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被动比较与翻译

合集下载

被动句的翻译

被动句的翻译

被动句的翻译被动句的翻译桂萍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和汉语被动语态相同,都表示句子的谓语动词和其主语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动宾关系,是动词的一种变化形式。

被动句的主语实际上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

当行为主体(动作的发出者)不明确,或无关紧要时,英语中就经常使用被动语态,把所要说明的人或事物放在主语的位置上。

这样就突出了行为的对象,减少了主观色彩。

尤其是在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更是被大量采用。

被动语态的广泛使用是英语区别于汉语的一大特色。

汉语中虽也有被动句,但使用范围较狭窄。

许多被动意义的句子是用无主句的形式来表达的。

英语被动句的译法比较灵活,翻译时要根据句子的整体结构采用合适的方法来处理。

一般说来,被动句的翻译可以有以下四种方法:一、将被动句译成汉语的判断句汉语中常用“……是……的”这一句式来说明人和事物的客观情况。

这种结构在语义上往往具有被动的含义,可以与英语中的被动结构相沟通。

一般说来,英语中用来说明客观情况的被动句都可以转译成汉语的这一句式。

例如:1. The table is made of wood.这桌子是木制的。

2.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

3. The United Kingdom is made up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联合王国是由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组成的。

4. The sign language is used by the deaf people.这种手势语是聋哑人使用的语言。

5. The telephone is invented by Alexander Graham Bell in 1876 . 电话是亚历山大·格雷姆·贝尔在1876年发明的.二、将被动句译成汉语的主动句具体说明如下;1.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y General said much would be achieved when the whole world acted together. 联合国秘书长说只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很多事情都能完满解决。

英语中被动句的翻译方法

英语中被动句的翻译方法

英语中被动句的翻译⽅法(1) 汉语中有被/由/叫/挨/让/给/受/遭等词时,可译成英语被动句.他常被派做这项⼯作. He is often sent to do this work.你叫⾬淋湿了. Have been wetted in the rain.这孩⼦昨天挨来了⼀顿批评. The boy was criticized yesterday.我们的⾐服给汗⽔湿透了. Our clothes were soaked with sweat.东西受潮了. The things have been affected with damp.他们去年遭了灾. They were hit by a natural calamity last year.(2) 不带标记的汉语被动句有些句⼦的主语不是动词的执⾏者,⽽是动作的承受者,结构上是主动的,但含义上确是被动的,英译时⽤被动句处理.历史是⼈民创造的. History is made by the people.这⾸歌是我⼀个朋友谱写的. The song was composed by a friend of mine.这个问题必须予以处理. This matter must be dealt with.这座桥将在今年年底建成.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ridge will be completed by the end of this year.(3) 汉语某些习语的译法:有些汉语习语,语态上是主动的,但英译时要⽤被动语态,特别是英语中以IT作形式主语的句式.应该说,基本情况是健康的. It should be said that the situation is basically sound.据报,敌⼈当时离那⾥只有⼗⾥.It is reported that the enemy were ten li away.很明显,这计划应当取消. It is obvious that the plan should be scrapped.据谣传,那场事故是由于玩忽职守⽽造成的. It is rumored that the accident was due to negligence.据了解这地⽅有丰富的⾃然资源. It is known that the area is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有⼈认为 It is considered that-- 普遍认为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据信 It is believed that-- 众所周知 It is well known that据悉 It is learned that 据推测 It is supposed that--据估计 It is estimated that 必须指出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可见 It will be seen that 不⽤说 It is understood that⽆可否认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已经证明 It has been proved that可以肯定 It may be confirmed that 可以有把握地说 It may be safely said that⼈们有时会问 It is sometimes asked that ⼈们希望 It is expected that据说 It is said that据报道 It is reported that。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在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很多语言上的差异,其中最显著的之一就是句式结构的不同。

在句式的表达上,英语更加注重主动句式的使用,而汉语则更倾向于使用被动句式。

这样的差异不仅影响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对翻译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下文将从主动与被动角度,探讨英汉句式翻译的具体差异。

一、主动与被动句式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中,主动句式强调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例如:“The teacher teaches the students.” 这句话中,主语“The teacher”是动作“teaches”的执行者。

而在汉语中,则更偏向于使用被动句式,即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例如:“学生被老师教。

” 这句话中,“学生”成为了动作“教”的承受者。

二、主动句式翻译对比差异1. 英汉互译时主动句式的转换英语中的主动句式在翻译成汉语时,通常需要将动作的执行者转变为动作的承受者。

“Tom eats an apple.” 这句话中,“Tom”是动作“eats”的执行者,但在翻译成汉语时,需要将其转变为被动句式:“苹果被汤姆吃了。

” 这样翻译的效果会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影响翻译效果的因素1. 主动与被动句式的语言习惯汉语中的被动句式被广泛使用,而英语中的主动句式更为常见。

在翻译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语言习惯来选取合适的句式表达方式。

2. 句式转换的灵活运用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需求来灵活运用句式转换的方法,确保翻译效果更加地自然和通顺。

3. 文化差异的考虑在进行英汉句式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语言文化对表达方式的要求,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句式转换,以更好地传达信息。

四、翻译实例原句:“The cat caught a mouse.”翻译:“一只猫捉到了一只老鼠。

”2. 汉语被动句式翻译成英语原句:“这封信被他写了。

”翻译:“He wrote this letter.”以上实例展示了在不同语言句式之间进行翻译时,需要灵活运用主动与被动句式的转换,以确保翻译效果更加准确和自然。

被动语态翻译

被动语态翻译

被动语态翻译被动语态是英语语法中常用的一种语态。

在被动句中,动作的承受者(即主动句中的宾语)成为句子的主语,而动作的执行者(即主动句中的主语)则成为被动句中的介词短语(通常由介词“by”引导)或省略掉。

被动语态常用于强调动作的接收者或者操纵者的不重要性。

下面是一个关于被动语态的例子:主动语态:John wrote the article.翻译:约翰写了这篇文章。

被动语态:The article was written by John.翻译:这篇文章是约翰写的。

被动语态在以下情况下常常被使用:1. 当动作的执行者不明确或不重要时。

例如:The car was repaired.(这辆车已经修好了。

)2. 当我们想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结果时。

例如:The book was written by a famous author.(这本书是由一位著名作家写的。

)3. 当我们想避免重复使用主动句中的主语时。

例如:The tickets were sold out quickly.(这些票很快就卖光了。

)4. 在科学或者学术写作中,常使用被动语态来描述实验或研究结果。

例如:The data was collected and analyzed.(数据已被收集和分析。

)被动语态的构成:被动语态的构成方式为:be动词(am, is, are, was, were, been, being) + 过去分词(V-ed)。

例如:主动语态:She opens the door.被动语态:The door is opened by her.被动语态也可以用于不同时态和不同人称,只需要根据上述构成方式进行相应的变化。

例如:主动语态:They will finish the project.被动语态:The project will be finished by them.被动语态的使用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决定,不适合所有情况。

考研英语二翻译真题及参考译文

考研英语二翻译真题及参考译文

2010-2015年考研英语二翻译参考Deng Lan2015年1)Think about driving a route // that’s very familiar. // It could be your commute to work, // a trip into town or // the way home.// Whichever it is, // you know every twist and turn //like the back of your hand.想象一下,你正开车行驶/驰骋在一条你非常熟悉的路线上,可能是你上班或进城或回家的道路。

无论是哪条路,你都熟悉到对他的每个迂回拐弯处都了如指掌。

(增译/尽量简洁/意译)On these sorts of trips //it’s easy to lose concentration on the driving // and pay little attention // to the passing scenery.行驶在这类道路上,你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极少会留心沿途的风景。

(按照汉语习惯进行意译)The consequence //is that you perceive // that the trip has taken less time //than it actually has.结果,你感觉到这趟旅程所花费的时间比它实际的时间要短。

2)This is the well-travelled road effect: // people tend to underestimate the time //it takes to travel a familiar route.这就是在常开的道路上开车所产生的效果:人们倾向于低估在熟悉的道路上开车的时间。

3)The effect is caused //by the way we allocate our attention. //我们注意力的分配方式导致了这种效应。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英汉句式翻译中主动和被动角度的差异。

在英语句式中,主动和被动句型的特点以及在中文句式中的对应特点进行了分析。

通过比较主动和被动角度下的英汉句式翻译对比,揭示了翻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主动角度下的翻译对比中,涉及到了不同语言中主语和动作承受者的表达方式,而在被动角度下的翻译对比中,则涉及到了不同语言中动作执行者和动作承受者的关系。

通过总结主动和被动翻译差异,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启示和展望,指导英汉句式翻译的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加深对英汉句式翻译差异的理解,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方法。

【关键词】英汉句式翻译、主动与被动角度、差异、特点、对比、研究意义、启示、展望未来1. 引言1.1 介绍文章内容本文主要探讨英汉句式翻译中主动和被动角度的差异。

通过对英语句式主动和被动的特点以及中文句式主动和被动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将探讨两种语言句式之间的差异,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应对这些差异。

通过比较主动角度和被动角度下的翻译对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英汉句式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最终,我们将总结主动和被动翻译的差异,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英汉句式翻译的复杂性,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1.2 阐明研究意义研究英汉句式翻译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的发展。

对英语句式主动和被动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英语语法规则,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通过对中文句式主动和被动的特点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文语法结构,提高中文写作水平。

然后,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可以揭示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促进英汉翻译技巧的提升。

通过不同角度下的翻译对比,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译文的表达方式和语境,提高翻译质量。

本研究对于扩大跨文化交流、促进英汉翻译技术提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英语被动句的汉译英

英语被动句的汉译英
中国在四千年前发明了指南针。
------这种译法适合于描写或说明事物的句子, 并且句子带有介词引பைடு நூலகம்的地点状语或其他形 式的状语,此时我们就可以把状语译成主语。
2.将英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的判断句
汉语中常用“……是……的”这一句式来说明人 和事物的客观情况。这种结构在语义上往往 具有被动的含义,可以与英语的被动结构相 沟通。 e.g. My first twenty years were spent in China.
4.2 译成汉语中带有“遭”“遭到”“遭 受”“让”“叫”等表示被动的句子 e.g. They were hit by a great earthquake last month.
他们上个月遭受了一次大地震。 -------这种译法既可以用来翻译该动作对动作主体 不利的句子,也可以用来翻译对动作主体有利的 句子。
发现错误一定要改正。 -------从句与主句同一主语,可译成一句。
e.g.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tudy of water pollution.
应该注意对水污染的研究。 -------原句的主语和谓语合译成汉语无主句。
e.g. Water can be shown as containing impurities.
• 1.2 原句中的主语在译文中作宾语(动作 的发出者作主语) E.g. Large quantities of fuel are used by modern industry.
现代工业耗用大量原料。
---- 用 by 引导的介词宾语作主语,这种译 法是把原句的主语翻译成宾语,把原句的 宾语翻译成主语。
我的前20年是在中国度过的。
3.将英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的无主句

英汉互译技巧

英汉互译技巧

2. But for many, the fact that poor people are able to support themselves almost as well without government aid as they did with it is in itself a huge victory. (ibid) [译文] 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讲,穷人能够在不用政府援救的 条件下也像是有政府帮助那样自己养活自己这一事实本 身就已经证明了它是一个巨大的胜利。(1.增译法, 2.同 位语译法,3.词性转换) 3.But we must bear in mind that the great proportion of books, plays and films which become before the censor are very far from being “works of art”. (四级模 拟题) [译文]可是我们要牢记送到审读员面前的大量书刊、戏剧 和电影远非“杰作”。(正-反翻译法) 4. We are taught that a business letter should be written in a formal style rather than in a personal one. (四级模 拟题) [译文]老师教我们,公函要以正式文体书写,而不应以私 人信函的文体来书写。(正-反翻译法)
翻译的技巧
英汉翻译技巧是为了解决“懂”与“会”之间的 关系,也就是说怎样处理好“学”与“用”的关 “ “ 系,使我们能够通过学习,掌握一般的英汉翻译 技巧,将学到的翻译知识自觉地用于翻译实践。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需要长期下苦功 夫才能真正学到手。所以译者的翻译能力不能单 靠学习理论知识、强化技巧训练,而是需要扎扎 实实的双语功底及大量的翻译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被动比较与翻译一、被动句的构成形式对比虽然英汉两种语言都可以表示被动性,但二者的被动语态结构特征截然不同:英语被动语态是运用词形来表示的,而汉语被动语态是借助词汇力量表现出来的。

现就其特征讨论如下:1 有标记特征(marked features)英语被动语态具有词形变化标记。

其构成是由助动词to be加上动词的过去分词,时态通过to be的变化形式来体现。

而动作的执行者或发出者常可省略,也可以由介词by引出的短语来表示。

如:His story is made by the people.The window was broken yesterday.What tools will be needed in the work?The book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scores of languages.汉语被动语态的标记特征则表现在功能词上。

其构成是由“被”、“叫”、“让”、“给”、“由”等介词来引出施事者。

如:我们的衣服被汗水湿透了。

坏蛋叫我们赶走了。

由于洪水冲力过大,同志们被冲散了。

2 无标记特征(non-marked features)一些特殊的动词在表示被动意义时,不具有明显的标记特征。

现归纳如下:(1)表示主语特征的感官连系动词在表示被动意义时无标记特征。

The flowers smell sweet.The food tastes nice.The cloth feels soft.(2)一些表示主语特征的不及物动词,如,read, write, wash, clean, draw, burn, cook等,它们的一般现在时,常用来表示动作的潜在意义和被动性。

The cistern doesn't clean easily.The poem reads smoothly.Wood burns quickly.(3)一些英语形容词构成的句型“主语+动词be+形容词+to+动词”也常用来表示被动意义。

如:John is easy to please.The house is comfortable to live in.The words are impossible to erase.在汉语被动结构中,也有许多不具明显标记特征的被动句,称为“固定被动句”,也称当然动句,表示主动形式中隐含着被动意义。

这是在人们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

如果你刻意地加上类似“被”、“叫”等这类动词,就一定会影响它的表达效果,因为它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关系了。

简而言之,汉语的语态是由句子的逻辑意义所决定的,即主语是施事者还是受事者。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句子来体会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团结进一步加强了。

Our unity has been further strengthened.问题正在研究。

The problem is being studied.会议什么时候开? When will the meeting be held?决议一致通过。

The solution has been unanimously adopted.这儿要修更多公路。

More highways will be built here.和谈那时正在巴黎进行。

The peace talks were being held in Paris.大米主要出在南方。

Rice is chiefly grown in the south.那里讲什么语言? What language is spoken there?总之,要从主谓语的逻辑关系上去分析,如果是被动关系,就用被动结构。

但要注意,有些汉语句子,虽然形式上像被动结构,实际上是把主语省略了,这种句子若要是用英语表达出来,还是当用主动结构:今天的报纸看了没有? Have you read today's papers?这事不要告诉他们。

Don't tell them about it.这个练习要做吗? Shall we do this exercise?这个句子最好这样翻译。

We'd better translate the sentence this way.上述四个句子如果译成被动结构就不太自然。

这样看来,英语被动语态用法更广泛,英语被动语态的施事者常被省略掉,而在汉语被动语态中,施事者总要出现在句中。

二、被动句的施事特征对比(一)被动句施事的主语人称不同英语被动句的施事很少由第一人称(说话人)充当。

比如下面2句远不如1句来得自然。

I was hit by John.John was hit by me.对于这种现象,功能句法学通常从关注对象和叙事视角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说话人对由自己发出的动作行为进行叙述时,一般都会把自己作为第一位关注的对象并作为叙事的起点或背景进行叙述。

因此,1句听起来自然通顺,而2句则由于猜不透说话人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听着就非常别扭。

但我们发现汉语经常允许第一人称充当被动句的施事。

例如:(1)看得出,我的到来,让老爷子挺开心。

他把我让进屋,又张罗着给我沏茶倒水,这当然被我拦住了。

我去给自己沏上了茶。

(2)这小子刚从厕所出来,一听说搜查,滋溜一下又钻回去了,让我一眼就给贼盯上了。

(3)也是自己过分,我儿子的心叫我伤透了。

(4)我这个人很坏,你还不了解我。

何顺是表面坏,我是心里坏。

谁要是被我完全看透了,我对他就没有兴趣了。

像我这样的人,不值得爱,也不配得到爱。

像这种第一人称“我”做施事的情况,英语若要用被动式表达就极不自然。

(二)被动句施事的成分不同唐燕玲(2003)指出“英语被动语态的被动意义的实质是施动性。

所谓施动性就是指含施动者的施动动作的语义特征。

作为被动语态符号正好具有这一语义特征,即总是表示一个含施动者的施动动作”。

而在汉语中,像“尼龙绳,香蕉皮”这种明显缺乏施动性的事物也可以充当被动句的施事。

例如:(1)霍俊峰躺在浴池里,已经被一根尼龙绳勒死了。

(2)王宝正脱鞋,回头见他妈噗通一声,给一块石头绊倒了。

(3)吴老汉……被一根从高处落下的电线给缠住了。

(4)他(盲人)一个人回家,路上不小心被一片香蕉皮滑倒了,摔坏了尾锥骨。

即使是一个缺乏施动性的人或事物,只要对出现的结果负有直接责任,就可以用来作被动句的施事。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汉语的被动句对“使因性”的要求优先于对施动性的要求。

英语的被动句对施事施动性的要求比较严格,上述各句若要用英语表述其意,一般要用主动,而以上各句中的施事则以原因或方式状语的形式在句中出现。

另外,英语和汉语还有一个细微的差别:英语是一种注重主语的语言,而汉语是一种注重主题的语言。

在英语中,出现在句首的名词执行主语的语法职能,如果主语是受事,句子一般用被动语态。

汉语中的主语实际上只是一个主题,在逻辑上可以是施事,受事,也可以由其他论元角色充当。

由于这一差别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很少被提及,因此汉语主题化会给学习者的英语被动语态习得造成负迁移。

例如,学习者想表达“中国的传统节日代代相传”的意思,由于受汉语主题句的影响,学习者没有使用动词的被动形式,而只用于主动形式。

因此经常错译为“The Chinese festival has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而正确的形式应为“The Chinese festival has been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此外,信念系统在英语本族语使用者和英语学习者头脑中的不同反映,也可能会导致此类错误。

在学习者的信念系统里,主动语态才是表达某一概念应选择的语态。

比如在汉语中“大学应向市场开放”是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不是“大学应被人们向市场开放”。

尽管在逻辑上学习者并不认为大学是这一动作的施事,但在信念系统中的第一反应会引导学习者错误地使用被动语态。

三、被动句的语用对比王力指出:“中国被动式用途之狭,是西洋被动式所比不上的……西洋的主动句大多数可转成被动句,中国则恰恰相反,主动句大多数是不能转成被动句的。

”英语中被动语态用得广泛,是因为凡是不必说出主动者,不愿说出主动者,无从说出主动者或便于连贯上下文等原因都用被动语态。

汉语中被动语态用得少,是因为汉语往往将宾语提前作为说话的主题,而在动词上暗示被动语气,即用词汇的手段表示被动。

汉语中有“有人”,“大家”,“人们”等词汇,英语中却没有相应的词。

汉语中,使用被动结构时,大多数情况下要求施事者出现,否则用主动句结构。

试比较:1 知道或没有必要说明动作的执行者是谁。

We haven't been informed of this news. 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件事。

2 出于礼貌措辞,圆通等方面考虑不愿说出动作的执行者是谁。

You are requested to give a speech. 请你给我们做一次演讲。

3 无从说出主动者是谁。

You're wanted on the phone. 有人给你打电话。

4 为了便于上下衔接。

He appeared on the stage and was warmly applauded by the audience.他在台上出现观众给予热烈鼓掌。

Jack fought John in the men's singles last night and was beaten.杰克昨晚在男子单打比赛中与约翰相遇,结果输了。

5 为了突出谈话的中心。

The poem was written by a ten-year-old girl.这首诗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写的。

英语中的被动语态还可表客观事实,因而在信息类文体中(科技文体,新闻文体,公文文体以及论述文体),被动句被广泛应用。

因为科技文体注重阐述事理和活动,力求表达客观,不夹杂主观感情,因而常常避免提及施事。

新闻报道更要注意口气的客观,间接和冷静,施事往往难以言明或不宜言明。

而公文文体则注重叙述公正无私,正式。

而在汉语中即使是信息文体被动句的使用频率也比不上英语。

《新编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单元里有这样一段文章:Change was not always this rapid. Certain important inventions, like the telephone, the airplane, the automobile, and the radio, had been invented by 1914, but the effects of these inventions upon the lives of ordinary citizens were not felt until many years later.变化并非总是这么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