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起点论证

合集下载

丝绸之路起点演讲稿范文

丝绸之路起点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话题——丝绸之路。

这是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与繁荣的伟大通道,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此,我将以“丝绸之路:千年辉煌,永续传承”为题,向大家阐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意义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启示。

一、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丝绸之路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

它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过甘肃、新疆等地,穿越中亚、西亚,直至欧洲。

丝绸之路的形成,源于古代中国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需求。

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的雏形。

此后,随着历史的演进,丝绸之路逐渐发展成为连接东西方的贸易大通道。

二、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1. 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东西方文明得以相互借鉴、融合。

古代中国将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输往西方,同时也引进了印度的佛教、希腊的哲学、罗马的法律等文化成果。

这种文明的交融,为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 丰富世界宗教文化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得以传播。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再经中亚传入欧洲;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则从地中海地区传入中亚、印度等地。

这些宗教的传播,对世界宗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推动科学技术交流丝绸之路的畅通,为东西方科技交流提供了便利。

古代中国将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传至西方,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的科技革命。

同时,西方的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知识也传入中国,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底蕴。

三、丝绸之路对当今世界的启示1.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丝绸之路的历史告诉我们,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当今世界,各国应摒弃冷战思维,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2. 文化自信,交流互鉴丝绸之路的繁荣,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实现文明互鉴。

3. 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丝绸之路在繁荣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

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

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作者:文图/朱鸿来源:《丝绸之路》 2015年第9期文图/朱鸿关于丝绸之路的起点,历来争议不断,笔者经多年研究,认为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此乃由六个硬性的元素所决定。

其一,时间的起点。

张骞出使西域两次。

普遍认为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时间的起点。

事实并非如此。

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寻找大月氏,以携手对抗匈奴。

事不成,然而张骞发现了西域。

西域的发现,并不证明汉与西域诸国就当然地建立了往来关系,更不证明彼此开始通商,所以,它不是丝绸之路时间的起点。

时间的起点应该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或稍后一年半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其目的既有动员乌孙东迁至今甘肃张掖一带,以断匈奴右臂,又有使者往来,促成汉与西域诸国通商。

动员乌孙东迁的目的没有实现,不过汉与西域诸国彼此通商的目的实现了。

这便按准了丝绸之路时间的起点。

其二,空间的起点。

空间的起点只能是长安,是汉长安城,是汉长安城里的未央宫,是未央宫里的前殿。

岁月漫漫,风雨潇潇,汉长安城只存其遗址了。

前殿遗址是一个长方形的由夯土所筑的平面,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200米。

从南向北,有逐渐高升的三个台基,顶部距地面约15米。

故墟荒土,仍可以立足举目。

远望四周,隐隐约约,错错落落,其雾蒙蒙,闯入视野的,不是河山,是楼的方块。

前殿是天子朝会之处。

取得河西及建立河西四郡的政策是在此做出的,派遣使者出使西域的决定也是在此做出的,开辟丝绸之路和保障丝绸之路安全的种种措施都是在此下旨实行的。

西安是长安的变迁和发展,所以,西安遂为丝绸之路的起点。

然而此起点并不是随便的一个位置。

我们反对粗暴地指认它,因为空间的起点是不会游动的。

其三,处在起点上的开辟者的权威性。

张骞的权威性不足,他并非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张骞出使西域,只不过是遵循权威者的意志行事而已。

处在起点上的唯一的权威者是汉帝国,汉政府,汉武帝。

当然,它们完全统一,因为汉武帝的意志就是汉帝国的意志和汉政府的意志。

西安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

西安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

西安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古称长安,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被誉为“世界历史之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西安承载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

一、丝绸之路的起源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起源于汉代。

当时,中国的丝绸被视为珍贵商品,欧洲人趋之若鹜。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东方和西方之间建立了一个充满危险和未知的贸易路线,即丝绸之路。

二、西安古城的地理位置西安位于我国东部内陆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好位于东方和西方之间的交界处。

当时,丝绸之路从长安开始,向西北方向延伸,穿越了亚洲大陆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直到抵达地中海地区。

三、长安古城的重要性长安古城(今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唐朝的都城,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长安不仅具备了适宜的经济条件,种植桑树和饲养蚕虫,生产优质的丝绸,也是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贸易的集散地。

这使得长安成为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

四、丝绸之路对西安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于长安古城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长安成为了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汇集了东方和西方的商品和文化。

其次,丝绸之路的繁荣带动了长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

同时,丝绸之路也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西安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

五、西安古城的遗迹和文化如今,西安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古建筑、文化遗址和历史文化景观,见证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岁月。

兵马俑、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着名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这些遗迹和文化符号提醒着我们,西安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对于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西安的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西安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不断壮大。

作为中国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西安不仅具备了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和交通网络,还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

通过举办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节、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活动,西安进一步推动了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丝绸之路论文

丝绸之路论文

我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姓名:屈飞强学号:201000203026学院:土建与水利学院提起丝绸之路,心中充满激动。

这是一条我洒过汗水的青春之路。

去年,作为山东大学自行车协会远征队员,我有幸参加了山东大学自行车协会“2012洛阳—敦煌远征”。

“重走丝绸之路,聚焦西北民生”是我们的远征口号。

2012年7月5日我们从洛阳丽景门发车,历时一个月,骑行20余天,全程约2500公里。

横跨河南、陕西、甘肃三省,经历了西北的狂风暴雨,干旱地区的戈壁沙漠,烈日高温下穿越近百里的无人地区,接受了大自然最原始的生存考验,领略了粗犷豪放的西北风情,感受了丝路之上的历史情怀,最终于8.3到达艺术宝地敦煌。

在此期间,队员们于7月22日至7月24日在武威市民勤县开展了“关于民勤县防沙治沙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调查了当地备受关注的防沙治沙情况也深入了解了当地的民生现状。

在洛阳,著名的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邀请我们参观了他本人的洛阳三彩博物馆,还请我们吃了他的洛阳百碗羊汤。

谈吐间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洛阳人的自豪感和对洛阳充满着深情。

他感谢我们把远征起点选在洛阳,他认为丝绸之路起点为洛阳,并说我们所处的位置丽景门正是丝绸之路的真正起点。

确实关于丝绸之路的起点史学界有西安洛阳之争(中外许多学者认为,起源于西汉时代的丝绸之路,其真正的起点应该在洛阳,洛阳出土的古代东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及大量的三彩胡俑等文物,印证了洛阳与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

)徐州师范学院教授王云度先生的《也谈丝绸之路起点问题》一文认为,只有作为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方,才有可能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

山东虽自古盛产丝绸,远销四方,但不足以成为丝绸之路起点。

古都长安无疑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但非惟一起点。

大量资料证明,古代洛阳亦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

我比较赞同王云度先生的观点,或者可以这么理解:西安和洛阳都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西汉、隋唐时当然西安占主导位置,而洛阳作为首都时的东汉、魏晋、北魏等朝代则洛阳应占主导地位。

洛阳古道:丝绸之路的起点

洛阳古道:丝绸之路的起点

洛阳古道:丝绸之路的起点洛阳,一座古老而重要的城市,位于中国中部的河南省。

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洛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7年的西汉时期。

在古代,洛阳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当时,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洛阳城门附近的一条叫做“洛阳古道”的道路。

这条古道起初只是一条连接洛阳和长安(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的贸易路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成为了连接中国和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世界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洛阳古道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它成为了丝绸之路东线的起点。

丝绸之路是一个通过陆路和海路连接东方和西方的贸易网络。

在古代,中国是生产高质量丝绸的主要国家,洛阳是丝绸生产的重要中心。

因此,洛阳成为了丝绸之路东线贸易的发源地。

其次,洛阳古道的重要性体现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当时,丝绸之路不仅带来了商品的交流,也带来了思想、宗教和艺术的交流。

洛阳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许多重要的艺术和文化创作都在这里发生。

通过洛阳古道,中国的艺术、文化和哲学理念进入了中亚和欧洲,对外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丝绸之路的传输中,洛阳古道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

古代人们往往通过陆路运输丝绸和其他商品,车马行经洛阳古道,前往充满传奇色彩的西部世界。

贵重的商品以及学术、宗教和艺术作品通过这条道路从中国流向世界各地。

洛阳古道的繁荣也为洛阳本身带来了繁荣。

在古代,洛阳是中国的首都之一,承担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角色。

由于丝绸之路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洛阳成为了一个繁忙的城市,各种商品和文化精品汇聚于此。

这些带来的财富和繁荣促进了艺术、建筑和科技的发展,使洛阳成为了一个富有魅力的城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式微,洛阳的繁荣也逐渐减退。

但即便如此,古道上的历史和文化气息仍然在洛阳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洛阳古道的遗址至今仍然可以找到,它们成为了洛阳历史的见证。

洛阳古道是一条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

它不仅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沉寂,也见证了中国文化的辉煌和演变。

丝绸之路的起点

丝绸之路的起点

丝绸之路的起点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贸易路线之一,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

而这条古老的贸易路线起源于中国,离不开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

本文将介绍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古代和现代贸易中的角色。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悠久的首都,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在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独立发展出织造丝绸的国家之一。

丝绸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而西安则是丝绸之路的起始地,这使得西安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节点。

丝绸之路起点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西安位于黄河中游与秦岭山脉之间,地理条件构成了它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优势。

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丝绸养蚕的生长与加工,同时,黄河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通道。

这些自然资源使得西安成为了丝绸之路起点的理想之地。

从古代到现代,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性不断增加。

西安的历史使得它成为了一个保存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历史城市。

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进一步推动了西安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大量的游客需要食宿和旅游服务,这带动了旅游业的繁荣。

同时,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成为了各地企业和商家争相进驻的热门地区。

这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还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随着现代交通与科技的发展,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西安成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城市之一,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与合作。

丝绸之路的起点不仅限于物贸,还包括旅游、文化交流和科技合作等领域。

西安市政府不断推出便利政策和措施,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和发展。

这些举措也进一步提升了西安及周边地区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丝绸之路的起点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个象征。

它连接了古代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不同文明和文化的交汇点。

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繁荣的未来。

无论是在古老的贸易时代还是现代的全球化时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将持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地区和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结起来,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古代和现代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联系的重要线路。

它把中国的边陲地区和欧洲、中东、印度、中亚、南亚等地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商贸通道。

它的起源与发展,对于人类历史的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史学界对于丝绸之路的起源,有不少争议。

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原始时期,当时人们就已经开始通过河流、山川连接中国内陆和周边各族群落。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系列交通、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路线。

一般认为,丝绸之路的命名,源于西欧对于汉代的丝绸贸易规模惊人的赞叹。

丝绸之路是由汉朝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220年进行的对西域的开发和征服而逐渐形成的。

为了获取西域地区的丝绸等珍贵物品,汉朝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贸易,逐渐建立了彼此间的贸易往来。

这是丝绸之路的实质起点。

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经过葱岭(今海南岛)进入南亚,打通了南北的贸易通道,向南亚出口稻米、漆器、丝绸等物品。

汉武帝还派使团前往加息陀罗(今阿富汗)和大夏(今塔里木盆地一带),使汉朝与中亚各国建立了贸易关系。

在汉朝和两晋时期,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随着货物的增多和贸易往来的不断扩大,不少汉人往西方地区迁移,境外华人因而相当繁荣。

而在东南亚地区,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贸易联系也日益扩大,成为另一条贸易线路。

到唐朝,丝绸之路已逐渐发展成规模较大的商品交换中心。

沿着丝绸之路,汉唐时期的中国和位于中亚的突厥、口部木克、党项、契丹等一些政治实体保持了密切的贸易往来关系。

唐代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线路,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唐时期,佛教的传入奠定了更加牢固的联系。

随着唐朝的灭亡和宋朝的兴起,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但是,在宋、元、明清等历代,中亚和南亚地区对于中国的商贸往来依旧频繁,形成了多样化的商贸和文化形态。

总体来说,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

它对于中国历史、亚洲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于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几点思考

关于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几点思考

关于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几点思考【摘要】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西方世界的重要贸易通道,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从古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历史背景入手,介绍了其起点和终点、重要港口和贸易品,以及对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探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及原因,以及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其历史价值、启示和启发,强调了海上丝绸之路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古海上丝绸之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古海上丝绸之路、意义、历史背景、起点、终点、重要港口、贸易品、经济文化交流、衰落、原因、重要性、当今世界、历史价值、启示、启发。

1. 引言1.1 古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古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承载着沟通东西方的历史使命。

它不仅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一条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和文化的纽带。

古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在于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带动了丝绸、陶瓷、茶叶等商品的跨国交易,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古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还在于促进了科技、艺术、宗教等方面的交流。

各国通过丝绸之路互相学习借鉴,推动了各种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促进了各国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更体现在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和互相尊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2 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当时汉朝的丝绸成为了珍贵的商品,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贪婪和向往。

由于丝绸的高价值和中国独特的制作工艺,汉朝开始向西方输出丝绸,并通过陆路和海路开展贸易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并扩展,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

古代的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非洲等国家都参与了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形成了繁荣的国际贸易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丝绸之路东方起点论的来龙去脉众所周知,“丝绸之路”这一命题,是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ron Richth0fen)提出来的,迄今已使用100余年了。

丝绸之路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根据李希霍芬的说法,专指汉唐时期西运的途径,自长安经过中亚、西亚,以至地中海西岸,路程约7000公里;广义的丝绸之路,则泛指亚欧大陆古代的东西交通,年代可上溯先秦,路线也兼包海陆。

广义的丝绸之路概念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于1989年、1990年和1992年连续3次派出考察组,专门考察“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

近两年该组织再次派出考察组,对“丝绸之路”中国段进行考察。

2002年10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古迹理事会首席协调员、世界遗产评估专家亨利"克利尔先生曾专程到洛阳,对洛阳在丝绸之路中的影响进行考察。

所有这些都是从广义的丝绸之路角度去进行的。

因此,讨论洛阳、西安孰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必须放到同一个概念中去,不能笼而统之地说哪个是起点哪个不是起点。

一、言之凿凿,不刊之论事实上早在12年前的1992年,作为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概念,洛阳是其东端起点的观点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在由洛阳市地方史志编委会办公室编、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的大型学术论集中,国内30余位专家、学者运用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人口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证了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

这一观点随着该书的出版发行,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

素有东方学耆宿之称的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在来信中说:“这是一本高水平的书,对于研究丝绸之路这门世界显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特别是丝绸之路不应以长安为起点,而应以洛阳为起点。

我认为这是不刊之论。

”台湾逢甲大学教授曾一民先生来信说:“该书纠正了一般以长安为丝绸之路的说法,对研究古都洛阳的历史文化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同时对教学也很有帮助”。

厦门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和北京教育学院的历史学系在来信中称,把该书作为教学必备参考书推荐给广大师生,受到了普遍欢迎。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丝绸之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贾学谦来信认为:“在一定时期,洛阳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这是无疑的。

”并建议“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可以开展许多有关丝绸之路的活动,如可能的话,在洛阳举办第二届丝绸之路节或是其他活动,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表示愿意与我们合作,联合发起。

日本、韩国、印度、伊朗、俄罗斯等国的学者对丝绸之路起点洛阳说也表示肯定和赞赏。

在该书出版后的短短几个月中,收到海外信函100多件,点评、书评文章40余篇,着实在全国史学界掀起了洛阳与丝绸之路研究、评介的一个小热潮。

与此同时,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旅游报、新闻出版报、文摘报、中央电视台、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媒体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地方志、文史知识、先秦史研究动态、北朝研究、海交史研究、史学月刊、河南社会科学、中州今古等刊物以及本埠的新闻媒介都作了充分报道和评介。

光明日报在1993年2月5日二版以“丝绸之路东起何处--《洛阳--丝绸之路起点》提出新见解”在学术界产生很大震动。

这一观点还先后引起首届中国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敦煌吐鲁番国际学术年会和第二次西周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与会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许多中外学者认为,洛阳是丝绸之路东端观点的提出,为丝绸之路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领域,有助于丝绸之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二、丝丝入微,缜密考证专家学者以大量确凿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洛阳在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详细地论证了洛阳作为丝绸之路东端起点,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第一,关于确立丝绸之路东端起点的标准问题。

作为丝绸之路东端起点的首要标准,就是该地理应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古代洛阳就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并得到多数专家的认可。

厦门大学教授韩国磐先生在《古都洛阳与丝绸之路》一文中指出,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往往就是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

因此。

作为政治中心的洛阳,也就成为当时商业交通的中心,成为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

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先生在《洛阳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一文中认为,西安的首都在长安,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西汉政府经营西域的出发点是长安,西域诸国与西汉政府贡使往来,经济、文化交流的汇集点也是长安,因此长安很自然地成为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

到了东汉时期,洛阳成为首都,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对外联系的中心,因此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自然也就从长安转移到洛阳。

此后的曹魏、西晋、北魏先后都洛,都曾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

徐州师范学院教授王云度先生的《也谈丝绸之路起点问题》一文认为,只有作为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方,才有可能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

山东虽自古盛产丝绸,远销四方,但不足以成为丝绸之路起点。

古都长安无疑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但非惟一起点。

大量资料证明,古代洛阳亦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

洛阳文物考古专家苏健在《洛阳——丝绸之路起点文物证》一文中认为,丝绸之路如从西汉伊始,那么洛阳最晚也自东汉迄于隋、唐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起点。

上海师大教授王育民先生在《论历史时期以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一文中作了进一步阐述。

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始于东汉,魏晋继之,历北魏、隋、唐而达于鼎盛,其为时之长,规模之大,以及影响之深远,较之长安,亦有过之而无不及。

总之“丝绸之路作为我国古代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其起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变化而变迁的,洛阳则是其重要的起点之一”。

王云度在其文中的这段话可谓是对丝绸之路东端起点标准问题的一个概括和总结。

除以政治中心作为判断丝绸之路东端起点的标准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人口及丝绸的集散地角度来分析论证洛阳是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

郑州大学教授袁祖亮先生在《略论丝路沿线的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一文中,通过对西汉时长安和洛阳人口的比较研究,认为古代社会一个地区人口之多寡,是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

洛阳凝聚了比长安更为多的人口,说明西汉时期洛阳的经济比长安更为发达和繁荣。

可以说,它是中原地区向四周辐射的一个经济中心,是商品的集散地,丝绸作为手工业品的大宗交易,毫无疑问会在这里进行。

华中师大教授丁毅华先生在《丝绸之路——古代亚欧大陆桥的东端是洛阳》一文中从洛阳是丝绸产品的集散地角度,论证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

历史上洛阳所在的关东地区蚕桑业与丝织业饶于长安所在地的关中地区,即使是西汉定都长安,其大量的质量上乘的丝织品都是关东地区供给的。

丁文据此认为,无论是西汉,还是隋唐,关中地区所产丝织品既少,而消费量却甚大,必须依靠其它地区的供给,才能在满足统治阶级需要的情况下,再有剩余可资西运。

关东的洛阳,除周围地区也是重要丝绸产地外,更是关东丝绸最重要的集散地。

关东各地所产的丝绸,大量汇集到洛阳,再往西运。

长安,只是大量关东丝绸西运的通过站或中转点,而洛阳,才是丝绸之路始自东端的起点。

第二,关于从若干方面论证洛阳是丝绸之路东端起点问题。

如果说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的形成和确立是标明丝绸之路东端起点的重要标准,那么构成这些条件的诸多内在因素是奠定丝绸之路东端起点的基础。

1.政治方面丝绸之路沿线的西域(指广义西域,下同)诸国与洛阳建都的各个王朝之间的关系,首先表现在政治方面,这是丝绸之路畅通与繁荣的先决条件。

综合许多专家的观点,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证:(一)封建王朝对西域诸国的有关政策都是在洛阳制定和发出的;(二)丝绸之路沿线西域各地的军事设施及管理机构都是由洛阳下令而设置的;(三)丝绸之路的打通都是洛阳派员进行的;(四)洛阳使节、僧人的西去和西域使节、僧人的东来都是以洛阳作为起点和终点的。

这一点许多专家在文中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封建王朝与西域各国政治关系的维系,往往要借助于军事关系的保障。

对此,广东师范学院教授刘汉东先生在《汉隋间的洛阳与西域》一文中指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特别是在北方游牧部族南侵西侵的威胁下,以洛阳为都城的中原政权,必须考虑到军事问题,以强力和战争的胜利,来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除以洛阳为丝绸之路起点与西域各国保持良好的政治关系外,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邻日本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往关系。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夏应元先生在《洛阳史迹与中日交流》一文中,运用大量史实就洛阳在中日交往史上的地位作了详细考查,指出洛阳与日本的正式交往始于东汉,至曹魏及西晋,日本国曾三次遣使来国都洛阳。

隋时,日本四次遣使来隋,其中后三次是炀帝迁都洛阳以后。

遣唐使到唐的十五次中,至少有三次是最后到洛阳完成使命的。

2.经济方面洛阳对外及与周边地区政治关系的维系是保证丝绸之路畅通的前提,而奠定洛阳是丝绸之路东端起点地位的是经济基础。

第一,洛阳及其周围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为洛阳作为丝绸之路东端起点奠定了物质基础。

山东大学教授杨爱国先生在《汉代洛阳的手工业——兼论汉代洛阳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经济基础》一文中,对于汉代洛阳的手工业及农业作了具体的描述,认为其兴盛发达为都城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农业、手工业经济中,许多作者着重探讨了与丝绸密切相关的蚕桑业与丝织业在洛阳及其周围地区的发展情况。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孟世凯先生在《商人对河洛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以蚕桑丝织业为代表的古代纺织业在夏商时期的洛阳附近就十分发达。

汉唐间洛阳及其周围地区是当时蚕桑业与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株州工学院教授朱和平先生在《汉唐间洛阳及其周围的蚕桑业与丝织业》一文中认为,洛阳及其周围地区在汉唐间一直是全国蚕桑业与丝织业呈不断上升、发展的地区,因而丝绸的产量巨大,除满足区域内的消费外,还有大量丝织品剩余。

这一情况与长安及其所在之关中有很大不同,使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前提条件失去之后,洛阳成为继长安之后的新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必然。

汉唐间朝廷对丝绸业的重视和民间对丝织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使丝绸的品种、质量和数量有了很大提高。

山东师大教授武普照在《东周两汉时期洛阳的对外贸易述论》一文中,统计成书于洛阳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以织物组织命名的丝绸有19种,按色彩不同命名的则达35种。

曹魏时马钧在洛阳将旧织机的踏板减少了38至48个,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将洛阳地区的丝绸生产推向一个新水平。

至北魏迁都洛阳后,丝织业得以迅速发展。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梁满仓先生在《北魏洛阳地区纺织品生产、使用及西传》一文中指出,除宫廷丝织业作为官营纺织业的一种形式而存在外,还有大量的个体纺织劳动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