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妇科月经后期中医临床路径

妇科月经后期中医临床路径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是妇科常见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经期延长、量少等症状。
中医认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是由于肾阳虚弱、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引起的。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采用了中药治疗、调整饮食、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法。
以下是妇科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一、中医辨证施治1.辨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以及脉象、舌象特点,确定证型,常见的证型有肾阳虚、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等。
2.施治: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方剂的选择可包括益母草、女贞子、当归等,可以配伍调理的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等。
方剂的组成和剂量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
二、调整饮食1.保持营养均衡:饮食要注意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可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豆类制品等。
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以及辛辣刺激性食品的摄入。
2.补充优质蛋白质:适量增加摄入的优质蛋白质,如鱼、瘦肉、蛋类等,有助于提高卵巢功能。
3.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卵巢功能的维持很重要,可以适当食用富含维生素E、维生素C、铁、锌等的食物,如海鲜、绿叶蔬菜等。
三、针灸疗法1.经络调理:通过针灸来调理患者的经络,改善气血的运行状况,促进经血排出。
2.神经调节:针刺特定的穴位,如涌泉穴、神阙穴等,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调整神经功能。
四、辅助疗法1.良好的作息和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加身体的代谢水平。
以上是妇科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通过综合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调整饮食、针灸疗法和辅助疗法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卵巢储备功能,恢复正常的月经周期。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临床路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个体化治疗,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妇科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妇科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患者。
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经(TCD编码为:BFY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编码为:N80.0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临床常见证候: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经(TCD编码为: BFY070)和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编码为:N80.003))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符合西医诊断但无痛经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有以下情况者,不进入本路径:(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5cm或短期内明显增大者。
(2)疼痛节律改变,痛经进展或呈持续性。
(4)影像检查有实性或乳头状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病灶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低。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分科 序号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7
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
18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
19
臁疮(下肢溃疡)
20
水火烫伤(烧伤)
21
毒蛇咬伤(蝮蛇咬伤)
1
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
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62
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
63
尿血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64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5
肾劳(慢性间质性肾炎)
66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
67
狼疮性肾炎
68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
69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
70
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
7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7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
2
风温肺热病(病毒性肺炎)(轻症)
3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
4
登革热
5
肺痨(耐多药肺结核)
6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7
急性咳嗽病
8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9
慢性咳嗽病
10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11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
12
哮病(支气管哮喘)
12
目痒病(变应性结膜炎)
13
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4
青盲(视神经萎缩)
15
崩漏

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门诊患者。
一、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ICD编码:N93.8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罗元恺主编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中医妇科学》第六版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郑怀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妇产科学第三版。
2、症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常见证候:肾阴虚、肾阳虚、脾虚证、血瘀证、实热证、虚热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3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使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症和卵巢巧克力样囊肿、生殖器官炎症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月经失调患者,以及宫内节育器引起者,不进入本路径。
4、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1、必须的检查项目(1)妇科检查。
(2)妇科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基础体温测定、内分泌检测、子宫内膜组织学检查、宫腔镜检查、血常规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肾阴虚:滋水益肾,止血调经。
(2)肾阳虚: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3)脾虚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妇科-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门诊患者。
一、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月经后期(TCD编码:BFY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ICD-10编码:N92.6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和《中医妇科常见病诊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妇科内分泌学(第2版)》(丁传鑫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协作组制定的“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诊疗方案”。
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临床常见证候:肾虚血亏证肾虚肝郁证脾肾阳虚证阴虚血燥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协作组制定的“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9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患者。
2.月经周期≤90天,年龄20~39岁之间。
3.有妊娠可能、卵巢早衰、卵巢肿瘤、垂体腺瘤、子宫内膜结核、人流术后宫腔粘连或内膜损伤等器质性病变及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药物等引起的月经后期,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路径资料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路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路径异常子宫出血出血模式确认除外器质性疾病月经史、既往疾病、服药奸娠试验妇产科检血常规排除全身疾病及服药<+)奸娠相关疾病排除阴道或宫颈器质性病态凝血功贫血程宫腔占位病子宫占位病内分泌激素测排除甲亢、甲减、高PRL血症宫腔镜定位活检|病灶切除送病理确定诊断一、诊断流程功血的诊断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1. 确定异常子宫出血的模式:如果周期、经期、经量都异常称 之为不规则出血。
经间期出血是指两次正常月经之间有点滴出血, 可分为卵泡期出血、围排卵期出血、黄体期出血。
2. 除外器质性疾病:这是诊断功血的关键,功血应该与所有引 起异常子宫出血的器质性疾病,包括非生殖道及生殖道其他部位的 出血、全身器质性疾病、生殖系统疾病和医源性出血相鉴别。
少数 情况下功血也司与无症状的子宫肌瘤并存。
3. 鉴别有无排卵及无排卵的病因:有排卵型功血与无排卵型功 血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处理原则都有很大的不同。
无排卵型功血患 者月经可完全不规律,有排卵型功血患者的月经常常仍有规律可循,根据BBT 、出血前5~9d 测定孕酮水平或适时取内膜进行病理 检查即可鉴别。
二、青春期功能性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功能失调性子 月经无规 无排卵型功 月经量>80ml — 月经过 月经有规律 有排卵型功 BB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疗的近期目标是止血,远期目标是防止长期无排卵的潜在的子宫内膜病变,随访以及时发现慢性激素失衡如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防止长期病理性后遗症。
(一)止血主要用药是性激素。
给予雌激素通过子宫内膜增殖修复子宫内膜的出血部位,孕激素促使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或萎缩。
青春期功血大部分是无排卵性出血,多数情况下孕激素或含有高效孕激素的口服避孕药可有效控制无排卵功血的出血;而对出血量大、一般状况差的少女,雌激素是最好的选择。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一、前言。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是为了规范妇科疾病的诊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而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
本文档将围绕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展开详细介绍,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目的。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妇科疾病的诊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路径,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合理的医疗服务。
三、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内容。
1. 制定中医妇科临床路径的依据和原则。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的制定应当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行业标准为依据,充分考虑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遵循科学、严谨、规范的原则,确保临床路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的具体内容。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应当包括妇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等全程管理的具体流程和标准化操作规范,以及相关的医疗资源配置和管理要求。
3.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的实施和评价。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的实施应当充分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和资源配置,合理安排临床工作流程,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确保临床路径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
四、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意义。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妇科疾病的诊疗效率和质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通过临床路径的规范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声誉。
五、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建议。
1. 加强中医妇科临床路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的认识和理解。
2. 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临床路径的动态监测和管理。
3. 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和指导,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满意度。
六、结语。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医院管理和临床医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无排卵型)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无排卵型)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无排卵型)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无排卵型)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1-6]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无排卵型)Ovulation obstructive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novulatory type)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无排卵型)是指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简称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无排卵型)。
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可发生于月经初潮至绝经期间的任何年龄。
临床分为无排卵型和有排卵型,其中有排卵型多见于育龄期,无排卵型多见于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
根据无排卵型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的“崩漏”范畴。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1-8]了解子宫出血的发病时间,病程经过,出血前有无停经史及以往治疗经过(尤应注意以往内分泌治疗的情况)。
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月经史、婚育史、避孕措施、激素类药物或抗凝药物等使用情况及妇科相关手术史,是否受环境、气候变化、情绪波动、劳累过度等因素影响,是否存在营养不良和引起月经失调的全身或生殖系统相关疾病如肝病、血液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症等。
3.1.2症状[1-8]子宫不规则出血,其特点是出血时间不可预料,出血量变化很大,甚或大出血。
有时停经数周或数月后阴道流血,往往出血较多;有时开始即有阴道不规则流血,量少淋沥不尽。
出血量多或时间长者可继发贫血,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可导致休克。
3.1.3体征[1-2,4-8]3.1.3.1体格检查注意患者的精神、营养及发育状况,第二性征如乳房的发育及毛发的分布,有无泌乳等。
3.1.3.1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无损伤;宫颈无炎症、肿瘤等引起的出血;子宫大小、形态、质地正常,无压痛;双附件未扪及明显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门诊患者。
一、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月经过多病(TCD编码:BFY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ICD-10编码:N93.8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协作组制定的“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常见证候:
血热证
血瘀证
气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协作组制定的“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90天。
对于痊愈病例,停药后进行2个月经周期随访。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
2.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生殖器官炎症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月经过多患者,宫颈疾病手术、妊娠及使用激素的妇女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妇科检查;
(2)盆腔B超;
(3)血常规。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性激素、凝血功能、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2)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3)气虚证:补气固冲,摄血止血。
2.针灸治疗
3.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月经量恢复正常或明显减少。
2.月经失血图(PBAC)<130;或月经失血图(PBAC)>130,但减少达1/4以上。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导致治疗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2.治疗期间出现继发性重度贫血,需要输血、诊刮或宫腔镜手术等处理者,退出本路径。
3.出现严重并发症不能完成路径,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TCD编码:BFY040,ICD-10编码:N93.801)
患者姓名:性别:女年龄:岁门诊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进路径日期:年月日出路径日期:年月日
[标签: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