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免疫学教程免疫细胞资料

合集下载

免疫学课件:免疫细胞PPT课件

免疫学课件:免疫细胞PPT课件

信号转导
信号转导概述
信号转导是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通过信号转导,免疫细胞 能够感知外界刺激并作出反应。
信号转导途径
信号转导途径包括配体-受体相互作用、G蛋白偶联受体、酪氨酸激 酶受体等,这些途径在免疫细胞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信号转导与免疫功能
信号转导对免疫细胞的分化、增殖、活化等过程具有调控作用,影响 免疫细胞的应答和功能。
粒细胞
功能
粒细胞主要负责消灭入侵的病原 体,包括细菌和真菌。它们通过 释放抗菌肽和酶来杀死这些微生 物。
作用
在感染发生时,粒细胞会迅速到 达感染部位,通过吞噬作用或释 放化学物质来消灭病原体。
血小板
功能
血小板不仅参与血液凝固,止血和损伤修复,还具有一些免 疫相关功能。它们能够释放出生长因子等化学物质,促进受 损血管的修复。
02
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01
02
03
功能
识别外来抗原,激活其他 免疫细胞,清除被感染的 细胞和癌细胞。
种类
包括CD4+辅助T细胞、 CD8+细胞毒T细胞和调节 T细胞。
生命周期
平均存活时间约为一周, 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存活 数月或更长时间。
B淋巴细胞
功能
产生抗体,识别并清除外来抗原。
种类
根据其产生的抗体类型,可分为IgM、IgG、IgA、 IgE等。
生命周期
在抗原刺激后,B细胞可以存活数月或更长时间。
NK细胞
功能
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即可 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和 被感染的细胞。
特点
具有自然杀伤活性,无需 抗原特异性结合即可杀死 靶细胞。
作用机制
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 等介质,诱导靶细胞凋亡。

医学免疫学课件2:免疫细胞

医学免疫学课件2:免疫细胞
发育过程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前体B细胞,前体B细胞在骨髓中进一步发育成熟为功能性的B细胞;胸腺中的造血干 细胞分化为T细胞前体细胞,经过胸腺内的阳性和阴性选择过程,发育成熟为功能性的T细胞。这些成熟的免疫细 胞进入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执行免疫功能。
02
主要免疫细胞类型
T淋巴细胞
细胞介导免疫的关键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VS
•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是一类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无需事先致敏 即可杀伤某些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 细胞。NK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 颗粒酶等细胞毒性物质来杀伤靶细 胞,同时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趋 化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和炎症过程 。NK细胞在抗病毒、抗肿瘤以及 免疫监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免疫诊断
免疫学检测
通过检测免疫细胞及其产生的抗 体、细胞因子等,对疾病进行诊 断和病情评估。
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评估免疫细胞的功能状态,了解 个体的免疫状态,为疾病的预防 和治疗提供依据。
免疫学研究
01
免疫细胞亚群研究
深入研究各类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功能及其相互作用,揭示免疫应
答的调控机制。
02
免疫细胞的功能与特点
功能
• 识别功能: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并区分自身物质和非自身物质,避免对自身组织产 生免疫攻击。
• 防御功能:免疫细胞能够消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异常细胞和有害物质,维护机 体稳态。
免疫细胞的功能与特点
• 记忆功能:免疫细胞在遭遇过病原体后,会产生 免疫记忆,当再次遭遇相同病原体时,能够迅速 启动免疫应答。
03
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免疫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抗原识别

医学免疫学免疫细胞

医学免疫学免疫细胞

04 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与调 节
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细胞间直接接触
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和配体相互作用,如T细 胞与抗原提呈细胞(APC)间的相互作用。
细胞因子介导的间接作用
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和 活性,如干扰素-γ(IFN-γ)对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
免疫突触
T细胞与B细胞或APC之间形成的特殊结构, 增强细胞间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
利用不同密度的介质,使血液或组织中的细胞按密度差异进行分 离。
免疫磁珠分选法
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磁珠结合,通过磁场作用将目标细胞从混合细 胞中分离出来。
流式细胞术
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细胞表面抗原结合,通过流式细胞仪对细 胞进行快速、准确的分选和纯化。
免疫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
细胞培养基的选择
根据免疫细胞的类型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RPMI-1640、 DMEM等。
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
调整培养温度、pH值、渗透压等参数,以及添加必要的生长因子 和细胞因子,促进免疫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细胞传代与冻存
掌握免疫细胞的传代方法和冻存技术,以便长期保存和扩大细胞数量。
免疫细胞的检测与分析技术
免疫学检测技术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ELISA、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 免疫细胞分泌的抗体或细胞因子。
炎性介质参与过敏反应和炎症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02
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参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
γδT细胞
03
一种特殊的T淋巴细胞亚群,具有固有免疫细胞的特性,能够直
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适应性免疫细胞

免疫概述—免疫细胞(微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免疫概述—免疫细胞(微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人类B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故称为骨 髓依赖性淋巴细胞 。外周血中占淋巴细胞 总数的10%~20%。承担体液免疫。
B细胞的来源、分化、定居
骨髓的多能干细胞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干细胞
B细胞前体细胞
浆母细胞
浆细胞
Ig
记忆B细胞
B 细胞
1.B细胞表面分子
(1)B细胞抗原受体:即表面膜免疫球蛋白(SmIg) 类型: SmIgM、SmIgD。 SmIg是鉴别B淋巴细胞的重要特征。
(1)自然杀伤: 具有光谱抗肿瘤作用 (2)ADCC:抗感染( ADCC杀伤的感染细胞)
(3)免疫调节,释放IFNr,进行免疫调节。
(二)中性粒细胞 ----生物学作用
1.与吞噬体融合,参与抗原的消化处理。 2.免疫调理作用,具有高度趋化性和非特异性吞噬功能。
(三)嗜酸性粒细胞 ----生物学作用
(2)IgG FC受体
作用:有利于B细胞对抗原的捕获及B细胞的激活。 注意:FC受体不是B细胞特有,少数淋巴细胞有FC受体。
(3)补体受体(CR)
B细胞表面存在能与C3b、C3d 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又称C3受体。 C3受体有利于B淋巴细胞捕捉与补体结合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促使B细胞的活化。
(4)有丝分裂原受体: SPA, LPS(小鼠), PWM(美洲商陆),可诱导B细胞活化、有丝分裂。
1.含组胺酶等,灭活肥大细胞释放的活性介质。 2.与寄生虫-抗体/补体复合物结合,释放阳离子蛋白杀伤虫体,发挥
抗寄生虫感染免疫作用。
(四)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前者分布于血液中,后者主要分布于粘膜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 二者均参与Ⅰ型超敏反应。
(五)血小板
具有FcγRⅡ、FcεRⅡ、C3bR,具有免疫粘附作用,趋化因子和某些粘 附分子可刺激血小板活化发生粘附和聚集,并释放血管活性介质,与Ⅲ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

第七章-免疫细胞课件

第七章-免疫细胞课件
B1为非特异免疫细胞 B2为特异免疫细胞 —— Ag
B2细胞(CD5-)受外来抗原刺激,经活化,克隆扩增,发生体细胞突变,产生高亲和性特异性抗体。 而CD5+B1细胞对外原抗原只产生有限的应答,主要对一些自己抗原产生应答,其应答特征是不依赖T细胞的,其产生的抗体也无亲和性成熟。故CD5+B细胞产生的抗体为低亲和性和多反应性的IgM型自身抗体,及一些天然抗体。
T细胞亚群的分类:
根据TCRαβT细胞的功能可将其分为二类: 一类为调节性T细胞 辅助性T细胞 (helper T lymphocyte, TH) 抑制性T细胞 (suppressor T lymphocyte, TS) 另一类为效应性T细胞 杀伤性T细胞 (cytolytic T cell, CTL或Tc) 迟发型超敏T细胞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T lymphocyte, TDTH)
胸腺微环境
T细胞在胸腺的分化发育过程
三个阶段: 早期T发育为双阴性细胞阶段 其主要表型为CD4-和CD8-,故称为双阴性细胞(double negative, DN) 第二阶段为不成熟胸腺细胞 由DN细胞经单阳性细胞(CD4-,CD8+)进行分化为双阳性(CD4+,CD8+)细胞(double positive, DP)。 第三阶段为由DP细胞选择分化为只表达CD4+或CD8+的单阳细胞(single positive, SP),然后迁出胸腺,移居周围淋巴器官。
第七章 免疫细胞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
各种血细胞都起源于 共同的祖先细胞——造血干细胞
在人和动物周围血中,存在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多种血细胞: 生命周期 红细胞 120天 粒细胞 20-60小时 血小板 5-10天 单核细胞 存在于骨髓 约为5天 存在周围血 可超过200天 淋巴细胞 数月至数年

免疫学教程免疫细胞

免疫学教程免疫细胞

免疫学教程免疫细胞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科学,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其中,免疫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免疫防御中的关键角色。

免疫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肥大细胞等。

淋巴细胞是获得性免疫的主要细胞类型,主要有B细胞和T细胞两个亚群。

B细胞主要负责产生抗体,可以通过抗体中和病原体或毒素、促进巨噬细胞吞噬等方式参与免疫应答。

T细胞则主要分为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Th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协助B细胞和巨噬细胞活化;Tc细胞则直接杀伤被感染细胞,起到清除病原体和受损细胞的作用。

巨噬细胞是体内最早出现的免疫细胞,在创伤、感染等情况下迅速被激活。

巨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分泌促进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呈递抗原等多种功能。

自然杀伤细胞具有杀伤病变细胞的能力,它通过分泌细胞毒素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

肥大细胞则起到抗寄生虫和过敏反应等作用,在抗病原体、维持组织稳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中表现出多样的功能和作用。

当机体遭遇病原体侵袭时,免疫细胞首先与病原体发生接触和识别。

淋巴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与抗原结合,从而识别出病原体;巨噬细胞则通过表面的表型识别受体,感知病原体表面的特定分子模式。

一旦识别完成,免疫细胞迅速被激活,并进行相应的免疫应答。

激活后的免疫细胞可以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调节免疫应答的进程。

另外,免疫细胞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免疫细胞或体液中的溶素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免疫网络,在抗病原体和维持免疫稳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免疫细胞的功能异常会导致免疫系统失调,引发多种免疫性疾病。

例如,免疫细胞功能过度激活可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细胞功能低下则会减弱免疫应答能力,课病容易遭受感染等。

因此,研究免疫细胞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免疫细胞的基础知识

免疫细胞的基础知识

免疫细胞的基础知识
免疫细胞是身体内的一类细胞,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识别、攻击并消灭入侵体内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和异常细胞(如癌细胞)。

这些细胞都是身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相互配合和协同作用,保护身体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袭。

免疫细胞包括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其中,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基本成分,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

当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时,会被活化并分裂增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此外,还有浆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的识别和攻击能力是基于其表面的受体蛋白,这些受体能够识别并结合特定的抗原分子。

一旦免疫细胞识别到病原体或异常细胞,就会启动一系列的信号传导和分子调控机制,导致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最终产生免疫应答反应。

免疫细胞的反应可以是非特异性的,即对所有病原体都有反应;也可以是特异性的,即只对特定病原体有反应。

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
疫两种类型。

体液免疫主要是通过产生抗体来中和病原体,而细胞免疫主要是通过T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来清除病原体或异常细胞。

在肿瘤的治疗中,免疫细胞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T细胞可以通过识别和杀死肿瘤细胞来降低肿瘤的大小和数量,防止癌症扩散。

此外,免疫细胞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应答反应来控制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总之,免疫细胞是身体内的重要防御机制之一,通过识别、攻击和清除病原体和异常细胞来保护身体健康。

了解免疫细胞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身体免疫系统的运作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医学免疫学(第八版)免疫细胞

医学免疫学(第八版)免疫细胞
巨噬细胞是一种位于组织内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能力。
概述
巨噬细胞能够吞噬并消化多种抗原,并将抗原信息通过MHC分子转递给淋巴细胞。
功能
巨噬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受体识别并吞噬抗原,然后在细胞内将抗原降解成短肽,与MHC分子结合后表达于细胞表面,供T细胞识别。
作用机制
巨噬细胞
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是B淋巴细胞的特化亚型,能够摄取并转递抗原信息给T细胞。
分类
免疫细胞的定义和分类
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并清除侵入机体的外来抗原,如细菌、病毒等。
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
B淋巴细胞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应答;T淋巴细胞能够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应答。
产生抗体和细胞因子
NK细胞等非特异性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并杀伤受损或异常的自身细胞,维持内环境稳定。
杀伤和清除受损细胞
作用机制
抗原提呈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受体识别并摄取抗原,然后在细胞内将抗原降解成短肽,与MHC分子结合后表达于细胞表面,供T细胞识别。这一过程对于免疫应答的启动和调控至关重要。
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04
CHAPTER
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总结词
主要负责非特异性免疫的防御机制
功能和作用机制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主要成分,通过吞噬作用清除病原体和坏死组织。它们在感染、炎症和组织损伤等情况下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发挥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功能和作用机制
B淋巴细胞可分为前B淋巴细胞和成熟B淋巴细胞。前者在骨髓中分化,后者则迁移到外周淋巴器官。
分类
NK细胞是固有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功能和作用机制
活性调节
其他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主要的人痘接种法:
- 鼻苗法 旱苗法 水苗法 浆苗法
- 痘衣法
张琰:种痘心法,1741年
下苗时选入钵,用杵研细。加水再研, 入和苗丹少许,以微有红色为度,不可太 多。再研极和。干湿所得,大约苗新宜润, 苗久宜干;天寒用温水,天热用凉水。随 取木棉絮一丸如豆大,泡透仍挹干,先展 钵底苗浆,再收杵上苗浆……。然后令孩 子向明,左手拈起苗丸,塞入鼻孔,男左 女右……。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消灭天花(1980年)
Prophylactic infection by variolation to prevent smallpox in ancient China
人痘接种 (variolation)的
正式记载,最早见于明朝 隆庆年间 (1567~1572 )。 当时的诊所已设有专门的 痘科和种痘师。
Sixty million died in the epidemic of smallpox in Europe in 18 century
smallpox SARS
mortality: 30 % mortality: 4 ~ 6 %
-1157年 -490年 公元 48年
500年 1000年 1500年 1600年 1700年 1800年 1900年 2000年
康熙:庭训格言(1689年)
国初,人多畏种痘、至朕得种痘方, 诸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四十九旗…… 俱命种痘,凡所种者皆得善愈。尝记,初 种豆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 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Voltare, 1694-1778)在他 著名的著作《哲学通讯》中说:
The vaccination with cowpox in Europe in nineteen century
An example for evaluation of cowpox vaccination
Victims of smallpox
during the
Prussian-France
现代免疫学基础及进展
第二讲 免疫细胞
焦志军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检验科主任兼中心实验室主任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An Overview
1
History perspective: Immun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Violent infectious diseases as disasters for mankind: yellow fever, plaque, cholera, smallpox, flu
* wood engraving, L’Illustration, 2 9:836, 1885
Dr. Robert Koch discovered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by which Calmette-Guerin vaccine was developed for prevention of Tuberculosis
明朝隆庆年间正式记 载人痘接种(1567年)
人痘接种传入欧洲(1721年) Jenner 首次实施牛痘人体接种(1796年)
牛痘接种传入中国(1804年)
最后一例天花患者在索马里治(1980年)
Dr. Louice Pasteur watching Joseph Meister receive the rabies vaccine*
“我听说100年来中国人一直有此习惯 (指人痘接种),这是被认为世界上最聪 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作出的伟大先例 和榜样。……倘若我们在法国曾实施种痘, 也许会挽救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牛痘接种 (vaccination with cowpox)
Edward Jenner (1749-1823)
James Philips was the first case vaccinated with cowpox by Dr. Edward Jenner on May 14, 1796
埃及法老感染天花 古希腊和古罗马发生天花
天花自交趾(越南)传入中国
罗马帝国天花大规模流行
非洲、欧洲、美洲天花流行
明清天花流行,人痘接种
埃及法老Ramses V 木乃伊
明朝隆庆年间正式记载人痘接种(1567年) 康熙论人痘种痘(1681年) 人痘接种传入欧洲(1721年) 琴纳首次实施牛痘人体接种(1796年) 牛痘接种传入中国(1804年) 最后一例天花患者在索马里治愈(1976年)
War in 1870
France army : 23 400
(no smallpox vaccination)
Prussian army : 278
(with smallpox vaccination)
-1000年 公元
1500年 1600年 1700年 1800年 1900年 2000年
埃及法老感染天花 Ali (天花感染的最早记录MM)aaoawlin 汉朝时天花(虏疮)自 交趾(越南)传入中国
Dr. Paul Ehrlich in study on diphtheria vaccine
Should Dr. H. Mahler, Director-General of WHO in 1980, thank Emperor Kang-Xi?
In eradication of smallpox, either variolation or vaccination with cowpox depends on “combat poison with poison”, an excellent idea originally came from ancient China. This is an example that the idea with creativity would be a motive force to push science forward.
A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vaccination in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opened an era for immunology develop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