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翻译策略及译文连贯性探讨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1引 言
m n e s e w s a l h o e g n l n n i u o e h l r n a a n r h a l t e m r e t e a d a x o s f r h r c i d e , s i h l v d h m e y m c . f s e o e t e v r u h
学生译 文 : 然而 , 当她 和孩 子们在 一起 的时候, 她总感 觉 内心一 隅慢慢地 变 冷 变硬 。这使 她很 困扰 , 以她更 加 温柔 而且 担心 的方 式对 待她 的孩 子们 , 她 好 像 她 非 常 爱他 们 。 参考 译文 : 是, 要有 孩子 们 在身 边, 可 只 她就 觉得 心里 从里 凉 到外 。她很 烦恼 , 表 面上 , 对 孩子 4 ̄ 更 加温 柔, 但 她 IN ' J 更加 关 心, 似乎 特别 疼 爱他 们 。 1 e a n r是 一个 介词 短语 , nhrmn e 但在 本句 中是 起到 转 折作 用 的连接 词 组 。学生 的 译 文拘 泥 于字 面 含 义把 这 个 词 组译 成 “以她 …… 的方 式 ’ 导致 前 后 内 容 自相 矛 盾 。 2、误解 了插 入 的省 略 旬而 导 致 全句 逻 辑 混 乱 : ( ) B f r h t a p n d s o l h y n t h v i h t 6 e o e t a h p e e , h u d t e o a e a r g t o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翻译策略及译文连贯性探讨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翻译策略及译文连贯性探讨连贯作为语篇的一个深层语义特征,在以语篇为单位的翻译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语篇翻译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连贯的识别和重构的过程。
本文将语篇作为翻译单位,从连贯角度探讨了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语语篇衔接手段的调整及采用的翻译策略。
标签:衔接手段连贯照应替代一、引言传统翻译观以句子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注重研究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及言内关系,将翻译过程视为把一种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材料,把一种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命题)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成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张美芳、黄国文,2002)。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已逐渐摆脱了传统语言学和语法学的束缚,将语言研究的重心由句子转为语篇。
大多数语言研究者也不断地将语篇分析延伸到其他领域,这自然也包括翻译领域。
李运兴认为“翻译活动所处理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词句,而是由互相关联和制约的词语和句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语篇。
因此建立明确的语篇意识,不论在翻译实践还是在翻译研究中都十分重要。
”(李运兴,2001:19)连贯这一决定语篇语义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以语篇为基础的翻译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译者在翻译时,首先需要对原文语篇内部的各种衔接手段进行分析,以便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语篇层次上的意义与功能对等(谭键,2002)。
译者必须尽可能保全和复现原文语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才能使译文语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语气贯通。
因此,在翻译中语篇连贯的实现直接关系到译文的可读性,并决定着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Halliday和Hasan指出,衔接就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的机制,它本身是意义概念,是由词汇语法来实现的,“衔接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和对解释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这一‘其他成分’也必须在语篇中能找到……”(Halliday、Hasan,2004)。
Halliday和Hasan认为,语篇内部的衔接关系通过五种语言形式来实现:指称、省略、替代、连接、词汇。
语篇层面汉译英中的衔接与连贯

语篇层面汉译英中的衔接与连贯摘要: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西人民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语篇的连接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用不同的实现方式使译文能衔接紧凑。
关键词:衔接连贯语篇翻译实现方式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是最重要的两个成篇手段。
中西思维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两种语言语篇衔接方式也是不同的。
在汉英翻译中,译者通常要对原文衔接手段进行转换或调整以使内容对等,保证意义上的连贯。
因此,本文就汉英翻译中衔接与连贯的处理方法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中的衔接》中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条件。
衔接主要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大类。
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具体包括原词复现、同义、下义和搭配等(韩礼德和哈桑,2001)。
连贯也是建构语篇的重要标准。
黄国文指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黄国文,1997)。
衔接具有显性的语言表现方式,出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而连贯是对语篇进行解释的结果。
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手段,而连贯是采用衔接手段所得到的结果。
二、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性中西人民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以致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有较大区别,语篇的连接方式也有各自的特点。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意合指形隐义在。
形合指形显义明。
这些特点决定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这些因素,思考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使译文衔接紧凑。
衔接是将语篇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进而构建连贯的语篇。
语篇衔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语篇能否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如果原文的衔接和连贯不能很好地传达出来,就会影响译文的可读性(罗选民,1990)。
三、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实现方式下面仅就笔者的一点体会来试探讨以下几种实现方式:1.保留源语的衔接与连贯在汉英翻译中,若目的语语言条件许可,翻译能既保持源语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英汉翻译教学中显性与隐性衔接手段与连贯问题的探讨

在汉译教学中,显性与隐性衔接手段是指在译文中使用的指示性词汇和表达方式,用来表明原文中的信息和语义在译文中的对应关系。
连贯则是指译文中的句子之间的关联性和流畅性。
显性衔接手段包括使用连词和关联词,如“因此”、“但是”、“反之”等,以及使用代词和同位语,如“它”、“这”、“那”、“前者”、“后者”等。
隐性衔接手段则是在不使用明显的衔接词的情况下,使用语义、语法和语体等手段来表明句子之间的关联。
例如,使用同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动词,或者使用与前一句相关的信息作为后一句的补充说明。
在汉译教学中,连贯是指使译文的句子之间相互联系,使译文流畅、连贯,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原文的含义。
连贯可以通过使用合理的句子结构、适当的衔接手段以及正确的语法来实现。
除了使用显性和隐性衔接手段和注意连贯之外,在汉译教学中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方面需要注意:1.重视语境。
在翻译时,应该注意原文的语境,并努力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语境信息。
2.注意语体。
应该根据原文的语体,使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翻译。
3.注意语言风格。
应该根据原文的语言风格,使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翻译。
4.注意译文的可读性。
应该使译文易于理解,并尽量使其具有自然的口语风格。
5.注意汉语语法。
应该注意遵循汉语的语法规则,使译文的句子结构合理、流畅。
6.多读多练。
多读各种不同类型的译文,并多练习翻译,可以帮助提高翻译能力。
在汉译教学中,还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提高翻译能力:1.分析原文。
在翻译前,应该仔细分析原文,弄清其中的信息、语义和语言特点。
2.正确理解原文。
在翻译时,应该保证对原文的理解是正确的,并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3.确定翻译目标。
应该明确翻译的目的,并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
4.注意语义对应。
在翻译时,应该注意保留原文的语义,并在译文中尽量使用最接近原文的表达方式。
5.多使用词汇和句式。
应该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式,这样可以在翻译时更快地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6.尽量使用汉语本身的表达方式。
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

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汉译英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语篇衔接是汉译英翻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熟练运用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达到翻译的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
第一步:了解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英汉语篇衔接手段指的是在语篇中为了使文章内部各部分内容更加连贯,通过表达方式和语言手段进行衔接的方法。
比如,在英语文章中,通常使用词汇的重复、代词、连接词等手段来实现衔接。
第二步:对比中国汉语和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在中国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语篇衔接手段有把握句、指代、补充、归纳、转折、递进等。
而在英语中,常用的语篇衔接手段包括代词、连接词、转折词、副词等。
第三步:对比研究汉译英翻译的策略对比中国汉语和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我们发现,虽然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但衔接手段的作用和实现方法却是相似的。
在进行汉译英翻译时,译者可以参考原文的衔接手段,尽可能保持原文信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第四步:注意汉译英翻译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汉译英翻译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通顺易懂:翻译的语言应该通顺易懂,便于英语读者理解。
2. 所述即所得: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思,不要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观点或解释。
3. 注重语法:汉译英翻译要注重语法准确,尤其是复杂的句子结构。
4. 参考原文词汇:在翻译时,可以参考原文的词汇,但不要照搬照抄,应该考虑到英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总结: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
通过对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交流中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并且通过掌握汉译英翻译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提升翻译质量,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 224 -校园英语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策略沈阳医学院/刘茹【摘要】语篇研究的核心是语言衔接,衔接手段分为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
硬干语篇语法衔接手段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本文主要探讨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和英汉语篇语法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篇语法 衔接手段 对比一、语篇的衔接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分为替代、省略、照应、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类,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
语篇是指一个语义完整、不对长度有要求的书面语或者口语的段落。
语篇的衔接就是利用各种衔接手段将语篇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效的语篇衔接手段决定了新组成的语篇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现如今,语篇理论也被大量应用于翻译研究中,由于语篇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有效应用,使得翻译单位开始由词语、句子转移到了语篇中去,因此,语篇的有效衔接在英汉翻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英语和汉语都具有各自的语法系统,在英汉互译中甚至还有语法上的冲突,也就是说,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各有不同,但是衔接手段的使用方式、使用频度和使用范围也都各有千秋。
1.替代。
替代是指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或几个词,替代不仅有效避免了表达上的重复,而且还使得语篇更加紧凑。
替代分为从句替代、名词性替代和动词性替代。
(1)从句替代。
从句替代就是指替代整个从句,英语中主要用if not 或者if so 代替条件从句,用not 或者so 替代充当宾语的that 从句,汉语中常用如此、然代替从句。
但是汉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远低于英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
(2)名词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名词或者名词词组的中心词,英语中常用one,ones 等词作为名词的替代词,而汉语中则没有固定的名词替代词。
(3)动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谓语动词,英语中常用动词do 和替代句型sb+be/will/have/do+主语和so+主语+be/will/have/do 来实现替代,干、弄等词可以看做是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的使用频率低于英语中的动词替代词。
英汉翻译 英汉语篇的衔接、连贯与翻译

Contrast: Hypotaxis vs Parataxis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道德经》) (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To know the unknowable, that is elevating. Not to know the knowable, that is sickness. (Garus, trans 注:求知) (2)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I have sought love, first, 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 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n have 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life for a few hours of this joy. I have sought it, next, 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the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 I have sought it finally, because in the union of love I have seen, in a mystic miniature, the prefiguring vision of the heaven that saints and poets have imagined. This is what I sought, and though it might seem too good for human life, this is what--at last--I have found.
第七章 英汉语篇的衔接与翻译

▪ 大多数曾嫉妒的旁观者观察到,重力迟早 是要发挥作用的。许多把赌注放在雅虎、 亚马逊和其他网络股上并曾赢得账面利润 的投机者将来肯定无法把钱从股市里拿出。 因为那些使网络股股价直线上升的原因同 样也是导致网络股股价暴跌的因素。
二、衔接手段
1. Reference 照应 2. Ellipsis and Substitute 省略和替代 3. Conjunction 连接词语 4. Lexical cohesion 词汇衔接
如今有些观察家说,超市连锁正冒着所害 自己品牌的风险涉足毫无经验的领域,你 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
(三)连接
连接是指语篇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连接词本身就是具有明确含义的词语,通 过这类连接性词语,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 间的语意联系。
All the figures were correct, they had been
国民购买习惯正悄悄的发生变革吗?我们 是否逐渐让越来越多优秀的打公司来满足 我们的日常需求?连锁超市当然希望是这 样的。
The truth of course is that you have to pay a professional to do it for you. This should be looked at as another investment: you have to spend money in short term to save money in the long term.
checked. Yet the total came out wrong.
所有的数据都是对的,这些数据都经过检 查,然而总数却不对。
yet一词清晰地体现了原文两个句子之间的 转折关系,译成汉语用“然而……却”表 达同一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连贯作为语篇的一个深层语义特征,在以语篇为单位的翻译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语篇翻译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连贯的识别和重构的过程。
本文将语篇作为翻译单位,从连贯角度探讨了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语语篇衔接手段的调整及采用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衔接手段连贯照应替代
一、引言
传统翻译观以句子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注重研究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及言内关系,将翻译过程视为把一种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材料,把一种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命题)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成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张美芳、黄国文,2002)。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已逐渐摆脱了传统语言学和语法学的束缚,将语言研究的重心由句子转为语篇。
大多数语言研究者也不断地将语篇分析延伸到其他领域,这自然也包括翻译领域。
李运兴认为“翻译活动所处理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词句,而是由互相关联和制约的词语和句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语篇。
因此建立明确的语篇意识,不论在翻译实践还是在翻译研究中都十分重要。
”(李运兴,2001:19)
连贯这一决定语篇语义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以语篇为基础的翻译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译者在翻译时,首先需要对原文语篇内部的各种衔接手段进行分析,以便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语篇层次上的意义与功能对等(谭键,2002)。
译者必须尽可能保全和复现原文语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才能使译文语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语气贯通。
因此,在翻译中语篇连贯的实现直接关系到译文的可读性,并决定着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
Halliday和Hasan指出,衔接就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的机制,它本身是意义概念,是由“衔接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和对解释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词汇语法来实现的,
关系。
这一‘其他成分’也必须在语篇中能找到……”(Halliday、Hasan,2004)。
Halliday 和Hasan认为,语篇内部的衔接关系通过五种语言形式来实现:指称、省略、替代、连接、词汇。
虽然以上五种衔接手段在所有的语篇中都有使用,但是翻译毕竟是对不同语言代码的转换,译者需要根据译语语篇的特点对衔接手段进行调整,以保证译文的连贯性。
下面我们从连贯角度来探讨一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
(一)保留原语篇的衔接方式
在不影响译文语篇连贯性和可读性的前提下,将译文中的衔接方式一一对应地译出,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出原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特点。
(1)原文:At first,I attributed this new habit to advancing age—I had recently turned 40—and glumly concluded that I was becoming morbid.But why,then,was I finding my secret rite so uplifting? Finally,after many years of starting the day this way,I have figured out that I am doing it not to obsess about death but to find out about life.
译文: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上了年纪的缘故(当时我刚四十岁),于是我不无悲哀地认为这是一种病态心理。
可令我不解的是,为什么我竟对这个秘密的仪式感到如此振奋?我就是以这种方式年复一年地度过清晨那片刻的时光,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明白过来,我如此喜欢读讣告并非迷恋死亡,而意在探索生命,真正的生命。
(Suzanne B.Levine,2004)例(1)原文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连接词来表示语篇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时间为主的叙述顺序夹带着因果和转折关系),译文基本上复制了原文的衔接链,将原文的时间衔接链“at first—after many years—finally”译为:“起初—年复一年地—直到有一天”;在原文中表示因果而非并列关系的“and”被相应地译成“于是”;表示转折关系的“but”译为汉语中相对的转折词“可”。
在例(1)中,源语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在汉语中同样适用,因此这
样的结构在译文中就被保留下来了。
“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他词语替代,
(胡状麟,1994)或共同出现。
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和语义场取得统一”。
这一点对于英语和汉语语篇都很重要。
(2)原文:更令人担心的是,南极环境变暖可能严重影响全球生态环境,因为南极冰盖有助于调节全球气候、海洋环流和海平面。
有些科学家认为南大洋变暖以及海冰减少可能会使海洋中每年储存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减少,从而有可能进一步加快全球气候变暖。
译文:What is most worrying is that warming of the Antarctic environment could have serious implications for the global ecology since the southern ice cover helps regulate global climate, ocean circulation and sea level.Some scientists believe warming of the Southern Ocean and reduction in sea ice could reduce the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stored in the ocean each year, possibly accelerating global warming further.(任晓霏,2002)
原文中,几个“变暖”的重复使语篇自然形成一个主题。
此外“影响……环境”“调节……气候”“数量减少”等几组词的搭配,将语篇各句有机组合到了一起。
译语中同样重复使用“warming”,并以“regulate…climate”和“reduce…amount”等搭配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