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薄命,是救赎还是幻灭?——安娜和蘩漪的形象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安娜卡列宁娜与雷雨中安娜和繁漪的比较

安娜卡列宁娜与雷雨中安娜和繁漪的比较

安娜·卡列宁娜与雷雨中安娜和繁漪的比较比较文学论文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不断探讨的话题。

安娜·卡列宁娜和雷雨中的安娜和繁漪,是两个经典的女性形象。

两位女性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和追求自由的欲望,但她们在面对爱情和婚姻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

本文将从性格特点、情感世界、社会地位以及命运等方面,对安娜和繁漪进行比较。

1. 性格特点安娜和繁漪都是坚强而独立的女性,她们两人的性格各有迥异。

安娜·卡列宁娜是一个执着、矛盾而充满激情的女性。

她拥有着非常复杂的性格,既充满了慈爱和热情,又充满了激进和冷漠。

在爱情面前,她把自己的血肉之躯献给了文·阿尔连·克林,但却因为他无法满足她的灵魂的需求,反而沦为精神病患者。

安娜内心充盈着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满和反叛情绪,这种情绪不仅来源于她自身的感受和认识,也与她身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与安娜不同,雷雨中的繁漪则是一个豁达、坚强的女性。

她刚强的性格得益于生活的磨炼,她曾经历过水灾、丈夫的过世、亲人之间的矛盾等一系列的艰辛。

在她的世界里,生命的重要性大于一切,为了挽救那些即将被淹死的人,她毫不犹豫地奔向了河堤。

繁漪的坚强与自信散发着一种无穷无尽的愉悦与生命的力量。

2. 情感世界安娜和繁漪都追求爱情和幸福,但她们在面对爱情和婚姻时有着迥异的选择。

安娜和文·阿尔连·克林的爱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他们之间的关系被视为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

但她们的感情却是建立在文·阿尔连·克林对她的慕名和对她性吸引力的基础上,没有真正的心灵交流和精神共鸣。

而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使得她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婚姻、家庭和社会地位,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她所追求的爱情,只是自己内心的一种空洞和浪漫的幻想。

相比之下,繁漪则是一个务实和善良的女性,她的情感和爱情是建立在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使命的履行上的。

在失去丈夫后,繁漪并没有沉迷于委屈和绝望,而是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强大和自立的女性,她把更多的精力用来关心和帮助别人、投身社会公益活动以及拯救灾民。

蘩漪人物形象分析

蘩漪人物形象分析

蘩漪人物形象分析蘩漪是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新女性形象。

她是位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小姐,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她任性、傲慢,追求着人格独立,个性自由和爱情幸福。

她有着火炽的热情和一颗强悍的心,敢于冲破一切桎梏,她爱起你来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你来也会像一团火,把你烧毁。

然而18年孤苦空虚的周家窒息的生活,把她渐渐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死人。

只有周萍闯入她的生活圈子后,才点燃了她的热情,复活了她的生机,她死死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不放。

蘩漪与周萍的关系既是她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对周朴园专制统治的一种畸形的反抗。

蘩漪是具有雷雨性格的女性。

她在难以抗拒的令人窒息的环境中走上变态和极端的道路,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她要报复周家父子对她的欺骗、玩弄和侮辱。

正是蘩漪对周朴园的专横自是、冷酷虚伪的丑恶本质以及周家的种种罪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

蘩漪对周朴园的反抗,从消极到积极,从被动到主动,从退守到进攻,而且愈演愈烈。

剧中蘩漪与周朴园有四次正面的矛盾冲突,即第一幕中的“喝药”,第二幕中的“看病”,第四幕初的“赏雨”和第四幕尾的“出走”。

这四次正面冲突,都深刻地揭示了蘩漪和周朴园的性格特征,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最终撕破了周朴园的画皮,彻底破坏了周家这个所谓“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

蘩漪建立在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基础上的反抗是有限的,不能持久的。

她性格中有着阴暗、自私、脆弱的一面,她在破坏这个罪恶家庭的同时,也在破坏别人的幸福;她在追求爱情自由的同时,也损害着别人的爱情自由。

她对周萍的种种胁迫,对无辜少女四凤的巨大威压和无情伤害手段,都充分暴露了她极端利己主义的丑恶灵魂。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不惜牺牲别人的一切。

她是周、鲁两家家庭悲剧的推动者而不是制造者,她的悲惨遭遇是值得同情和怜悯的,而剧作家都过多地赞美她“有火炽的热情”、“有着美丽的心灵”,正反映了剧作家当时的思想局限性。

蘩漪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压抑、践踏人性、蔑视人的尊严的罪恶,激起人们对不幸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深沉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恶与个性解放联系起来,使剧本具有崭新的时代内容。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一、引言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两个女性角色——蘩漪和娜拉的形象,以及她们悲剧的根源。

在古代的父权社会中,女性经常被视为家庭与男性关系的附属品,她们往往没有自主权,不受尊重,甚至被残忍的对待。

通过对这两个角色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女性的境遇,同时反思现代社会中女性权利的争取与保障。

二、蘩漪形象蘩漪是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续齐谐记》中的人物,她长得十分美丽,胸怀大志,希望摆脱婚姻和性别的束缚,追求自己的梦想。

然而,她在寻求真爱和自由时遭遇到了很多的阻碍。

首先,她的父亲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将蘩漪嫁给了一个年龄相差极大的男子。

这个男子十分残忍,甚至在婚后将蘩漪割去了鼻子。

蘩漪虽然受到了这种伤害和折磨,但她依然坚定地追求自由和真爱,并希望能走出阴影,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然而,她的梦想最终以悲剧收场:她在沉思之中自杀身亡,结束了自己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通过蘩漪的形象,我们能够看到古代女性面对父权社会的压迫和限制,追求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梦想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她的自杀也表达出了对这个封建社会的失望和无助。

三、娜拉形象娜拉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戏剧作品《娜拉的离婚》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19世纪欧洲的妇女。

娜拉开始时是一个温驯、顺从的妻子和母亲,但她开始怀疑婚姻和爱情的真实性,并且意识到自己渴望独立和自主权。

在故事中,娜拉的丈夫托尔瓦尔德很少尊重她,甚至将她当做孩子来看待。

在托尔瓦尔德认为娜拉病危的时候,医生告诉娜拉其实只是轻微的感冒,但托尔瓦尔德还将其保密,并以此为借口继续限制娜拉的自由。

最终,娜拉离开了托尔瓦尔德,并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生活。

通过娜拉的形象,我们能够看到古代女性在家庭和婚姻中缺少自主权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

娜拉的故事反映出了男女关系中的真实性和平等性问题,以及婚姻关系中的自由和权利问题。

四、悲剧根源蘩漪和娜拉的故事中,女性在追求自由和人格独立的过程中面临了种种的困难和挑战,而这种困难和挑战的源头则来自于传统的父权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

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形象的比较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形象的比较分析

赏的. 但 是 对 她 离 开 家庭 的态 度 , 托 尔斯 泰 以他 的宗 法 制 家 庭 观 给 予 安 娜 坚 决 的 批 判 。而 繁漪 既有 “ 美丽的心灵” 使 我 们 陶 醉. 也 有不 幸 的遭 遇 使 我 们 同情 , 但更有“ 雷雨 的性 格 ” 去 破 坏

切 而 遭 人 唾 弃 或 者 我们 可 以 引用 一 下 莱 辛 的 看 法 , “ 悲 剧 的主 人 公 应 该 同时 是 有 罪 又 无 罪 的 . 因 为 如果 他 完 全有 罪 。 他
繁 漪 的 出 场是 一 种 深 郁 的黑 繁漪“ ~ 望 就 知 道 是 一 个 果
你 如 一 只 饿 了三 天 的 狗 咬 着 它最 喜 欢 的 骨头 . 恨 起 你 来 也 会 像只恶 狗……不声不响地恨恨地 吃了你” 翩 的 女人 . 生 活 在 监
狱 似 的周 公 馆 内 过 着 违 背 自己本 性 的 生 活 。 她 是 一 个 渴 盼 有
中外 文 学作 品 中 . 一 直 不 缺 乏 走 上 个 性 解 放 道 路 而 最 终 只 能 落 得 悲 惨 下 场 的女 性 形 象 : 子君、 娜拉 、 繁漪 、 安 娜 … … 她们成为了反抗压迫 、 追 求 自由 、 渴 望 真 挚 爱 情 的 典 型 。托 尔
斯 泰 笔 下 的安 娜 还 有 曹 禺 笔 下 的繁 漪 . 可 以说 是 世 界 文 学 史
乐. 甚 至极 度 的 精 神 贫 困 : 不幸的婚姻生 活 、 被 所 爱 之 人 辜 负 的绝望都 一直缠 绕着她们 . 在无尽 的呐喊和挣 扎里 , 最 终 还 是 悲 惨 的下 场 安 娜 和繁 漪 是 托 尔斯 泰 和 曹 禺所 塑 造 的具 有 独 特 艺 术 美 和悲 剧 美 的形 象 。安 娜 是 一 个 诚 实 、 勇敢 、 有 人 格

蘩漪与安娜

蘩漪与安娜

蘩漪与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比较研究刘清华(荆门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湖北荆门448000)[摘要] 蘩漪与安娜作为两部世界名著中的主人翁,都是以悲剧为结局。

她们的悲剧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她们的悲剧都是社会的悲剧;二、她们的悲剧都是从不幸的婚姻开始的;三、她们的悲剧都是将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能使之实现幸福的人身上造成的;四、她们的悲剧都是与自身思想上的不成熟性分不开的。

不同之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在反抗的过程中,蘩漪比安娜更积极、更彻底,方式更极端;二、她们的悲剧又各具时代特征。

[关键词] 蘩漪; 安娜; 悲剧; 比较[中图分类号] I0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 - 4657(2004) 02 - 0022 - 06 当看到曹禺的《雷雨》中的女主人公蘩漪在大雷雨中喊叫着、癫狂地冲向雨幕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能不为她的悲惨结局而哀叹、唏嘘一番么?当读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安娜最后卧轨自杀时,你的感受如何,难道不曾为她的悲剧洒下一掬同情的眼泪么? 蘩漪与安娜作为两部世界名著中的主人公,都是在追求自由、个性解放和幸福爱情道路上的先行者,又同是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不可能独自实现这种自由和幸福的失败者。

她们的悲剧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本文将对蘩漪与安娜的悲剧作一番比较研究。

一蘩漪与安娜同是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的人物, 旧有的封建道德传统还约束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这时候,她们来争取个性解放,从而就注定了她们的悲剧命运。

她们的悲剧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蘩漪与安娜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蘩漪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里,资产阶级带有浓厚的封建性,那种从来“有母性,有女儿性,而无妻性”[1 ]的封建传统思想一直制约着人们的头脑。

蘩漪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她的悲剧根源不在于她爱的是自己的继子,而在于她违背了那个时代关于女人“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法。

蘩漪与安娜之比较

蘩漪与安娜之比较

蘩漪与安娜之比较2008届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 04016170 尚青青指导老师:程小娟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俄国近代文学史上出现的蘩漪和安娜这两个女性形象,在婚姻家庭、爱情遭际、命运轨迹等方面都存在着相似之处。

但由于曹禺和托尔斯泰这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价值观的差异,以及人物家庭的不同,使得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性格、爱情观、价值观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比较分析,探讨她们各自悲剧的成因,并试析导致现代女性爱情婚姻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蘩漪安娜〃卡列尼娜爱情婚姻悲剧一、悲剧的时代和社会蘩漪是中国新文学画廊里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宝库里最富有诗意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们都是有教养的知识女性,都受过一定的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都有着生活或爱情上的不幸遭遇,都有一颗不羁的心,都向往过幸福的生活,最终都走上了毁灭的悲剧道路,然而她们又各自打上了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烙印,从而各具特点,不可替代。

蘩漪是一个脸色苍白、面部轮廓很美的年轻妇人,同时她又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

她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当时的平民百姓遭受国外的侵略,深受剥削阶级的压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中国的家庭则受封建制度的制约,因而更加腐朽、冷酷、残忍。

在“门当户对”、“父母包办”、“媒妁之言”等封建包办婚姻世俗的笼罩下,许许多多的有情人不能缔结良缘,却偏偏无情人有成眷属,因此夫妻间无爱可言,从而出现丈夫对妻子威逼监禁,妻子与他人私奔通奸等人伦颠倒混乱的现象,导致了一幕幕人间爱情悲剧,蘩漪就是在封建婚姻压制下的千千万万个女性之一。

在她十七岁的时候,周朴园用了骗取侍萍的同样手段,把她骗到周家,同一个自私冷酷、虚伪专横的男人生活了十八年。

十八年的家庭生活死气沉沉,毫无爱情、幸福可言。

周朴园只是把蘩漪当作一件物品置于家中,严格管制束缚着她。

为了维护自己在家里的权力,他不断变换折磨蘩漪的形式:亲自请医生为妻治病;让周冲请求母亲喝药;让周萍跪求蘩漪喝药等等手段,以此伪装对妻如何关心,并强迫她为孩子们做个“服从”的榜样,以维护封建家庭的完满秩序。

安娜与繁漪的性格特征之比较_郑秀芬

安娜与繁漪的性格特征之比较_郑秀芬

福 建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二 ★ ★ 二 年 第 们在她心目中的地位比重 “不 相上下” , 即使和渥伦斯基相爱以后 , 她还是胸襟坦白 , 真诚 的告诉渥伦斯基“ 一时一刻也不能忘记儿子” 。 冷酷的现实迫 使安娜必须作出 “ 要么放弃渥伦斯基 , 回到儿子身边 ; 要么放 弃儿子 , 跟渥伦斯基走” 的选择 , 这对爱子如命的安娜来说是 何等的痛苦 , 是多么沉重的打击 。 然而 , 安娜出生贵族 , 从小接 受贵族教育和宗教熏陶 , 这使她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与 彼得堡上流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并在她的内心筑起了 一道难以逾越的传统道德的樊篱 。 在她的内心本能的感情在 热烈呼唤对渥伦斯基的爱 , 而传统的观念却一再的进行抵制 , 特别当她面对情爱与母爱不能两全的冷酷现实时 , 她把爱情 的觉醒又看作是道德堕落 , 自认为是个“ 堕落的女人” 。 她在与 渥伦斯基的爱情生活中 , 内心一直被这种自责和恐惧所笼罩 , 她勇敢 、善良 、真诚 , 但又常常因为与渥伦斯基的相爱而感到 有犯罪感 、 羞耻感 , 爱情对于安娜无异于一杯苦甜相间的鸠 酒 , 给她带来希望 , 也给她造成灾难 。 安娜有对抗上流社会的 勇气 , 却无挣脱传统观念羁绊的力量 , 这种不可解脱的精神矛 盾 , 注定了她走向自我毁灭的结局 。 繁漪勇敢 、热情却又阴鸷 。 她在周家十八年 , 过着没有爱 情和温暖的日子 , 她渴望爱情 、 渴望幸福 。 为了自己的爱 , 繁漪 以“ 雷雨” 般的力量捣毁一个充满虚伪 、残暴的封建家庭 , 勇敢 地与周萍一起走向自由 。 然而 , 与安娜不同的是 , 繁漪在追求 个人自由和爱情的过程中具有极端性 、非理性的一面 , 她的追 求也是相当卑微的 。首先 , 她认定自己追求的是情感的需要 , 并不在乎自己追求所得来的是母亲不母亲 , 情人不情人的现 实 。 第二 , 安娜为了爱 , 不得不抛弃心爱的儿子 , 但她无论如 何也不愿失去自己母爱的权利和尊严 , 她对杜丽说 : “你要明 白 , 我对他们两个 — — —谢辽沙和亚历先赛的爱是不相上下的 , 但是我爱他们远远胜过爱我自己哩 ! 我只爱这两个人 。” 而繁 漪为了拉住周萍 , 为了满足自己感情上的需要 , 不择手段 , 甚 至唆使自己的儿子周聪与周萍争夺四凤而让手足残杀 , 充分 表现了她的阴鸷和歇斯底里的反抗与报复 , 这种变态的心理 必然导致她走向自我毁灭之路 。 从上述比较中我们看到 : 安娜与繁漪都是家庭中的最不 幸者 , 也是最激烈的反抗者 、破坏者 , 她们不失为个性解放的 代表 , 作者对她们的命运是同情的 、 怜爱的 , 对她们的这种判 逆性格也是赞赏的 , 同时 , 从她们各自性格形成的不同过程中 也让我们感到 : 托尔斯泰对安娜 , 曹雨对繁漪也不是持 “一切 值得赞美的”态度 。 托尔斯泰赞美安娜对幸福自由的追求 , 讴歌她对贵族社 会的反抗 ; 同时又从“ 永恒宗教真理” 出发 , 指责安娜的行为破 坏了丈夫和儿子的幸福 , 背弃了神圣的家庭义务 。 在安娜的性 格发展进程中 , 这种对幸福的渴求与遵循贵族道德原则的矛 忠厚 著 盾 , 勇于 反抗社会 现实与 祈求上 帝宽恕 的矛 盾一直 支配 着 她 。 在作家看来 , 除了爱情这种美好的感情之外 , 还有一种正 义的道德观念存在于世间 , 谁违反了这种道德观念 , 谁就不但 不能得到幸福 , 反而要受处罚 。 他在引用《新约 、罗马人》中的 两句话“ 伸冤在我 , 我必报应” 作为全书题词 , 透露了他对安娜 的基本看法 — — —正因为安娜违反了 “ 爱的宗教” , 所以其结局 必然自我毁灭 。 托尔斯泰借安娜的悲剧无情地撕 破了上层贵 族道貌岸然的假面具 , 同时却又鼓吹“ 爱的宗教” 、禁欲主义和 “ 向上帝呼吁” , 这恰恰暴露了他的世界观中的矛盾 。 繁漪是曹雨满怀激情塑造的人物 。 她聪明 、美丽 , 有追求 自由和爱情的要求 , 但她任性而脆弱 , 热情而孤独 , 饱受精神 折磨 , 渴望摆脱自己而又只能屈从“ 闷死人” 的处境 , 于是她在 可怕的环境中走向变态 : 爱变恨 , 倔强变成疯狂 。 当繁漪的热 情爆发时 , 的确有着她的尖锐性 , 她 “ 满蓄着受压抑的力” “ 她 是一柄犀利的刀” , 有着 “ 铁的手腕” , 甚至叫人感到 “ 阴鸷可 怕” 。 正因为是她的“雷雨” 般的性格 , 才能捣毁传统的秩序 , 促 进这个罪恶家庭的崩溃 。但是她的反抗力量是在 利己主义的 发条上产生的 , 具有较浓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性质 , 既不能 持久 , 又是孱弱的 , 从而她所追求的个性自由而产生的爱情也 并不是美丽的 , 从压抑扭曲的爱情追求到歇斯底里的反抗 、报 复是不可能把她引导到一条幸福的道路上去的 。 因此 , 当她撕 碎着周朴园这个腐朽罪恶的家庭的伪善面纱时 , 往往也在撕 碎着她自己的面目 ; 当她破坏着自己的罪恶家庭时 , 也在破坏 着别人的幸福 ; 当她破坏着自己的自由时 , 也在损害着别人的 自由 。 尽管作者比较喜欢这个人物 , 给予她较多的赞美 , 但与 此同时也流露了对其弱点的批判 — — —她所追求的 是资产阶级 利己主义性质的自由 , 结局必然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 作者借 繁漪的悲剧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的罪恶 , 另一方面昭示着 : 在中 国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 、个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 可以说 , 这就是比较安娜与繁漪之异同所给 我们带来的 深刻的审美启示意义 。 参考文献 : [ 1] 《托尔斯泰论集》 雷成德译 [ 3] 《曹禺剧作论》 [ 4] 《比较文学简编》 [ 5] 《比较文学导论》 [ 6] 《外国文学史纲》 团结出版社 [ 7]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 》 蒋培坤编著 [ 8] 《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黄修己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纪怀民 陆贵山 周 田本相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周招芬 陈曦 万莹华主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 符 · 日丹诺夫 福 建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二 ★ ★ 二 年 第 七 期 [ 2] 《〈安娜 · 卡列尼娜〉 的创作过程》 郑 秀 芬 安 娜 与 繁 漪 的 性 格 特 征 之 比 较

因爱而闲,为情所伤——安娜与繁漪形象之比较

因爱而闲,为情所伤——安娜与繁漪形象之比较
注。
关 键 词 :安 娜 ;繁 漪 ; 追 求 ;抗 争 ;情 伤
依然怀着模糊 的憧 憬 ,当爱情 来到她 身边时 ,她勇敢 的接 受 了它 。在上流社 会 中,安 娜可 以说足 个勇敢 的女性 ,敢 于 封 建 的 伦 理 道 德 挑 战 ,敢 于 挣 脱 封 建 婚 姻 的 束 缚 ,她 接 受 了 伏伦 斯基 ,与他共 趟爱河 。并 鼓起勇 气向丈夫挑 明真相 ,坦 然 正 视 向她 投 来 的 世 俗 的 目光 ,与 伏 伦 斯 基 一 同 出走 ,追 求 自由幸福的生活 。与伏伦斯基 私奔后 ,她被剥夺了母亲 的身 份 ,又被排挤 出上 流社会 的社 交圈子 ,这真足雪 上加霜 ,但 是她 毫不畏缩 ,在儿 子生 日那 天头戴面纱 冒着被羞辱被驱赶 相似 的女性 ,她 就是营禺的戏 剧 《 雷雨 》中的繁漪 。两位女 的危 险回家探望儿 子。在那认 为女人骑 马就视 年少轻浮 、 性虽然处在不 同的国度 ,不 同的时代 ,有 着不同的社会历史 卖弄风情分不 开的时代 ,她公然 同维斯 洛天・ 伏伦斯基并肩骑 背景 ,但是她们都用 各 自的生命 为爱情谱 写了一 曲悲歌 她 马 出游 。这是何等的勇气 1 们身上,有着惊人 的相似之处 ,也有着各个不 同的遭遇。 2人 物性格也有相 同的一 面 :善 良 . 下面 ,我们就这 两个极具魅惑 力 的女性 进行 一番细致 的 安 娜卡 列尼 娜 为人 正直 ,是 一 个善 良可 爱 的人 。她心 比较 ,从 中感受文学作品人物独特的艺术魁力 。 地善 良 ,诚 恳真挚 ,同情他人 ,追求 自己的幸福 ,也关心别 《 安娜 ・ 卡列尼 娜 》和 《雷雨 》在 当时 的文 坛和剧 坛都 人的幸福 。她在去哥 哥家的路上 ,在火车站里 ,看到铁路: I : 引起 了巨大 的震惊 和轰 动 。前 者创 作 于十九 世纪 七十 年代 人被火车倒 车轧死 的场 面 ,大 动怜 悯之心 。为此她 “ 激动不 (1 7 — 1 7 年 ),当时 ,俄 国正处 于历 史大 变动 时期 , 3 7 8 8 安 ,嘴唇哆嗦 ,眼含热 泪 ”, ( 列夫 ・ 尔斯秦 《安娜・ 托 卡列 由于受到西方资本 主义浪潮的猛烈 冲击 ,社会 制度、经济结 尼娜 》1 8 9 9:P3 )渴望能 减轻死难 家属的苦难 。因此对伏 .1 构 、风俗 习 尚、思想 意识 ……无一 不受到震撼 ,无 一不遭到 伦斯基送 给死难家属 两百卢布这 一慷慨行 为大加赞赏 ;兄嫂 冲击 。在 这新} 日交替 的历 史时期 ,家庭悲剧层 出不 穷 ,家庭 不和 ,她不辞 辛苦亲 自调 解 ,凭 自己的聪 明才 智、善 良热情 的变化 和妇女的命运引起 了托尔斯泰 的关注 ,于是 此书应运 劝说嫂嫂 ,给她很 大 的安 慰 ,使 兄嫂 握手言 和;然 而 ,事情 而 生 。而 曹 禺的话 剧 《 雷雨 》则 完成 于二 十 世纪 三十年 代 并未按她 的意愿发展 ,她 不可遏制 的爱上 了伏 伦斯基 ,在内 ( 9 3 ),但 作品所反 映的年代大约是从 l9 年 到1 2 年 心深处 ,她又 觉得 非常地 对不起 因失 去伏伦斯基 而生 重病 的 13 年 84 94 这段历史时期 ,它与 《 安娜・ 卡列尼 娜》所诞生的时间相差不 吉蒂 ,于是 费了很大 的力 气说服 自己结束与情 人的交往 ,并 远 。当时 ,正是 中国社会 急剧动荡 的时期 ,其 间经 历了许多 要求他到莫斯科 去 ,请求吉蒂的宽恕。 重 大 历 史 事件 ,经 历 了从 旧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到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在 善 良这一 点上 ,虽 然 繁漪 比不上 安娜 ,她身 上体 现 的转折 。在 帝国主义 的侵 略下 ,在地 主兼官僚资产 阶级的统 出来的更多 的是 自私 。但 是 ,在她 内心深处 ,善良依 然占有 治下 ,人 民革命 的浪潮汹 涌澎湃 ,无产 阶级 日益发 展壮大 , 席之地 。在第 二集 中,她因为怕掉 下的 旧电线 电了人而忙 但毕竟还处 于幼 年时期 ,广 大人 民群众仍 然呻吟在豪绅 统治 着叫电工匠来修理 ;为 了挽 留住早 己变心的周萍 ,她 打发走 之下 ,暂时处 于不可摆脱 的悲剧命运之 中。安娜和 繁漪 ,这 了四凤 ,但 四凤走 时 ,她送 给 四风一箱 i 农服 ,并 且还告诉 日 两个相隔遥远 的西 、东方女性 形象 ,对 比之下 ,我们便 不难 待萍 “ 如果钱 上有 什么 问题 ,尽管到这 儿来 ,一定有 办法 ” 历来是文学创作 中经久不衰 的主题 。古今 中外文学作 品 中, 不知 有多 少为其 而 生 ,为其 _ 死 的催 人 泪下 的鲜 明 、生 动 而 的人 物形 象 , 这 当 巾 ,勇敢 倔 强 的女性 更是 突 出和感人 肺腑 。其 巾 ,俄 国著名 作家列 夫・ 尔斯泰 的 《安娜・ 托 卡列尼 娜 》就堪当这方 面的典 范 。小说里面 的女 主人公安 娜・ 卡列尼 娜是个勇敢 的女性 ,她敢于 同整个 上流社会 对抗 ,为争取 自 己的爱情 、幸福 、 自由而勇敢作 战。在 中国 ,也有一位与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她 成 为 了 那个 时代 的女 性 敢 于 追 求 自我 、寻求 个
性 解放 的典 型代表 。 安 娜 与 蘩 漪 的一 生 都 带 有 浓 重 的 悲 剧 色 彩 : 在 恋爱 过 程 中被 情 人 主 动 追 求 .继 而 陷 入 热 恋 , 在 爱 情 得 不 到 平 等 回应 时感 到 愤 怒 .她 们 追 随 自 己 的心声 ,不 顾一 切 如 飞 蛾扑 火 , 向爱情 和 自由奔 去 ,在 这 条 道 路 上 付 出了 生命 的代 价 ,一 个 在 飞 驰 的列 车 下 香 消 玉 殒 .一 个在 雷 雨 交 加 之 夜 痛不
第 1 3卷
第 4期
戴诚碉 :红颜薄命 ,是救赎 还是 幻灭 ?
7 9
的价 值 观 念 ,上 流社 会 的 习 俗 和 道 德 标 准 成 了她 判 定 自己 的 尺度 ,所 以 她 不 自觉地 压 抑 了 自己的 真 实 需 求 。这 使 得 她 一 面 因被 陈腐 的 社会 意识 扭
性 格就 像 一场 惊 天动 地 的雷 雨 ,响彻 了 中国大 地 。
《 安娜 ・ 卡 列 尼娜 》这 部小 说 的背 景 是沙 皇 俄 国 的没 落 时期 ,十 月 革 命 在孕 育 中 。在 还 不 知 什
么是 爱 的情 况 下 ,安 娜 就 由家庭 做 主嫁 给 了 比她 大二 十 多 岁 的卡 列 宁 ,开 始 了无 爱 、不 幸 的婚 姻
异性 。
即使 是 不 同 民族 .人们 的思 想 和 精 神 有 些 东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5 - 1 2
作 者 简介 : 戴 诚 胡 ( 1 9 9 1 一) ,女 ,上 海人 ,广 西 民族 大 学相 思湖 学院人 文 系 2 0 1 3届 学 生 ,研 究方 向 :比较 文 学。
第 1 3卷
第 4期
柳州职 业技 术学 院学报
J OU RNAL O F L I U Z HOU V OCAT I ONAL & T E CHNI C AL COL L EGE
Vo l _ 1 3 NO . 4 Au g . 2 0 1 3
2 0 1 3年 8月
揭 示 出阻碍人 性 向上发展 的 旧制度 的腐 朽和 它们 最终 必将 忽视 的女 性形 象 ,分析 二人 的相似 与不 同之 处 ,
崩 溃的 事 实。
关键 词 :安娜 ・ 卡列 尼娜 ;蘩 漪 ;悲剧 ;人 性 解放 ;比较
中图分类 号 :1 0 6 文 献标 志码 :A 文 章编号 :1 6 7 1 - 1 0 8 4( 2 0 1 3 )0 4 — 0 0 7 8 — 0 5 西 也 是 相 通 的 .而这 些 就 通 过 文 学 表 现 了 出来 。
安 娜 与 蘩 漪 同 为上 流 社 会 的 太 太 。 她们 出 身
高 贵 ,已 为人 母 ,大 胆 热情 ,敢 爱 敢 恨 ,追 求 恋 爱 自由、人格平 等 ,却 同样 饱受 不幸婚 姻 的折 磨 。
1 .安娜 :渴望 挣脱 樊笼 的 “ 金 丝雀 ”
仍 然 执 著 的 去 追求 她 的真 爱 ,她 这 种 敢 爱敢 恨 的
欲 生 ,抑 郁 而 疯 。作 者 借 由她们 发 出 了 了对 旧社
会 伦 理 道 德 的抗 争 与 批 判 。诞 生在 不 同时 代 。 国 家 、背 景 、作 家笔 下 .这 两 名 女 性无 论 是 性 格 还
是 人 生道 路 上 既 有 相 似 之 处 ,又存 在 着 巨大 的差
了。
通 过 对 文 学 的 比较 ,我 们 可 以把 这些 相 同 的东 西 找 出来 ,揭示 人性 最本 质的 内涵 。


安娜 与蘩漪 的相似 之处
( 一 )安娜 与蘩 漪 二 者 都 是 出 身 高 贵 ,婚 姻
不 幸
而 蘩 漪 的悲 剧 灵 魂 中则 响 彻 着 受 到 “ 五 四” 个 性解 放 思想 影 响 的一 代 中 国妇 女 的抗 议 与 追 求 的 呼 声 。她 有 着 一 颗 炽 热 的 心 ,敢 于 冲 破 一 切 , 尽 管 她 与 周 萍 的爱 情 最 终 注 定 是 失 败 的 ,但 是 她
[ 语 言/ 文 学/ : g术研 究 ]
红颜 薄命 ,是救赎还是幻灭?
— —
安 娜和 蘩 漪 的形 象比较 分析
戴 诚 明
( 广西 民族 大学
相 思湖学 院 ,南 宁
5 3 0 0 0 7 )
卡 列尼 娜和 蘩 漪这 两个 东西方 文学 史上 不 能被 摘要 :运 用 比较 文 学 “ 平行 研 究” 的方 法 , 研 究安 娜 ・
安娜 ・ 卡 列 尼近 :“ 桑 之未 落, 其叶沃若, 于 嗟鸠 兮 , 无 食桑 葚 。于嗟 女兮 , 无 与士 耽 。士 之耽 兮 , 犹 可 说 也, 女之 耽兮 , 不可 说 也 。” 1 1 ] 古 时候 在 中原 那个 桑 园 里 的凄婉 故事 , 在1 9世纪 俄 国农奴 制改 革后 又上 演
生 活 。丈 夫 的 虚 伪 、 冷漠 、死 板 ,好 似 一 架 冷 血
的 “ 政 治机器 ” 。作 为 生 活 在 新 旧交 替 时代 的 女
性 ,安 娜 身 上 既有 贵族 阶级 的传 统 观念 ,又有 资
产 阶级 的个 性 解 放 思 想 ,这 两 者 的 尖 锐 冲 突 ,构 成 了她 性 格 的矛 盾性 与 复杂 性 。在 环境 的窒 息 和 社会 的压 制 下 痛 苦 生存 的安 娜 并 不 甘 心成 为 “ 机 器 ” 的 附件 ,她 要求 灵 肉一 致 的生 活 。 她其 实 早 已不 满 足 于缺 乏 爱 情 的 家庭 生 活 ,正 如 安 娜 自己 所 说 的 ,我 不 能 再 欺 骗 自己 .我 是 一 个 活人 .我 没 有 罪 ,上 帝 这 样 造 了 我 ,我 需 要 爱 情 和 生 活 。 只 是 自幼 的贵 族 教 育 和 贵族 生 活 的熏 陶 形成 了 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