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的母亲》导学案 飘红剑客

合集下载

《我的母亲》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的母亲》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的母亲》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桥巩镇初级中学梁琳琳教学目的: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重点难点: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穈先生()庶祖母()女红()绰号()摹画()抽屉()眼翳病()2.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B.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分。

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4、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

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

安徽绩溪人。

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

其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诗集《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

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

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

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

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

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预习课文整体感知1、①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②母亲在我人生中充当什么角色?2、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的内容。

3、本文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4、课文表达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5、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6、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7、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精读品析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我的母亲》教案 (导学案 )

《我的母亲》教案 (导学案 )

《我的母亲》教案(导学案)(学生版与教师版)【学习目标】1.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整体感知】本文选自《胡适自传》,体裁是传记。

文中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了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管理和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现出母亲的优秀品质,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的'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合作探究】1. 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2. 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学习小结】: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和母亲,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的性格特征。

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作业】:收集一些关于母亲或母爱的格言吧!看谁收集的多!【作品人物】胡适(1891~1962),近代思想家,现代诗人、学者,提倡白话文。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

《我的母亲》导学案

《我的母亲》导学案

《我的母亲》导学案一、文本解读《我的母亲》是新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讲。

作者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

原文选自《胡适自传》,是《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体裁是一篇传记。

记叙的是作者中年时回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经历,表现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宽容隐忍、仁慈温和而又很有刚气的优秀品质,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突出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敬爱之情。

学习这篇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

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

这篇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学情分析:正处在成长逆反期的学生们对父母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学习本文要使学生们体会作者与母亲的深厚感情,领悟“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种深切的情怀。

二、学习目标学会概括事,体会这些具体事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

2揣摩语言,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教学时:二时三、学生自主学习.反复朗读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借助工具书或在小组内寻求解决。

2.搜集有关“母爱”的、诗句、歌曲以及胡适的和有关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3.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4.为母亲做一事,可从以下提议中选一去做,做后写下感受。

A、为母亲洗一次脚B、为母亲梳一次头、为母亲做一顿早餐D、与母亲做一次深情拥抱四、自学成果展示.字词展示(各组派代表将本组认为重点的字词展示到黑板上,并解说)字音:文绉绉zhòu绰号huò庶祖母shù吹笙shēng眼翳ì词义:广漠宽恕文绉绉面红耳赤侮辱2.材料展示(理解母爱)将所搜集的关于母爱的材料和胡适的材料分组展示,其他组进行补充。

教师补充: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绩溪县中屯人。

父亲是农民。

17岁,她嫁给49岁做官的胡传做填房,成了几个孩子的后母。

《我的母亲》导学案

《我的母亲》导学案

《我的母亲》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感情。

2、学会概括事件,体会这些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

2、揣摩语言,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二、学习重点:本课的生字新词,用细节刻画人物。

三、旧知回顾:1、写出两句关于“母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一条关于“母爱”的格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家、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

原名________,浙江绍兴人。

《藤野先生》与《》都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4、解释下列字词,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畸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匿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瞥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诘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杳无消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油光可鉴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恶痛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自主学习1、反复朗读课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借助工具书或在小组内寻求解决。

字音:文绉绉()绰号()庶祖母()吹笙()眼翳()词义:广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宽恕: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绉绉:_____________________侮辱: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红耳赤: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诗句、歌曲以及胡适的文章和有关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我的母亲》课堂活动导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我的母亲》课堂活动导学案 苏教版

课堂随笔:课堂随笔【反馈练习】1.注音写字。

瞥.()见歉疚.()万lài ()俱寂 zhǎn()转反侧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

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

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

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

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

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

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

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

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

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2.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清算”一词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3.文中描写母亲的语言只有3个字:“打得好”,请你揣摩出当时母亲说这句话的心情。

4.结合上文,阅读胡适的《我的母亲》片段,对两位母亲的教育方法作出简要评价。

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我的母亲》导学案

《我的母亲》导学案

我的母亲导学案一、引言本篇文章是为了纪念我亲爱的母亲,她是我的精神支柱和依靠。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向全世界展示我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对你有所启发,同时也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母亲对我们的重要性。

二、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一个敬业爱家的普普通通的女性。

她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从小就学习勤奋,打工赚钱为家里减轻负担。

从小她就教育我做人要诚实守信,知足常乐,助人为乐,不作恶事。

这些都是我被母亲教育的关键点。

我的母亲是一个勤劳、智慧、坚强、热心肠的人,她努力工作支撑家庭,同时也很关心家庭成员的生活,如照顾我父亲的饮食、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等。

她常常为了家人不惜离开亲人、冒险出门打工赚钱,只为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我的母亲非常慷慨,不仅把爱心献给家人,还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邻居、街坊、朋友……每次她所帮助的人都让我感到她的高尚品质,她总是乐于接受别人的请求,给予他们帮助。

她这种爱心是值得称赞和推崇的。

三、母亲的教育我从小接受母亲的精神教育和生活教育。

她告诉我人生道路可能会处处面临艰辛和挑战,但是不论何时,都要坚强、乐观,永远不要丧失信心和希望。

她说道:“做事才能找到乐趣,每一个辛酸都是前进路上的成长历程。

”我的母亲还教我不断摆正自己的态度,做事待人只有用心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支持,同时她也提醒我要有一个好心态,要给身边的人带来好的影响,而不是产生负面情绪。

四、结语我的母亲不仅给我教育上的启示,也给了我无限的支持和关爱。

她的坚持教育和言传身教,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她用她身上磨练出来的品格和智慧,教导我未来的路要走得开阔和明亮。

我衷心感激我的母亲,感谢她的辛勤付出和爱心关怀。

我相信,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我也愿意做一个好的孩子,为我的母亲付出和回报。

因此,我爱我的母亲,我要用我的行动和表现,为她创造光辉的生活,成为她最为骄傲的儿子。

《我的母亲》导学案

《我的母亲》导学案

《我的母亲》导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通过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把握人物形象。

3.训练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和重点语段;培养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语言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三、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老舍,原名,字舍予,北京人。

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

满族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话剧、《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这篇散文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

老舍自幼丧父,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

老母病逝于1942年夏季的北平。

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

拖了半年,才在家信里透露。

12月26日收到家信,这时,母亲去世已一年了。

本文便是为纪念母亲而写的。

2、生字词汇(查阅词典,把文中不会读的字词注上拼音)怀揣()敷衍()搓()土困窘()殷()勤刮痧()庚()子筹()划撑()持逆()子惦()念嘱()咐()四、整体感知课文:默读课文,思考(1)全文写到了发生在母亲及“儿子”身上的哪些事情?第1—2自然段:第3—6自然段第7—10自然段:第11—12自然段:第13—14自然段:第15—16自然段:第17自然段:(2)全文是按顺序写的五、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一)从老舍的笔触中感觉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请用下面句式回答这个问题)从第8自然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个的人,相关语句如从第10自然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个的人,相关语句如从第11自然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个的人,相关语句如从第12自然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个的人,相关语句如从第13-14自然段可以看出母亲,相关事件如(二)母亲对“我”的人生着怎样的影响?母亲对我进行了什么样的“生命教育”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舐犊之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与热爱,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我的母亲》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的母亲》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的母亲》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内容。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联系生活体验,通过阅读拓展材料,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学习重点:通过叙述典型事例,表现母亲品性学习难点:品味语句,把握语体特点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胡适(1891~1962),原名(),字( )。

安徽绩溪人,学者。

14岁到上海求学。

1910年赴美留学。

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

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7月回国。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

他还是新诗的倡议者和实践者。

2.文体、背景介绍(参照同步)3.解释词语文绉绉(zhōu zhōu):佃(diàn)户:轻薄:仁慈:质问:管束:广漠:宽恕:(二)初读感知课文具体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试用“从事中,说明母亲是一个___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评价母亲的形象。

)例如:“母亲是一个对我管教深细而严格的人”/“母亲是一个容忍善良、仁慈温和又很有刚气的人”二、合作探究(一)研读赏析1、朗读,思考:文中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2、品读,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如何呢?从哪可以看出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的看法(同学各抒己见,)3、品味关键语词,掌握自传的语体特点:请同学们结合语境,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⑴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

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⑵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⑶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二)展示交流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1、阅读关于母爱的材料(指名由同学朗读)◆一个猎人追杀一只藏羚羊,眼看走投无路时,这只藏羚羊突然不在奔跑,而是面对猎人跪下了,猎人感到奇怪,但未动恻隐之心,举枪打死了羚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母亲》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

2.通过合作式和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学习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的方法。

二、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查氏(zhā )瞥见(piē )巡阅(xún )惺忪(Xīng sōng )呜咽(yè)女红(gōng )辗转反侧(Zhǎn zhuǎn )歉疚(jiù)万籁俱寂(lài )2、解释词义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娓娓动听:健谈而且感人。

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也泛指指导有方。

饮泣吞声:泪流入口,哭不出声。

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公开发泄。

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翻来覆去不能人睡。

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也没有。

惺忪:因刚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3、填空:邹韬奋(1895-1944),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

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

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自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

著有《萍踪忆语》,文笔朴质,情文并茂。

三、学习指导:(一)、整体感知:文章的段落层次是什么?答:1、.(1-2)交待母亲姓氏和早逝2、(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主体)3、(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的年轻,概况母亲的良好品质(二)合作学习1、作者选取母亲生前的几个闪光片断来塑造母亲的形象?请同学们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母亲背我元宵赏灯;读小说热泪涌流;儿子受罚母亲流泪;灯下熬夜为儿做鞋2 读了这些片段,你看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请试着填空)我读了_________看到了一位_________的母亲答:读了母亲背我元宵赏灯,我看到了一位慈爱、美丽、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 的母亲。

读了讲述小说热泪涌流,我看到了一位善良多情有文化…… 的母亲。

读了儿子受罚母亲流泪,我看到了一位既慈爱又识大体、怜惜、疼爱子女…… 的母亲。

读了灯下熬夜为儿做鞋,我看到了一位辛苦、勤劳能干…… 的母亲。

3.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是一位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儿女身上,为家庭奉献了一生,有一定的文化和丰富情感的善良识大体的旧式普通女人。

她懂得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具有可爱性格和能干的才具,同时,在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

这是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

4、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抒发了对母亲的感念、理解歉疚、感恩,痛惜之情(三)写法探究:文章采取了什么写法?请做一些探究。

答:本文采用了截取法,即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

母亲一生可歌可泣的事是很多的,但作者只精选了四个闪光的片段来塑造母亲的形象。

这四个片段虽然很普通,但在作者童年的记忆中,是闪光的,是难忘的。

母亲的“可爱的性格”,表现在她的慈爱、感情丰富。

“努力的精神”,表现在她亲手为子女做衣服鞋袜,而且时常收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时常忙到深夜。

“能干的才具”,表现在她能读小说,故事讲得娓娓动听,什么针线活都能做。

作者精选这些典型材料,表现了母亲普通而伟大的形象,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四)、课堂总结:1、填空:事件母亲的形象我的认识母亲背我元宵赏灯——美丽、慈爱——初识母爱读小说热泪涌流——善良、多情——富有才能和同情心儿子受罚母亲流泪——痛苦、无助——感念、理解灯下熬夜为儿做鞋——劳苦、能干——歉疚、感恩2、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答: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四个生活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的性格和能干才具,描绘了一位美丽、慈爱、善良、多情、痛苦、无助、劳苦、能干的母亲。

抒发了对母亲的感念、理解歉疚、感恩,痛惜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亲情和思念,也体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四、当堂训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影憧.憧()娓娓.动听()万籁.俱寂()唏唏嘘..嘘()辗.转()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两组是( )A聚精会神斩钉截铁一文不值源源不竭B熊熊燃烧坎坷人生出人头地为非作歹C温故知新专心致志迎刃而解奇耻大辱D鸦鹊无声蒙怨受屈学海无崖可歌可泣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⑪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

蹑手蹑脚:⑫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

饮泣吞声:⑬这时万籁俱寂....,只听见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万籁俱寂:4下列加点的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1)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2)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

(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揣摩语言,学习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至高无上的母爱。

2.学会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3.在记叙描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的写法二、学习指导:(一)细节描写1、请同学们阅读3----6自然段,在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深深的母爱的同时,用笔画出文中的细节,说说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细节1. 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松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

作用: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写出了母亲的慈爱、美丽。

使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细节 2. 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作用:这个细节真实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同时,也表现了对孩子的教育注重“以情动人”,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细节描写作用是什么?(总结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细致真切的细节描写能够具体细致的描写人物、惟妙惟肖的刻画心理,还可以渲染气氛,使文章文字优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二)、议论抒情:请同学们再次读3----6自然段,在文中画出议论句子,讨论回答下面问题。

1.看到“我”因背书不熟被父亲严打,母亲心里非常痛苦,但为什么勉强还要说“打得好”?答: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粗暴的方法以此让儿子“上进”,作为母亲,更因传统的教育观念、家庭观念的束缚,虽然看到儿子挨打心疼,但又认为儿子若学不好,就没有出路,所以作者也说,母亲哭是爱她的儿子,说来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家长心里根深蒂固,所以他的父亲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以此让儿子“上进”,作为母亲,更因传统的教育观念、家庭观念的束缚,虽然看到儿子挨打心疼,但又认为儿子若学不好,就没有出路,所以作者也说,母亲哭是爱她的儿子,说“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里面含有非常矛盾的因素。

2.议论的句子是什么?答: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3.上面议论的句子的作用是什么?答:揭示了母亲痛苦而又矛盾的内心世界:既心疼儿子,又希望儿子上进,内心是痛苦的,矛盾的,话语是违心的。

包含着母亲对儿子的几多期待。

进一步体现了母亲的子女的爱。

4.课文中还有哪些议论,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答:5、课文中在叙述事例后,用了大量的“现在追想、现在想来、如今想起”等词语,为什么?答:文章用较多的笔墨写我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对母爱的深刻理解,引发读者和作者思想上的共鸣。

6、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穿插议论,有什么作用?答:画龙点睛。

或分析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或评价叙写内容,或拓展主题。

特别是结尾,全用议论,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和谴责。

(三)关键词语:请同学们再一次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蕴含的作者深情的句子或词语,同桌互相讨论,说说你如何理解?1、文章开头说,“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说明了什么?答:说明母亲没有丝毫的社会地位,这是母亲的悲剧,更是旧中国广大妇女的悲剧。

2、“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中“就”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表现了对母亲不幸早逝的痛悼,暗含着对旧社会吞没女性的揭露。

3、怎样理解母亲“蹑手蹑脚”地到我的床前看了我好几次?答: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到元宵节乐趣,又不愿惊醒自己的孩子,爱子之殷之细,令人感动。

4、我眼巴巴地望着她的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

答:写出了母亲为儿子辛勤的劳碌着,表达了我的感激之情。

5、看着母亲深夜还在为我做鞋,我觉得很对不起母亲,但为什么不敢说出来?答:怕说出来后,母亲不允许我再陪下去,愈是不敢说出,就愈是显得真诚执著。

6、文章结尾写道“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中“才”字呼应开头哪一句?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答:与开头的“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中“就”字相呼应。

表现出我对母亲无限的痛惜之情。

三、课堂总结:本文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在记叙描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的写法来表达至高无上的母爱,感人至深。

四、课外阅读:父亲不写信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

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

②父亲是个民办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

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

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

“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

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

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

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

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

③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

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

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

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

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

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

”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

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

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

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

”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