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黄鹤楼》两篇
黄鹤楼阎伯里

作品原文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 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 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①、东阳八咏②,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作品赏析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文章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 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据唐李吉甫,《元 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 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瞭望楼:黄鹤楼虽然是—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 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任昉的《述异记》都记载了关 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乘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 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 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
背景资料
此文载于《文苑英华》中。《文苑英华》,总集名,宋太宗时李昉、扈豪、徐铉、宋白、苏易简.奉敕编,一 千卷,“宋四大书”之一,辑集南北朝梁末至唐代诗文。此文因此才流传下来。作者阎伯理,一作阎伯珵,生平 不详。清代编刻《黄鹤楼集》时,将此文作者定为阎伯理。1981年,重建黄鹤楼,将此文刻碑。 黄鹤楼是蜚 声中外的历史名胜,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 俊晴川阁,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 光历历在目,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传至今的诗词、文赋、楹联、 匾额、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素来享有“天下绝景”和“天 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当时吴主孙权处于军事目的,在形势险要 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长江处,修筑了历史上最早的黄鹤楼。黄鹤楼在群雄纷争,战火连绵的三国时 期,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 着江夏城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往事越千年,黄鹤楼时毁时建、 时隐时现,历经战火硝烟,沧海桑田,仅明、清两代黄鹤楼分别七建七毁。公元1884年,清代的最后一座楼阁在 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百年后,一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楼阁横空出世,正可谓千古风云传盛事,三楚江山独 此楼。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因仙”之说又分为二。一说是曾有仙人驾鹤经此, 遂以得名。一说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道士重 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这些神话传说很有趣,也很动人,但都不是黄鹤楼楼名真正 的由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难点解析与精读精练 苏教版

《短文两篇》难点解析与精读精练【难点解析】《短文两篇》难点解析1.《黄鹤楼》中用精美的语言描写了黄鹤楼的结构特点以及雄伟高大,那么作者是如何借助描写将之表现出来的呢?[解析] 《黄鹤楼》中具体描写黄鹤楼的语句是:“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这段描写十分生动,从空间上看,由上而下,由外而内。
作者首先引导我们从外部,观察黄鹤楼,“耸构巍峨”可见其雄伟的外形,“上倚河汉”耸入云天,在夸张中极写其高大;“下临江流”矗立江边,表现其地理位置之险要。
再者是走进黄鹤楼的内部,看其结构特点,飞檐翘起,四门大敞。
然后是写在黄鹤楼中所见之景,“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这一切都是紧紧围绕黄鹤楼“高大雄伟”这一特征进行描写的。
这段文字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既有比喻,也有夸张。
从表达方式上看,既有生动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
2.学习《于园》一课时,有同学认为“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两处可以删去,因为它们并没有具体描写于园的建筑艺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呢?[解析] 不可删去。
我们知道《于园》这篇短文主要表现园林工匠高超的建筑艺术,突出了磊石三奇。
这可以说是正面描写。
那么作者为什么又要交代上面两段文字呢?这其实是运用了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交代了“我”之所以能够成游的原因。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如果不是有声望,有地位的人投名帖,是不能够进入园子的。
进入于园,已经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就衬托出园子的与众不同,可见其在瓜洲园林中的重要地位。
再看“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更是将于园与其他诸园进行对比,进一步写出了“我”游于园之后的感受,进而表现于园建筑之奇。
这两段话言简意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短文两篇(于园黄鹤楼)问题整理

《黄鹤楼》问题整理1.文章是运用了哪些修辞体现黄鹤楼的特征?答:主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耸松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运用了对偶的手法,“重檐翼馆”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坐窥井邑,俯拍云烟”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2.《黄鹤楼》中,作者用子虚乌有的故事来说明黄鹤楼的名字的来历,不觉得荒诞吗?答,荒诞只是我们今天的认识水平来说的,仙人驾鹤,来此憩息,无形中给黄鹤楼披上了一层奇异的浪漫主义色彩,另外也突出了此楼的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有神仙来过。
3.作者写黄鹤楼时极尽描述之能事,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短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楼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形胜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4.《黄鹤楼》一文引用古籍介绍黄鹤楼,并用《神仙》《述异》作证明的目的是什么?答:作者引用古籍介绍黄鹤楼,将黄鹤楼与蜀汉大将“费祎登仙”联在一起,增添了黄鹤楼的名气,为证明这种说法的真实,引用《神仙》《述异》来补充说明,表明这种说法并非胡编,有据可寻,增强了说明力,给黄鹤楼涂上一层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
5.本文依次介绍了黄鹤楼的哪些内容?本文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答:第一句交代了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第二至三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第四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最后一句侧面写出了黄鹤楼的地位和价值。
《于园》问题整理1.《于园》的第一段中“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句,有何作用?答:此句说明游园机会难得,用以显示园子的非同一般,除让人有一种神秘感外,也为后文入园后见到园子的“奇”作铺垫。
2.于园景色的优美奇特,设计构思方面的精巧、别致,是如何在作者笔下展现出来的?答,为了让人很好地的欣赏于园的美景,作者首先用一句“园中无他他奇,厅在磊石“概括出园子的总特点。
再从“实奇”“空奇”“幽阴深邃寄”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晰,另外,文章采用空间顺序,先写“前堂”的“实奇”;再写“后厅”的“空奇”,接着写“卧房槛外”的“幽阴深邃奇”;最后写“再后”的水阁、小河、灌木、禽鸟,这样就层次井然,不会让人产生杂乱无章的感觉3.本文语言特色是雅语、俗语兼用,十分传神,极有表现力。
七年级语文黄鹤楼的原文

七年级语文黄鹤楼的原文七年级语文黄鹤楼的原文州城西南隅(yú),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yī)登仙,尝驾黄鹤返憩(qì)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wēi’é),高标lóng zōng,上倚(yǐ)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tà)霞敞;坐窥(kuī)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2006其七下教材中删去的内容: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注释: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
隅(yú):角落。
《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费讳(yī): 三国蜀汉大将军。
登仙: 成仙。
列:记载。
存:保存。
驾:乘、骑。
憩(qì):休息。
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
之,指代黄鹤。
名,动词,命名。
《神仙》之传: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广采群籍,记载了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
《述异》之志:即《述异记》.南朝梁任舫著,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
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
巍峨(wēi’é):高大雄伟的样子。
lóng zōng:高耸的样子。
倚(yǐ):靠着。
河汉:银河。
重檐:两层屋檐。
翼:古代建筑的飞檐。
闼(tà):门。
霞敞:高敞。
窥(kuī):看。
井邑:城乡。
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形胜:山川胜迹。
七年级语文黄鹤楼的翻译在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图经》上说(据《图经》记载):“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祎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返回时在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来命名这座楼。
”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记》上。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远望这矗立着的黄鹤楼,巍然耸立,十分雄伟)。
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飞檐像鸟张开的翅膀一样高高地翘在楼的上面)。
初中语文文言文阎伯理《黄鹤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阎伯理《黄鹤楼》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黄鹤楼记》阎伯理州城西南隅(yú),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yī)登仙,尝驾黄鹤返憩(qì)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wēi’é),高标lóng zōng,上倚(yǐ)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tà)霞敞;坐窥(kuī)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2006其七下教材中删去的内容: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课文翻译:在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图经》上说(据《图经》记载):“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祎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返回时在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来命名这座楼。
”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记》上。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远望这矗立着的黄鹤楼,巍然耸立,十分雄伟)。
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飞檐像鸟张开的翅膀一样高高地翘在楼的上面)。
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优美的)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
隅(yú):角落。
《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费讳(yī): 三国蜀汉大将军。
登仙: 成仙。
列:记载。
存:保存。
驾:乘、骑。
憩(qì):休息。
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
之,指代黄鹤。
名,动词,命名。
《神仙》之传: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广采群籍,记载了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
《述异》之志:即《述异记》.南朝梁任舫著,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
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
巍峨(wēi’é):高大雄伟的样子。
lóng zōng:高耸的样子。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精讲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精讲语文中的讲读教学,是八年级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们要如何准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的课文讲解呢?接下来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的课文精讲,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一)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
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二)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精讲【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合字:上山下龙、上山下从)l ngz ng:高耸的样子。
闼t :门。
井邑:城乡。
东阳八咏:指南朝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今浙江金华)太守时所建的八咏楼。
瓜洲步:瓜洲停船的地方。
非显者刺: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
刺,名帖,这里作动词用。
同知:官名。
称副职。
艇子:小船。
娠ch n:妊娠,孕育。
阎伯理《黄鹤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阎伯理《黄鹤楼》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黄鹤楼记》阎伯理州城西南隅(yú),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yī)登仙,尝驾黄鹤返憩(qì)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wēi’é),高标lóng zōng,上倚(yǐ)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tà)霞敞;坐窥(kuī)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2006其七下教材中删去的内容: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课文翻译:在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图经》上说(据《图经》记载):“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祎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返回时在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来命名这座楼。
”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记》上。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远望这矗立着的黄鹤楼,巍然耸立,十分雄伟)。
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飞檐像鸟张开的翅膀一样高高地翘在楼的上面)。
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优美的)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
隅(yú):角落。
《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费讳(yī): 三国蜀汉大将军。
登仙: 成仙。
列:记载。
存:保存。
驾:乘、骑。
憩(qì):休息。
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
之,指代黄鹤。
名,动词,命名。
《神仙》之传: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广采群籍,记载了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
《述异》之志:即《述异记》.南朝梁任舫著,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
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
巍峨(wēi’é):高大雄伟的样子。
lóng zōng:高耸的样子。
《短文两篇:黄鹤楼_于园》

【学习目标】1.能用工具书及课文页下注释读懂课文内容。
2.掌握“名”、“隅”、“尝”等常见文言实词和“于”、“以”、“其”等常见文言虚词。
3.体会本文严谨的结构和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文言实虚词积累以及古人运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有层次的描写事物。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预习作业】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并尝试翻译文章及文中加点字。
州城西南隅.(yú),有黄鹤楼者.。
∥《图经》云.:“费祎(yī)登仙..,(角落)(助词,表肯定语气)(说)(成仙)翻译:鄂州城西南角上,有一座黄鹤楼。
《图经》上说:“三国时蜀汉大将费祎成了仙,尝.驾.黄鹤返憩.(qì)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曾经)(乘,骑)(在)(于是,就)(用)(命名)(记述,记载)(音节助词)翻译:曾经骑着黄河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wēi é),高标巃嵸(事迹)(保存)(音节助词)(它,代黄鹤楼)(高耸的楼宇)(雄伟、高大)(高耸的样子)翻译: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上倚.(yǐ)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靠着)(银河)(靠近,)(两层屋檐)(飞檐)(门)(高大宽敞)(看,远眺)(城乡)翻译: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低头,俯身)(也)(山川胜迹)(的)(最好的事物)翻译: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2、根据课文写出下列字音及字形。
西南隅.(yú)返憩.(qì)四闼.(tà)井邑.(yì)巍峨..(wēi é)坐窥.(kuī)3、古江南三大名楼,古代诗人多有吟诵,请尝试完成下列诗句:岳阳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黄鹤楼》《于园》4课时参入:七年级语文备课组阅读理解1、解释黑体字词。
(16分)州城西南隅()遂以名楼()其耸构()上倚河汉()重檐翼馆()坐窥井邑()2、翻译下列语句。
(9分)观其耸构巍峨,高标。
重檐翼馆,四闼霞敞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3、用文中原句填空。
(6分)在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黄鹤楼的整体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楼的建筑结构进行了具体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的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作者的登楼感触。
4、黄鹤楼,与湖南__________、江西__________齐名,号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5、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时写下千古流传的名诗《黄鹤楼》,你能默写下来吗?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6、这篇文章句式多变,多用对偶。
强调黄鹤楼名称由来之根据充足,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
为了突出黄鹤楼的高大雄伟,又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组对偶。
(1)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紧接着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B.文章的重点是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C.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已描写尽致了,所以最后四句可有可无,甚至有画蛇添足之嫌。
D.这篇文章介绍黄鹤楼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
〈〈于园〉〉练习一、给加点字注音。
绝壑()槛()憩()啾唧()碧窈()二、解释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瓜洲步所园非显者刺处处款之缘坡后厅临大池绝壑颓然碧窈俱以假山显可无憾矣三、翻译下列句子。
1、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2、四围灌木蒙丛,禽乌啾唧,如深山茂林。
3、坐其中,颓然碧窈。
4、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5、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6、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7、坐其中,颓然碧窈阅读:1、文章按照由______到______的______顺序来介绍于园,文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园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3、课文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5、于园得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6、总写于园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表现对于园构思精巧,景色优美的赞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7、描写于园水阁及四周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开头交待园子主人的身份为“富人”,并强调只有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这座园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9、你认为能够概括园中诸景物特点的一个词是:。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5分)10、有人说文中第⑥句,不是说的于园,与文章内容没什么联系,应该删去。
你认为第⑥句应该删去吗?为什么?(4分)11、你最欣赏园中景致的哪一处?请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6分)红红绿绿环保袋①在悉尼和墨尔本街头,我常常见到人们挎一个或者拎一个鲜绿色或玫瑰红的长方形的大袋子,颜色十分鲜艳。
友人阿森告诉我,这是“环保购物袋”,通常简称“环保袋”。
②阿森的话,给我解开了环保袋之谜。
我当年是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的。
我明白,超市场免费供应的那种透明塑料袋,通常是用聚乙烯塑料或者聚氯烯塑料制成的。
聚乙烯塑料、聚氯烯塑料成为垃圾后,难以分解,给环境造成了污染。
正因为这样,澳大利亚提倡用环保袋取代聚乙烯塑料、聚氯烯塑料。
这种环保袋,是用无纺布做成的,成为垃圾以后,易于分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③在美国,2007年推出的时尚环保购物袋,是用丝绸和小牛皮手工制作,可以折叠成钱包大小,价格高达960美元,乏人问津。
英国推出的“我不是塑料袋”的时尚环保购物袋,售价15美元,也无法普遍推广。
澳大利亚的环保袋走大众化之路,价格不到1美元,得到了普遍推广。
④其实环保袋的成本不止9角9分澳币。
澳大利亚政府为了推动以环保袋取代塑料袋的工作,特地降低环保袋的价格,以求能够让普通百姓乐于接受。
考虑到在澳大利亚生产环保袋,成本很高,澳大利亚政府委托中国企业生产环保袋。
所以,澳大利亚街上流行的环保袋,大都是中国制造。
不过,中国虽然为澳大利亚生产了大量的环保袋,在中国本土,环保袋还没有成为“时尚”。
⑤悉尼市政府以及广大市民的强烈的环保意识,是值得其他城市学习的。
我们确实应当加强环保观念,爱护我们的地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文∕叶永烈选自2007年7月20日《新民晚报》有改动)1、本文说明对象是:;说明对象的特征是:2、本文第③段主要采用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3、阅读下面“相关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发表看法(3分)相关链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通知发布后,有部分人议论:禁止免费提供塑料袋(限塑)给顾客带来不便。
你对“限塑”有何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十八)绿色住宅①所谓“绿色住宅”就是环保、节能、健康、舒适的居住建筑。
绿色住宅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合理,对自然资源的损耗较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较少。
“绿色住宅”从规划选地、设计、建材选用到住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是“绿色”的。
②绿色住宅要选择建成后对周边环境没有破坏作用的地段,充分尊重自然地貌和原有绿化,并与城镇的整体规划相协调。
③在设计上,绿色住宅采取节能环保和人性化的原则。
一方面,要注意住房高质量的通风、采光、隔热、隔音性能的开发。
如采用一种空气净化装置,房间的墙壁或天花板上设有通风口,经过加工净化的空气在通风设备的驱动下,穿过通风口,进入居室。
房屋的向阳面设计宽大的窗户,可使室内获得更充足的自然光,冬季能为室内供暖;背阴面的窗户安装特殊玻璃,不但可防寒隔热,同时也对室外噪声有很好的隔音效果。
④另一方面,绿色住宅要求尽可能使用节能设施。
如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公共供暖供冷系统,这样能节约大量电能,减少大气污染。
⑤再者,绿色住宅应有较高的绿化覆盖率,月月有花,四季常绿。
绿色住宅还应配有垃圾分类处理设施,设计休闲、文体活动场地。
⑥绿色住宅要尽量选择“绿色”建材。
如现在有一种新型环保用砖,该砖以发电厂排出的飞灰为重要原料,抗压强度在8兆以上,其防水、隔热、隔音和耐震强度均超过一般红砖;还有一种木屑制砖,该砖的重量只有普通砖的一半,但强度却是普通砖的两倍。
使用这些建材还有抗震减灾、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作用。
⑦要真正拥有绿色住宅,还需要人们健康的生活方武作担保。
1、文章从四个方面说明了“绿色住宅”的特点。
理清层次,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2分)2、请写出文中画线句子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分)3、体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绿色住宅要求尽可能使用节能设施。
4、结合选文第⑤段内容,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写一段“绿色住宅气温变化的利与弊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
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
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
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
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
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
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
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
统计分析:每不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2分)2、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3、下面句子出自选文第⑥段,分析其中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3分)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4、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4分)5、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渡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请你提出两条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