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被动表达的比较

合集下载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各自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在英语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型结构,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则相对较少。

本文将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点以及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和影响。

让我们来看看英文中被动句的构成方式。

英文中的被动句是通过将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和助动词“be”或其他状态动词连用来构成的。

“The book was written by Tom”中的“was written”就是一个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通常是动作的承受者,而动词的执行者则常常由介词“by”引出。

被动句的使用可以使得句子更加客观和正式,也可以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

相比之下,在汉语中,被动句的构成则更加简单直接。

汉语的被动句通常是通过在动词前加上“被”字构成的,“这个问题被他解决了”中的“被解决”。

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一般情况下更倾向于使用主动句来表达动作的执行者和承受者。

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文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更加普遍,可以用在多种场合和语境中,能够使得句子更加客观和正式。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一般倾向于使用主动句来表达动作的执行者和承受者,被动句常常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这说明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被动句时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偏好。

在实际使用中,英语中的被动句常常用于强调行为的对象而不是执行者,也可以使得句子更加客观和正式。

“The cake was eaten by the kids”相比于“The kids ate the cake”更加客观和正式。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通常用于特定情境下的强调。

“这个问题被他解决了”则强调了问题的解决者。

这表明了英语和汉语在被动句的使用上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和影响。

英汉语主被动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主被动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主被动对比与翻译一、概念主动与被动体现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语法关系。

所谓主动,是指行为的发出者在句子里是主语,即施事;而被动是指充当句子主语的是某一行为作用的对象,即受事。

二、汉语的被动式与翻译汉语中表达被动概念有三种形式:带有被动标记的被动式、不带有被动标记的意念被动式和无主句。

一)带有被动标记的被动式带有被动标记的被动式,是指借助词汇手段实现的。

主要有“被、由、给、把、让、受、挨、为、使、于、蒙、经、叫、遭受、加以、予以、为……所、是……的、在……中”等。

此类被动句一般表示较强的被动意义,侧重于行为的表达,翻译时一般译成英语的被动句。

如:1. 救济品很快被送到火灾的灾民手中。

Relief was quickly sent to the sufferers from the fire.2. 这些发动机由蒸汽驱动。

The engines are driven by steam.二)不带有被动标记的被动式此类句子中的主语或话题实际上是动作的承受者。

句子形式主动,而意义被动。

一般情况下,译成英语,可使用被动式。

1. 这座桥将于今年年底建成。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ridge will be completed by the end of this year.2. 地图挂在墙上。

A map was hung on the wall.三)无主句无主句通常可以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

一般情况下,可以用英语被动式表达该类无主句。

必须保证8小时睡眠。

Eight hours’ sleep must ne guaranteed.但如果选择的英语动词的意义和英语的行文习惯,也可以用主动式。

洋车夫疑心他醉了,回头叫他别动,车不好拉。

Suspecting he was drunk, the rickshaw puller turned his head and asked him to keep still, for it was hard to pull the rickshaw.三、英语的被动式与翻译、鉴于以上汉语被动句的三种表达方式,我们在翻译英语被动句的时候,要找出适当的被动形式,因为汉语表达被动式的词存在语体等方面的差异,如积极意义(被、受/到)和消极意义(挨、糟)的差异,抽象和具体的差异,口语体(给、叫、让+ 施事)和书面语体差异等。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在很多情况下用得比较频繁,在写作或口语表达中经常会遇到。

而在汉语中,被动语态却相对较少被使用。

本文将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及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被动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用法有何不同。

在英语中,被动句通常由“be+过去分词”构成,例如:“The book was written by him.”(这本书是他写的)。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则通常使用“被/给+动作的承受者+动词+了/的/得+其他成分”,例如:“这本书被他写了”。

就在实际使用中,英语中的被动句更多用于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尤其是在正式场合下常被使用。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被动句可用来凸显句子的客观性,增强叙述的权威性;在科技文献中,被动句则常被用来描述实验过程和研究结果。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更多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下的表达。

比如在公告或规章制度中,被动句的使用可以表达一种权威性和严肃性。

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中的被动句通常强调行为的承受者,而汉语中被动句则强调动作的发出者。

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被动句的表达方式,灵活运用语言的特点,确保表达的准确和流畅。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使用方式有所不同,且受到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希望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句有所帮助,能够为学习者们在使用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英汉语主被动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主被动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主被动对比与翻译一、概念主动与被动体现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语法关系。

所谓主动,是指行为的发出者在句子里是主语,即施事;而被动是指充当句子主语的是某一行为作用的对象,即受事。

二、汉语的被动式与翻译汉语中表达被动概念有三种形式:带有被动标记的被动式、不带有被动标记的意念被动式和无主句。

一)带有被动标记的被动式带有被动标记的被动式,是指借助词汇手段实现的。

主要有“被、由、给、把、让、受、挨、为、使、于、蒙、经、叫、遭受、加以、予以、为……所、是……的、在……中”等。

此类被动句一般表示较强的被动意义,侧重于行为的表达,翻译时一般译成英语的被动句。

如:1. 救济品很快被送到火灾的灾民手中。

Relief was quickly sent to the sufferers from the fire.2. 这些发动机由蒸汽驱动。

The engines are driven by steam.二)不带有被动标记的被动式此类句子中的主语或话题实际上是动作的承受者。

句子形式主动,而意义被动。

一般情况下,译成英语,可使用被动式。

1. 这座桥将于今年年底建成。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ridge will be completed by the end of this year.2. 地图挂在墙上。

A map was hung on the wall.三)无主句无主句通常可以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

一般情况下,可以用英语被动式表达该类无主句。

必须保证8小时睡眠。

Eight hours’ sleep must ne guaranteed.但如果选择的英语动词的意义和英语的行文习惯,也可以用主动式。

洋车夫疑心他醉了,回头叫他别动,车不好拉。

Suspecting he was drunk, the rickshaw puller turned his head and asked him to keep still, for it was hard to pull the rickshaw.三、英语的被动式与翻译、鉴于以上汉语被动句的三种表达方式,我们在翻译英语被动句的时候,要找出适当的被动形式,因为汉语表达被动式的词存在语体等方面的差异,如积极意义(被、受/到)和消极意义(挨、糟)的差异,抽象和具体的差异,口语体(给、叫、让+ 施事)和书面语体差异等。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1. 语序的差异:
在英语中,句子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而在汉语中,句子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或者是主语-宾语-谓语的顺序。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序来调整句子的结构。

例如:
英语句子:He ate an apple.
汉语句子:他吃了一个苹果。

2. 被动语态的差异:
在英语中,被动语态通过在谓语动词前加上助动词“be”和过去分词来构成。

而在汉语中,被动语态通过使用“被”或“受到”等被动词语的转换。

例如:
英语句子:The house was built by my father.
汉语句子:这座房子是我父亲建的。

3. 主动与被动的强调差异:
在英语中,主动和被动的差异是通过动词的形式来表示的。

主动句中,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句中,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

而在汉语中,主动动词和被动动词的差异是通过句子的结构和上下文来体现的。

4. 掌握动宾结构的差异:
在英语中,动宾结构是指谓语动词后面直接跟着一个宾语的结构。

而在汉语中,动宾结构是需要通过一些连接词(如“给”、“让”、“叫”等)来连接动词和宾语的结构。

从主动与被动的角度来看英汉句式翻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序、被动语态的构成、主动与被动的强调方式以及动宾结构的表达上。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习惯用法来进行调整和转换,以保证翻译的准确和自然。

英汉被动句对比浅析

英汉被动句对比浅析

英汉被动句对比浅析摘要:首先我们应了解英汉语的被动句可分为结构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接着我们应对英汉被动句的功能进行比较,并且分析英汉结构被动句差异和英汉意义被动句的差异,最后引申到中英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英汉被动句结构被动句意义被动句对比词汇及原因一、英汉被动句表现形式上存在的差异在英语和汉语中,被动意义句的表现形式大不相同。

在英语中,语态是指动词的一种句法形式结构,用于表示语法范畴中主语和宾语之间的语法关系。

语态与动词的形态变化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动词的形式成为表示语态变化的标志。

英语基本上属于形合语言,相对于汉语来说,具有较为丰富的形态变化,其被动句由动词的被动语态来表达,即be+p.p(过去分词),一目了然,是显性的。

汉语是意合语言,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动词本身基本上也无被动语态,所以汉语的被动含义的表达缺乏形态形式标志,不是一目了然的,是隐性的。

我们可以说,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形合与意合的差异,是表现形式的差异。

1.英语被动句的表达形式Quirk等明确指出:被动意义的表达要严格区分为结构被动句|(syntactic passive)和意义被动句(notional passive)。

所谓结构被动句就是用形态,即动词的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从结构形式上标志出来的被动句。

所谓意义被动句即不用动词的被动语态而仍含有被动意义的句子。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下英语中的两种句子:1)结构被动句(被动形式被动句)①助动词be 各种形式加动词过去分词Don’t be deceived by his book.He was killed in the Second World War.The teachers should be respected by the students.②动词不定式被动句They were made to empty all their suitcase.She likes herself to be praised.2)意义被动句(主动形式被动句)①动词为进行体形式The tea is brewing.②动词为一般现在时The soup tastes delicious.③动词短语的主动形式All substance consists of small particles.④动词不定式的主动形式The teacher assigned us two exercises to do at home.⑤无语态形式被动句How can we escape observation?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英语被动句也有多种表达形式,但使用频率高的形式还是结构形式被动句。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英汉句式翻译中主动和被动角度的差异。

在英语句式中,主动和被动句型的特点以及在中文句式中的对应特点进行了分析。

通过比较主动和被动角度下的英汉句式翻译对比,揭示了翻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主动角度下的翻译对比中,涉及到了不同语言中主语和动作承受者的表达方式,而在被动角度下的翻译对比中,则涉及到了不同语言中动作执行者和动作承受者的关系。

通过总结主动和被动翻译差异,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启示和展望,指导英汉句式翻译的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加深对英汉句式翻译差异的理解,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方法。

【关键词】英汉句式翻译、主动与被动角度、差异、特点、对比、研究意义、启示、展望未来1. 引言1.1 介绍文章内容本文主要探讨英汉句式翻译中主动和被动角度的差异。

通过对英语句式主动和被动的特点以及中文句式主动和被动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将探讨两种语言句式之间的差异,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应对这些差异。

通过比较主动角度和被动角度下的翻译对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英汉句式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最终,我们将总结主动和被动翻译的差异,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英汉句式翻译的复杂性,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1.2 阐明研究意义研究英汉句式翻译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的发展。

对英语句式主动和被动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英语语法规则,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通过对中文句式主动和被动的特点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文语法结构,提高中文写作水平。

然后,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可以揭示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促进英汉翻译技巧的提升。

通过不同角度下的翻译对比,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译文的表达方式和语境,提高翻译质量。

本研究对于扩大跨文化交流、促进英汉翻译技术提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英汉语言中,被动句是表达被动意义的一种句型。

在英汉语言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英汉被动句的不同之处。

英语中的被动句是通过把主语转化为句子的对象来表示被动。

通常是由“be”动词加上过去分词构成。

例如,我们可以把这个主动句子:The boy kicked the ball.转化为以下被动句子:在这个句子中,“the ball”是对象,而“was kicked”是被动的形式。

下面是更多的例子:主动句子:The teacher gave the students an exam. 被动句子:The students were given an exam by the teacher.主动句子:She will bake a cake. 被动句子:A cake will be baked by her.他吃了一个苹果。

主动句子:他收到了一封信。

被动句子:一封信被他收到了。

英汉被动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

首先,在英语中,被动句主要是由“be”动词加上过去分词来表达被动,但在汉语中则是通过加上“被”字来表达被动。

这是因为汉语中没有像“be”这样的动词。

其次,在英语中,被动句常常用于客观事实的陈述,而在汉语中则更注重于说话人的态度和情感。

例如,英语中可以说:The house was broken into last night.但在汉语中,可能会表达出更强的情感,如:昨晚我的房子被人破坏了,这真让人生气。

这个例子中,汉语句子表达出了说话人的愤怒和强烈情感,而英语句子则只是简单地陈述了一件客观事实。

此外,英语的被动句中,礼貌语气比汉语更加普遍。

例如,在英语中,一个能够被看作是礼貌用词的被动句是:而在汉语中,使用被动语态的时候,则不需要添加这种礼貌用语。

总结英汉被动句在表达方式和用法上有一些不同。

英语中的被动句主要是通过“be”V-ed 来表示,而汉语中的被动句则是通过添加“被”字来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被动表达的比较摘要:被动表达是英汉都具有的一个语法特征。

但被动表达在两种语言中的使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对于同一个意思的的表达,并且是在同一个语境中,英语往往用被动语态表达,而汉语却习惯于用主动语态。

不仅如此,他们在被动表达的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从被动句的表达形式、时态、语义、使用频率四个方面对英汉被动句的特征作了概述,并且作了一定的分析比较。

关键词:被动语态形式时态语义使用频率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 所以二者在语音、语法等很多方面存在不同。

就被动表达而言,两者也存在着相当的差异。

但是本文主要从它们各自的表达形式、时态、语义及使用频率四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一、英汉被动句表达形式的比较通过对比分析,不难发现英汉语的被动意义的表达形式都可分为两种:带有标志性的和不带标志性的被动句。

以下将分别分析英汉在这两方面的异同。

1、带标记的英语被动句在英语中,被动意义的表达使用最普遍的是带有标志性的被动语态。

英语中的被动式比较单一,其标准形式为“patient + be + past participle + by +agent”,可分为施事出现和不出现两种形式。

1.1施事不出现的带标记的英语被动句当动作的执行者未知或没有必要提及时,施事(by+ agent)通常会被省略。

例:The book was read.1.2 施事出现的带标记的英语被动句当动作的执行者被强调时,施事(通常是by+ agent)是不能省略的。

例:The fish was eaten by cat.这里我们需要提到的有以下三点,首先,“by”词组也可以用“of”词组代替。

例:He was beloved by everybody.He was beloved of everybody.他受到所有人的爱戴。

其次,要注意的是“by”作为被动语态标志性的词语,并不总是引出施事者,也可以表达方式或原因。

例:A policeman is recognized by his uniform.警察可以从穿着的制服上辨认出来。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英语中,“with”词组也可以引出施事者,但不能与表示人的名词搭配。

例:I was struck with an idea.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被动语态除了上述的“patient + be + past participle + by +agent”形式外,还可以由“get+过去分词”构成, 但是这种形式一般不接by短语。

因为这种形式的被动语态一般强调的是动作的结果而非动作本身,常表达的是一种状态,意思有最后终于、突然发生、意料之外等。

例:The child got hurt when coming back home.在回家时孩子受伤了。

2、不带标记的英语被动句英语中除了用带有标记的被动语态来表达被动义之外,也存在一些形式上主动但意义上被动的无标记被动句,但这些形式不是经常看见。

有以下几种情况是不带标记的英语被动句。

2.1 有些动词通常是形式上主动但表达的却是被动意义,常见的sell, wash, read, write, cook, wear, open, close, drive, begin等,以及系动词feel, taste, sound, appear, look, smell等。

例:The book is selling well.The song sounds nice.2.2 英语中也有一种情况是,有少量的动词后加及物动词ing形式,具有被动意义,如need, require, want,worth等。

例:The flowers need watering.My shoes require mending.2.3 不带标记的被动句不仅可以由动词构成,同样可以由其它词性的词语来构成被动意义。

以- able, - ible结尾的形容词本身也具有被动义,如accessible(能够到达的);用介词+名词来表示被动意义, 如in sight (被看见), on trial( 受审) , under control( 受控制)等等。

这里不做过多讨论。

英语中尽管有上述不带标记的表示被动义的情况存在但是其被动义最主要还是用be+过去分词形式来实现。

这与汉语存在很大差别。

3有标记的汉语被动句我们知道,英语的被动式典型的是由be+过去分词来实现, 相对来说形式单一, 复杂的也就是时态的变化。

但是, 汉语有标记的被动义的表达就要复杂得多。

这主要是因为汉语引导施事主语的介词比较多, 而且句式复杂。

汉语中,有标记的被动表述有以下几种形式。

3.1汉语中表达被动意的动词有:被、叫、让、给;受、遭、挨、遭受。

例如:他被人打了。

他叫人打了。

他受到了大家的表扬。

他挨了一刀。

3.2另外还有几个介词也是引导被动句的:由……所……, 为……所……, 被……所……。

但它们和“被、叫、让、给”有着细微的区别。

“被、叫、让、给”后面可以有宾语也可以没有, 但是如果是“由……所……, 为……所……, 被……所……”就必须指明施事主语。

例如:他的朋友被匪徒所杀害。

他的行为为人所耻。

3.3受事+由(归)+施事+动词例:会场布置由你们负责。

以上讲述了三种带标记的汉语被动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被”字句都表示被动。

例如“被他叫起屈来”。

这里的“被”字,并不表示被动。

而这样的句式中,“被”字后面的名词成分往往不能省略。

4没有标记的汉语被动表述尽管与英语相比,被动句在汉语中形式要复杂得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口语中, 我们往往不会用上述的这些结构来表达被动意义。

相对来说,在汉语中没有标记的被动表达占了多数。

以无生命体为主语的被动表述,因为其本身就已具备一定的逻辑关系,所以就不必也不能刻意地加上“被”、“叫”等动词,否则就会影响表达效果。

无标记的被动表述是客观陈述, 把客观情况告知对方。

汉语中的无标记被动句有多种名称,有的称之为“零位被动句”,或“非被字受事主语句”,有的则称为“固定被动句”或“当然动句”。

即主动形式中隐藏被动含义。

句子的被动义由语义来传递, 主语在意念上处于被动地位, 而不用“被”来体现。

例如:包洗好了。

饭吃好了。

大楼盖成了。

诸如此类的形式上是主动但意义上确是被动的句子有很多,而往往这类被动表述占汉语中被动表达的多数。

但值得一提的是,构成无标记被动句的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但并不是所有的及物动词都能构成无标记的被动句。

通过上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表达形式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英语被动句形式较为单一,且带标记的被动句占主流;而汉语被动句的表现手法更加复杂,更加多变,以不带标记的被动句占主流。

二、英汉被动语句时态的比较英语的被动语态可以用于各种时态, 常见的是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过去将来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将来完成时、过去将来完成时、现在进行时和过去进行时。

通常完成进行时一般不用被动语态,它们的被动意义可用完成时态来表示,如It has been being finisheded一般用It has been finished来取代。

将来进行时和过去将来时一般也不用被动语态, 其被动意义可用一般时态表示,如It will be being finished when you get here. 可用It will be finished when you get here.来取代。

与英语相比,汉语的时态比较单一。

汉语“被”字句往往含有完成意义,所以一般只有完成态。

我们不难发现,“被”字句的后面常跟上“了”或“过”,表示动作已发生或完成。

但也有表示进行时或将来时的,比如:“会议在开”。

“会快要开了”。

三、英汉被动句语义的比较首先,在语义表达的感情色彩上,英语和汉语是有所差别的。

英语更具客观性,而汉语则更加感情化。

汉语被字句中的“被”字,主要是由古代汉语中表“遭受”意思的动词随着光阴的流逝转换而来,即逐渐语法化成与致使性事件相配的“被”字句标志语。

“被字式”往往表达的是不如意或不希望的事, 如被杀害,被打等。

虽然在近代,因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种含义已经逐渐淡化, 有时甚至也可用来表达主语所希望发生的事情。

比如:她被评为三好学生。

但是尽管如此,汉语中主要还是用主动句表达被动意义。

比如:a. The bag has been washed. 这个包已经洗过了;b. It was well done. 这件事做的好;c. It was poorly done.这件事被搞砸了;从这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英语中用被动的形式来表达的语句,在汉语却多用主动式,而第三句表达不幸的事件时在汉语中使用了被字式。

与汉语相比,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几乎没有情感上的限制, 它所注重的是语法和客观性, 只要形式合乎规范就行。

其次,英汉被动句表达的语义因着看问题视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英语从受事的视角来观察被动的概念和关系,而汉语则采用的是非施事的视角,即从语用者的角度来考察。

英语的主动句和被动句所表达的是对同一件事的两种看法。

例如:a. John washed the bag just now. b.The bag was washed by John just now. a 句侧重的是当事人的动作和状态, 它是从施事者的角度来讲的。

而第二个句子是被动句,它从受事的角度来表达,它询问的重点是包的状况。

如果将两句译成中文,可以表达为“John 刚刚洗过包了”或者是“包刚刚被John洗过了”。

在汉语中,说话者有权选择概念化的突显对象,比较主观。

因此,由于看问题视角差异的存在,被动句的语义可能会有所差别。

四、英汉被动句使用频率的比较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只要稍作比较,就不难发现英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汉语被动句的使用,相比而言,汉语被动句所受的限制比英语要多。

首先,在汉语中,“被字式”往往表达的是不幸的事件,因此,从古至今汉语中被动句都很少被运用。

在古代汉语中,如果要表达被动意义,通常用主动式,而且基本上没有被动式,被动意义是用“为”字或“为……所”结构来表示的。

例如,“被人杀害”常常表达成“为人所杀害”。

到了近代,汉语才有了被动式,但是多用来表示不幸的或不如意的事,如“被打”、“被杀”等。

例如:“他被打得鼻青脸肿”。

虽然有时候也有例外,表达好的方面,如“被评为三好学生”等,但大多数被动意义仍然不用“被字式”。

与汉语不同的是,英语的被动式表达既可以表达不如意的事,也可以表达如意的事,它更具间接性和客观性,因此,在新闻报道,客观评论,文章小说方面具有广泛的使用,其应用的范围比汉语中广得多。

其次,通称在汉语中经常出现,而与汉语相比,英语表示“有人”或“大家”等不定意义的词语要少得多,因而英语在表达这种词语时要更多地使用被动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