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被动语态比较与翻译例析
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举例

英语被动句的翻译举例英语被动句翻译为汉语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1. 用“被”、“由”、“受(到)”、“挨”、“得到”、“给”、“叫……给”、“让……(给)”、“是……的”、“为……所”、“加以”等译成汉语的被动句。
例如:1)The door was mended by him.门被他修好了。
/ 门叫(让)他给修好了。
/ 门是他修的。
2)He was praised(表扬). But we were criticized(批评;责备).3)The machine is used by many people. 这台机器为(被)许多人所使用。
4)The problem must be studied carefully. 这个问题必须仔细加以研究。
2. 借助句中的状语等做主语,译成汉语的主动句。
例如:1)All kinds of drinks are sold in that supermarket.在那家超市里卖各种各样的饮料。
或:那家超市卖各种各样的饮料。
2)Table tennis is played all over China.中国各地都打乒乓球。
3.按照英语句子的主谓顺序,译成可省“被”字的汉语句。
例如:1)His homework has just been done.他的家庭作业刚做完。
2)The food has been eaten up.食物已吃光了。
4.成汉语的无主句。
例如:1)Soon the news was received.不久就收到了那个消息。
也可译为:不久那个消息就收到了。
2)After a while, many people were seen to run out.过来一会儿,看到许多人跑了出来。
5. 添加“有人”、“人们”、“大家”、“我们”等泛指的主语译成汉语。
或译为“据……”。
例如:1)He was seen to take the book.有人看见他拿走了那本书。
英汉语主被动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主被动对比与翻译一、概念主动与被动体现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语法关系。
所谓主动,是指行为的发出者在句子里是主语,即施事;而被动是指充当句子主语的是某一行为作用的对象,即受事。
二、汉语的被动式与翻译汉语中表达被动概念有三种形式:带有被动标记的被动式、不带有被动标记的意念被动式和无主句。
一)带有被动标记的被动式带有被动标记的被动式,是指借助词汇手段实现的。
主要有“被、由、给、把、让、受、挨、为、使、于、蒙、经、叫、遭受、加以、予以、为……所、是……的、在……中”等。
此类被动句一般表示较强的被动意义,侧重于行为的表达,翻译时一般译成英语的被动句。
如:1. 救济品很快被送到火灾的灾民手中。
Relief was quickly sent to the sufferers from the fire.2. 这些发动机由蒸汽驱动。
The engines are driven by steam.二)不带有被动标记的被动式此类句子中的主语或话题实际上是动作的承受者。
句子形式主动,而意义被动。
一般情况下,译成英语,可使用被动式。
1. 这座桥将于今年年底建成。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ridge will be completed by the end of this year.2. 地图挂在墙上。
A map was hung on the wall.三)无主句无主句通常可以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
一般情况下,可以用英语被动式表达该类无主句。
必须保证8小时睡眠。
Eight hours’ sleep must ne guaranteed.但如果选择的英语动词的意义和英语的行文习惯,也可以用主动式。
洋车夫疑心他醉了,回头叫他别动,车不好拉。
Suspecting he was drunk, the rickshaw puller turned his head and asked him to keep still, for it was hard to pull the rickshaw.三、英语的被动式与翻译、鉴于以上汉语被动句的三种表达方式,我们在翻译英语被动句的时候,要找出适当的被动形式,因为汉语表达被动式的词存在语体等方面的差异,如积极意义(被、受/到)和消极意义(挨、糟)的差异,抽象和具体的差异,口语体(给、叫、让+ 施事)和书面语体差异等。
英汉语言系统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系统对⽐与翻译英汉语⾔系统对⽐与翻译⼀、被动与主动(⼀)英语多⽤被动式原因1、施事的原因。
2、句法的要求。
(1)为了使句⼦承上启下、前后连贯、便于衔接。
(2)为了使句⼦平衡。
(3)修辞的考虑。
(4)⽂体的需要。
(⼆)汉英多主动式原因1、汉语被动式的使⽤受到限制。
2、使⽤受事主语(Receptor subject)导致⼤量的“当然被动句”。
3、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的主动形式。
4、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通称(generic person)或泛称作主语。
5、当不便使⽤被动式时,汉语可采⽤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1)处置式(即“把字式”或“将字式”)(2)“为……所”式。
(3)“是……的”式。
(4)“……的是”(5)“……加以/予以”式。
⼆、物称与⼈称(Impersonal vs Personal )(⼀)、英语常⽤⾮⼈称,主语汉语常⽤⼈称主语1、⽤抽象名词或⽆⽣命的事物名称作主语。
2⽤⾮⼈称代词“it”作主语。
代词“it”除了⽤来代替除⼈以外的⽣物或事物之外还⼴泛⽤作填补词expletive。
(⼆)英语常⽤被动式,采⽤物称表达法:汉语常⽤主动式,采⽤⼈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
三、静态与动态(Static vs. Dynamic)1、名词化倾向是英语的特征之⼀2、名词作为施事者对动词的替代3、名词构成标题式短语对形容词的替代4、名词优势引起的介词优势5、动词的弱化6、形容词副词对动词的替代7、动词连⽤是汉语的常态8、动词可以充当汉语的任何句⼦成份9、汉语句⼦中的动词可重复重叠⼀、被动与主动(Passive vs.Active) 被动语态在英语⾥是⼀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在某些⽂体中,使⽤被动句⼏乎成了⼀种表达习惯。
Baker 指出:“被动句促成了物称倾向,物称倾向也滋长了被动句”。
(⼀)英语多⽤被动式原因1、施事的原因。
⼈们表达思想的时候,通常使⽤主动句。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1. 语序的差异:
在英语中,句子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而在汉语中,句子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或者是主语-宾语-谓语的顺序。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序来调整句子的结构。
例如:
英语句子:He ate an apple.
汉语句子:他吃了一个苹果。
2. 被动语态的差异:
在英语中,被动语态通过在谓语动词前加上助动词“be”和过去分词来构成。
而在汉语中,被动语态通过使用“被”或“受到”等被动词语的转换。
例如:
英语句子:The house was built by my father.
汉语句子:这座房子是我父亲建的。
3. 主动与被动的强调差异:
在英语中,主动和被动的差异是通过动词的形式来表示的。
主动句中,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句中,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
而在汉语中,主动动词和被动动词的差异是通过句子的结构和上下文来体现的。
4. 掌握动宾结构的差异:
在英语中,动宾结构是指谓语动词后面直接跟着一个宾语的结构。
而在汉语中,动宾结构是需要通过一些连接词(如“给”、“让”、“叫”等)来连接动词和宾语的结构。
从主动与被动的角度来看英汉句式翻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序、被动语态的构成、主动与被动的强调方式以及动宾结构的表达上。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习惯用法来进行调整和转换,以保证翻译的准确和自然。
被动语态的翻译

被动语态的翻译
[<]
英语中以it 做形式主语,以被动语态作谓语,其后跟一个由that引导的主语从句的结构很多。这种结 构在译成汉语时,除把it一律省略外,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 1.在被动语态前加“人们”、“有人”、“我们”、“大家”等词 2.用“据……”等短语译出
2). It is estimated that Americans spend up to five years of their lives in that tedious, stressful but unavoidable process known as waiting. 据估计,美国人一生中, 在乏味而令人厌烦, 却又躲避 不掉的等待上所耗费的时间,竟达五年之多。 英语中这种it做形式主语的被动句型在各类文章中比 比皆是,汉译时一般均按主动结构译出。即将原文中 的主语从句译在宾语的位置上,而把it做形式主语的主 句译成一个独立语或分句。常见的固定结构如:
4) The monkeys were given sweet potatoes by scientists who wanted to attract them to the shore of an island.
科学家们给猴子白薯,想把它们引到海岛的岸边。
10
被动语态的翻译
[<]
B . 把被动语态译成汉语主动句 1). His pride must be pinched. 他这股傲气应该打下去。
17
被动语态的翻译
1.4 “It+ be+ past participle + that引导的从句”句型的翻译 A. 不加主语 It is hoped that... 希望…… It is reported that … 据报道…… It is said that... 据说…… It is supposed that… 据推测…… It may be said without fear of exaggeration that… 可以 毫不夸张地说……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必须承认……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必须指出……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 由此可见……
英汉翻译中的句子结构差异分析

英汉翻译中的句子结构差异分析
1. 英语中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在汉语中常被翻译为主语+宾语+谓语的结构。
例如:英语句子 "I drink tea" 在汉语中翻译为 "我喝茶"。
2. 汉语中的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前,而英语中的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后。
例如:英语句子 "a red car" 在汉语中翻译为"一辆红色的车"。
3. 汉语中的状语位置较为灵活,可以放在句首、句中或句尾,而英语中的状语一般放在句尾。
例如:英语句子 "I often go to the park" 在汉语中翻译为 "我经常去公园"。
4. 英语中存在被动语态,而汉语中没有被动语态,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将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
例如:英语句子 "The book was written by him" 在汉语中翻译为 "他写的书"。
5. 汉语中的句子通常比英语中的句子更加简洁,在翻译时可能需要增加一些修饰语或补充语来传达完整的意思。
例如:英语句子 "He is a teacher" 在汉语中翻译为 "他是一位老师"。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句子结构差异,实际翻译时还会受到具体语境和文化差异的影响。
正确的翻译需要考虑词语选择、语序调整和意义传递等因素。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英汉句式翻译是中英语言之间重要的桥梁,它涉及到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以及语法结构的差异。
从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两个不同角度来看,英汉句式翻译存在一些差异。
第一,主动与被动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中,主动语态的表达常常强调动作的主体和动作的发出者,而被动语态的表达则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在汉语中,主动语态的表达并不会强调动作的主体,而是注重表达动作本身。
在句式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把握句子的意义,准确地传达出来。
英语句子"I made a cup of coffee."可以翻译成汉语句子"我泡了一杯咖啡",而英语句子"A cup of coffee was made by me."则可以翻译成汉语句子"我泡了一杯咖啡",可以看到,这两个句子在英汉之间的翻译差异主要体现在被动语态的表达上,其中主语"我"(I)变为主谓结构中的动词"泡"(made)的宾语。
而汉语句子的主语"我"(我)并没有被翻译出来。
在句式翻译中,由主动语态到被动语态的转换通常需要对句子的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英语中,这种转换通常是通过变换动词的形式实现的。
而在汉语中,这种转换通常是通过语序的调整来实现的。
英语句子"The teacher teaches the students."可以通过将动词"teaches"变为被动形式来进行转换,使得句子变为"The students are taught by the teacher."在这个翻译过程中,动词"teaches"变为了"are taught",同时句子的主语"the teacher"变为了"by the teacher"。
被动语态翻译

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
英语和汉语都有被动语态,但 两种文字对被动语态的运用却不尽 相同。同一个意思,英语习惯用被 动语态表达,汉语却往往要用主动 语态。例如We 语态。例如We are kept strong and well by clean air. 如译成“我 如译成“ 们被清洁的空气保持得健壮” 们被清洁的空气保持得健壮”显然 不符合汉语习惯,应译成“ 不符合汉语习惯,应译成“空气清 洁能促使我们身体健壮。” 洁能促使我们身体健壮。”
2)But Japan spent roughly $3 billion, and is considered the international leader in most optic fields. 但日本却花费了约30亿美元,人们认为它 但日本却花费了约30亿美元,人们认为它 在光学的大多数领域居国际领先地位。 凡是讲充当主语的人或物有某种能力或 获得某种荣誉时,若原文是被动语态,应 译成汉语的主动语态。因为能力是主动性 的东西而不是被动性的东西,荣誉是人们 乐于接受的东西,而不是使人不快的东西。 例如:
一. 把被动语态译成汉语被动句 原文句子的主语(行为客体)仍然译 作主语,而句子的被动意义通常可采用 以下四种方式: 1. 在谓语前面使用“被”字 在谓语前面使用“ 当句中不出现行为主体时,有时可以在 谓语前使用“ 谓语前使用“被”字来表示被动意义。 例如: 1) The company was enjoined from using false advertising. 这家商号被禁止使用虚假广告。
2) Footprints on the sands of time are not made by sitting down. 沙滩上的足迹是走出来的。(喻“不身体力行不足以 沙滩上的足迹是走出来的。(喻“ 成事” 成事”) 3) In his late thirties he was almost knocked down in his despondency of the unsuccessful career. 近四十岁时,由于事业上的挫折,他几乎为失意所毁。 5. 使用“加以”、“予以”字样 使用“加以” 予以” 1) The laws of motion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next articles. 运动定律将在下文中予以讨论。 2) The details of the facade will be further fitted up to match the interior. 铺面将进一步加以装修,使之与室内装饰浑然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语被动语态比较与翻译例析
摘要汉语和英语都存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即语态这一语义范
畴。
语态表示动词的主语与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间的主动或被动的关系。
汉语是分析型语言,英语是综合-分析型语言,尽管语态这一语义范畴是共有的但是在语法意义、表达方式、语义特征、语用表达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差异。
在翻译中,了解汉英被动语态的差异且通过种种方法加以处理,方能保证译文通顺流畅地表达原意。
关键字被动语态英汉对比翻译
正文
语态这一语义范畴包括主动语态即主动的主谓关系表示主语代表的事物为动作的施事者,这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被动语态即被动的主谓关系,表示主语代表的事物为动作的承受者。
被动语态也是英语和汉语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主谓关系。
一、被动语态的表达方式对比
汉语和英语表达被动语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句法被动句一种是意念被动句。
句法被动句是一种具有被动标记的形义兼备的被动句,被动语态可以清晰地体现在句子的结构或词汇的使用上。
意念被动句则是以主动的句法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的句子,它没有被动的标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一〉汉英句法被动句对比
句法被动句是一种较为正规的被动句,具有外在的表现形式,因而相对较容易掌握,对比也较为明显。
英语句法被动句的使用较汉语普遍
在该层面上,相同点:<1>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外在的标记,汉语中的“被、给、由”等,英语中的be+v-ed和get+ v-ed;<2>两种语言中句子的主语即受事都是放在句首;施事可出现也可不出现。
不同点:在句法被动句的表现形式上汉语和英语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动词是否变形:汉语的主动态和被动态的动词同形,要表达完成或结果意义是通过添加附加成分来实现的,例如:书被水弄湿了。
英语的被动态动词必须变形加ed,并且英语动词be作为一个独立的谓语动词需要根据时态变形。
例:Many books on the subject have been published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二〉汉英意念被动句对比
汉语和英语中意念被动句的相同点主要是二者都是用主动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的。
被动句的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者多为事物,它一般不能发出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所以不会被误解为施事者。
有时也可以是人、动物等,能发出动作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个主语不会发出谓语动词所发出的动作也只能表示动作的受事。
这里主要主要介绍两者的不同点。
<1>汉语中意念被动句的主语多为确定的,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一般不能是一个简单的动词,往往有状语、补语、动态助词“了”、“过”等修饰。
<2>汉语和英语中的意念被动句在转换成句法被动句上有差异。
汉语的意念被动句往往有与之相对应的句法被动式,而且结构语序语义都不会改变只需要加上语态助词即可。
二、被动语态的语义对比
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被动语态,但是它们在语义上并非是完全一致的。
相对于被动语态的表达方式上的外在差异,这种语义上的差异更是内在的,深层的,也是不易察觉的,语义上的差异主要是体现在谓语动词上。
〈一〉语义·色彩
对于主谓之间的被动关系,汉语和英语有不同程度的理解。
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传统上是带有一种不愉快不满意甚至是不幸的感情色彩的。
句子的主语即受事往往是被动地承受某一动作的影响而产生某种结果,并且被字句所叙述的行为多表示主语不愿意发生或者受到损害的。
例如我们可以说“书被撕破了”但往往不说“书被认真地看了。
”当然随着语言的发展,被动句的使用范围扩大了,也可以带褒义或中性的动词了。
例如“她被老师表扬了。
”但是还是以表达不愉快的感情为主。
〈二〉语义·施动
汉语和英语在被动句的使用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的受事,也就是说谓语动词是有施动对象的,那么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在英语中动词往往是及物动词,能够带宾语的。
被动句要求动作产生一定的结果,动作结果的表达上汉语和英语的动词是有差异的。
英语的动词往往细化本身显示结果而汉语的动词往往是只表示动作而不指明结果的,除了部分动结式和动趋式双音节动词以外,要表达结果就需要附加成分。
三.被动语态翻译例析
被动语态既是语态,又是句型,句子表达一个实体,无论是并列句或复合句,它们或者描述因果事件,或者对事件进行有密切语义关系的描述,表达一个语义逻辑严密的整体概念。
例如:
A voiding trearment in this way allows infection to entrench,and animals near death may be taken to market and sold.
这样不做任何处置,病疫感染会更严重,因为濒临死亡的动物可能会运往集市出售。
比较:这种不予救治而听之任之的做法会使疾疫恶化,而濒死的动物会被运往集市卖掉。
这句译文对treatment的理解错了,不是“救治”,而是对濒临死亡的动物进行“掩埋”、“烧毁”等处理,这样,就不会有“疾疫动物上市”,这样理解与下文才形成必然的逻辑联系。
原译文对濒临死亡的动物“不救治”,与运往“集市卖掉”形成了两件没有逻辑联系的事情。
由此可见,对被动语态语言的理解和翻译,关键在于抓住它表达的事件实体和功能实体。
这样,才能主干突出,枝叶分明。
【参考文献:】
[1]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刘重德;英汉语比较与翻译青岛出版社
[3] 曹广涛;从汉英被动句看中英文化的异同;韶关学院学报2002
[4] 朱小舟;试论英语被动态与汉语被动句之差异;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