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民族政策常识》主要内容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整理

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1、什么是民族平等?我国的民族平等有那些特征?答: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
特征: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的一致性等特征。
2、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的保护(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3、为什么说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答:因为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论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还是早日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都需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全体国民的和谐相处。
这种和谐实际上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当然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
第二课:民族团结政策1、党和国家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包括哪些?答:民族团结作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2、为什么说“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答:民族团结对多民族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它关乎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发展。
在我们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团结与合作,不仅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国家的统一甚至生存也难以保证。
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
3、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是什么?答: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不仅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初三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与宗教信仰

初三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与宗教信仰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与宗教信仰已成为每一个初三学生应该关注和学习的课题。
本文将从民族政策与宗教信仰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帮助初三学生全面了解相关知识。
一、我国的民族政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主体民族。
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发展,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
首先,我国倡导民族平等,主张民族间的相互尊重与友好互助。
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大众,都应当尊重和保护每个民族的合法权益,不歧视、不压迫任何一个民族,实现真正的平等。
其次,我国鼓励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通过资源、信息和技术的共享,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同时,鼓励各民族之间的宗教、文化习俗与传统艺术的交流,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
此外,我国还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改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加强少数民族教育,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后备人才,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
总的来说,我国的民族政策旨在促进民族的团结、相互尊重和发展。
每个初三学生都应该了解这些政策,为我国的民族团结与发展做出贡献。
二、宗教信仰对于社会的影响宗教信仰在我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了解宗教信仰时,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宗教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信众提供心灵慰藉和道德指导。
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教义和信仰体系,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和人生指导。
在人们遇到困难和痛苦时,宗教信仰能够给予他们力量和支持。
其次,宗教信仰也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宗教能够团结信徒,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宗教组织也通常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弱势群体提供援助和帮助。
然而,我们也要正确看待宗教信仰对社会的影响。
在过去的历史中,宗教信仰也曾经被滥用和误导,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冲突。
民族政策常识

朝阳市《民族政策常识》真题复习指南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两个总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都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的主要内容:(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国民族平我等的特征:我国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国家为什么强调发达地区应当继续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这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那个方面?(1)是为消除历史、地理等原因造成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2)帮助一切民族实现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第二课,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团结的含义: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和谐相处。
它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另一个总原则。
民族团结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是什么?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2003年10月2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北川羌族自治县。
第三课,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创造性地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考民族常识

中考民族常识的内容:
1.民族常识概述:民族常识包括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在中考中,民族常识通常作为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的一个考点,对于考生了解国情、认识民族问题、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其中包含了汉族和众多少数民族。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是指各民族在历史、文化、地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同时又有着共同的民族认同和情感纽带。
在中考中,考生需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解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贡献和作用。
3.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包括饮食、服饰、节庆、礼仪等方面。
在中考中,考生需要了解一些常见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理解其文化内涵和特点。
例如,蒙古族的摔跤比赛、维吾尔族的舞蹈、傣族的泼水节等。
4.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古迹遗址等方面。
在中考中,考生需要了解一些常见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理解其价值和意义。
例如,藏族的布达拉宫、彝族的火把节、回族的清真寺等。
5.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旨在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尊严,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在中考中,考生需要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等,理解这些政策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
民族政策常识

九年级民族政策常识复习摘要1、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2、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什么?3、怎样理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既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是什么?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什么?6、什么是民族关系上的“三个离不开”?7、我国宪法对维护民族团结是怎样规定的?8、为什么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青少年怎么做?9、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重要意义?怎样才能实现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10、西部人在在西部大开发中怎么做?11、党和政府为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做了哪些重大举措?举出两例。
12、为什么说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的问题,又是重大的政治问题?13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哪些历史机遇?我们中学生能够为本地区的发展做些什么?14、怎样理解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5、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请例举我国的5个民族自治区的名称16、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17、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18、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一般的省、市、县有哪些区别?1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哪些优越性?20、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是什么?21、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22、民族风俗习惯产生的原因有哪些?23、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特点?24、我国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有哪些?25、怎样区分宗教与民族?26、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及邪教的区别?27、我国主要的宗教有哪些?28、我国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29、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30、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怎样贯彻国家的宗教政策?。
中考政治《民族政策常识》知识复习

中考政治《民族政策常识》知识复习《民族政策常识》知识点第⼀课我国是统⼀的多民族国家1、我们的祖国是⼀个统⼀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民族。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杂居、⼩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少数民族⼈⼝虽少,但分布很⼴。
3、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般特点是什么:地域⼴⼤,⼈⼝较少;⼤都位于祖国边疆,物产资源丰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4、民族的语⾔⽂字:在55个少数民族中,回族、满族同汉族使⽤同⼀的汉语,有53个民族使⽤本民族的语⾔。
有⽂字的民族21个,共使⽤27种⽂字。
民族之间互通语⾔的情况⼗分普遍。
5、公元前221年,中国建⽴第⼀个统⼀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6、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和局部分裂,但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第⼆课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1、在中华⼈民共和国成⽴前,民族间是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化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2、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1949年中华⼈民共和国的建⽴,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
在中华⼈民共和国统⼀的民族⼤家庭内,各民族在⼀切权利完全平等的基础上,⾃愿地联合和团结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什么: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
4、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5、我国的民族政策有什么好处: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
6、怎样实现民族平等:为了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民族⼀律平等的权利不仅在政治上得到保障,⽽且在经济和社会⽣活的⼀切⽅⾯都得到落实,党和国家采取了许多特殊的政策和措施。
少数民族参与⾏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受到特殊保障,适当照顾少数民族⼈民代表在各级⼈民代表⼤会中代表的⽐率。
九年级民族政策常识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民族政策常识知识点整理每一课: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我国民族的概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有56个民族,其中有55个少数民族。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在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
3、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一般的特点是:地域广大,人口较少;大都位于祖国的边疆地区,物产资源比较丰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4、在我国,汉族、回族、满族都有使用汉语。
5、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6、民族的基本特点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的共同体。
第二课: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
2、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的根本目标和长期任务的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3、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是什么?答: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4、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什么?答: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5、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伸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6、民族平等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
7、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各民族平等的权利和地位)8、我国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答:是少数民族以平等的地位和汉族人民一起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9、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答:是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
10落实民族平等政策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答: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11、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
民族政策常识.

4
(二)民族团结政策
1、民族团结的含义。(能力自测P108) 答:民族团结是指…… 2、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为核心,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 3、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民族 内部的团结。其实质是各民族中的无产阶级和劳动 人民的团结。(能力自测P108) 4、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含义)。 (能 力自测P108-109) 答: (1)(2)(3)(4)
民族政策常识
1
目录
民族平等政策 民族团结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2
㈠民族平等政策
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的含义。(能力自 测P107) 答: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 2、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解决民族问 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3、民族平等的含义。(能力自测P107) 答:民族平等是指…… 4、民族平等政策包括的内容。(能力自测 P107-108) 答: (1)(2)(3)(4)
16
7、民族平等的意义。(为什么)(重要性) 答:①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 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②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 重要保证。 ③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内民族 关系的状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而民族平等又是 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因为,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不论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安居 乐业,还是早日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都需要整 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全体人民的和谐相处。这种和谐 实际上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当然离不开各个民族的 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民族政策常识》主要内容(注:每课的课题共同构成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1、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2、民族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3、什么叫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谷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4、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5、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6、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因为,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论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还是早日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都需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全体国民的和谐相处。
这种和谐实际上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当然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
)民族平等政策的地位:它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7、民族平等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8、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代表,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也至少有1名代表,这说明“各民族一律平等”9、国家强调发达地区应当继续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如对汶川、舟曲的对口支援)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哪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10、保障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也是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11、民族平等政策的核心内容: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第二课:民族团结政策1、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另一个总原则2、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团结为核心,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3、民族团结的含义: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4、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的主要内容(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民族内容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5、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
民族团结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6、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不仅推进了本民族的发展,而且促进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7、“三个离不开”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汶川地震救援与灾后重建体现了三个离不开)8、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民族团结的时代特征9、民族团结政策的地位:它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10、国家维护民族团结采取的措施: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表彰活动;妥善处置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和问题。
11、为什么说“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这个道理是被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的。
在我们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团结与合作,不仅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国家的统一甚至生存也难以保障。
12、各民族共同繁荣(1)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①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帮助相结合的原则。
②组织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
③坚持因地制宜与优先照顾相结合的原则。
(2)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举措:①国家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措施,帮助、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
②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③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还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④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科技教育,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是消除各民族间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有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基本保证;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中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课: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民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3、什么叫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4、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5、我国设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
6、我的自治区有5个,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7、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总面积为617万多平方公里,占全面总面积的64.3%,总人口1.6亿。
8、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1)有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有机结合起来。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9、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2)设立自治机关(3)行使自治权10、行使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11、每个自治区分别是以那一个民族的聚居地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12、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
历史和现实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民族团结。
第四课:少数民族干部政策1、大力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包括各类专门人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切民族问题的关键,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2、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要积极培养具备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条件的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3、少数民族培养干部的“四化”方针是什么?原则是什么?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德才兼备的原则。
4、国家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刑部的具体政策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1)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人主要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2)普遍且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5、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或原因)(1)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需要(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需要。
(3)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的需要。
第五课: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1、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2、积极为少数民族地区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是党和国家一贯的方针政策。
3、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改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方面4、各民族繁荣是我们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5、国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新时期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主要有:(1)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帮助相结合的原则(2)组织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加强横向经济联系的方针。
(3)坚持因地制宜与优先照顾的政策。
5、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地区满后面貌?一方面,国家要大力帮助,消除各民族经济文化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民族经济自身的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培植自己的“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机制。
6、组织较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
7、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1)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2)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消除各民族发展上的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途径。
(3)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有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4)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基本保证8、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中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9、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7+8)10、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政策与措施:分为:科技事业,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四个方面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事业的政策和措施①重点培训、培养少数民族科技人员②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计划地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或举办民族班③在民族院校增设紧缺专业……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对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政策和措施采取措施,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丰富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扶持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卫生队伍建设;大力扶持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第六课:民族语言文字政策1、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构成工具之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我国有56个民族,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
2、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自由的措施:(1)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2)设立专门的机构(3)为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创造条件。
3、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数量达80种以上,分别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五个语系。
其中有22个少数民族有正式使用的本民族文字,数量达28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