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丰碑》
语文教案-《丰碑》(通用16篇)

语文教案-《丰碑》(通用16篇)-《丰碑》篇1第22 课《丰碑》一、教学要求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丰碑”的含义。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质疑。
学生有可能提:“丰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作题呢?师:是呀,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作题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
读的时候,再想想,看看自己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二)、学生对课文充分质疑。
学生大致有以下三个大问题不明白:1、将军为何向军需处长敬军礼?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3、为何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那还会属于谁呢?”(三)、探讨第一个问题:课文为何以“丰碑”为题?(含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问题)1、请一生读第13自然段。
师:“晶莹”是什么意思?“晶莹的丰碑”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它把什么比作什么?那么,这座晶莹的丰碑就是指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与晶莹的丰碑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2、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与晶莹的丰碑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生可能会说两方面相似:⑴、颜色;⑵、外形。
还有哪些方面相似呢?师引导学生体会在精神上更相似。
①、同学们,是什么原因使军需处长冻死了呢?生的回答有两种可能:a、天气冷使他冻死。
b、衣服让给了别人,使他冻死。
②、军需处长知不知道在这样的大冷天,穿得单薄是会被冻死的?知道会被冻死,还要把衣服让给了别人?同学们,此时,你最感动的什么?③、同学们,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神态是怎样的?同学们,在这个地方你有问题吗?想象理解:夹着烟,显得很悠闲。
《丰碑》课文主要内容

《丰碑》课文主要内容《丰碑》课文主要内容《丰碑》讲述的是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位军需处长因穿着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颂了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丰碑》课文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丰碑主要内容《丰碑》讲述的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一个寒冷的冬天,队伍在冰天雪地中行进,军需处长把棉衣全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云中山冻死了。
歌颂了红军战士们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在最后一自然段中,“那声音”表面指的是“沉重的脚步声”,实际上指的是革命队伍中的那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和团结一致的钢铁般的意志。
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这种意志,任何艰难险阻挡不住红军前进的步伐。
将军看到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为了战士们能穿上暖和的衣裳,牺牲了自己,用自己的生命筑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心里很受感动,红军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地前行,一位军长发现自己的军需处长冻死了,是因为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别人,自己身上没有预寒的衣物。
将军震撼了,他相信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伍。
红军在冰天雪地中前行,一位将军发现军需处长因为把棉衣发给了别人,自己没有御寒的衣物,被冻死了,变成了一座丰碑,将军震撼了。
红军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地前行,一位军长发现自己的军需处长冻死了,是因为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别人,自己身上没有预寒的衣物。
将军震撼了,他相信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伍。
将军看到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为了战士们能穿上暖和的衣裳,牺牲了自己,用自己的生命筑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心里很受感动。
《丰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残酷、严峻、丰碑、恶劣、袭击、倚*、湿润、覆盖、晶莹”等。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丰碑》备课教案

《丰碑》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丰碑》的内容。
(2)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点。
(3)通过分析课文,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惜和平的意识。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丰碑》的内容。
(2)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点。
(3)分析课文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2)课文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促进课堂互动。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为例,分析其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丰碑》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丰碑》,巩固所学知识。
3. 调查身边人对课文《丰碑》的了解程度,了解大众对革命先烈的认识和尊重程度,提高自己的历史责任感。
小学语文《丰碑》说课稿

小学语文《丰碑》说课稿一、说教材《丰碑》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
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讲述了长征途中,一位老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里被严寒冻死的事,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位于《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之后。
教学本文除继续训练学生分清详写和略写外,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在充分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学生受到情感上的陶冶;二是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段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所处的位置,针对学生的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2、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衣着等方面详细描写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其中,通过“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军需处长崇高的内心世界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结合投影、录音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通过激情导入、音乐渲染和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自读入境,“披文入情”,美读品味,体悟写法,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除继续运用“分清详略———自读自悟———体情悟法”的学习方法外,着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由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比较、反复诵读、看图等方法,达到“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
在激活学生方面,教师主要运用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适时激励、示范引导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己读书感悟的兴趣。
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读书用脑、注意文题、主动自学、自觉积累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程序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我将本课的教学任务安排在两课时内完成。
《丰碑》课文原文

《丰碑》课文原文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
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
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
等待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有人冻死了。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
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
半截带纸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
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
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狮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溶化成闪烁的泪珠,他的眼睛湿润了。
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
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地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之中。
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丰碑》说课稿

《丰碑》说课稿《丰碑》说课稿1一、教材简析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
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示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同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同学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
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同学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协助同学积累语言。
3培养同学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教法、学法设计1激情范读,整体感知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同学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溢激情的朗读,引发同学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自主学习,重点感悟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
”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同学独立、充沛、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置信息并掌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
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
教学中我让同学找出自身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同学把自身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
《丰碑》说课稿范文

《丰碑》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要说的课程内容是《丰碑》,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丰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其他文学作品并了解了一些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语文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同时这篇作品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丰碑》的主题和内涵,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写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丰碑》,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文化的宝贵,并培养学生的良好价值观和情操。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丰碑》的主题和内涵,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写作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我采用了如下教法:情境导入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学法是:阅读理解法,写作训练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课件和相关的教学素材,以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教材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会通过展示一些世界各地的名人纪念碑的照片,引发学生对于丰碑的思考和好奇。
让学生猜测这些纪念碑代表的意义和历史背景,并引导他们体会到纪念碑的重要性和价值。
环节二、问题导学,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应用已有知识进行解答。
例如:文章的题目《丰碑》,它代表的是什么意思?文章中描述的是哪座城市的丰碑?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互动交流,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故事内容。
环节三、阅读与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开始阅读《丰碑》,并提出一些具体的理解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丰碑课文简介(专业17篇)

丰碑课文简介(专业17篇)课文丰碑的主要内容《丰碑》讲述的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一个寒冷的冬天,队伍在冰天雪地中行进,军需处长把棉衣全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云中山冻死了。
歌颂了红军战士们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在最后一自然段中,“那声音”表面指的是“沉重的脚步声”,实际上指的是革命队伍中的那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和团结一致的钢铁般的意志。
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这种意志,任何艰难险阻挡不住红军前进的步伐。
将军看到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为了战士们能穿上暖和的衣裳,牺牲了自己,用自己的生命筑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心里很受感动,红军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地前行,一位军长发现自己的军需处长冻死了,是因为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别人,自己身上没有预寒的衣物。
将军震撼了,他相信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伍。
红军在冰天雪地中前行,一位将军发现军需处长因为把棉衣发给了别人,自己没有御寒的衣物,被冻死了,变成了一座丰碑,将军震撼了。
红军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地前行,一位军长发现自己的军需处长冻死了,是因为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别人,自己身上没有预寒的衣物。
将军震撼了,他相信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伍。
将军看到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为了战士们能穿上暖和的衣裳,牺牲了自己,用自己的生命筑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心里很受感动。
《丰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残酷、严峻、丰碑、恶劣、袭击、倚某、湿润、覆盖、晶莹”等。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志、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教学难点: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照插图,以自己喜欢的 方式读第七自然段,思考:
1、从军需处长神态的描写中,你体会到 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2、读完这段,你对军需处长产生一种什 么样的感情?
倚靠 镇定 单薄
军 坐着 需 安详 处 破旧 长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以 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倚靠 镇定
单薄
军 坐着 需 安详 处 破旧 长
专门利人
毫不利己
思考: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下 的军 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文中几次描写将军神态变化?你读后有什么 体会?从哪感受到的? 1、当将军听说有人冻死时的神态变化? 2、当将军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时他的神态变化? 3、当无人回答时,他的神态又如何变化? 4、将军得知他要追究责任的军需处长就是眼前的这 位老战士时他的神态变化?
朗读第13自然段, 理解“晶莹”、“丰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