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总则一、编制背景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4)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5)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绿化等重要的生态资源,建立空间管制体系,构建科学安全的生态格局。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总则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于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修订于1988年,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武汉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旧城改建和新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规划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城市功能和整体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武汉相继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开放港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以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和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长江沿岸经济走廊加速开发,都标志着武汉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决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6—2020年)》为指导,特制定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总体规划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跨世纪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指导思想,突出“战略性、超前性、适应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重点内容为:(1)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分布,提高用地集约性;(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主城功能分区,强化主城服务功能;(4)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历史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生态框架,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3.总体规划期限为199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叶。

近期规划期限为2000年。

中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4.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

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武汉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0一二年七月十六日目录前言 (1)一、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2)二、规划主要依据 (2)三、基础资料收集 (4)四、规划编制内容 (13)五、主要技术要点 (15)六、成果要求 (21)七、附件(仅供参考) (23)前言1、工作背景全面贯彻落实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十三届人代会的会议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6个新城区构筑中心区域明确、中心镇和特色镇为支撑、中心村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要求,科学指导和有序推进6个新城区的城乡统筹建设,积极促进新城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市政府要求开展《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2、工作目的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和《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为指导,参考《武汉市城乡建设统筹规划》研究成果,结合各新城区发展战略规划等相关规划,落实市、区“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村体系、建立系统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打造特色鲜明的重点镇和中心镇、制定切实有效的实施推进措施为重点,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3、工作思路根据《关于做好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以下为《通知》),本项工作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市新城办会同市新农办和市国土规划局组织编制《<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编制完成后由市新城办组织市新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讨论通过后印发各区;然后,各新城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本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最后,由市新城办会同新农办和市国土规划局组织编制完成《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

4、适用范围本技术导则主要用于指导各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各新城区在编制规划时应遵循本技术导则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扩充规划内容。

低碳视角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应用探讨——以武汉市总体规划为例

低碳视角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应用探讨——以武汉市总体规划为例
从建 设低碳城 市角度确定 人 口规模, 目前 2 0 年 , 中央批准 武汉 城市 圈为全 国建 08 设 “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社 会的试验 区。
作 为武 汉 城市 圈的核 心 城 市, 武 汉 市在 本 轮 ( ( 武汉市城 市总体规 划 ( 0 9— 2 2 20 0 0年 ) ( 》 以
PlnW a gXi a/ n e
哦h 删 S I r c n e r.lw.a b nct” a e o e mo e f r a e eo me t ru d I i n e e t as ” y o c ro i h sb c mean w d l b nd v lp n o n .nt s y ou a h
核 算 。计 算方 法如下 : () 1 人均 生态足迹分量 的计 算为:
量 的绿 色开 放空 间 网络 。 总体 规 划
运 用 了地 理信 息系统 ( G S 技术 在 地 、水 资源分 布 、湿地分 布 、水体敏 即 I)
A = i Y = (1 I E )/(1 iC / 1 P十 卜 1 Y
重 要载体 。
供 同行研究和参 考。
低碳视角下城市总体规划的编 制技术 农 村 的 3. 5倍 以上 ,而 且 中 国的城 镇 化进 程 方 法
2. 1运 用 “ 生态 足 迹 ” 研 究方 法 ,确 定 “ 低碳 城市 ”成 为 中国实现 节能 减排 的关键 和 低 碳 城 市 人 口规 模
全 球已进入 了城 市化时代, 数据显示 , 中 国城市 的 能源 消耗 占总 量 的 8 %, 二氧 化碳 3 排放 量 占总 量 的 7 %, 城市 人均 消耗 资 源是 4 还 在不断加快推进 ,每年城镇 化率提高 1 个百 分 点, 城镇 人 口即将 突破 5 % 。 因此 ,建 设 O

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

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

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9年12月目录第一章发展背景与基础 (5)第一节发展背景 (5)第二节发展基础 (7)第三节发展不足 (9)第四节发展意义 (9)第二章总体发展思路 (12)第一节指导思想 (12)第二节发展定位 (12)第三节发展愿景 (13)第四节发展目标 (14)第三章构建全球领先的航空客货双枢纽 (18)第一节提升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中部国际枢纽地位 (18)第二节打造鄂州国际物流核心枢纽 (20)第三节实现客货双枢纽联动发展 (22)第四章推动临空产业高质量发展 (25)第一节强核产业 (25)第二节促带产业 (27)第三节兴城产业 (28)第四节产业协作 (31)第五章建设生态智慧航空都市区 (35)第一节规划范围划定 (35)第二节总体空间布局 (36)第三节武汉空港核心区产业空间布局 (49)第四节鄂州空港核心区产业空间布局 (54)第六章搭建“三网络四体系”综合交通网络 (60)第一节完善“三网络”交通组织 (60)第二节促成“四体系”多式联运 (62)第七章实现实验区绿色生态发展 (65)第一节构建生态管控框架体系 (65)第二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5)第三节落实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 (66)第四节营造美好生态发展环境 (66)第八章体制机制创新 (68)第一节构建平台管理机制 (68)第二节优化双机场运行机制 (68)第三节创新开放合作机制 (69)第九章规划保障措施 (70)第一节支持政策 (70)第二节保障措施 (71)前言航空港经济是以航空枢纽为依托,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以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为特征,集聚临空属性产业和提升城市功能布局的一种新动能经济。

为更好地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依托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和湖北鄂州民用机场两大空港,统筹空港周边发展要素,共同推进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建设。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摘要:一、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背景与意义1.城市发展需求2.提升城市品质3.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二、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1.总体目标2.设计原则3.城市设计要素a.城市形态b.公共空间c.生态环境d.交通系统e.城市建筑三、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实施与影响1.政策法规支持2.城市设计实施3.提升城市形象与居民生活质量四、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展望1.持续完善与更新2.借鉴国际经验3.引领城市未来发展正文: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武汉市制定了一套全面的城市设计导则。

本文将对这一导则进行详细解读。

一、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背景与意义随着武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城市空间不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出台,旨在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1.总体目标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明确了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生态宜居、文化底蕴丰富、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2.设计原则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文化传承、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原则,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3.城市设计要素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从城市形态、公共空间、生态环境、交通系统、城市建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a.城市形态:注重城市空间的立体开发,提高城市容量,优化城市结构。

b.公共空间:构建层级分明、功能齐全的公共空间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c.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廊道,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d.交通系统:构建高效、安全、便捷的交通网络,促进城市内外交通的顺畅衔接。

e.城市建筑:提倡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

三、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实施与影响1.政策法规支持:武汉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保障城市设计导则的顺利实施。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1 武汉市概况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

面积8488平方公里,市区被长江、汉水分隔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现辖13个区和3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总人口831万人(湖北省总人口为6016万人),其中,7个中心城区人口为481万人。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铁路、公路主枢纽之一,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

武汉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华中地区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同时,武汉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流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商品可辐射周边五省近4亿人口。

2 武汉市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5.1%,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3%,其他用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6%。

土地垦殖率39.58%土地利用率98.16%土地农业利用率65.12%土地建设利用率17.32%3 武汉市历年土地利用情况(1996-2008年)年份建设用地总量农用地总量未利用地总量耕地面积1996 113464.17 591462.32 149982.34 403051.221997 114140.05 590952.21 149816.57 402536.011998 114955.21 590124.96 149828.66 401667.831999 117063.84 588126.99 149718.00 398755.372000 118539.08 586676.56 149693.19 396514.902001 120816.14 585279.87 148812.82 394956.382002 124842.45 581638.88 148427.50 389157.752003 127254.17 580168.74 147485.91 377558.752004 131449.97 577276.93 146181.93 373569.072005 139699.40 564608.53 150600.89 345119.352006 144541.08 560248.73 150119.01 340654.172007 148273.71 556733.21 149901.91 338344.27(表一)(图一) (图二)(图三) (图四)从图一中看出,在建设用地方面,从1996~2001年期间,建设用地的增加比较平缓稳定;在2002~2005年之间有个较大幅度的变化;2005年之后建设用地的变化基本趋于平缓。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国务院关于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24号湖北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审批〈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总体规划》实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武汉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要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逐步把武汉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三、重视城乡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8494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主城区要依托“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自然格局,逐步完善汉口、武昌、汉阳的功能,促进一体化发展。

要加快卫星城镇发展,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建成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多轴、多中心、开放式的城市空间布局,防止城市无序蔓延。

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有重点地发展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优化村镇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四、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20年,主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502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0平方公里以内。

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积极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避免主城区人口过度集聚。

根据武汉市资源、环境的实际条件,坚持集中紧凑的发展模式,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重视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要加快公路、铁路、水运和民航等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充分发挥武汉市的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获奖年份: 2000
所获奖项:一等奖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

1998 年全市下辖七个中心城区和市郊六区,93 个街道, 34 个乡, 59 个建制镇。

市域土地面积8467.11 平方公里,总人口 731.79 万,按非农业人口比重计,城市化水平达到58.55%。

武汉是我国最大的内河港口城市,重要交通通信综合枢纽,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华中地区最
大的内外贸、科研和教育中心。

武汉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城市建设依托特殊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山
水相间,河湖密布”的独特空间形态。

规划期限: 1996 年至 2020 年,近期为2000 年,中期为2010 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
叶。

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城市规划区以规划的外环公路为基本界线,并包
括市域内其他重点规划发展的地区,面积为 3086 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湖北省省会,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讯枢纽。

城市发展目标:建设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服务体系完备、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
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城市,为进一步把武汉建成为城
乡一体化、开放型、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城市发展规模:规划在分析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运用区域动态人口模型,预测到2020年,武汉市市域常住人口将增加到970 万,而全市耕地只能容纳200 万农业人口,因此需要容纳的城市
常住人口将达到770 万,全市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80%以上,其中,至2010 年,全市城市化水平将提
高到 70%。

至 2020 年,规划主城城市实际居住人口由1996 年的 355 万人增加到505 万人,其中,至2010 年为 415 万人。

按照国家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并执行适当偏紧的政策,规划至2020 年,主城用地规模由1996 年的 264 平方公里增加到427.5 平方公里,其中,至2010 年为 343.3 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布局:为满足规划期内人口、社会、经济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规划突出建设现代化生
态城市和高效能城市的目标,综合考虑产业布局的调整、人口分布的优化、交通体系的完善、生态框架的建
立、园林绿地建设、环境保护、空间景观环境控制等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对自然和人文环境实施综合调控,
建立一个开放型、充分体现滨水城市特点的城市总体空间构架和相适应的自然生态构架。

年份城市常住人口(万人)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万人)城市建设用地( Km2)人均城市建设用
地( m2/人)
1996年 355 379 264.02 69.6
2000年 365 395 281.2 71.2
2005年 390 426 311 73
2010年 415 458 343.374.9
2015年 435 488 390.480
2020年 450 505 427.584.7
一、合理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
在规划期内,严格控制主城人口规模,适度扩展主城用地范围,积极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强化建设
以主城为核心,由阳逻、北湖、宋家岗、蔡甸、常福、纸坊、金口等7 个重点镇为支撑的武汉城镇地区。

二、建立灵活均衡的主城布局结构
主城按照三镇均衡发展战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以江河湖山等生态走廊为主的分
隔带为界,从内到外分别布局了武昌、武口 2 个核心区、 10 个中心区片和10 个综合组团。

三、突出建设环状——放射型生态框架
以长江构成生态纵轴,汉水及横贯主城的东西向山系为生态横轴,围绕汉口五湖、墨水湖、东湖和
南湖四大湖泊构成城市四大绿心,并通过放射状生态走廊,连通市域的后宫湖、梁子湖等大型生态用地,构
成与城市发展空间相匹配的环状——放射型生态框架。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空间景观规划:贯彻“抢救、保护、继承、发扬”的基本方针,按照系统保护
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相结合,自然景观的保护利用与城市景观特色创造
相结合的原则,确立了文物保护单位及近代优秀建筑、重点保护地段、旧城风貌区、主城风景名胜区
和城市风貌的整体保护的多层次保护体系。

并划定各种类型的城市优秀建筑景观集中的景观区、景观带、景观点以及城市广场,进行规划上的总体控制。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突出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科学预测确定规划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尤其注
重强化武汉的区域交通地位,着重解决跨江交通问题,加强以防洪为重点的综合防灾体系规划。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规划主城人均居住面积至2010 年为 12 平方米,至2020 年为 14 平方米。

绿化规划指标:至 2010 年,主城人均绿地面积8.1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6.6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40%;至 2020 年,主城人均绿地面积 11.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50%。

主城规划包括 4 条环路、 10 条快速放射线向外延伸的快速路系统,形成9条过长江通道。

建设 1
条轻轨和 2 条地铁线,全长70 公里,并控制远期 3 条轨道交通线建设用地,6条线路规划总长 141 公里。

创新与特色
一、以土地资源环境容量评价为基础,科学预测城市化发展水平,合理分布城市人口。

二、按照强化和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的要求,合理调整和优化主城功能布局。

充分考虑自然与人文的
实际情况,强化了三镇“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

三、突出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创造,对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实行整体保护,大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以独特的自然条件为依托,规划建设市域——城市地区——主城一体化的城市整体生态框架。

四、强调研究先行,使规划编制建立在较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并大力加强城市规划与社会经
济发展计划的结合,二者同步编制,互相协调。

五、积极广泛地应用了计算机分析、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多种软科学技术
辅助规划研究。

六、注重公众参与。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并召开各类公众参与会议近200 次。

七、规划文本严谨、规范,规划成果体系合理。

实施效果
在《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6-2020 年)》指导下,先后编制实施了《武汉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综
合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并全面展开了全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小城镇总体规划
的编制工作,为规划管理提供了依据;在规划指导下,近几年来,武汉市的新区建设、旧城改造特别是城
市形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

城市布局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城市环境加速改善,内环路、
三环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并已经发挥良好效益。

防洪、排渍等城市生命线工程得到有力的回固,
轨道交通、过江隧道、王家墩机场地区开发等一系重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策划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