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认识论的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一、方法论中西方哲学在方法论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哲学注重逻辑和理性,追求通过分析和推理来寻找真理。

例如,亚里士多德通过推理和归纳总结形成了他的“十类”理论。

而中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式有所不同。

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分析,而中国哲学则更加注重细观世界、观察现象和对其规律的总结。

中国哲学常采用对自然观察的方法,如道家的“观天下之道”和儒家“观察法”。

这两种方法在寻求智慧和真理上有所不同。

二、观点差异中西方哲学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哲学倾向于分析和批判性思考,注重理性推理和争论。

他们更加关注个人和个体的思考,注重逻辑和规范性的论证。

例如,康德通过理性思考提出了“谷底”,认为道德规范应该通过理性思考而不是感性倾向确定。

而中国哲学则强调的是整体和宇宙的思考。

他们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社区之间的和谐。

中国哲学在道德和伦理思考中也更加强调的是集体和社会群体的规范。

例如,儒家强调的是个人责任和家庭关系的道德理念,而不是个人的自由意志。

三、价值观差异中西方哲学还在价值观上有所差异。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权利和博爱。

他们追求个体的利益和权益,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障。

而中国哲学更加强调的是和谐、忍让和社会秩序的价值观。

中国哲学注重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角色,强调个人责任和义务,认为个体的行为应符合社会道德。

总结起来,中西方哲学在方法论、观点和价值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分析,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权益,强调个人自由意志和权利。

而中国哲学注重细观数天地之间的和谐和整体,关注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强调个人责任和义务。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哲学在思考方式、研究方法和价值观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1.历史与发展:中西方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方哲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

这些学派关注人类行为、社会伦理和宇宙观念等问题。

而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主要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

西方哲学注重探讨真理、知识和存在等问题。

2.方法论:中西方哲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哲学注重直观、体验和内心感知,强调“道”与“理”的悟性。

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逻辑、证明和分析,采用严谨的推理和辩证思维。

3.价值观与人性观:中西方哲学对于价值观和人性观有着不同的理解。

中方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倡“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观念,并将人的本性视为本善。

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个体自由和权利,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意识,将人的本性视为自私和自利。

4.社会与政治:中西方哲学在社会和政治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哲学关注社会稳定和秩序,重视家庭和社区的和谐发展,提倡君主专制的政治模式。

西方哲学则更加倡导个人自由和民主,追求法治和平等的政治制度。

5.影响与传播:中西方哲学在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方哲学主要由儒家学派在整个东亚地区传播,在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西方哲学通过古希腊哲学传入欧洲,并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而传播到全世界。

对于中西方哲学研究的比较,可以从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进行分析。

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关注人类存在、真理追求和伦理观念等共同问题。

而差异之处在于其起源、方法论、价值观和人性观、社会与政治观念以及影响与传播等方面。

通过中西方哲学研究的比较,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两种哲学传统的不同之处,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各自思考问题的局限性,并丰富自己的哲学思考和研究方法。

中西认识论的异同

中西认识论的异同

2.分析与综合
• 在认识方法方面,西方哲学主要采用分析的方法 • 中国哲学基本上是采用综合的方法
1)西方哲学的分析方法
• 所谓“分析方法”,主要指两个方面: • 一是“单因分析”,即寻求客观事物变化的单一原因 • 二是“逻辑分析”,逻辑分析包括“形式逻辑”和 “逻辑推理”的方法
2)中国哲学的综合方法:二元结构与多元结构:
这就为中西哲学认识论的综合提供了有利条应该说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各有其独特的优点中西哲学在认识论方面的综合将两者的优点综合起来将会产生一种新的认识论体系而在人类文明在哲学与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西认识论的异同
机自151 李世成

认识论概述
认识论的英文是: Epistemology,是关于认识的学问。 不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所面向的都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 认识论所讨论的问题就是:人对于世界的认识与实践。因此,认识论是哲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 西方哲学中,可以认为,认识论是哲学的核心部分。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哲学有“认识论转向”, 意思是从本体论(Ontology)的探讨转向认识论的探讨。即使到现代,认识论探讨始终是西方哲学的重 点问题。中国哲学的核心是道德或伦理问题,但是对于认识论也是很重视的。 哲学中的认识论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①认识的目的是什么? (认识目的问题) ②人能够认识世界吗? (认识限度问题) ③人怎样认识世界? (认识方法问题) ④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知行问题) ⑤认识与语言的关系? (表达问题)
在西方哲学中,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提出水、火、逻各斯、数 等作为世界的本原,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斯多德的“实体 论”,是理性方法的开始。 • 中国哲学中,直觉方法的运用比西方哲学多得多。可以认为,直觉 方综上所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认识论方面有明显的区别。然而, 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这就为中西哲学认识论的综合提供了有利条 件。 • 应该说,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各有其独特的优点,中西哲 学在认识论方面的综合,将两者的优点综合起来,将会产生一种新 的认识论体系,而在人类文明,在哲学与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积极的 作用

试论中西哲学之根本比较

试论中西哲学之根本比较

试论中西哲学之根本比较前言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存在与价值的学科。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哲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中、西方在哲学上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本文将以比较的角度,试图探究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和相通之处。

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本体论本体论是哲学中研究实在或存在的学科。

在中西方哲学中,本体论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西哲学最大的差异在于对于“实在”或“存在”的认识。

在西方哲学中,存在是一种本质,即存在就是实在。

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存在是一种状态。

比如说,《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男女老少、善恶美丑,都是万物中的不同状态。

伦理学伦理学是哲学中研究道德与行为的学科。

在中西方伦理学中,也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人普遍认为,伦理规范是理性的产物,可用推理证明。

而中国古代哲学则强调人的情感和道德修养。

例如,孔子倡导“人性善,而性相近,习相远。

”强调人性本善,但在实践中容易受到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道德修养。

人性观中西哲学在人性观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人性持有一个天赋性和本善的观点。

孟子认为“仁者人也,人而无仁不可以为人。

”认为人的基本天性是善良的,而且善良是有规律,可培养和发展的。

相反的,西方哲学中较坚信人性本恶或者说人性持有原罪论的观点。

亚当斁子史崔认为人本性邪恶,需要受到外界的约束和法律的规范。

总体来说,中西哲学在本体论、伦理学和人性观方面存在很大的根本差异。

中西哲学的相通之处虽然中西哲学存在很多的根本差异,但是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中西哲学也存在一些相通之处。

在此,我们将分别从自由、知识和正义探讨中西哲学的相通之处。

自由西方哲学非常注重个人的自由和自主选择能力。

已成立的成立的十的自由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都生来是自由的,政治制度的目的是保护人的这种自由。

这个观点也被一些中国哲学家借用。

二十世纪的儒学复兴运动中,对自由进行了广泛、深入而有分寸的探讨。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总结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总结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总结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是一个广泛而丰富的话题,涉及众多领域,如哲学、宗教、道德、社会结构、教育等。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不同的发展环境中逐渐形成差异。

下面将就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进行总结。

首先,哲学观念方面。

中西哲学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方面。

西方哲学注重以理性和思考为基础的理性主义,强调通过推理和逻辑思维来探索真理。

而中国哲学则倾向于经验主义,重视感知和体验,强调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获得知识。

其次,在宗教观念方面。

西方有多元宗教的特点,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不同宗教在西方社会均有重要影响力。

而中国受到儒学、道教和佛教的深刻影响,这些教派相互渗透,形成独特的宗教观念。

西方宗教注重个人信仰和个体拯救,强调个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传统宗教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此外,在道德价值观方面。

中西道德价值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区别。

西方强调个人主义,追求个体权利和自由,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和个人价值。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注重社会和谐,强调个人责任和社区关系,追求共同体的利益和稳定。

此外,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还体现在社会结构和教育观念方面。

在社会结构方面,西方注重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竞争,倡导平等和自由。

而中国社会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重视社会的秩序和等级制度。

在教育观念方面,西方强调培养个体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鼓励学生追求个人兴趣和发展。

而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学生教育和家庭教育,强调学生的纪律、服从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之,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源于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在形而上学、伦理学、宗教观念、道德价值观、社会结构和教育观念等方面表现出来,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塑造了不同的思想观念。

西方哲学东西方差异

西方哲学东西方差异

西方哲学东西方差异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差异哲学是一种探讨人类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学科,东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等方面探讨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差异。

一、本体论差异本体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世界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西方哲学在本体论上主要关注实体和本质,认为世界是由一系列独立的实体构成的,每个实体都有自己的本质和属性。

例如,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构成的,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现象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体是具有独立存在的东西,它们的本质是由它们的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相比之下,东方哲学在本体论上更加关注整体和关系。

例如,道家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道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它包含着阴阳、五行等相互作用的元素。

儒家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社会是由一系列相互依赖的关系构成的。

佛教则强调世界的无常和无我,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没有固定的本质和属性。

二、认识论差异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和方法的学科。

西方哲学在认识论上主要关注知识和真理的本质,认为知识是通过感官经验和理性思考获得的。

例如,笛卡尔认为知识是通过怀疑和推理获得的,只有通过理性思考才能得到确定的知识。

康德则认为知识是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而成的,感性认识提供材料,理性认识则提供形式。

相比之下,东方哲学在认识论上更加关注直觉和体验。

例如,道家认为知识是通过直觉和体验获得的,只有通过修行和领悟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

儒家则强调实践和学习的重要性,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积累的。

佛教则强调修行和领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修行和领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和智慧。

三、方法论差异方法论是探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学科。

西方哲学在方法论上主要关注逻辑和分析,认为只有通过逻辑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学是研究推理的科学,只有通过逻辑推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中西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融通共3篇

中西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融通共3篇

中西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融通共3篇中西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融通1中西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融通文化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更是人类思想的精髓所在。

中西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融通,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深入理解中西文化的精髓,也可以使我们在跨文化交流时更加得心应手。

中西文化哲学有着明显的不同点,这一点可以从两国的历史和文化基础上看出。

中国以孔孟之道、道家、墨家、儒家等哲学思想为代表,强调“天人合一”、“中和之道”、“仁义礼智信”等重要价值观。

而西方哲学由古希腊哲学、罗马哲学、基督教神学、启蒙哲学等思想体系构成,强调人性、自由、民主、平等等。

两者不同的哲学思想基础,决定了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哲学注重阐发宇宙、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从整体出发看待世界和自己,呼吁人们尽力营造和谐的社会。

西方哲学则注重人性本质的探讨,推崇个体自由、民主和人类理性。

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也决定了两种文化在问题解决上的思路是不同的。

其次,在价值观念上,中西方文化哲学的差异更为显著。

中华文化注重人际关系、传统文化、道德伦理等,强调中庸之道、人际平衡、公平正义。

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体自由、人权意识,追求平等、公正、博爱并重。

两者的价值观念的不同,也使得两种文化在对待问题以及对人生的态度上有所差异。

但是,尽管中西方文化哲学存在巨大的差异,但两者也对彼此有很强的吸引力。

中西文化相互融通,从而产生了很多新的文化形态。

例如,西方现代哲学中的激进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现象学,与中国哲学中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道家、先秦诸子、佛家思想等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国现代哲学的形态,这种思想融合也为人类文化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融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间交流融合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中西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融通,可以更好地促进世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中西哲学比较

中西哲学比较

1.哲学可以是一个“复数”的词语吗?如“印度哲学”、“阿拉伯哲学”?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世界观。

哲学的本质是人类对主观世界的理性认识。

哲学是人类高级思维的结果,是人类高级智慧的反映。

哲学是一个非集合概念,是一个类,而诸如“印度哲学”、“阿拉伯哲学”等都是其中的一个分子。

这些分子由于地域、气候、地貌等自然因素和某些主观因素的差异,形成了略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

然而正如哲学纵向的发展阶段一样,“印度哲学”、“阿拉伯哲学”等是哲学的横向的分子。

我们不能说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十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其次,不管“印度哲学”、“阿拉伯哲学”等有多么大的差异,其本质都是“爱智慧”,都是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都是人类的精神层面的活动。

因此,哲学不应该是一个复数的概念。

2.东西方在认识论的发展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西方认识论的形成与发展同数学和自然科学有紧密联系,和逻辑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且重视人文精神。

而中国认识论的形成与发展同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相结合,有明显的经世致用的特征。

虽然没建立过逻辑思维但最终被摒弃掉了。

印度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同宗教、伦理密切结合,神秘直观同精致的逻辑相结合。

3.中国、印度和西方审美观念形成的背景有何差异?21世纪的现代人能够具有一种不分国界和地域的审美观吗?中国文字以状物表意为主要特征,它在描述事物时,注重事物的整体形象而不是对事物进行分解。

中国人对美的定义是“羊大为美”,强调美对人生与社会的功用与实效。

西方文字系统是拼音文字,文字被分解为字母与音节,符号只与语言的声音相应。

在这个系统背后,是对事物的一种分解态度,把事物整体分解为若干要素。

它与朴素的原子论、追寻因果关系的演绎逻辑、实证的哲学观念之间有着共同的分析态度,它们是西方文化心理结构在不同方面的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哲学认识论的比较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2012~ 2013学年第一学期《中西哲学入门》期末试卷(A)
试题纸
适用年级专业:各年级各专业考试形式:提交论文考试时间:随堂
----------------------------------------------------------------一、课程论文(论题及答题符合下列要求,共100分)【得分:】(1)综述《中西哲学入门》课程教学内容,并谈谈学习该学科的实际意义;
(2)联系实际,就《中西哲学入门》课程教学内容(某一讲),进行理解性论述;
(3)中西哲学本体论比较,或认识论比较、或价值论比较……
要求:
以上题材,任选其一,独立思考,自拟题目;
观点明确,力争论据有力,逻辑严密;
按范文格式,用A4规格纸打印或手书;
2000 字以上。

中西哲学认识论的比较
认识论概括地说是对人理性地对认识活动的反思形成的学问,也可以说认识论起源于人的理性对于自己的认识活动的反思。

这种反思就是通过对人的认识的本质、能力、结构、来源、途径、方法、普遍可靠性、限度、功能、规律等等的考量,对人获得和应用真理的认识活动给予支持。

认识论也是通过哲学的“讲理”和“反思”才能成立。

这种反思的目的,是提高认识活动的自觉性。

从内容上看,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内容、方法、功能,以及认识发展的规律的学问。

认识论研究的问题包括:如何界定认识及相关的认识的概念、源泉和标准,认识可能的种类和其确定性(正确性)程度,认识者和被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知识的范围,基础和本性,认识的各种方式、真理的性质、以及知识和信仰的关系,甚至认识的社会条件等等。

认识论在构成大哲学的铁三角中是不可缺少的一角。

哲学本体论和价值论要通过认识论才能理论地建构起来。

认识论也把对本体和价值的认知
转化为认识方法和行为方式。

认识论和价值论成立的最终根据或理由又是由本体论提供的。

中国哲学认识论特点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而独到的哲学大智慧,有非常到位的本体论,价值论,也有非常到位的认识论。

只是我们的认识论与西方哲学相比,是把感觉经验与知识理性或感性与理性,生命过程与认识过程,知与行非常紧密地融为一体了。

中国哲学认识论有如下特点。

(1)中国哲学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紧密合一,于求道、闻道、
悟道、载道中自觉地贯彻着“一天人、同真善、合知行、道中庸”,这既是价值原则又是认知原则,或既是善的原则,又是真的原则,同时也是行的原则。

(2)而在认知着重上,中国哲学是还有着务实、求本、执善、重人
的鲜明特征。

相比于西方哲学思辨、两分法与还原论特点(神圣与凡俗,精神与物质,共相与殊相,知与行,认识与价值,感性与理性、理性与非理性,理论与人生等等都是两分的。

)中国哲学认识论是和合的、整体的、综合的、中庸而不走极端的。

(3)中国哲学认识论属于非常到位的实在论。

中国古代哲学家虽然
也探讨过认识的相对有限性——如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见《庄子?秋水》)。

对认识的终极有限性就更是自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只评说不争辩)。

”(《庄子·齐物论》),然而中国哲学家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实在论的,可知论的。

为什么因为中国哲学从来就是生活第一,关注人的是真实的生活或生存状况。

(4)中国哲学的认识论是以行为归的,而行又是以德主导的,知行
又是强调不走极端的。

(5)中国认识方法论是非常深刻的辩证认识方法论。

中国思维由于是自觉地即事而言理的、务实的,因此强调通过对动态的复杂系统的运动方式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来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动态功能、结构和趋势。

为了掌握生活中实用的真理,特别侧重于从物质及认识对象的行为,关系,运动规律上作整体的把握,找出事物实在的共同规
律,然后以这种对于总规律的认识为指导去认识和解决具体的复杂性问题,因而重视综合。

这样一种认识方法偏重于定性的描述。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非常到位的实在论,即认为人的认识要面对真实地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实在,是可知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主客体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按照中国哲人的理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马哲的实践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由于马哲在概念上的笼统和不严谨,把实践归结为物质性活动,因此有一系列的问题。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但是是在实践的决定作用基础上的相互作用,即没有跳出“归根结底蛋生鸡”的思维模式。

认识的本质。

“认识(本质上)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教材以唯物和唯心、辩证认识与机械认识划界,肯定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和认识形成的过程性,批驳了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和认识一次完成论。

相对于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相对于旧唯物主义的忽视实践,忽视人的认识活动的能动性和过程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方面对西方哲学有新的贡献。

认识运动的规律。

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要经历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实践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人类认识的总过程,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形式上不断反复的无限循环,内容上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

有几个非常严重的缺陷:一是忽略了人的认识的主观结构或主体条件;二是忽略了人的认识的终极有限性;三是忽略了人的认识价值规范性;四是停留于表面的笼统的描述,不具有得到正确认识的可操作性。

马哲认识论继承黑格尔辩证认识论,有两个深刻的内容我们须领会。

一是人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二是人的认识的任务是达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还应当补充上中国哲学善与真或价值与真理的统一。

中国传统哲学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的比较把中国阴阳五行学说中的辩证法思想和黑格尔、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加以比较,两者都强调系统性、动态性、联系性、整体性、有机性。

1)作为辩证认识论本体论前提的,马哲的终极实在概念是物质,本体论中最基本的对立统一是“物质与精神”。

而中国哲学的终极实在则是道、太极、无极、等等。

本体论中最基本的对立统一是阴阳关系,其包含了天人关系,道德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等等。

2)马哲的唯物辩证法强调两个方面的斗争、质变带来事物的变化和进步;而中哲则强调两个方面的动态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也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3)马哲强调前进、上升的必然性,而中哲学则强调变化的周期性,物极必反。

从太极图中就可看出来。

作为认识方法,上述这些不同的侧重导致了解决问题的不同决策和对实践成功与否的不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