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秀4篇】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秀4篇】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秀4篇】《月光曲》教学反思篇1《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学习要重视积累、朗读和运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可不尊重编者意图。

这篇课文最亮的语用点在于第九段皮鞋匠听到乐曲后产生的联想,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

在此之前,学生对于联想的运用在本册第一单元已有接触,并不陌生,但运用联想来描写音乐、特别是运用联想画面的变化来体现音乐旋律的变化却是第一次接触,所以,课上老师必须以感悟作者运用联想画面变化体现音乐变化这一方法为重难点,运用多种方法加以突破。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与其什么都教但什么都没教会,什么都练但什么都没练成,还不如强调一课一得,通过设置专项训练,追求有效突破,让学生确有所得。

所以,我大胆取舍,遵循语文教学“一课一得”以及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新课标理念,从文本的语言特色出发,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课文,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

能力目标:学习展开联想用画面描写音乐的方法并运用。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为学习展开联想用画面描写音乐的方法并运用。

上课伊始,我引导孩子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月光曲》课后反思6篇

《月光曲》课后反思6篇

《月光曲》课后反思6篇《月光曲》课后反思1整个教学过程把读读、议议、体会、想像、说写当作最基本的手段,配以电教媒体的辅助手段,使教学进行的顺畅,主线突出,重点明确。

同时使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让更多的学生都获得实践和表述的机会,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教案教学过程设计了质疑的教学环节,引出学生学习任务,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最后归纳成三个问题:1、贝多芬给盲姑娘弹了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2、《月光曲》究竟是首怎样的曲子?3、他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其实这三个问题正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于是教师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学习课文,这样避免教学的盲目忙和随意性。

同时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他们有兴趣自已去解决,这样一来整个课堂气氛比较的活跃,学生质疑、自读、自悟,从而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月光曲》课后反思2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我们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前必须精心备课,但检验备课的唯一标准还是课堂,课前无论如何精心设计教案,都不能说备课已经成功,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课前认为自己的课备的很详细,全面,条理清晰,然而课堂却不一定和你想象的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不断反思。

《月光曲》这堂课讲完后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之出,首先就从备课谈起吧。

这篇课文在人教版十一册的第八组课文中,这单元重在让学生走进艺术的天地,感受艺术的魅力。

《月光曲》这课,学生要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

这课有两个突破点:一是从联想中感受月光曲的美妙体会贝多芬的高超技艺,二是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真挚的情感。

在备课时,我是这样想的先从第九自然段的联想画面入手,让学生感受联想的好处,从联想中感受乐曲的节奏,从而感受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然后再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从原因中感受贝多对穷人的同情,对遇到知音的激动,从而想象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整个情感变化,这样来突破__的难点。

《月光曲》教学反思(精选5篇)

《月光曲》教学反思(精选5篇)

《月光曲》教学反思(精选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月光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光曲》教学反思篇1《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篇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好课文。

课文写了发生在故事过程中的人物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还写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和想象。

在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自己的情感。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第九自然段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

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同学交流。

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

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

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像《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

我及时抓住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

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

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

有的说,看到了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小鱼;有的说,看到了涨潮;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探险家在这一想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月光曲》教学反思(5篇)

《月光曲》教学反思(5篇)

《月光曲》教学反思(5篇)《月光曲》教学反思1今日,最终完成了为时大半个月的公开课教学,整堂课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找准学段教学目标我扫瞄了人教版语文六上八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发觉第一单元和第八单元两个单元都以学习联想作为单元的学习要求。

我想一册书中两个单元消失了这一个学习任务,联想这一种写作方式应当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点。

同时,既然第一单元已经让同学学习过联想,那么这一单元的联想教学应当有更深的突破,所以确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1、感受联想,他能够过朗读,想象等方式学习皮鞋匠联想的片段。

2、通过比较,熟悉纯联想。

3、听音乐,学写纯联想。

通过教学,同学基本能感受到这段联想表达的旋律,同时也能听着音乐写下自己的想象,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以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同学本堂课,我时刻秉着以“同学为中心”的原则,鼓舞同学发表自己的感悟,全部板书上的内容也以同学的话语和感想为主。

语文的课堂应当是生成性的课堂,让同学在课堂上产生才智的碰撞,而不是老师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而牵着同学的鼻子走。

然而,语文教学总是一门圆满的艺术,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上,朗读方面的提高还不够明显,让同学读出月光曲旋律改变时,未能很好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另外,在语文课堂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这一点上,可能这堂课更注意了语文的工具性,课堂的人文性略微有点欠缺。

语文教学之路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盼望将来的日子常教常新,能带有更多自己的思索和感悟。

《月光曲》教学反思2《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篇培育同学联想、想象力量的好课文。

课文写了发生在故事过程中的人物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还写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和想象。

在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引导同学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语言文字;通过绽开丰富的想像,感受《月光曲》的美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自己的情感。

通过默听远教资源上的《月光曲》享受乐曲的美丽与跌宕。

这节课我尽力做到给充分的时间让同学去读,去商量。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的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的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的教学反思(精选15篇)六年级语文《月光曲》的篇1《月光曲》是人教版语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即兴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文章短小精悍,无论是乐曲本身还是语言文字、人物情感都优美生动、感人至深,是一篇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一、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

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忙他们理解课文资料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这天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到达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二、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忙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

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能够指导学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透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

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透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月光曲》教学反思15篇

《月光曲》教学反思15篇

《月光曲》教学反思15篇《月光曲》教学反思1《月光曲》一课是一篇难度较大,感情很难体会的一篇__。

课文里的曲子所包含的意思没有直接描写出来,而是通过盲姑娘和皮匠的联想而透露出《月光曲》的含义。

要让学生感悟出《月光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这篇__的教学难点。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重点是渗透一个美字。

教学中力求做到讲究趣味性,在乐中求美,激发情感性,在情中求美,注意形象性,在赏中求美,启迪思想性在品中求美,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体现出来。

反复推敲品味语言美,正确朗读表达声韵美。

拓展深入,敢于创造美。

使课堂教学能从不同角度表现“教学活动的美”“教学内容的美”“教学方式的美”真正让教学成为一种艺术,通过教学唤起他们的美感,使学生能从语言文治文字中感悟自然美,社会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

在教学这一篇课时,要注意创设情景氛围,激发情感,可让学生先听月光曲的片段,让学生谈感受。

直奔课文重点,体会乐曲意境,让学生听音乐后勾画描写皮鞋匠听音乐联想的文字,反复朗读,反复体会,放多媒体月光下平静的海面,波光鳞鳞的海面,波涛澎湃的大海让学生体会这仅仅是景色的变化吗?兄妹俩为什么如此心潮澎湃?贝多芬此时为什么能创作出月光曲呢?让学生明白作曲根源与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心情分不开。

在这里盲姑娘如此懂音乐,他们能产生共同的感觉是找到了知音。

贝多芬触景生情创作了《月光曲》。

《月光曲》教学反思2【教学案例】今天第一节课是语文,阳光明媚、柔和宜人。

我高兴地步入教室。

今天是新课:月光曲(第一课时)。

任务是初步理解课文。

这课书由于我上过几遍,内容非常熟悉,上课时我尽量打破常规,一反常态,只打腹稿──了解课文内容及主要教法,不加预设。

上课时,由简介贝多芬入手,继而自己首先初步尝试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又让学生续读了一遍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及想法:盲姑娘家里很穷,但很爱音乐。

接着我又让男生读及鞋迈、贝多芬,女生读盲姑娘的话进行分角色指导朗读课文,通过练读能初步表现出人物说话的语气,不同的心情,师叙述内容,初步理解贝多芬写月光曲的情景,灵感产生的原因,听见兄妹的表现、结果等内容,学生兴趣十足。

月光曲教学反思10篇

月光曲教学反思10篇

《月光曲教学反思》月光曲教学反思(一):月光曲教后反思《月光曲》既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也是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学语文课文。

教学中,我以贝多芬和盲姑娘的两次对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受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这两次对话在课文的资料上,正是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的关键处,把这两个片段读好,就能感受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

我在教学在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观看课文中所相对应的动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让他们在脑海中构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比较,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然后,让学生划出描述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再比较一下自己在课件中所看到的画面是否一致,再划出表示想象的词语:好像,仿佛。

就这样,透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月光曲》这一首曲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十分动听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

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明月从海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的奇丽景象,可划分成三个画面,还要让学生想象,画出来,再一次感受乐曲旋律与人物感情变化: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所画的画,读出相应的旋律变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声音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

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到达情感上的升华。

六上月光曲教学反思5篇

六上月光曲教学反思5篇

六上月光曲教学反思5篇六上月光曲教学反思篇1我在学校录播室上了一堂公开课。

下课,我就开始自我反思。

因为,我犯了一个最低级的错误---下课铃还没响,我就组织学生下课了,听课老师,也是带着一丝缺憾,离开的……说真的,为了这节课,我也付出了努力。

从学习目标入手,到导学案的编排,教学设计的设置,说课稿的整理等等这些,我都是在为本节课做准备。

只可惜,我对教材挖掘,还是不够深刻。

以致上课语言组织,特别差劲,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也不是很到位。

所以,对这节课,我将做出认真而深刻的反思:一、时间安排不合理。

上课前,我本应预设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

或者,在教室放一块表,有了时间的保证,这样,就会使课堂更完整。

下次,坚决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

二、课文重点段落,朗读不到位。

朗读,确实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是,由于我的疏忽,在进行过程中,没能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句的内涵。

或者说,不会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句子的含义。

更不要说赏析句子了。

总之,就是,下一步,我需要在朗读指导上狠下功夫。

三、教师语言,不简练,不准确。

语文课堂,光有情感是不够的,还必须认真,准确。

在什么场合,用哪个词语,哪个语气,都非常重要。

比如“幽静”这个词,学生将其解释成了“秀丽,宁静”。

我却没有认真思考,跟着错下来了。

这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忌讳的事。

而我,又没在意,所以,会感觉很失败。

四、课堂上,缺少学生评价。

是啊,学生评价,在课堂上应该算作一个亮点。

但是,我却不敢尝试,或者说,不敢放手,把机会还给学生。

像生字词的错误,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查来完成。

而我……评价,我以后也要试着尝试。

另外,在书写板书时,没有给学生明确的指明,哪个同学设计的对,哪个不对。

不对的,应擦去。

五、课件的设计,配乐没精选。

比如,配乐朗读部分,音乐应贴合文字。

低潮高潮,要有起伏,要得体。

这就必须精心设计。

而且,配乐时,声音不能过大,不能来的突然,等等。

六、感谢听课老师的点评。

感谢学生的密切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完成了自己的定的教学目标,着重抓住皮鞋匠联想的那几句描写“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的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通过这几句话的重点指导,辐射全篇文章,做到了有层次的读,这个点抓的比较实。

如开课伊始,播放《月光曲》让孩子们自由联想,然后从书中找到与之兄妹俩联想的句子。

接着,再让孩子们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乐曲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

紧接着让孩子们试着把这样的变化给读出来,品悟语言文字,并安排了孩子们分层读出这种曲调的变化,让孩子们悟出这种变化实际上也正是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最后在孩子们水到渠成达到感情朗读后,我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乐让孩子们把这几句皮鞋匠联想的话再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乐曲的变化,如果课堂上还有时间的话还能够安排学生即时背诵这部分内容,这样文中的语言就变成了孩子们的语言积累。

就这样,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循序渐进在读书的“读”上面做文章,读的不空洞,不单调,读出质量,读出韵味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

整节课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了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读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语言感悟和使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还有最后这部分听音乐写话,事先我准备了那首《苗岭的早晨》,我认为这首曲子比较容易听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给学生限制一下想象的范围,介绍一下这首曲子的背景,但后来我想既然要听音乐联想就让学生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

不过可能是缺乏引导,学生的想象还是比较局限于森林动物的联欢上了。

在上这节课前我十分自信,因为我精心准备这节课,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心里比较有底,但是课堂效果却并不象我预期的那样精彩。

我太想把每一步走扎实,到位,却因为太过了,反而显得比较烦琐、迂回、浪费一些不必要的时间。

如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那三个问题时,三个问题是互相关联的,但我却没能很好地引导
学生将三个问题结合起来解决。

另外,我自己感觉在教学设计上比较均衡用力,缺乏侧重点,特别是学生在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与乐曲和穷兄妹俩的联想之间的关系引导得不过深入透彻,估计有些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总来说之,这节课上完了,给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

我想就在这样的反复锤炼中,我的教学水平也会逐渐提升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