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被动句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各自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在英语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型结构,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则相对较少。

本文将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点以及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和影响。

让我们来看看英文中被动句的构成方式。

英文中的被动句是通过将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和助动词“be”或其他状态动词连用来构成的。

“The book was written by Tom”中的“was written”就是一个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通常是动作的承受者,而动词的执行者则常常由介词“by”引出。

被动句的使用可以使得句子更加客观和正式,也可以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

相比之下,在汉语中,被动句的构成则更加简单直接。

汉语的被动句通常是通过在动词前加上“被”字构成的,“这个问题被他解决了”中的“被解决”。

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一般情况下更倾向于使用主动句来表达动作的执行者和承受者。

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文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更加普遍,可以用在多种场合和语境中,能够使得句子更加客观和正式。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一般倾向于使用主动句来表达动作的执行者和承受者,被动句常常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这说明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被动句时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偏好。

在实际使用中,英语中的被动句常常用于强调行为的对象而不是执行者,也可以使得句子更加客观和正式。

“The cake was eaten by the kids”相比于“The kids ate the cake”更加客观和正式。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通常用于特定情境下的强调。

“这个问题被他解决了”则强调了问题的解决者。

这表明了英语和汉语在被动句的使用上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和影响。

英汉被动句结构形式及语义功能对比分析

英汉被动句结构形式及语义功能对比分析

英汉被动句结构形式及语义功能对比分析被动概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之一,被动语句同时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英语和汉语表达被动概念的结构形式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本文从英汉被动句的结构形式、语义功能两方面入手,分析二者的差异,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不同的结构形式和意义范围。

了解二者的差异,将有利于我们帮助学生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语言,并尽量克服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影响。

标签:语言对比被动句英汉对比结构语义英汉两种语言的构句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

体现在被动句方面,就更为明显。

Yip P C和Rimmington Don就被动句这一概念谈到:“汉语中对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大大低于欧洲语言。

由于汉语是意义指向性的语言,而非严格依靠形态的语言,因此它更多地依靠语言内容,而非语法形式。

同时,汉语被动句不到必须使用时,一般会尽量避免使用带有标记性的被动词(例如被)。

然而,汉语中,不管是带标记词的还是不带标记词的各式各样的被动句的使用范围和频率(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普遍少于欧洲语言。

”[1]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一、英汉被动句结构形式的对比(一)有标记的被动句(形式被动句)在汉语中,有标记的被动句,常见于被字句,或者是含有“叫”“让”“给”等词的句子。

汉语“被”字句的基本结构是由“S.+被+O.+谓语动词+其他”,英语被动句则由“S.+be+过去分词+by+O.”来组成句子。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有施事者(1)那个警察被人打伤了。

The policeman was hit by someone.(Identity vague)The policeman was wounded by someone.(2)那个警察被小偷打伤了。

The policeman was hit by the thief.(Initiator revealed)从上文可以看出,在有标记的被动句中,例(1)中施事者的身份模糊不清,虽然出现了施事者“人”(someone),但是“人”具体的身份仍然未知。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英汉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在一定的语境下是非常普遍的,而且这种使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语法结构、句子效果和使用频率这三个方面对英汉被动句进行比较,希望读者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运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可以从语法结构入手比较英汉被动句的异同。

在英语中,被动句由助动词“be”加上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例如“is eaten”、“was seen”等。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则是由“被”字加上动词的完成式或者动词的结构来构成,例如“被吃掉”、“被看到”等。

这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在语法结构上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都是通过主动句的转换来实现的,即主语变为被动句中的宾语,而主语则一般由介词“by”或者“被”所引导。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英汉被动句在句子效果上的不同之处。

在英语中,被动句往往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强调行为的执行者,同时也可以使得主语更加模糊或者省略,常常被用于科学文献、新闻报道以及正式的书面语体中。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也可以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强调行为的执行者,但是由于汉语中主语的省略是常见的现象,因此被动句更常用于口语中和书面语体中,用以避免一些语法上的歧义,使得句子表达更加清晰明了。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在语法结构、句子效果和使用频率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无论是在英文中还是在汉语中,被动句都是为了更加准确地传达信息,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强调行为的执行者而存在的。

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英汉被动句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来灵活运用,以确保所表达的意思更加准确、清晰和得体。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在很多情况下用得比较频繁,在写作或口语表达中经常会遇到。

而在汉语中,被动语态却相对较少被使用。

本文将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及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被动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用法有何不同。

在英语中,被动句通常由“be+过去分词”构成,例如:“The book was written by him.”(这本书是他写的)。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则通常使用“被/给+动作的承受者+动词+了/的/得+其他成分”,例如:“这本书被他写了”。

就在实际使用中,英语中的被动句更多用于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尤其是在正式场合下常被使用。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被动句可用来凸显句子的客观性,增强叙述的权威性;在科技文献中,被动句则常被用来描述实验过程和研究结果。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更多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下的表达。

比如在公告或规章制度中,被动句的使用可以表达一种权威性和严肃性。

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中的被动句通常强调行为的承受者,而汉语中被动句则强调动作的发出者。

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被动句的表达方式,灵活运用语言的特点,确保表达的准确和流畅。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使用方式有所不同,且受到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希望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句有所帮助,能够为学习者们在使用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1. 语序的差异:
在英语中,句子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而在汉语中,句子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或者是主语-宾语-谓语的顺序。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序来调整句子的结构。

例如:
英语句子:He ate an apple.
汉语句子:他吃了一个苹果。

2. 被动语态的差异:
在英语中,被动语态通过在谓语动词前加上助动词“be”和过去分词来构成。

而在汉语中,被动语态通过使用“被”或“受到”等被动词语的转换。

例如:
英语句子:The house was built by my father.
汉语句子:这座房子是我父亲建的。

3. 主动与被动的强调差异:
在英语中,主动和被动的差异是通过动词的形式来表示的。

主动句中,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句中,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

而在汉语中,主动动词和被动动词的差异是通过句子的结构和上下文来体现的。

4. 掌握动宾结构的差异:
在英语中,动宾结构是指谓语动词后面直接跟着一个宾语的结构。

而在汉语中,动宾结构是需要通过一些连接词(如“给”、“让”、“叫”等)来连接动词和宾语的结构。

从主动与被动的角度来看英汉句式翻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序、被动语态的构成、主动与被动的强调方式以及动宾结构的表达上。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习惯用法来进行调整和转换,以保证翻译的准确和自然。

英汉被动句对比浅析

英汉被动句对比浅析

英汉被动句对比浅析摘要:首先我们应了解英汉语的被动句可分为结构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接着我们应对英汉被动句的功能进行比较,并且分析英汉结构被动句差异和英汉意义被动句的差异,最后引申到中英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英汉被动句结构被动句意义被动句对比词汇及原因一、英汉被动句表现形式上存在的差异在英语和汉语中,被动意义句的表现形式大不相同。

在英语中,语态是指动词的一种句法形式结构,用于表示语法范畴中主语和宾语之间的语法关系。

语态与动词的形态变化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动词的形式成为表示语态变化的标志。

英语基本上属于形合语言,相对于汉语来说,具有较为丰富的形态变化,其被动句由动词的被动语态来表达,即be+p.p(过去分词),一目了然,是显性的。

汉语是意合语言,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动词本身基本上也无被动语态,所以汉语的被动含义的表达缺乏形态形式标志,不是一目了然的,是隐性的。

我们可以说,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形合与意合的差异,是表现形式的差异。

1.英语被动句的表达形式Quirk等明确指出:被动意义的表达要严格区分为结构被动句|(syntactic passive)和意义被动句(notional passive)。

所谓结构被动句就是用形态,即动词的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从结构形式上标志出来的被动句。

所谓意义被动句即不用动词的被动语态而仍含有被动意义的句子。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下英语中的两种句子:1)结构被动句(被动形式被动句)①助动词be 各种形式加动词过去分词Don’t be deceived by his book.He was killed in the Second World War.The teachers should be respected by the students.②动词不定式被动句They were made to empty all their suitcase.She likes herself to be praised.2)意义被动句(主动形式被动句)①动词为进行体形式The tea is brewing.②动词为一般现在时The soup tastes delicious.③动词短语的主动形式All substance consists of small particles.④动词不定式的主动形式The teacher assigned us two exercises to do at home.⑤无语态形式被动句How can we escape observation?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英语被动句也有多种表达形式,但使用频率高的形式还是结构形式被动句。

英汉被动句对比论文

英汉被动句对比论文

英汉被动句对比摘要:通过对英汉被动句对比在范围、形成、语言功能、句法结构上进行对比,证明了英汉被动句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而揭示出英汉语言的差异性,阐释了英汉互译中被动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字:被动;英汉比较;相异性;相同性;互译1.相异性1.1 英汉被动句的范围1.1.1 汉语被动句的范围现代汉语被动句主要可以分为两种:1. 有明显被动标志的“被”字句,称为“汉语结构被动句”。

这种句子除了有“被”字标志外,还有些以“由”、“受”、“给”、“让”、“叫”、“为……所”作为被动标志;2. 无明显被动标志的被动句,因主语受事而称为“受事主语句”,这类句子的主语多为无生命的事物。

这类句子的形式比较多样化,结构限制较少,使用也很灵活。

在日常使用中,第二种被动句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数量远远超过结构被动句。

下文中将对这两大类被动句与英文中的被动句进行具体比较。

1.1.2 英语被动句的范围尽管英语和汉语都有被动句式,但英语被动句式的使用范围特别广,这也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的重大差异之一。

凡是在不需要或不能指出行为主体的场合,或者需要突出行为客体的场合,英语都采用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即Passive V oice,这种语态与主动语态对应构成英语中的两大语态。

其中被动语态是动词的被动形式,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而宾语是受事者,两者之间存在着受事关系。

此把被动语态又被称为英语中的第一大类被动句,即“英语结构被动句”。

英语结构被动句又可以被次范畴化为核心被动句(core passive)、半被动句(semi-passive)、虚被动句(pseudo-passive)等。

1.1.2.1 核心被动句这三种不同被动句的被动性质逐级下降,核心被动句最强,其中不带有施事短语的“主语(受事)+BE+V-EN分词”形式是最常见的被动句,可以称为被动句的原型形式。

如:This chair was made by my father. (1)The problem could be avoided. (2) (1)(2)两句均为核心被动句,然而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有无施事短语,[1]句中的施事短语即可以成为与此句相对应的主动句的主语,与[1]句相对应的主动句为My father made this chair. 然而[2]句中的施事者没有表达出来,因而无法转换成相应的主动句形式。

汉英被动语态的差异

汉英被动语态的差异

汉英被动语态的差异英语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十分广泛,就类型来讲,可分为结构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

结构被动句又包括显性被动和半显性被动,比如说“The flower vase was broke by me yesterday.”这就是一个显性被动的句子。

而“The stain of history must be cleared.”则是半显性的被动;意义被动式用主动意义来表达被动意义,它是用来描述事物具有的性质或目前处于的状态,动作意义相对弱一些,比如说“The icecream tastes very go od”、“The building is near completion.”都是主动表被动的句子。

然而,汉语中大多数被动意义不用结构被动句来表示,因此,与英语相比,汉语主动句使用较多,被动句使用较少,并且在汉语的被动句中,意义被动式使用较多,结构被动句使用较少。

汉语中被动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标志词有“被”、“给”、“让”、“叫”、“由”。

例如:他被刀割伤了(He was hurt by a knife.)。

这场大火是由吸烟引起的(The big fire was caused by smoking.)。

2.使用一些词汇手段来表示被动句,如“受到”“遭到”“挨”“得到”“给予”。

例如:他们在工厂受到欢迎(They are welcomed in the factory)3.意义被动句,例如:这种菜闻起来很香(The dish smells wonderful)英汉被动句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被动结构。

英语的被动句有非常严格的形式标志,即“be+V-ed”形式,如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to respect the old.而汉语则借助一些词来体现,如“被”、“给”、“让”、“叫”等,如孩子应该被教育尊重老人。

英语句子主要是在说不出、不愿说或不必说出施动者时使用被动句,因此,英语被动句中经常都不出现施动者,而汉语则恰恰相反,我国的语言学家王力在总结“被”字句的使用时说:“现代汉语的被动式绝大多数是带关系语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英汉被动句语法意义的对比

英汉被动句语法意义的对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 面:语义表达的感情色彩不同 、看问题的视 角的不同 、英汉被动句使用频率的对比、英 汉被动语句时态的对比、英汉被动句的相同之 处、英语使用被动句的五种情况。
语义表达的感情色彩不同

在语法意义表达的感情色彩上,英语和汉语是 有所差别的。英语更具客观性,而汉语则更加 感情化。大多数汉语被动句表明说话人对事件 有一种主观态度;而英语使用被动句则是为了 避免说话人的态度,尽量体现客观性。
无标记被动句

除上述被动表达方式之外,英语和汉语都有一些无标记的 特殊被动表达方式。这类句子通过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 因此,无标记被动句也称为意念被动句或意义被动句。这 种句子从形式上看本身无任何被动标记,被动意义是通过 词汇手段表现出来的。主动形式的无标记被动句主要表示 句中的主语在某一方面的特征、性质或所处的状态,即它 也属于状态句。 这类句子的主语大多表示无生命的事物, 是谓语动词支配的对象。汉语这类句子的数量很大,远远 超过被动句,这既是为了语言的简洁,更是由汉语人群的 思维习惯决定的
英汉被动句的相同之处

从上分析可以看出,英汉被动句在使用过程中 存在许多相同之处:(1)被动句可分为不同类 型,不同类型被动句在使过程中出现的频率不 同; (2)无施事出现的被动句占绝大数。
英语使用被动句的五种情况




1.施动者不可知或不易指出。例如: (18) After my talk, I was asked to explain a point I had made. 2. 施动者根据上下文不言自明。在英语中,当动词的施动者十分明显或已在上文 出现过,就无须再次指出,避免句子中有过多的旧信息而显得累赘,在这种情况 下,英语常常使用被动句。例如: All flights have been cancelled owing to fog. 3. 由于特殊的原因(如避免提到第一人称而不指出施动者)。英语遵守礼貌原则, 所以句子往往不愿意说出自己或对方,所以用被动句来避免提及施事者。 例如; You have been told many times not to touch the exhibits. 4.对被动句的主语 (受事者)比主动句的主语 (施动者)的兴趣更大。英语中当说话 人对动作的受事者比对动作的施事者更感兴趣时,决定从受事者的角度来 叙述事件时,就会选择被动句的形式。例如: He was beaten. 5. 便于句与句的连接。英语句子的主语是个强制项,除祈使句外,句子一 般都要求有主语出现,有时为了保持叙述角度的一致性,而采用被动句,这样就 不必重复或反复更换主语,从而达到结构简洁,语意流畅。例如:
无标记被动句
英语中尽管有上述不带标记的表示被动义的情况存在,但 是其被动义最主要还是用 be+过去分词形式来实现。这与 汉语存在很大差别。相对来说,在汉语中 没有标记的被动表达占了多数。以无生命体为主语的被动 表述,因为其本身就已具备一定的逻辑关系,所以就不必 也不能刻意地加上“被”、“叫”等动词, 否 则就会影响表达效果。无标记的被动表述是客观陈述, 把 客观情况告知对方。汉语中的无标记被动句有多种名称, 有的称之为“零位被动句”,或“非被字受 事主语句”,有的则称为“固定被动句”或“当然被动 句”。即主动形式中隐藏被动含义。句子的被动义由语义 来传递,主语在意念上处于被动地位,句
第三,句法地位不同。前面提到,英语 BY 短语是句子的状语,属于 句子的 外缘成分,常常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可选项,省略以后英语句子仍然 是典型的被动句;汉语被字短语中的“被”是汉语被动句的形式标志, 是汉语被动句的强制项,不能省略,如果去掉,剩下来的就不是被 动句了,而“被”的宾语也是经常在句子中出现的。(例如:I was cheated by her ;我被坏人打了。)可见,“被”字短语的句法地位 高于 BY 短语。但是,英语被动句的 BY 短语一旦出现,就会成为句 子的语义中心,是句子想要着重强调的部分。 Shintani 研究了大量书面和口头被动句的施动者,总结出英语被动 句施事者显现的规律: a.施动者是指艺术家,发明家,发现者,革新者等的专有名词,例 如: The Mona Lisa was painted by Da Vinci
例如: 衣服洗好了。 饭吃饱了。 房子盖成了。 诸如此类的形式上是主动但意义上确是被动的句子有很多, 而往往这类被动表述占汉语中被动表达的多数。但值得一 提的是,构成无标记被动句的动词必须 是及物动词,但并 不是所有的及物动词都能构成无标记的被动句。 通过以上对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一是英语被动句的形式比较单一,并且有标记的被动句数 量较多,使用频率较高;其二,相比之下,汉语被动句的 表达形式多样,而尤其以无标记的被动句占主导地位。
有标记的被动句

第一,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BY 短语和被字短语都是句子的状 语成分。在英语句子结构中,谓语是最“中心”的成分,而状语 却是最外缘的成分,它们的位置很灵活,常常是位于句末;汉语 状语的位置并不像英语那样灵活,一般情况下,状语都是放在主 语后面,包括被字短语,只有时间、处所、范围等状语可以用在 主语前,但一般都不会出现在句末。 第二,介词与宾语的关系不同。英语的介词 BY 与宾语有很强的 粘着性,当施事者不必指明或不能指明时,施事者就不在句子中 出现,介词 BY 也不能出现;相比之下,汉语“被”字与施事宾 语的关系自由得多,二者既可以共现,后者也可以不出现。正因 为如此,对于汉语被动句中“被”字的词性,语法学家们有不同 的意见,有人认为当句中没有介引出施事者时,“被”就不是介 词,而是助词。
英汉被动句使用频率的对比

在英语中,主动句的使用频率要高于被动句。 然而,事实上我们要具体来,看不同的语体使 用被动句的频率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科技语 体力求信息的均匀分布和描述的客观性,清晰 地表达作者的主观臆断,为迎合表达的需要在 文章较多 地使用被动句 。总地说来,被动句在 科技文章和新闻报导等正式语体中用得较多, 而在会话体小说等非正式语体中用得较少。
有标记的被动句

句中有施动者的情况 :即英语和汉语被动句中有表示 施动的“by 短语”和被字短语,他们都有一 个共同的语法特征,就是引出施事者。例如: (1)He was murdered by the woman. (2)汽车被他给开走了。 尽管,他们有很明显的共同的语法特征,但当我们把 二者进行进一步比较时,还是会发现二者的许多区别。
b.施动者是个非确定性名词短语,即新信息,而保留施动者是为了 向听话人提供新信息,例如: While Jill was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her purse was snatched by a young man. c.施动者是个非生物性名词短语,之所以保留它,是因为它不是意 料之中的 事,也就是说,我们预料的施动者是属生物性的,而几乎所有被省 略的施动者都有可以用属生物性的名词形式还原,例如: All the lights and appliances in the Albertson household are switched on an off daily by an\this electrical device. 英语被动句使用 BY 短语可以在听者心中产生一种排他性,强调动 作是 BY 的宾语发出的,而不是别的人或事物。例如,He was killed by his wife.(not by anybody else)。汉语被动句的施事者出现 与否并没有这种严格的要求,所以也就没有如此明显的强调作用。
英汉被动句对比分析
第一组: 主讲人:林碧霞 谢芳彬 PPT制作:邓素娉 材料筛选:宁可 李嘉成 王燕 肖巧珍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s
目录
一、英汉被动句的研究概况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 所 以二者在语音、语法等很多方面存在不同。就 被动表达而言,两者也存在着相当的差异。 许多语言学家都曾对汉英被动句进行过对比研 究,例如李黔萍和许有江就英汉被动句的限制 条件进行过争论,范剑华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划 定汉语被动句的范围,钟书能探索了英汉被动 句信息结构的差异。
英汉被动语句语用功能的对比
语用功能的对比主要体现在英汉被动语句时态的对比、英汉 被动句的相同之处、英语使用被动句的五种情况。 英语的被动语态可以用于各种时态, 常见的是一般现在时、 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过去将来时、现在完成时、过去 完成时、将来完成时、过去将来完成时、现在进行时和过去 进行时。通常完成进行时一般不用被动语态,它们的被动意 义可用完成时态来表示,如 It has been being finished 一般 用 It has been finished 来取代。将来进行时和过去将来时 一般也不用被动语态, 其被动意义可用一般时态表示,如 It will be being finished when you get here.
看问题的视角的不同

在英汉语被动句的表达中,语法意义会因看待问题的视角 不同而有所不同。英语被动句更多的从受事的角度观察被 动的概念和关系;而汉语的被动句多采用非施事的角度来 观察,也就是从说话者的角度来考察。英语主被动句可以 表达对同一件事的两种看法。例如:a. Tom washed the dish just now. b.The dish was washed by Tom just now. a 句侧重的是当事人的动作和状态,它是从施事者的角度来 讲的。而第二个句子是被动句,它从受事的角度来表达, 它询问的重点是包的状况。如果将两句译成中文,可以表 达为“Tom 刚刚洗过盘子了”或者 是“盘子刚刚被 Tom 洗过了”。
有标记的被动句

句中没有施动标记的被动结构也就是英语中有 “be+过去分词”但不出现By短语,而在汉语 中使用“被”字短语以外的其他词表示被动的 情况。相对来说英语中有标记被动句且不具有 施动者标记的形式较单一, 复杂的也就是时态 的变化。但是, 汉语有标记的被动义的表达就 要复杂得多。这主要是因为汉语被动句中能引 导施事主语的介词比较多, 而且句式复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