但是这部喜剧又有别于其他一般的喜剧.通常喜剧除了大团圆结局外,善的得到好报,恶的受到惩罚,善的战胜恶的.《西厢记》中的冲突主要是张崔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老夫人是恶的一面.故事到最后,张崔向老夫人妥协,张生上京赶考,高中后回来娶莺莺,而老夫人也没有受到惩罚,她的愿意〝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在这部戏剧中,是善恶两方都得到满足,不同于一般喜剧的结尾.西厢记读后感800字。
古代小说西厢记读后感作文800字左右

古代小说西厢记读后感作文800字左右古代小说西厢记读后感作文800字左右(精选5篇)。
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西厢记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古代小说西厢记读后感作文800字左右【篇1】月暗西厢,相思难耐,在王实甫的笔下描绘了一段曲折缠绵的爱情史诗。
《西厢记》在中国四大古典戏曲中,早已名声赫赫,然而长久以来大都只耳闻其名,未见其身。
想来它的名声早已远远超过书中的内容。
今终于有机会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很难想象薄薄的书页不足百,竟能让人们记住千百年,并且反复吟唱。
戏曲的部分,我是不懂的,在瞻仰这样一本名满天下的古书时,我更多的只是作为一个闲来无事的读者,品着在封建制度中顽强生长的爱情的甘露。
我想,脱去戏曲这件外衣《西厢记》与其他的爱情著作并没有太多的不同,不过是古人一时情闷,无力挣脱现实的缩影罢了。
在现在看来,尤其是对现代人来看,这样的爱情故事已经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了。
更多的,我觉得这样的一本书是用来吊唁那一段不复存在的.历史,那一种早已化尽烟尘的爱情。
终究,《西厢记》还是披着戏曲这件华丽的外衣,并且在历史的沉淀中愈发美艳夺目,而这最为耀眼的部分,我觉得要属文字部分了。
书中处处皆精华,妙语连珠,意境深沉,情思绵长,作者驾驭文字的才华,想来后来人见了无不孜孜称叹。
突然觉得我们有些无知,因为生活在自由的新世纪里,就常常借着时代的标签去嘲笑那些古人的迂腐、愚昧,终日无所事,空有满腹诗论,却只为一朝得朝归来,光耀门楣。
我们在指责这些人饱食终日的时候还不忘连带戏谑一番这千百年来害了不知多少人的八股、儒书,认为那些死理的书中除了唆人虚废光阴,抢夺功名外,究竟还能做些什么。
然而,当人们真正打开历史行进的车轮时,却发现,历史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即便有,但绝不是全部。
西厢记读后感[经典14篇]
![西厢记读后感[经典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d73f1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6.png)
西厢记读后感[经典14篇]西厢记读后感篇1《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
可以说,人物的性格和情节的开展得到了高度的结合。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
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
此外,《西厢记》还有由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是大量的,错综复杂的,常常和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推动戏剧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发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这正是《西厢记》令人叫绝之处。
《西厢记》的角色不多,戏却很多,情节曲折。
《西厢记》的语言是非常生动的。
剧中人物的语言,基本上都是鲜活的口语,十分传神地表现出各个人物的性格。
而人物的语言也是展开他们个性的重要形式。
张生和莺莺是具有很深文化底蕴的读书人,所以他们在倾吐闺怨相思,离愁别恨时,所用的语言具有华丽的风格。
但两者也有各自的特色。
张生的语言往往表现出他的诚实厚道但又迂腐可笑的形象。
莺莺的语言是婉转的、闪烁其词的,这个与她性格深沉、态度犹豫有很大的关联。
当然,莺莺的语言并非始终如此的。
当得知老夫人“赖婚”,她无法控制自己,毫无保留地倾吐了满腔的愤怒。
在这里,我想到了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中,张倩女唱道: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
这句多么准确地表现了封建社会中被压抑的青年男女的心情。
莺莺也是这样,老夫人越间阻,她越思量张生。
红娘的语言就更富于个性特征。
她的语言就如其人:尖锐犀利明快幽默,不论是嘲笑张生“银样蜡抢头”,揭穿莺莺的`虚伪,还是反驳老夫人,都反映了她聪明机智的性格特征。
她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并因此而充满自信。
除了语言外,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王实甫的杂剧和关汉卿杂剧以本色为主、朴素流畅不同,它明显地偏向于华美,形成一种诗剧的风格。
西厢记的读后感800字(素材下载8篇)

西厢记的读后感800字(素材下载8篇)西厢记的读后感800字篇1张生的作派在《西厢记》里妩媚而阴柔。
刚出场的张生像历代的书生一样,无疑是病弱的,他无比自怜地这样自我评价:“学成满腹*,尚在湖海飘零。
”*与飘零的张力在张生身上难堪地对峙着,并要最终寻找到自己的出口。
在没有找到出口之前,可怜而可爱的张生只能是“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飘零的价值最终会找到归宿;而在此之前,对张生飘零的第一个奖励在普救寺里露出了端倪—如同上苍注定,张君瑞命带桃花,普救寺的惊艳直接催生了一首好诗:月色溶溶夜花木寂寂春如何临浩魄不见月中人该诗可谓孤篇压全唐,足见张生的“学成满腹*”绝非空穴来风。
张生以月亮—这人世间阴柔的代表起兴,最后直抒胸臆,向着近在咫尺的月中人发出召魂令,瞬间建立起了多情的形象。
你听,张生像一个流浪歌手一样唱道:寺庙的夜色多沉静,那花儿寂寞地开在春风中,我静立月下多饥渴啊,为何没有美眉来调情?张生大胆而浮夸地将煽情进行到底,其实践精神当是空前绝后。
若干年前,张生的老师也咏过月亮,他说:明月照到我床前,我当是霜花和食盐,抬头我把月亮看,才知它没故乡的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比张生,老师就显得不着边际。
若干年后,张生的学生就不再咏月亮了,他们只说星星,发誓要给情人“一扇朝北的窗,让他看到星斗”,有张生的诗意,但显得过于吝啬。
至于郁达夫之流的“曾因酒醉鞭名马,怕为情多累美人”则显得自怜而变态,及至发展到“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里的那种欲擒故纵,那种小家子气,那种小妾般的懦弱,足见流氓才子已呈现难以挽回的退化。
张生的“月色溶溶夜”是明着勾引。
他没有想到的是西厢的另一侧马上会有美女作家即席高歌:很久以来我就性饥渴,春来了我更感到没着落,你在那里大声唱,我知你是个会疼人的好哥哥(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句句如同天籁,道出了美人敢上也甘上贼船的不凡气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的读后感800字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缠绵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两人为了爱情而敢于与命运,封建制度等抗争的爱情故事。
一起来看看西厢记的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
西厢记的读后感1
《西厢记》的情节如今看来不过才子佳人,终成眷属。
若非王实甫文才出众,人物刻画细腻入微,跃然纸上,此类题材极易沦为浓词艳曲,附庸风雅之流。
中国人的情感历来含蓄隐忍,决不可能如希腊艺术中“我欲火中烧,如痴如狂”那般纵情恣意。
在正统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一曲西厢唱醒了多少对真挚爱情的强烈渴望。
提及《西厢记》,必不可不提《莺莺传》。
一个团圆美满,一个始乱终弃。
虽则人人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毕竟《莺莺传》的结局更趋于真实。
《西厢记》的大团圆是中国文人永远的才子佳人梦,它存在于童年时代泛黄的小人书里,在爷爷随口哼唱的古戏里,在敲锣打鼓,纷纷嚷嚷的闹剧里,却偏偏不在多情才子的薄情浅意里。
张生是否为元稹,莺莺是否为其“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有情人,我自无暇追问。
只是中国文人惯以多情自居,在爱情面前信誓旦旦,
激情荡漾,而最终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过是当年的风流韵事化做如今的浅斟低唱。
想那“情切切,意绵绵”,想那“别后相思隔烟水”,想那高楼红袖,碧玉红笺,都果然如过眼云烟,浮华似梦。
而我总以为,只要曾经有情,不论多久多远,总能在记忆中存留一抹,或深或浅,或不甘或释然,或念念不忘,或故作烟消云散,某时某地恍惚追忆,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已。
《莺莺传》中张生一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将可怜的爱情贬为淫邪妖魔。
而莺莺一纸断肠书哭尽多少绝别之痛“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
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临纸呜咽,情不能申。
千万珍重!珍重千万!”人生难得真性情,情切至此,痛断前缘也要清清楚楚,两不相欠。
转念思之,多情薄意自然不能完全责备才子文人。
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儿志在四方,心怀天下。
儿女情长不过是人生一时的华筵。
女人只是古代文人墨客失意之时的寄托,爱情并非两个平等个体生命的互补,而是人生一时之需。
于是,杜牧自然可以青楼薄幸,元稹自可遗忘当年深情。
课上老先生提及古今中外文人情事,众人莫不失笑,心里却是莫名的悲凉。
世人除少数大善大恶者外,谁比谁又能善良多少,卑劣多少?又有几个人可以如沈从文那样骄傲地说“我这一生中,行过
许多路,走过许多桥,看过许多云,喝过许多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世事多变故,芸芸众生又惧怕孤苦,有人用名利填满生活,花花世界,游走一场便已洋洋自得。
而有人必要心有所求,爱其所爱才能感觉幸福。
望遍红尘,人人都可怜地追寻着,努力着,只是所要之物不同而已。
我所理解的爱情应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彼此明了对方所有的缺点和不完美,却就是那样无法分离,心里的包容和呵护是给属于自己生命的一个人。
简简单单,嬉笑怒骂,朝朝暮暮,油盐酱醋。
“早晨醒来,亲吻枕边爱人的脸。
推开窗户,看到树叶上闪烁的阳光。
这是生,再无其他”。
在这个纷乱肮脏的世界里,有一个你爱的人,为他(她)甘心历尽所有生计之苦,就这样晃晃悠悠,一起变老。
西厢记的读后感2
人们谈起文学中的经典爱情,就不得不说梁祝、罗密欧与茱莉亚、牡丹亭和西厢记了。
而《西厢记》作为反封建礼教的代表,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
谈起古人的爱情观,今人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古板”“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诚然,封建传统中礼教的力量之大是不容反抗的,我国古代多少痴男怨女的爱情为封建礼教所扼杀,只得饮恨终生含恨而终。
但《西厢记》让我们耳目一新,精神一震。
张生与崔莺莺相遇,相会,相恋,相爱,一波三折,最
终越过那堵封建礼教之墙,步入婚姻的殿堂,有情人终成眷属,让我们现代所谓的“土鳖”看到了癞蛤蟆迟到天鹅肉的熹微之光,不得不说《西厢记》是一部很好的励志书籍。
先来说说张生与崔莺莺的相遇。
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
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
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君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一日,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
一段美丽的爱情就从游玩开始了。
好的爱情都有一个好的开始,悲剧的爱情是猜中了开头没有猜中结尾,张生很幸运,猜中了结尾。
当然那傻小子的傻气很令今日我辈的羡慕,现在你敢跟街头一不认识的美女要电话号我不奇怪,你要是敢一直跟着人家不被当做变态那我就要拜你为师了。
再来说说相会到相恋的过程。
一天,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崔老夫妻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傻气又犯了,硬着头皮溜了进去。
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夫人和小姐准备进香了。
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
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
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
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不得不说古代的女孩太好骗了,一首小诗,夜夜苦读就能让她倾心。
当然,这也是由于青年男女间天然的吸引,也是自然的奇妙之处。
产生爱慕之后,他们就开始欲拒还迎、羞羞答答的勾搭了。
这中间红娘是不二功臣,指望那只有傻劲儿没有计划的张生跟那想越界又过不了自己内心礼教那关的莺莺小姐,我看悬。
红娘的敢爱敢恨、直爽率真颇有江湖儿女的风范,这种气质就算是现在的女性也并不是都有。
再然后就是孙新虎想要抢莺莺,张生找自己哥们救了莺莺,老夫人却反悔自己说出去的话。
依我的看法,老妇人反悔的很合情理。
老夫人说“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这句话的时候是有一个前提的——崔莺莺想自杀,老夫人说出这句话是在心理上打消崔莺莺自杀的冲动,事后反悔也不是大错。
况且,一个趁火打劫的人跟孙新虎本质上也没多大区别吧。
老夫人一反悔,张生就受不了了,大嘴的肉掉了,煮熟的鸭子飞了,这想不通嘛。
最难过的是丈母娘那关啊。
这一得一失间,张生就病了。
至于病的多重,从他爬墙的姿势来看,估计不轻,莺莺怪他爬墙下流,可见动作不怎么潇洒。
不过这个病很值得,张生成功的用憔悴的形容激起了莺莺的同
情,“爬墙”成功了!最后连未来的丈母娘也妥协了,只要张生能考个功名,就皆大欢喜了。
张生跟崔莺莺恋爱成功可以说是占得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时——碰巧遇到崔莺莺在普救寺上香,地利——寺庙的墙很矮,曲径通幽实在是幽会圣地,人和——红娘牵红线、绑红线的功夫都是一流啊,其中的一点点小插曲都成了张生的垫脚石,孙新虎成全了张生英雄救美,老夫人的阻拦让叛逆期的崔莺莺逆流而上。
现代人总是认为古代人迂腐,都是男女授受不亲、父母之命不可违,男子都是诗书仁义,女子都是深藏闺阁、裹小脚绣鸳鸯。
可是我从《西厢记》里却看到了古人对爱的真实渴求,他们认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纵有门第之见,父母之命,可仍然去勇敢的跨越过去。
其实,残害女子的封建礼教大多是明清时期产生的,我国古风淳朴,不矫揉造作,顺应自然之道,生生不息。
孔子曰:诗无邪。
那才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本质的美。
说古人注重门第之见,现在的人又何尝不是?没有房子车子票子谈什么爱情,情比金坚?过时了吧。
人们物质的欲望越来越重,爱情反而成了物质的附属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读西厢,我们赞美张生莺莺翻过封建礼教的束缚,那么,我们是不是该减轻对物质金钱的欲望,还爱情本来的淳朴,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的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