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word教案
(完整word版)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的说课稿

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的说课稿马站高中陈礼瑶一、说教材1、本节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第一单元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概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影响。
本专题包含四课内容(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本专题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上起先秦,下讫明清。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在不同阶段的重要内容及演变过程,认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
本课在专题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接秦汉政治,下启明清政治,从而形成完整的体系。
本模块的知识,与本册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有紧密的关系,本专题的知识除了要说明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当中起到重大影响外,肯定还要与专题六进行比较,来突出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的进步。
2、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本节相关的知识,但较表层。
对中国古代专制皇权的知识一般只有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留下的大概印象,对专制皇权的起源、发展等等具体知识比较陌生。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加深认识,如何对本节内容进行多角度分析,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便成了重中之重。
3、说学习目标(学法、教法分析)①知识与能力根据课标和教学指导意见及会考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从而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
通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制度建设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初步培养学生评判制度得失的能力。
通过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培养学生一分为二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对该制度进行多角度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的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对于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专制主义”的评价,就应该给予大胆的否定。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页眉内容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版必修第一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只有在初中时对本节内容有所涉及,但仅停留在表层,对中国古代专制皇权的知识一般仅限于观看影视作品时留下的大概印象,对专制皇权的起源、发展等具体知识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了解皇帝制度;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元朝的行省制度等历史概念。
●了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理解封建皇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
●认识元朝行省制度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了解秦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它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成就的同时,应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与腐败。
【知识重难点】知识重点: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变革,使学生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
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知识难点:君主专制政体的评价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的分析与把握。
【教学思路】情景设置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画图法,联系法,情景再现过程:1、课前预习学案: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如古代皇帝和丞相的故事,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元世祖等)为课堂做准备。
2、课内:(1)教师应注重将知识灌输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模拟场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历史上的重大问题的现场摸拟,并对学生参与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评价,如学生扮演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君主专制政体的基本概念。
2.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
3. 探究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
二、教学重点1.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
2. 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简要介绍君主专制政体的基本概念。
Step 2:知识讲解(10分钟)1.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包括起源、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了解君主专制政体的主要特点,如君主的绝对权力、地位的世袭性和权威性等。
Step 3: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改革。
2. 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Step 4:知识拓展(10分钟)1.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包括君主的宣传与教育、军事力量的控制和法律制度的改革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对社会的影响。
Step 5: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组讨论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在历史上的具体案例,如法国的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和中国的清朝时期等。
2. 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以及结果。
Step 6: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方式的重要性。
2. 展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成果。
五、课堂作业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文章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方式,字数不少于500字。
六、板书设计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演进过程:起源、发展、衰落- 主要特点:君主的绝对权力、地位的世袭性、权威性- 强化方式:宣传与教育、军事力量的控制、法律制度的改革七、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这一政体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布置了作业以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历史ⅰ人民版第一单元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历史ⅰ人民版第一单元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皇帝制度;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元朝的行省制度。
2、理解封建皇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
3、了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4、了解秦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
认识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从剖析秦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运用图示、引文等材料,比较古代政治发展变化特点,初步掌握制表及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
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教材要点政令出一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特点: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皇权至高无上。
君权与相权1、“君”“相”矛盾。
为什么会产生“君”“相”矛盾?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君相矛盾权欲说,认为丞相“位高权重”,构成了对君权的威胁,于是产生君相矛盾,国君那么致力于削相权以隆君权。
第二种是君相矛盾行政差异说,认为“君”、“相”产生矛盾是在决策、行政倾向和方式上的不同引起的。
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都是帝王的政治助手,也是政府的行政总理。
在执政过程中,因为决策与行政的倾向和方式不同,帝、相难免产生矛盾。
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君权与相权发展的总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3、汉至宋代抑制或分散相权的主要措施汉代: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并形成“中朝”与“外朝”。
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

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列举汉朝“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措施等史实;2、列举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3、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了解科举制的实行。
过程与方法:1、认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2、认识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教学重难点】重点:君权和相权;行省制度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史料教学;【教学过程】导入:课前播放歌曲《守业更比创业难》图片《秦始皇》——创伟业,没守住。
——后来的帝王是如何在吸取前人教训的基础上,艰难守业的。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讲授新课:(一)走进历史——看“守业”策略守业——难在哪里?——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监察,选官。
活动:学生选取一个皇帝(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归纳其在上述四个方面的策略,并作简要介绍。
其他同学补充。
老师板书。
1、汉武帝:频繁换相、设立内朝,郡县制,刺史制,察举制。
2、唐太宗:三省六部制,道州县,御史台,科举制。
3、宋太祖:二府三司制,路州县,提点刑狱司。
4、元世祖:行省制。
教师提供相关图片(各朝中央官制示意图,元行省图,印章腰牌,连线题目)(二)探究历史——析“守业”策略探究一:汉武帝为什么频繁换相,并建立“内朝”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供材料:材料一:以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
上(汉武帝)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材料二:图材料三:太初二年(前103年),武帝欲拜公孙贺为丞相。
公孙贺最初拒受丞相印绶。
他叩头涕泣,向汉武帝哀告:臣出身边鄙,以从军参战鞍马骑射而为官,才能实在不能胜任宰相之职。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3课教学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2.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①特点: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
②表现:A.集行政、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
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③影响:A.君主的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法。
B.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④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巩固练习】1、皇帝制度的创立始于()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地方推选郡县制 C.中央设三公九卿D.设立严密的监察制度二.中国古代相权的演变:1.君权与相权发展的总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汉至宋代抑制或分散相权的主要措施:⑴秦:是百官之首,助理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⑵汉朝:汉初:丞相实为掌握行政实权总理。
汉武帝:削夺相权①频繁任免丞相。
②设“中朝”(又称“内朝”)抑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
⑶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多相制度,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职能: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
参加政事堂议事的其他官员身份亦等同于宰相。
⑷宋代:设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分化相权。
⑸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权归六部。
【规律总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
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巩固练习】2、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C.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D.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3、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A.地方势力的削弱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C.决策中枢的转移D.外戚和宦官专权4、(2001全国文综卷)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古代监察体制:①秦朝:设立监察机构,负责中央和地方和监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优质教案(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优质教案(8页)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汉王朝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2、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归纳的方法理清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的两条线索(即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理清从汉至元政治制度发展脉络,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利用表格对比“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之间在选官对象、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历史作用等方面的异同点。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和腐败。
析不到位,没有形成汉到元历史演进脉络,这些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进行有效的知识点整合。
岳麓版教材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两大部分析汉到清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进程。
其中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中央集权的强化的编写、分析较清晰到位;岳麓版教材的小字资料、插图很好,可以用来分析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导入秦朝君主专制政体是怎样建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后自然导入新课君主专制政体-----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建立:秦朝消亡:1912年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进(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强)(二)1、皇帝制度①建立:秦朝(秦始皇)消亡:1912年②权力发展P13③特点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不受任何力量的制约君主的政治决策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史料;“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演进趋势:君主权力越来越集中2、君权和相权之争讨论:你所熟悉的历史上的名帝名相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①秦朝:中央设丞相;汉承秦制,汉初丞相权力很大②汉武帝时形成“内朝”和“外朝”P14削弱丞相权限③隋唐:三省六部制P14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独尊④北宋:北设参知政事分丞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丞相军权设三司使分丞相财政权相权进一步被分散⑤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演进趋势:君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3、选官制度的演进1.世官制:先秦时期2.察举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3.科举制:隋唐至明清内容评价P15趋势:官吏的选拔任免越来越集中到皇帝手中(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1、秦朝:郡县制2、西汉:①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②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 “附益法”逐渐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3、北宋:①设三衙统领禁军,收地方精兵②派文官任地方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③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4、元朝:设置行省制度目的、概况、意义P165、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秦: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使监察百官汉武帝:刺史制度作用:监察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元:御史台(汉以后一直都存在)明:都察院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因专制制度本质决定,实际效能有限讨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①君权不断加强②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政体演变中贯穿着两对矛盾1、君权与相权之争皇权加强,相权削弱2、中央与地方矛盾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积极作用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的小农经济相适应,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2、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3、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分析●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根据课标要求,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皇帝制度、丞相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和行政区划的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制度,其最大的特点是君权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而这种强化又突出表现在君权对相权的成功削弱和中央对地方统治的加强上。
●教材分析不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看,本节内容在本单元都占有很大篇幅。
它揭示了从汉朝到明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沿革的历史,在这一点上,时间跨度非常大,没有通史知识作保证的话,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讲是有困难的。
这需要老师的调控。
同时,本节内容形散而神不散”,这无疑增加了教学难度,但也为教师个性教学发挥创造了可能。
师生要共同“沿制度变革,寻制度的特点。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皇权的知识一般只有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留下大概印象,对专制皇权的起源、发展等等具体知识比较陌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可指导学生通过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建议1.教法:课堂教学上积极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诱思交融”的诱思探究教学理论为指导,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学案,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背景材料,采用诱思探究、使用学习、导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自主、合作与探究。
2.学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充分发扬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精神,努力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汉代的“中朝”、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宋朝削弱相权的措施;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及州的设置、元朝的行省制度;汉代的刺史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理解: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进特点、从汉到元地方管理制度的演进特点。
3.运用:通过引导学生整理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集体备课设计编号:003
宣政院(藏、川、青)
5、明:承宣布政使司、府、县
6、清:省、道、府、县
从以上政治制度的演变中,你得出了什么规律性认识?
提示: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
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第三点内容教师可作为补充)
【重难点问题释疑】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魏晋南北朝时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将东汉以来的尚书台改为尚书省,又设立中书省和门下省,但这三个部门尚未构成中枢权力机构。
(2)隋唐确立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是中书省(隋简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朝中枢权利机构的变化
宋朝三省长官形同虚设,又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最高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
军政归枢密院掌管,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并称“二府”。
而财政归三司掌管,三司的长官三司使又称“计相”。
(4)元朝实行一省制
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其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2、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
比较
(1)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在学生
回答
过程
中或
回答
结束
后,
教师
快速
在黑
板上
将相
关问
题的
知识
框架
进行
板
书;
或事
先做
好课
件。
这样
学生
可以
形成
对知
识的
直观
认
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