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 英汉语篇的衔接、连贯与翻译
苏轼诗词英译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因 为诗 歌是 一种
由汉 语 的 意 词与词
、
韵 文 语 音 语 调 和 音 律等 对诗 歌来说 是必 不 可 少 的
.
、
合特点所决定
,
在 这 种 特 殊 的语 篇 中
,
句
下 面 将 从 三 个 方面
,
即 三种 手段
语法 手 段
、
词汇
。
与 句 等 语 言 单 位 之 间 一 般 没 有 明显 的形 式 标 记 ( 即
。
i n g th e Se
v e n 一
u e
Sh a l l o w
s
过 程 中实 现 语 篇衔 接与 连 贯值 得 注意 的 问 题
H ll i d y
e o
a a
例
mm
a
1
译 文 中运 用 了 衔 接 的 照 应 手 段
,
,
照 应是一
把 衔 接 分 为语 法 衔 接 (g
e x
r a
ti e
。
a
l
种 语 义关 系 的参 照 点
。
指 的 是语 篇 中 一个 成分 作 为另 一个 成分
.
h
e s
i
o n
) 和词 汇 衔 接 ( l
i
e a
l
Co
h
e s
i
o n
) 两大类
c n n j
e
也就 是 说
,
语 篇 中一 个语 言成 分 与另 一 个
。
常见 的 语 法 衔接 手 段 主 要 有 照 应 (
,
译 者 不 可 避免 地 面 临 着如 何使 译诗 语篇 衔接 与 连 贯 得
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 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 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 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 二年余了,我最不 能忘记的是他的背 影。
1. Though it was over two years since I saw my father, I can never forget my last view of his back. It is more than two years since I last saw father, and what I can never forget is the sight of his back.
朱自清《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 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 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 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 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 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 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 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文学翻译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性

浅谈文学翻译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性摘要: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交流的桥梁。
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际,而且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翻译者不仅要充分理解原文,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虑目的语的衔接性与连贯性。
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上有各自的特点。
不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翻译者经常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转换和调整,目的是为了在内容上取得对等,保证整篇文章在意义上具有连贯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语篇衔接性连贯性一、引言“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部分,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该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既是译者和原作者之间的交际,又是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交际。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交际者、语言使用者、原文的接受者、译文的创造者等。
译者的任务就是先用原语阅读,或更确切地说,领悟原文的主题,对文本的解读最大限度接近作者创作主题,然后把领悟到的作者创作意图及表达主旨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成为再现信息,使译文读者阅读后获得到的信息与原文读者对作品的感受大致相同。
”(樊慧敏,2011:69)在文学翻译中,翻译出原文的字面意思并不难,但要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原文以及隐含意义,而且要让目的语的读者获得与源语言读者相同的感受和效果,这并不容易。
所以,正确的理解原文、表达原文是作为一个翻译者正确翻译的基础。
二、衔接性与连贯性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上有各自的特点。
不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翻译者经常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转换和调整,这就要对原文的衔接问题进行注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内容上取得对等,保证整篇文章在意义上具有连贯性。
”(崔宇, 2010:114)衔接与连贯是语篇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1862年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首次提出了“衔接”的概念,之后他与hasan合作编著的《英语的衔接》使得衔接理论得到广泛的应用。
他们的观点是“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联系,它与句子的衔接不同,句子的衔接是句子内部结构的形式连接,但语篇中的衔接跨越句子边界,使篇章内的不同的句际关系得以形成,它是语篇的有形网络,通过语篇的表层结构来展现。
从语篇层面分析英译汉的衔接问题

从语篇层面分析英译汉的衔接问题英译汉的衔接问题是翻译中一个基本但十分重要的技术问题,主要指,在英文译文中,怎样衔接上下句子以使原文、译文之间的逻辑链条完整可贵。
有时,衔接上下句子对改善句子结构,校正主语、动词等语法结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使整篇文章更加连贯、通顺,读起来才能更自如、舒缓。
一、怎样衔接句子1. 尽量使句子之间的衔接词语丰富,以降低衔接处的用语重复率。
如“第一”及“其次”,“首先”及“接着”,“而且”及“再者”即可避免句子衔接语法拘束,避免文章冗杂。
2. 注意衔接句子时文章中紧凑性的要求,可以适当去掉文中多余的“人称代词”、“ 介词”“冠词”等,而重点放在译文的准确性和通顺性上,这样可以提高整篇文章的流畅性。
3. 注意译文的关键性,要保持原文的意思。
重要的是,在衔接句子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衔接句子的原文意思,不必译成与原句完全一致,但可以译得比较紧凑,落落大方,使整篇文章中层次分明、逐句连贯,使译文受读者欢迎。
二、衔接句子时注意要点1. 避免过多地使用从句和长句,以短句表达清楚便于衔接,加强文章的流畅性。
2. 避免译文之间衔接处的重复现象,可能是由于译者未能准确把握原文或翻译过程中逐字逐句地翻译造成的。
3. 在汉译英过程中,应注意在衔接词或短语的使用中,尽量不要使用专有名词或短语,可以使用地道的英文来替代,以获得更好的衔接效果。
4. 注意衔接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关系,通过衔接词和句子布局上的安排,使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有力。
五、总结英译汉的衔接问题不仅要求以合理、紧凑的衔接词语衔接句子,而且要求句子之间用词丰富,句式多变,多使用简明表达,力求增强衔接句子之间的关联性。
此外,要译准原文,保留句意,防止衔接词语重复,有利于衔接句子。
因此,英译汉的衔接问题不可忽视,译者需要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使文章更加流畅,表达更准确。
英汉翻译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英汉翻译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作者:邓莉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3期摘要: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
本文简要介绍了部分语言学界关于语篇衔接与连贯的观点,以及举例说明语篇衔接与连贯在英汉翻译中的体现,最后提出在英汉翻译过程译者必须充分考虑衔接与连贯,在保持原文语篇风格的同时,尽可能地使译文流畅、自然。
关键词: 英汉翻译语篇衔接连贯一、引言众所周知,翻译的对象是原文语篇,翻译的最终产品是译文的语篇。
那么何谓语篇?语篇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交际功能,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单位。
它可以是独白、对话(dialogue),也可以是众人交谈(multiperson interchange);也可以是文字标志(如交通标志),也可以是诗歌、小说。
它可以是讲话,也可以是文章;短者一、二句可成篇,长者洋洋万言以上(黄国文,1998:7)。
德·波格然德(De Beaugrande)和德雷斯勒(Dressler)于1976年在其《篇章语言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stics)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语篇语言学的七个标准:(1)衔接,(2)连贯,(3)意图性,(4)可接受性,(5)信息性,(6)情景性,(7)篇际性。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的核心问题,在英汉翻译中,语篇衔接与连贯是否处理得当制约着翻译的成败。
本文将从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发展,以及它们在英汉翻译中的体现说明语篇衔接与连贯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
二、语篇衔接与连贯在语篇分析领域,Halliday和Hasan(1976)对英语语篇中的衔接现象所做的研究对衔接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Halliday(1964:303)首次将衔接划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后来Hasan(1968)对语法衔接作了较为详尽的探讨。
一般认为,Ha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and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在该书中作者集中探讨了英语的五种衔接手段:(1)指称,(2)替代,(3)省略,(4)连接,(5)词汇衔接。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和连贯手段的对比

2. Comparison
3. Improving the translation
篇章
篇章是表达整体概念的语义单位。它在
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提供作者想传达的 信息,各成分之间有语言手段将其衔接 在一起,成为语义连贯的整体,为交际 的受者所接受。 衔接性和连贯性是篇章最重要的特征。
Cohesion & Coherence
词汇衔接指篇章中的词汇之间存在着的语义联系,
通过原词的重复、同义、近义、反义、上下义和整 体与部分等关系来实现,可归纳为词的反复和搭配 两大类。
Any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cohesive devices us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texts?
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Lexical cohesion deals with connections
based on the words used. It is achieved by selection of vocabulary, using semantically close items. There are two types of lexical cohesion: reiteration and collocation.
Cohesive devices
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 指称 /照应(reference) 替代(substitution) 省略(ellipsis) 连接/关联(conjunction)
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 复现关系(reiteration) • 同现关系(collocation)
第八章 英语语篇的连贯与翻译

高处不胜寒。只要请问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高处不胜寒。只要请问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一 群小小的竞争对手通过销售IBM个人电脑的衍 群小小的竞争对手通过销售 个人电脑的衍 生品蚕食IBM的利润,较大规模的竞争对手正 的利润, 生品蚕食 的利润 在联合起来, 在联合起来,试图在利润丰硕的软件及办公室 网络业务上击败这家电脑大公司。 网络业务上击败这家电脑大公司。 Improved version 高处不胜寒,个中滋味, 高处不胜寒,个中滋味,可以请问国际商业机 器公司( )。如今 器公司(IBM)。如今一群小公司正通过销售 )。如今一群小公司正通过销售 IBM个人电脑的衍生品,渐渐蚕食着IBM的利 个人电脑的衍生品,渐渐蚕食着 的利 个人电脑的衍生品 润。与此同时,较大规模的竞争对手也正在联 与此同时, 合起来, 合起来,试图在利润丰硕的软件及办公室网络 等业务上,击败这家电脑界的巨擎。 等业务上,击败这家电脑界的巨擎。
三)常识 or 共有知识 common sense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表面衔接的语 篇并不一定连贯。但是, 篇并不一定连贯。但是,表面没有明显 衔接标记的语篇却可以是连贯的。 衔接标记的语篇却可以是连贯的。 —Can you tell me the time? —Well, the milkman has come. 请看下面一则广告: 请看下面一则广告: Act II Microwave Popcorn Cinema Sweet
Horners is a familiar name on the UK’s high streets, operating from 32 department stores situated either in prime city center location or out of town retail parks. Although some competitors have successfully branched out into gourmet ready-to-eat foods or experimented with financial services, Horners has chosen to specialize in the clothing, accessories and home product markets. By offering a range of competitively-priced merchandise of a high standard to its customers, Horners has become one of the country’s favourite department stores.
语篇层面汉译英中的衔接与连贯

语篇层面汉译英中的衔接与连贯摘要: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西人民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语篇的连接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用不同的实现方式使译文能衔接紧凑。
关键词:衔接连贯语篇翻译实现方式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是最重要的两个成篇手段。
中西思维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两种语言语篇衔接方式也是不同的。
在汉英翻译中,译者通常要对原文衔接手段进行转换或调整以使内容对等,保证意义上的连贯。
因此,本文就汉英翻译中衔接与连贯的处理方法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中的衔接》中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条件。
衔接主要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大类。
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具体包括原词复现、同义、下义和搭配等(韩礼德和哈桑,2001)。
连贯也是建构语篇的重要标准。
黄国文指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黄国文,1997)。
衔接具有显性的语言表现方式,出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而连贯是对语篇进行解释的结果。
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手段,而连贯是采用衔接手段所得到的结果。
二、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性中西人民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以致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有较大区别,语篇的连接方式也有各自的特点。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意合指形隐义在。
形合指形显义明。
这些特点决定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这些因素,思考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使译文衔接紧凑。
衔接是将语篇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进而构建连贯的语篇。
语篇衔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语篇能否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如果原文的衔接和连贯不能很好地传达出来,就会影响译文的可读性(罗选民,1990)。
三、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实现方式下面仅就笔者的一点体会来试探讨以下几种实现方式:1.保留源语的衔接与连贯在汉英翻译中,若目的语语言条件许可,翻译能既保持源语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ith equal passion I have sought knowledge. I have wished to understand the hearts of men. I have wished to know why the stars shine. And I have tried to apprehend the Pythagorean power by which number holds sway above the flux. A little of this, but not much, I have achieved.
world of loneliness, poverty, and pain make a mockery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 I long to alleviate this evil, but I cannot, and I too suffer.
This has been my life. I have found it worth living, and would gladly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ed me.
Cohesion, Coherence and Translation (英汉语篇的 衔接、连贯与翻译)
----Lecture Outline for the Course of E-C Translation by Xu Derong
例文: What I Have Lived For (by Bertrand Russell)
Love and knowledge, 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 led upward toward the heavens. But always pity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 Echoes of cries of pain reverberate in my heart. Children in famine, 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 helpless old people a burden to their sons, and the whole
I have sought love, first, 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 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n have 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life for a few hours of this joy. I have sought it, next, 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the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 I have sought it finally, because in the union of love I have seen, in a mystic miniature, the prefiguring vision of the heaven that saints and poets have imagined. This is what I sought, and though it might seem too good for human life, this is what--at last--I have found.
Halliday and Hasan (1976)identify five major devices with which to achieve semantic cohesion, that is, reference, substitution, ellipsis, conjunction, and lexical relationships (or “lexical cohesion”).
思考:衔接与连贯已经成为判断文章优劣的标准之一。是什么使罗 素的这篇序言一气呵成、气势磅礴?不可否认,除了伟大的思想之 外,衔接手段的自觉而又自然地运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Part Ⅰ .
1. 什么是语篇的衔接?
Cohesion refers to the structural and/or semantic relationships holding between the different elements of a text.
For example: Paris? I’ve always wanted to go there. The link (called anaphora) is between Paris and thmantic Cohesion)和结构衔接(Structural Cohesion) 2.1 Semantic Cohesion (语义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