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白鳍豚哪些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白鳍豚哪些措施

白鳍豚为世界级稀有动物,属于淡水豚类,是现代鲸类中最古老的一种,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采取措施保护濒危物种。下面就由WTT小雅为大家推荐保护白鳍豚哪些措施的范文,欢迎阅读。

保护白鳍豚哪些措施篇1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世界性保护物种,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随着长江经济规模空前扩张,河流自然生态不断恶化,其生存压力与日剧增。考察证实,白鳍豚分布江段正在缩短,种群数量正在下降,目前通行的说法是不到100头。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度里,长江既然能养育4亿多人口,也就能养育成百上千头白鳍豚,我们不应该为了人的价值而继续牺牲白鳍豚的价值。

制约因素不在于白鳍豚生境多么恶化,保护技术难度多么大,也不在于管理困难与社会环境,而在于保护思路,是实施迁地保护还是就是保护,是人工饲养起来还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是保护白鳍豚个体还是保护这一物种。我们发现,经过十多年付出高昂代价的实践,白鳍豚保护思路还远未理顺。业内一些权威人士时至今日仍不愿放弃实践证明对白鳍豚物种保护没有任何帮助甚至造成了保护性破坏的白鳍豚人工饲养迁地保护模式,极力主张“必须尽快把尽可能多的白鳍豚从长江中捕捉起来,实施迁

地保护”。20xx年初,有关主管部门又批准了他们提出的更令人恐惧的新一轮“捕促白鳍豚实施方案”,将持续到20xx年的白鳍豚捉行动又要开始了。

白鳍豚是属于长江的,离开了博大精深的长江,等于人离开了造化生命的地球。所以保护白鳍豚,还得在长江里做文章,通过保护其栖息地,去预防它的灭绝并逐步恢复适当种群。这比业内权威人士一直假定白鳍豚要灭绝并据此将其从长江中捕捞出来进行人工饲养更可靠,更节约,更有价值。野的就是野的,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出发,我们就是要保护白鳍豚野生种群,保护它的栖息地,使其成为长江生命之网不可或缺的一环。要想生存就要和时间赛跑,长江里的白鳍豚现在是捕一头少一头,越捕越无法自然增殖和保护了。这样做是真正要造成白鳍豚灭绝的,因为养不活,繁殖不了,野生的又给弄没有了。形势迫切需要我们以宽广胸怀面对伟大的自然保护事业,弘扬科学、民主精神,求真务实,采取断然措施扶正纠偏,引导白鳍豚保护事业尽快走上正确发展的道路,而不是继续蹉跎于歧途。

一、已有实践和科学认知告诉我们人工饲养保护不了白鳍豚物种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白鳍豚保护工作已有10多年时间了。在这期间国家和地方先后规划建立了湖北长江新螺段、石首天鹅洲两个以白鳍豚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江西湖口、江苏镇江等地设立了白鳍豚保护站,安徽铜陵白鳍豚养护场

也于20xx年改建为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无疑,这是非常正确的,有的保护区也做了一定工作并取得成效。但白鳍豚的保护是从迁地保护开始的,多年来业内权威人士的引导方向、社会注意力、实际工作重心也始终是在迁地保护上,就地保护是后来的事情,并且一直没有上升到主流地位。受此影响,通过自然保护区保护白鳍豚栖息地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困难、问题较多。一些保护区为保护白鳍豚而设立,实际并未做保护区工作,一些地点理应建立保护区而迟迟未能建立起来,影响了保护白鳍豚的总体效能。 198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1头取名“淇淇”的白鳍豚,并存活下来,开人工饲养白鳍豚之先河。此后,水生所、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水产研究所、湖北石首天鹅洲保护区(长江故道部分)又陆续饲养过其它取名各异的白鳍豚,但无一例外全部死亡。“淇淇”虽然白鳍豚馆内依靠一个庞大的人工生命支持系统还幸运的活着,但20多年来地直茕茕孑弋,形影相吊,既不能交配繁衍,也不能形成群体,更不能在滔滔江水中进化。它距离海兽白鳍豚越来越远了,与白鳍豚物种的保护更是无关。这是白鳍豚迁地保护的情况,也是业内权威人士极力主张把硕果仅存的白鳍豚从长江捕捉上岸实施人工饲养的重要依据。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人工饲养的白鳍豚先后不养而死或虽活犹死呢?这方面的资料很少甚或没有。对无价之宝死无交待,是我们以往白鳍豚迁地保护工作上的一个很大缺陷。不过从科学认知

来看,这些白鳍豚不养而死或虽活犹死,是不幸的,也是必然的。物种是一种存在物,它与其所适应的小生境密不可分。作为白鳍豚栖息地的长江,是世界级大河,源远流长,生物多样性和河流生态自然变异,具有一种野性,又有着恢宏、复杂、充满活力的秩序。白鳍豚在这样的大江中生存进化几千万年,其烙印之深无与伦比。同时,生物界广泛存在着和谐而又奇妙的物种内和物种间的生态关系,存在着许多复杂而又可以应变的行为现象。自然,白鳍豚在长江也一定是形成了相应的生态关系和行为现象,而这些要在一个新的系统中重新建立,谈何容易。长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内涵,在地球上不可能重复,也不可能类比或模拟。白鳍豚也不大可能改变自身种的特点以适应人工饲养,如果改变了它就不是白鳍豚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把人工饲养过于理想化,实行长官意志,从长江捕捞出白鳍豚放在与长江水文状况及生物多样性特点相去甚远的长江故道或馆类建筑物中实施人工饲养,导致生存环境条件的致命性变化,白鳍豚不养而死或虽活犹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个体是物种的标本,它集中体现了自然物种的类的特征,如果个体得不到发展,物种也将得不到发展。我们连白鳍豚个体都养不活,又怎么能够说通过人工饲养白鳍豚来实现其物种的保护呢,何谈“异地保护是目前情况下保护白鳍豚最后和唯一的希望”?同时,一个物种即使有了人工饲养的种群,也并不标志着这个物种的野生种群可有可无。因为物种的生存进化靠基因流的动

态发展,而这一过程需要相应的自然条件形成选择压力。又因为一个物种自然种群的濒危、消失,同时意味着一个栖息地的濒危、崩溃,如果栖息地崩溃了,把力量集中在物种个体的所有保护措施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只有保护栖息地才能挽救物种。全世界都在这样作,已建立了4万多处以栖息地保护为主要目的的叫法各异的自然保护区域,面积占到全球陆地面积的10%。我国以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野生植物生境为主要保护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也已建立了1000多处,在保护野生动植物种上居于无可替代的地位。同时,我们还正在加倍努力,争取把已是人工圈养下的麋鹿、野马和人工繁殖成功的扬子鳄等放归自然,以恢复这些物种的自然种群和作为它们栖息地的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照此,难道我们把白鳍豚捕捉回来进行人工饲养,还能放弃其野生种群和长江生态系统的恢复保护?况且白鳍豚根本就没有人工种群,我们岂敢把野生种群全部捕捉上岸?当然,人类对生物界的认知过程有可能非常漫长,许多事要经过反复曲折才能认识它的本来面目。但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积十多年之经验教训,在目前白鳍豚自然种群数量稀少可数而物种保护刻不容缓的严峻形势下,人工饲养迁地保护可以告一段落了。如果无视经验教训继续搞下去,那可真要造成白鳍豚物种灭绝的,我们会成为千古罪人。

我们既然保护白鳍豚物种,就不应当把白鳍豚看成是博物馆或动物园中那些固定的标本或被孤立起来的个体或养殖场中用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