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外力、内力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设计】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提问)什么是放射性元素?——是指能发出射线而衰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化学元素,如镭、铀、钚、钫。
(提问)地球内部能量的来源?——放射热是地球首要的热量来源。
放射热是由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发生核反应时所释放出的能量。
地球内部含有许多放射性元素,不同的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不同,衰变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也不同。
在整个地球历史中,放射性元素已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此外,化学反应、摩擦作用所释放出的热量,在整个地热释放总量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提问)什么是变质作用?——地壳已经形成的岩石,无论岩浆岩、沉积岩或早已形成的变质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高温、高压条件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其成分、结构、构成就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即重熔再结晶),这种促使岩石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提问)什么是岩浆活动?——在地下深处天然生成的,富含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称为岩浆。
由于岩浆的温度很高,又在高压的作用下,因而它可以顺着地壳脆弱地带侵入或喷出地表,称为岩浆活动。
岩浆喷出地表的活动或火山喷发,侵入地壳内部的运动称为侵入运动。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本身(地球内部的热能)。
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使地壳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控制地表基本形态。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
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成岩。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破坏地壳,改变地表的原始形态,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
二者的关系
1.同时作用于地壳,从相反方向改变地表形态。
2.内外力作用共同进行。
3.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同一时期,可能会以某种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在地壳发展变化中起主导作用。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展望: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探索新的研究方 法和手段,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探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更深入影响 跨学科合作:联合地质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进行研究 实地考察:加强野外实地考察,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数值模拟技术:利用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模拟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
内力作用总结
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 活动、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高 山、峡谷、海沟等
定义:内力作用是指地球内 部能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举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台湾火山的喷发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
风化作用
定义: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作用,发生崩解、破碎、蚀变和化学分 解的过程。
力作用。
演化过程:分析 喜马拉雅山脉在 地质历史上的演 化过程,包括山 脉的形成、抬升、
侵蚀等过程。
实践应用:探讨 喜马拉雅山脉的 形成与演化在地 质学、地貌学等 领域的应用,如 地质找矿、地震
预测等。
案例二:黄土高原的形成与侵蚀过程
黄土高原的侵蚀过程:水土 流失、风力侵蚀等作用
案例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 特征、形成原因及演变过程
类型: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影响: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破碎、崩解,形成松散堆积物,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实例:常见的风化作用包括岩石崩解、土壤层形成、岩石裂隙扩大等。
侵蚀作用
类型:风蚀、水蚀、冰蚀等
影响因素:气候、地形、植 被等
定义:指风、流水、冰川等外 力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 破坏作用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例子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例子内外力共同作用在地貌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给出几个地貌形成的例子,涵盖内力和外力的相互作用。
1.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由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所引起的。
例如,地震活动会导致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形成山脉、断层和盆地等地貌特征。
这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典型例子,地震引起的断层活动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2. 风蚀地貌,风力是一种重要的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沉积。
例如,沙漠中的沙丘就是风力作用下形成的,风将沙粒吹起并堆积成丘状。
而当风力减弱或改变方向时,沙丘的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3. 水蚀地貌,水力是地表最常见的外力之一,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改造。
例如,河流侵蚀地表形成的峡谷、河谷和河床平原等地貌特征,是水力和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流的流速和流量决定了侵蚀的程度和速度。
4. 冰蚀地貌,冰川是一种重要的地表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改造。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冰的切削和磨蚀作用,形成了各种地貌特征,如冰川谷、冰碛丘和冰川湖等。
冰川的作用主要是由于重力和冰的物理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5. 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貌变化,人类活动也是一种外力,对地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例如,城市建设、采矿和土地利用变化等,都会改变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
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貌变化是内力和外力的复杂相互作用结果。
总结起来,地貌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震、风力、水力、冰力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内外力相互作用,塑造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
这些例子展示了地球表面地貌形成中内外力的重要作用。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摘要】外力作用是地球表面形态塑造的重要因素之一。
风力、水体、重力和植被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产生着深远影响。
风力的作用能够通过风蚀和风沙沉积改变地表特征,水体则通过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各种地貌景观。
重力则在地质构造运动和地形演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被在保护地表形态和减缓侵蚀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塑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未来地表形态的研究应该关注外力作用的综合效应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为地表形态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具有重要性,研究者应当继续深入探讨其影响机制,并加强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的监测和管理。
【关键词】外力作用,地表形态,塑造,形成机制,风力,水体,重力,植被,保护作用,重要性,人类活动,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外力作用是地球表面形态塑造的重要因素之一。
外力包括风力、水体和重力等,它们通过不同的作用方式影响着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
地表形态的塑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外力作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风力是一种重要的外力,它通过风刮动地表物质,使其沉积或侵蚀,从而改变地表形态。
风力的作用可见于沙漠中的沙丘、火山口附近的火山锥等地貌特征。
水体也是地表形态塑造的重要因素,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通过侵蚀和沉积作用,造就了许多壮丽的地貌景观。
重力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力量,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山地的形成和崖壁的塑造都与重力密切相关。
植被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保护地表免受风蚀和水蚀的侵害,维护地表的稳定性。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相互作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地球演化历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机制,为未来地表形态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2. 正文2.1 地表形态的形成机制地表形态的形成机制是地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变历史和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

知识点第四单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点1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用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考向:内力作用与地貌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基本形式示意图岩层的运动方向岩层变化对地表的影响例证相互关系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岩层发生水平位形成绵长的断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移和弯曲变形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相互影响,在一定时期和空间有主次之分。
从全球范围看,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垂直于地表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变动,起和凹陷和海陆变迁台湾海峡的形成考向: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内容理论①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运动方向←|→→|←形成地貌裂谷、海洋、海岭高大山脉海岸山脉、海沟、岛弧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示意图考点2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普遍(例:花岗岩的。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第1课时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2.图中长腰山是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答案:1.D 2.B
()
读部分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 3~5 题。
3.上图中板块共有
A.1 块
B.2 块
C.3 块
4.上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
A.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
B.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相反
C.内力作用先形成高山,然后外力作用再把高山削低
D.外力作用起的作用比较小,对山脉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
解析:第 1 题,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抬升 而形成。第 2 题,在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中,内、外力同时起作用,内 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 答案:1.B 2.B
6.有关该次地震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活动引起
B.地壳运动引起
C.山崩和滑坡引起
D.人类活动诱发而成
7.从地质作用方面分析,下列地质现象的成因与该次地震相似的是
()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崇明岛的形成
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 D.约旦地沟的形成
答案:6.B 7.D
探究点(一)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从生活中学———————— 一、地理情境激趣 研学游悄然成风,各种地质考察线路、各种地貌奇观吸引学生探因 索源。2020 年 6 月,来自山东某学校学生研学旅行团开展了以“东非 大裂谷形成及地貌景观”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出发前学生搜集到东 非大裂谷的资料如下: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 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向 北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 全长近 6 000 km。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 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 2 000 m 不等。 下图是学生拍摄的东非大裂谷照片。
高考复习《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溶
水
氧
解
解
化
作
水
作
用
化
用
易溶矿物溶解流失,难 溶矿物遗留在原地,增 加岩石孔隙度,为物理 风化提供条件
某些矿物与水反应形成 新矿物,比如石膏,体 积膨胀,挤压围岩,引 发机械破碎。
矿物中的元素化合价变 高,许多岩石的风化面 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颜色
生物风化
植物根系的生长和穴居动物的活动等,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如根劈作用、穴居动 物、微生物腐蚀。
是什么力量使珠穆朗玛峰高度还在增加?又是什么力量使它如此"尖俏"?
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 地处横断山东侧,海拔3222 m,为世界第二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形成的向 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
简述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
物理(机械)风化 温差风化 冻融风化(冰楔作用) 层裂作用
深埋地下的岩石当地壳抬升之后,上 覆岩石遭到侵蚀,压力减小,因而产 生卸荷裂隙,从而层层脱落
化学风化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等以及水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 新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是不溶性物质,如粘土,则 常残留在原地。
(3)要有严寒而温差大的多年冻土地气候。这样融冻风化作用才能深入地下,产 生大块的砾石。
石河发育在多年冻土区具有一定坡度的谷地中。山坡上由融冻风化而产生的大量 碎石汇集于谷地后,在重力作用下石块沿着湿润的下垫面或永冻层的顶面,整体 向下缓慢移动。 其中,融冻作用可使石河碎屑物孔隙中的水分反复冻结和融化,促进石块的下移, 导致整体膨胀和收缩,石河运动速度很慢,如瑞士的石河流速为每年0.25-1.55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 天下”之美誉。完成5~6题。
5.读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甲~丁的哪一种地质构造( )
A.甲
B.乙
C.丙
D.丁
6.在图中甲~丁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
资源的是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特别提醒
1.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 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 向斜。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由于 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 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 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 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 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 —背斜,D——向斜。
A.甲 B.乙
C.丙 D.丁
2.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流水作用
四、外力作用的表现 1.主要表现形式
侵蚀
堆积 固结成岩
2. 外力作用的差异 (1)流水作用的差异
①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河流上游,以流水侵 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 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B;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 用为主,如图中C。
山、地震分布在此。
两大地震带
(4)板块移动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裂谷 如:东非大裂谷
①板块张裂: 形成
海洋 如:大西洋 ②板块相撞挤压: 形成 山脉
A、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B、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
B A C
解释喜玛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的 形成原理。
2.断层的判断方法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 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 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 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 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疑难剖析
典例导入
1.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相关问题。
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背斜 、 __向__斜____、 断层 。图中,陡崖出现在 丙 处。甲处成 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___甲__处__地__质__构__造__为__背__斜__,____。
②河流的曲流处流水作用的差异: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如下图:
(2)冰川作用的差异 ①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 ②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的差异 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 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 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读图甲和图乙,完成7~8题。
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D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B A C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A
A.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3.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A)
A.冰川与岩浆相映 B.极昼
C.成群的企鹅
D.台风
2.板块运动与地貌
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3~4题。
3.下列各类岩石中,在丙处常见的是 ( )
A.玄武岩 B.页岩 C.花岗岩
D.石英岩
4.若图中乙板块边缘受挤上拱,形成的是安第斯山脉,
则甲板块属于
()
A.南极洲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印度洋板块
(2013高考题海南卷)图1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1,完成1~3题。
7、含金刚石堆积物的 成因是( )
A.冰川沉积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 D.风化残积
8.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图甲中,形成该河谷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 ) A.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风化作用 C.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D.风化作用、冰川作用 8.图乙中,E、F示意的河谷形态分别出现在河流的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13高考题江苏卷)图3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 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图3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 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读图回答7~8题。
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她把地球 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 止。阅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 1~2题。 1.塑造“猫咪山”形态的根本力 量的来源是( )
A.太阳辐射 B.岩浆活动 C.大气 D.流水 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 态是( )
A.内力作用单独形成的 B.外力作用单独形成的 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 D.板块运动形成的
) D.太阳能
三、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背斜 岩层受挤压 向斜 弯曲变形
岩层上拱 岩层下弯
常形成山岭 背斜成谷 谷地或盆地 向斜成山
学以致用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一定形成山脉;向斜岩层向下凹 陷,一定成为谷地。”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不正确。在褶皱形成初期,一般是背斜向上拱起成为 山脉,向斜向下凹陷成为谷地;但背斜山和向斜谷 形成后在长期的外力作用下,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 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 比较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
(2013高考题广东卷).图1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 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
二、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的概念
(2)六大板块的名称?几乎全部由大洋 组成的板块是? (3)板块运动与地壳活动的关系
①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②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