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被动句对比浅析
英汉被动结构比较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被动结构的几个典型方面的比较论述来分析和比较英汉被动结构。
关键词:被动结构英汉被动结构被动结构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结构,不论是在英语表达中还是在汉语表达中,被动结构都占有其一席之地。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英语和汉语的被动结构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比较。
一、应用的广泛程度比较在英语中被动结构用的要比在汉语中广泛,尤其是在科技英语中,被动结构的使用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同一个语境,同样的含义,英语往往用被动语态表达,汉语却习惯于用主动语态,主要原因是英文考虑的重点是事情,即受动者,而汉语考虑的重点则是人,即施动者。
虽然汉语中有“被”字可用来表示被动,但是在更多情况下我们并不执着于主语与谓语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因而一般使用主动形式。
比如,我们时常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我们从来不说“人不可被貌相,海水不可被斗量”,因为我们知道动作的执行者是人。
而英文要说:As a person cannot be judged by his appearance , so can the sea not be measured with a bushel.英语中结构被动句用得广泛,汉语中结构被动句用得少. 英语中结构被动句用得广泛主要是因为不必说出主动者、不愿说出主动者、无从说出主动者或便于连贯上下文等原因。
汉语中结构被动句用得少, 是由于汉语往往将宾语提前作为说话的主题, 而在动词上暗示被动语气, 即用词汇的手段表示被动, 从而呈现为意义被动句。
另外, 汉语使用结构被动句时,大多数情况下要求施动者同时出现, 否则用主动句结构。
二、时态比较英语被动语态有时态的变化, 是时态清晰句, 它的时态主要体现在助动词to be 的不同变化形式中。
汉语是时态模糊句, 即汉语在“被”字句中, 没有特定的时态变化形式, 它的时态关系主要靠时间副词或上下文来体现。
例如:我没有被邀请, 但我还是来了。
思维方式下的英汉“被动句”表征对比分析

这 种 思 维 方 式 的差 异 反 映在 语 言 表 达 上 , 具 体 表 现 为 英 美 人 多 使 用 抽 象 词 汇 ,而 东 方 人 则 较 多 使 用 具 体 词 汇 ,
它 对 被动 句 的影 响表 现之 一 是 主语 的 选取 不 同 。
大 于语 言 ’的 论 说 。而2 世 纪3 年 代 前 苏联心 理 学 家 维果 茨 0 O
基 ( .y o sy LV g t k )和 现代 语 言 学开 创 者索 绪 尔 (a s ue S u sr )
抽 象 思 维 是人 们 在 认 识 活 动 中 以 “ 念 、判 断 、推 理 概 等 逻 辑 思 维 为 其主 要 的 思 维 形 式 ,达 到 对 客 观 事 物 的深 层 认 识 。 ” (4 。它 是 对 客 观 现 实 进 行 间接 的 、概 括 的反 P8 3)
不 同 ,从而 在 语 言上 会采 取 不 同 的表 达形 式 。 ”[ 1 / 3 。。 3 4
重 具 体 、 重物 象 的思 维 风 格 。 ” _] 0 。此 外 , “ 民族 l 7 0 5 ) 汉
被 动 句 作 为 一 种 常 见 的句 式 ,在 英 语 中被 频 繁 使用 , 相 比 的具 体 思 维 方 式 也 源 于 汉 文 化 尚象 ’的 传 统 , 英 民族 抽 之 下 , 汉 语 中 被 动 句 的 使 用 范 围则 相 对 有 限 。此 外 , 英 汉 象 思 维 方 式源 于 西 方 文 化 ‘ 思 ’ 的传 统 ” m] ”。 “ 尚 翻
思维方式为研 究视 角,通过横 向比较英汉民族不 同的思维方式,阐释 了英汉被动 句的表征在主语 的选取、施 事主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英文和中文的句式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从主动和被动的角度来看更是如此。
在英文中,主动句和被动句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与中文有着很大的不同。
下面将从主动和被动的角度分别比较英文和中文句式的翻译对比差异。
一、主动句的翻译对比差异
主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宾语是动作的接受者的句子。
在英文中,主动句的结构通常是主语+谓语+宾语。
而在中文中,主动句的结构则是主语+谓语+宾语。
英文句子"The boy kicked the ball"的翻译为中文的主动句为“男孩踢了球”。
在这个例子中,英文句子的主动结构是显而易见的,而中文句子的主动结构则更加直接和简洁。
英文和中文的句式结构在主动和被动句的表达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翻译时,需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和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以使翻译更加准确和自然。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英汉被动语态的用法及意义表达对比

英汉被动语态的用法及意义表达对比作者:鲁俊丰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02期摘要:被动语态是一种语言现象,在英汉兩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
英汉被动语态在语法结构、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异同。
本文将通过大量实例,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被动语态的特点,并着重对其用法和意义表达进行分析和对比。
关键词:英语被动语态主动语态一、引言语态(voice)是动词的一种形式,体现动词的主语与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之间的主被动关系。
语言中存在着两种语态:主动语态(active voice)和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
当主语是动作的施事者时,动词形式表现为主动态;相反,当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时,动词形式表现为被动态。
表达同一个语义,人们可以选择用主动态,也可以选择用被动态。
选择何种语态,取决于不同的交际目的和语境效果。
二、英汉被动语态的用法分析与对比英语中的被动语态通常具有以下基本结构:名词词组1<动作的承受者>+系动词be+动词的过去分词(+介词by+名词词组2<动作的施事者>),其中名词词组2可以省略。
一般来说,只有及物动词才具有被动语态;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强调事物的状态,还可以用“get,seem,become,look,feel”等作为系动词。
通常,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句型结构上,但所表示的语义是一样的。
主被动语态相互之间的转化,其实是由说话人的意图所支配的。
英语被动语态主要在以下场合中使用:(一)说话人为突出事件本身,句子侧重要体现人们对事件本身的关注,而非动作施事者。
如:(1)The gift was sent to my teacher.这份礼物送给我的老师。
(2)The doctor should be sent for in time when you are badly sick.病重时必须及时请医生就诊。
(二)说话人不清楚动作施事者是谁,或者不愿道出动作施事者。
如:(3)The merchant was killed about two hours ago.商人大约两个小时前被害。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英汉句式翻译中主动和被动角度的差异。
在英语句式中,主动和被动句型的特点以及在中文句式中的对应特点进行了分析。
通过比较主动和被动角度下的英汉句式翻译对比,揭示了翻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主动角度下的翻译对比中,涉及到了不同语言中主语和动作承受者的表达方式,而在被动角度下的翻译对比中,则涉及到了不同语言中动作执行者和动作承受者的关系。
通过总结主动和被动翻译差异,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启示和展望,指导英汉句式翻译的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加深对英汉句式翻译差异的理解,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方法。
【关键词】英汉句式翻译、主动与被动角度、差异、特点、对比、研究意义、启示、展望未来1. 引言1.1 介绍文章内容本文主要探讨英汉句式翻译中主动和被动角度的差异。
通过对英语句式主动和被动的特点以及中文句式主动和被动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将探讨两种语言句式之间的差异,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应对这些差异。
通过比较主动角度和被动角度下的翻译对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英汉句式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最终,我们将总结主动和被动翻译的差异,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英汉句式翻译的复杂性,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1.2 阐明研究意义研究英汉句式翻译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的发展。
对英语句式主动和被动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英语语法规则,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通过对中文句式主动和被动的特点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文语法结构,提高中文写作水平。
然后,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可以揭示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促进英汉翻译技巧的提升。
通过不同角度下的翻译对比,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译文的表达方式和语境,提高翻译质量。
本研究对于扩大跨文化交流、促进英汉翻译技术提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浅析英汉被动句的特点及互译

浅析英汉被动句的特点及互译作者:黄丽娟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04期[摘要]英语和汉语都有被动句。
英汉被动句在结构上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英语的被动意义主要用“be动词加上动词的语态变化”来表现,汉语被动句的被动意义主要由一些特殊词带出,动词本身不体现被动意义。
英汉被动句的语用功能同样有异同点,英语用被动句表达多,汉语用被动句表达少,因此英汉被动句互译时要体现这一特点。
[关键词]被动句;句子结构;语用;翻译[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一、英汉被动句的句式对比(一)带标记的被动句虽然英语与汉语都有被动句,但英汉被动句的句式有各自的特征:(柯贤兵,2005)英语中表达被动意义的句子由动词的词形变化为标记,“be动词加上谓语动词的过去分词”表达被动的语法意义,英语的被动句有时态的变化。
被动语态体现了动作的承受意义。
例:a.I was told the news yesterday.b.The bike is being repaired.c.The dog has been killed.以上例子中,a例中“我被告知”的被动意义由“was told”体现出来;同样,b与c例子的“被修理”;“被杀”分别由“is be-ing repaired”和“has been killed”表达出被动意义。
汉语谓语动词和英语不同,它们不体现被动的意思,没有被动的形式。
有标记的汉语被动句由“被、叫、让、由等词来引出动词的实施方,这些词是汉语被动句的标记。
汉语中有标记的被动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柯贤兵,2005)1.“给、叫等+动作实施方+动词”型,这种被动句没有动作承受方。
例:a.叫你合算了。
b.给你骗了。
这两个例子中,a例中的标记词“叫”,b例中的标记词“给”引出了动词的实施方“你”,这两个例子均无出现动作承受方。
(二)“动作承受方+被+动词”型:其中,动作承受方通过“被”字来指明,处置动词充当谓语动词。
汉英被动语态的差异

汉英被动语态的差异英语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十分广泛,就类型来讲,可分为结构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
结构被动句又包括显性被动和半显性被动,比如说“The flower vase was broke by me yesterday.”这就是一个显性被动的句子。
而“The stain of history must be cleared.”则是半显性的被动;意义被动式用主动意义来表达被动意义,它是用来描述事物具有的性质或目前处于的状态,动作意义相对弱一些,比如说“The icecream tastes very go od”、“The building is near completion.”都是主动表被动的句子。
然而,汉语中大多数被动意义不用结构被动句来表示,因此,与英语相比,汉语主动句使用较多,被动句使用较少,并且在汉语的被动句中,意义被动式使用较多,结构被动句使用较少。
汉语中被动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标志词有“被”、“给”、“让”、“叫”、“由”。
例如:他被刀割伤了(He was hurt by a knife.)。
这场大火是由吸烟引起的(The big fire was caused by smoking.)。
2.使用一些词汇手段来表示被动句,如“受到”“遭到”“挨”“得到”“给予”。
例如:他们在工厂受到欢迎(They are welcomed in the factory)3.意义被动句,例如:这种菜闻起来很香(The dish smells wonderful)英汉被动句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被动结构。
英语的被动句有非常严格的形式标志,即“be+V-ed”形式,如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to respect the old.而汉语则借助一些词来体现,如“被”、“给”、“让”、“叫”等,如孩子应该被教育尊重老人。
英语句子主要是在说不出、不愿说或不必说出施动者时使用被动句,因此,英语被动句中经常都不出现施动者,而汉语则恰恰相反,我国的语言学家王力在总结“被”字句的使用时说:“现代汉语的被动式绝大多数是带关系语的”。
最新7.英汉对比之被动与主动精品课件

4. 由于(yóuyú)特殊原因而不需指明施事,如为了 使叙述显得圆通、得体,或为了表达某种微妙的情绪 (tact or delicacy of sentiment)
Some things have been said here tonight that ought not to have been spoken.
第十一页在于: 罗嗦(wordy)、间接(indirect)、无力(wúlì) (weak)、隐晦(oracular),故弄玄虚 (mysterious)而深不可测(impenetrable),使交 际者之间隔着一层被动的烟幕(passive smokescreen)。 “half the delatoriness, the passing of the bucks, the shrinking of responsibility, the lazymindedness, and the want of initiative…”
第十三页,共50页。
意义被动式在英语句子里较少见 1.These products sell like hot cakes. (=are sold) 这些产品十分畅销。 2. The clock needs repairing. (=is repaired) 这个钟需要(xūyào)修理。 3. The book is printing (=is being printed) 这本书正在印刷。 4. The room filled rapidly. (=was filled) 房间很快就挤满了。
第三页,共50页。
2. 施事从上下文中可以(kěyǐ)不言自明 a. Your suggestion has been duly noted. 你的建议已得到及时关注。 b. She told me that her master had dismissed her. No reason had been assigned; no objection had been made to her conduct. She had been forbidden to appeal to her mistress. 她告诉我,她的男主人已解雇了她。男主人没有讲 明任何理由,对她的行为没有任何异议,也不许她向 女主人申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被动句对比浅析
摘要:首先我们应了解英汉语的被动句可分为结构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接着
我们应对英汉被动句的功能进行比较,并且分析英汉结构被动句差异和英汉意义
被动句的差异,最后引申到中英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英汉被动句 结构被动句 意义被动句 对比词汇及原因
一、 英汉被动句表现形式上存在的差异
在英语和汉语中,被动意义句的表现形式大不相同。在英语中,语态是指动词
的一种句法形式结构,用于表示语法范畴中主语和宾语之间的语法关系。语态与
动词的形态变化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动词的形式成为表示语态变化的标志。英
语基本上属于形合语言,相对于汉语来说,具有较为丰富的形态变化,其被动句由
动词的被动语态来表达,即 be+p.p(过去分词),一目了然,是显性的。汉语是意合语
言,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动词本身基本上也无被动语态,所以汉语的被动含义的
表达缺乏形态形式标志,不是一目了然的,是隐性的。我们可以说,它们之间的差异
主要是形合与意合的差异,是表现形式的差异。
1.英语被动句的表达形式
Quirk等明确指出:被动意义的表达要严格区分为结构被动句|(syntactic
passive)和意义被动句(notional passive)。所谓结构被动句就是用形态,即动词的被
动语态(passive voice)从结构形式上标志出来的被动句。所谓意义被动句即不用动
词的被动语态而仍含有被动意义的句子。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下英语中的两种句
子:
1)结构被动句(被动形式被动句)
①助动词 be 各种形式加动词过去分词
Don’t be deceived by his book.
He was killed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teachers should be respected by the students.
②动词不定式被动句
They were made to empty all their suitcase.
She likes herself to be praised.
2)意义被动句(主动形式被动句)
①动词为进行体形式
The tea is brewing.
②动词为一般现在时
The soup tastes delicious.
③动词短语的主动形式
All substance consists of small particles.
④动词不定式的主动形式
The teacher assigned us two exercises to do at home.
⑤无语态形式被动句
How can we escape observation?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英语被动句也有多种表达形式,但使用频率高的形式
还是结构形式被动句。意义被动句表达形式的使用范围受一定的限制和一定的语
体,语域有密切关系。Otto Jespersen在《语法哲学》中总结了五种情况:⑴不知道
或不容易指出施动者,⑵施动者据上下文是清楚的不必说出,⑶不愿意说出施动者,
⑷在说话者的心目中,受动者比施动者更为重要,⑸为了行文说话语气上的连贯,
用被动句比主动句好,一般来说,在知识性文章中,被动句使用的较多,在纯客观性
的一般语体的科技文献和新闻报道中使用比较多。
2.汉语被动句的表达形式
汉语的动词基本上无形态变化,主动与被动的表达主要是使用词汇手段,更
多的时候连词汇手段都不使用,纯粹依靠意合,依靠动词本身的意义和上下文来显
示出其主动或是被动。所以汉语被动意义总体来说是隐性的,有时甚至是模糊的,
不像英语被动式在形式上有规范,反倒没了约束,没有了那么多的限制,就显得比
英语更为灵活多样。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可以作为形式的只有作为助词的“被”和
作为介词的“被,叫,给,让”等。下面我们对“被”字结构和主动形式被动句进行分类。
(1)“被”字结构(包括使用“让,给,教”等词汇的半隐性被动句)
①受事+被+施事+动词结构
他的鞋子被河水浸湿了。
②受事+被+动词结构
山里发洪水,庄稼被冲走,牲口被淹死,房舍被冲塌。
③受事+被+施事+(给,所)+动词
我的确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④被动式与兼语式连句
我们被老师逼着走出教师到操场锻炼身体。
⑤“被”字句与“把”字句
他叫敌人的飞机把腿打伤了。
⑥被字句与处所主语
外面的绳子总被你们晒满了衣服。
⑵主动式被动句
①受事+动词结构
椅子搬走了。
②受事+受/遭/挨/蒙受+动词结构
听完报告,我们受到很大的鼓舞。
③受事+由/归/叫/让+施事+动词结构
一切费用由我来承担。
④受事+施事+动词结构
书我们已经看完了。
⑤“是......的”结构
我们学校是1960年成立的。
⑥“加以”和“得到”结构
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改变。
与英语相比,汉语被动句的表现手法更复杂更多变。而且在使用主动形式被
动句时句法更灵活,限制更少,被动句的主语常可以省略或以零出现。汉语使用的
另一个特点是“被”字句语义的变化,传统上认为,“被”字句都是叙述不如意,不愉快
的事情。即使是在早期的白话文中亦很普遍。但是到了现在,这一范围已被突破。
3.英汉被动句表达形式差异比较
在前面我们已分别介绍过英汉的被动意义的表达,从他们的表达方式来看他
们之间存在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现在我们就结构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两个方面
来进行比较.
⑴. 英汉结构被动句的差异:
①形式标志方面:英语的被动句有十分规范的形式标志,而汉语中只有一个助
动词“被”可以勉强算得上是被动句的形式标志,如果形式标志把形式词也算上的
话,也就还有介词的“被,叫(教),让,给”.
②使用广度方面:英语使用被动句比汉语要广得多,我们在前面有提到英语在
五种情况下使用被动句,而汉语则不然,王力先生有说过:“若就中国被动式而说,严
格地说,只有英语被动句使用的前两种用途,后三种情况就用其他办法表达了”.这
是其一;其二是汉语被动式的作用基本上是表示不幸或者不愉快的事情,而英语被
动句可以表示任何意思。如:“我画花”不能改说成“花被我画.”但如果说“花被我画
坏了”就成.反之,却不能说“花被我画好了.”但在英语中“I was painting a
flower.”“The flower was being painted by me.”“The flower was painted badly by
me.”“The flower was painted well by me.”都是可以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