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基础知识共135页
医学基础知识--预防医学

总结词:慢性病综合防控需要多 部门合作和社会共同参与,通过 改善生活方式和提供规范治疗, 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1. 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卫生、 教育、体育、财政等部门联合制 定慢性病防控政策和规划。
3. 提供规范治疗服务:建立慢性 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基层医 疗机构诊疗水平,确保患者得到 及时、有效的治疗。
3. 提供戒烟帮助:设 立戒烟热线、提供戒 烟药物和心理咨询等 ,为吸烟者提供帮助 和支持。
案例二:疫苗接种计划的实施
01
02
总结词:疫苗接种是预 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成功的疫苗接种计划需 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和有效推广。
详细描述
03
04
05
1. 制定疫苗接种计划: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 策略,制定针对不同年 龄段和人群的疫苗接种 计划,确保覆盖所有高 风险人群。
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传染病流行
全球范围内,新发和再次发生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如COVID-19 、埃博拉出血热等,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挑战。
营养不良
在部分国家和地区,营养不良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包括儿童 营养不良、微量营养素缺乏等。
疫苗接种不足
全球范围内,疫苗接种率存在不均衡现象,一些地区和国家疫苗 接种率较低,导致一些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生。
为、提供医疗保障等手段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传染病与流行病
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类疾病,病原体可包括病毒、细菌 和其他微生物等。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接 触传播等。
流行病的防控措施
流行病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隔离患者、追踪接触者、加强消毒 和个人防护等。
VS
完整版)预防医学知识点

完整版)预防医学知识点1.健康促进是指协调人类环境的战略,通过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全过程,规定了个体与社会对健康各自应担负的责任。
2.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又称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是由于地球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
4.公害是由人为原因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而引起对居民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生态破坏。
5.公害病是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
6.介水传染病是指机体通过饮用或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者食用被该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也称为水性传染病。
7.地方性氟病是生活在高氟区的居民通过食物、饮水及空气等介质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发生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
8.碘缺乏病是指机体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因碘长期摄入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症,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
9.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较慢,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10.条件氨基酸是指半胱氨酸和酪氨酸等可减少人体对某些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氨基酸。
11.非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自身可以合成并满足机体需要的其余九种氨基酸。
12.蛋白质生物价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用被机体利用的蛋白质量与消化吸收的食物蛋白质量的比值的100倍表示。
生物价越高,表明蛋白质被机体利用效率越高。
13.蛋白质互补作用是指混合食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蛋白质,其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达到较好的比例,从而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的作用。
14.必需脂肪酸EFA是指人体必须从食物中摄入,因为自身无法合成的脂肪酸。
目前认为n-6系列的亚油酸和n-3系列的α亚麻酸是人体必需的两种脂肪酸,前者可以在体内转变为花生四烯酸,后者可以在体内转变为20碳五稀酸EPA和22碳六烯酸DHA。
医学基础知识—第五节课——预防医学

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
病因预防
临床前期 预防
临床预防
三级预防策略
I级预防 亦称病因预防,是针对致病因素采取 的预防措施,使健康人免受致病因素的危害。
II级预防 亦称临床前期预防, 即在疾病的临 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 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III级预防 即临床预防,对已患病的病人采取 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 并发症,防止病残,使之早日康复。
预防级别 开始时间
I 级预防
发病前期 (无病期)
II 级预防
疾病早期 (先兆期)
III 级预 疾病后期(临床
防 期或康复期)
疾病的三级预防
对象
干预措施
目标
特定易感人群
健康促进、特别保护 减少或控制疾病发生 (疫苗等) (可降低发病率)
无明显临床症状的 早期病人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恢复健康降低病死率
(一)经呼吸道吸收
肺是呼吸道中主要的吸收器官,以肺泡吸收为主 • 主要吸收气体、小颗粒气溶胶和脂水分配系数较高
的物质 • 不经过肝脏的生物转化,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分布全
身 • 主要通过简单扩散方式吸收
(一)经呼吸道吸收
一般通过呼吸道途径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吸收快的是 气体、小颗粒气溶胶以及脂/水分配系数较高的物质。
少数毒物进入体内经过生物转化可致毒性增强,这种 现象称之为代谢活化。
化学物(低毒性) 中间产物(毒性) 产物(高毒)
明确诊断的病人 一切治疗和康复手段
尽量减少伤残, 提高生存质量
6
预防策略的实施原则
疾病类型不同,三级预防策略有所不同。 对于多数疾病,不论其病因是否明确,都应强调第一 级预防; 对于病因明确的传染病、职业性疾病、医源性疾病, 应积极实施第一级预防; 对于多因素的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 病、恶性肿瘤,在实施第一级预防的同时,还应兼顾 第二级预防和第三级预防; 对于病因和危险因素未明且难以察觉的疾病,在实施 第三级预防的同时,应积极研究早期检测的方法和技 术。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致力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传播以及促进人群的健康。
这门学科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到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等应用学科,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保护和增进人类的健康。
一、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它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影响因素以及预防控制策略。
通过对疾病的发生频率、时间、地点和人群特征的分析,流行病学可以揭示疾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流行病学专家通过对病例的追踪、调查和分析,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感染人群的特征以及疫情的发展趋势,从而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措施,如社交距离、佩戴口罩、大规模检测和隔离等。
二、卫生统计学卫生统计学是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医疗卫生领域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
它为预防医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通过卫生统计学,我们可以对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估预防措施的效果,进行疾病的预测和预警。
例如,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找出与高血压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
三、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提出预防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影响的措施。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物理因素(如噪声、辐射)和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都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环境卫生学通过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的监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保护人群免受环境污染的危害。
四、职业卫生学职业卫生学是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人群健康关系的学科。
它旨在识别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采取预防措施,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在各种工作场所中,劳动者可能会接触到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有害因素,如粉尘、噪声、高温、有毒气体等。
预防医学整理复习资料

预防医学整理复习资料预防医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探索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方法和策略的学科。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复习预防医学知识,我整理了以下资料,包括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疾病的分类、预防医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等。
一、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预防医学是指通过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保护和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三个层次的预防,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通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环境改善等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是指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防止疾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三级预防是指通过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减轻疾病的后遗症和残疾。
二、疾病的分类疾病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病因分类,可以分为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环境性疾病和社会性疾病等。
按照发病机制分类,可以分为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等。
按照疾病的流行特点分类,可以分为流行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等。
三、预防医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预防医学的主要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优先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预防医学应该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进行干预,全面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系统性原则是指预防医学应该建立健全的预防医学体系,包括疾病监测、健康教育、疫苗接种、健康检查和健康管理等。
优先性原则是指预防医学应该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优先实施。
综合性原则是指预防医学应该与其他学科和部门进行合作,共同开展预防工作。
预防医学的主要方法包括健康教育、疫苗接种、健康检查和健康管理等。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传播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和改善健康环境,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疫苗接种是指通过注射疫苗,使人体产生免疫力,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健康检查是指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早期发现疾病的存在和发展趋势,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
健康管理是指通过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定期随访和健康干预,提供个体化的健康服务,促进人群的健康发展。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

2008-1-19
16
Maslow需要层次理论
2008-1-19
17
2008-1-19
18
几个国家慢性病死亡率变化曲线
1/10万 800
美国
600
澳大利亚
400
中国
20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08-1-19
19
1985 1995 1989 1998
2008-1-19
临床医学 个体为主 患者
研究重点 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 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群健康的关系
诊断和治疗
对策
预防疾病
治疗疾病
2008-1-19
6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
预防医学属于学科范畴 公共卫生更强调实践 公共卫生的实质是一种公共政策
政府起关键性作用 是一个社会问题,强调社区的广泛参与 非单纯技术问题,但需要高素质的公共卫生队伍
全国HIV/AIDS流行区域 1985-2005年全国报告HIV感染者按年份分布 (2005年报告数降低,因2004年开展了大筛查)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85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8-1-19
8
公共卫生 Public health
U. S. 未来公共卫生研究委员会(1988) 是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努力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它与
许多学科有关,其中以流行病学作为核心学科。
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吴仪(2003) 是指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
第三章 预防医学的基础知识

社区的特点: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 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二、社区公共卫生的原则 以健康为中心 以人群为对象 以需求为导向
以多部门合作 人人参与
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 健康教育 ✓ 预防接种 ✓ 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 ✓ 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 ✓ 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等
四、职业病的管理
✓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 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 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预防医学(第7版)
案例:
尸检发现:这位病人的血胆固醇高达9.2mmol/l (正常值2.96.0mmol/l),心脏的左总和前降支有大块血栓。
据家人介绍:该病人近几年体重持续增加,吸烟量也越来越多,但其它 方面看起来倒挺健康。他的兄弟姐妹也较为健康,但两个姐姐正在治疗高胆 固醇血症,而病人的父亲和叔叔均早死于无预兆的心脏病。该病人成年后只 看过三次医生,主要是为了治疗因间断性的慢跑所致的关节损伤,在医生的 记录中只注明了关节损伤,但未提及病人的吸烟史、家族史、饮食习惯及体 力活动较少等问题,病史中无有关病人血胆固醇水平的记录。
✓ 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处理,预后康复效果较好。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 特殊治疗方法,发现意晩,疗效也愈差。
✓ 重在预防,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
谢谢观看
第三章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

4
0~6岁儿童健康 管理服务
8
2型糖尿病患者 健康管理服务
传染病及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 报告和处理服 务
第三节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四、职业病的管理
分为10大类115个病种
包括:1、尘肺13种;2、职业性放 射性疾病11种;3、职业中毒56种; 4、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5、生 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6、职业性 皮肤病8种;7、职业性眼病3种;8、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9、职 业性肿瘤8种;10、其他职业病5种, 其中包括化学灼伤等工伤事故。
冠心病危险因素:
04
第六节 脑卒中
定义:一组发病急骤的脑血管病,又称急性脑血 管病。脑卒中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和脑 梗死。
脑梗死:也称缺血性脑卒中,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
,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 损。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
脑梗死临床特征:
第五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分5型:1、无症状性
心肌缺血;2、心绞痛;3、
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
5、猝死。
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
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
梗死、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猝死】 、慢性冠脉病
【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
01
正常的心绞痛、无症状性心
03
肌缺血、缺血性心力衰竭
三、健康决定因素
1、社会经济环境 2、物质环境 3、个人因素 4、卫生服务
二、预防医学的学科体系
1、流行病学 2、医学统计学 3、环境卫生科学 4、社会与行为科学 5、卫生管理学(环境卫生、职业卫生、食品卫生、卫生毒理学、 卫生微生物学、卫生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