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观后感|2020李保国时代楷模精神观后感900字 李保国观后影评范文.doc

合集下载

李保国事迹心得(通用8篇)

李保国事迹心得(通用8篇)

李保国事迹心得(通用8篇)李保国事迹心得篇1李保国同志是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全国扶贫攻坚的表率,是广大党员学习的榜样。

他时刻牢记共产党员身份,自觉践行入党誓词,把事业看真、把百姓看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心系太行、立志扶贫,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赢得广大群众的尊敬和信任。

他热爱教育事业,在学习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对学生关心爱护,从不缺课、不误课。

他重视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把田间地头作为课堂,把广阔天地作为实验室,带领学生和科研团队,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26项。

他心中装着百姓,为太行山群众脱贫致富牵肠挂肚,重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推进科技扶贫,无偿向群众提供科研成果。

他注意群众工作方法,用群众听得懂的话传授技术,先后举办不同层次培训班800余次,培训农民群众9万多人,促使许多农民成为“技术把式”。

他的手机里有近900个电话号码,其中农民的有三四百个,农民一来电话,不管熟悉还是不熟悉的,都耐心接听解答。

一年里,他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深入群众,帮助企业和农民具体解决各方面的技术难题。

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区,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三四十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庄上百个,受益群众10万多人。

他淡泊名利、坦荡无私,不图回报、不计得失,既不拿农民给的报酬,也不持企业奖的股份,保持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广大党员坚定信念、矢志奋斗,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牢记宗旨、为民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经中央领导同志同意,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李保国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中央组织部号召全国各条战线的共产党员向李保国同志学习。

学习他一颗红心向党的政治品格,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矢志不渝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学习他一门心思干事的苦干实干精神,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学习他一心一意为民的百姓情怀,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挂在心上,真心实意为群众干实事谋福利;学习他一尘不染做人的高尚情操,不贪名、不图利,用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彰显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

《李保国》观后感

《李保国》观后感

《李保国》观后感《李保国》观后感“我这一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把我变成了农民,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我。

”这是电影《李保国》中的话,那个为太行山、为岗底奉献了一辈子的老教授的原话。

岗底,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因为一个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岗底人贫困的命运。

那个人,就是河北农业大学的李保国教授。

他的一生都围绕着两个字――奉献。

亲自为农民上课,用自己的存折做抵押,做出保证,一定会让农民富裕起来。

事事亲为,不辞辛劳,顶着农民的不信任,坚持推广苹果种植方法。

最后,帮助岗底人建立自己的品牌,发家致富。

他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示范推广总面积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

扎根基层,无私奉献。

这是李教授真实的写照,也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地方。

曾国藩主张“励志以用世”,李保国教授身体力行实践这一主张,为我们做了一个伟大的榜样。

我们所学知识没有李教授丰富,但身为人民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一样重大。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身为教师的我们的基本准则。

我们应当扎根到基层,把自己的浅薄才学奉献给祖国和学生,像李教授般坚定不移的一直向前!愚公移山,坚持不懈。

35年,一个人最鼎盛与灿烂的年纪,他活跃于棵棵苹果树下,活跃于中国贫穷的农村,他是河北农业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一个“农民”。

“虽千万人,吾往矣”,李教授面对着农民的反对与懈怠,面对着村干部的质疑,自掏腰包,为农民买苹果袋,顶着压力,推广苹果种植技术,他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彻底解决了岗底的贫困问题。

愚公移山的精神,是李教授成功的关键,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地方。

不惧困难,不畏艰险,我们也应当做一个这样的人。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这是电影最后阶段反复播放的内容,出自愚公山。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李教授因病去世,他的学生陆超将继续他的事业,他的无数学生都将投入到太行山的建设上来,这――便是传承,也是一种信念的继承。

李保国的先进事迹心得(通用8篇)

李保国的先进事迹心得(通用8篇)

李保国的先进事迹心得(通用8篇)李保国的先进事迹心得篇1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坚持三十年扎进太行山,用科技力量帮助百姓脱贫致富,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的爱戴,呈现出时代楷模李保国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怀。

对党赤胆忠心,是他扎根太行的不竭力量。

大家知道,李保国不怕吃苦,更是将吃苦当成科研的乐趣。

这些不仅体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更充分展现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让太行披上绿装,是他交给党的优秀答卷,35年如一日,他就是用坚定理想信念,顾全大局的政治意识,处处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更好地担当起时代赋予他的使命,他的行为处处彰显了党培养出来的优秀科研工作者的时代形象。

对人民群众的大爱,让他立志要为农民增收致富去不停干。

他为什么选择去太行山?又做了哪些为人称道的事?这里不外乎一个爱字,就是对人民深深地爱。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椅子还没坐热,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一头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35年间,他坚持扎根生活贫困、生态脆弱的山区,他用生命搞科研、搞扶贫、搞产业,他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

作为农民出身的李保国,从小生活在农村。

他觉得太行山区的农民生活条件很苦。

正是这份对农民深沉的爱,他才无怨无悔地把自己所学的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凤兴夜寐,呕心沥血。

不仅以太行山为家,更将整个人生都交给了改变太行山面貌的行动中。

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是李保国35年如一日的责任铸就。

太行山的生活艰苦可想而知,但是,再苦他认准的事,就一定会干下去,不会回头。

他不仅拉来了妻子和他一起努力,也将孩子和家安在了山沟沟里,为了忙科研,孩子差点被蝎子咬伤。

可是,这些困难都没有改变他对事业的追求,和对人民的爱,因此他明白,能用所学的知识让农民们增收,这也是最高兴的事,最大的事。

2020李保国时代楷模心得体会观后感范文 观看李保国时代楷模感悟

 2020李保国时代楷模心得体会观后感范文 观看李保国时代楷模感悟

2020李保国时代楷模心得体会观后感范文观看李保国时代楷模感悟《李保国》电影给我们留下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他的无私精神,让人钦佩,让人感动,让人难忘。

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20xx 李保国时代楷模心得体会观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0xx李保国时代楷模心得体会观后感范文作者:李树伟承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在翻滚:一个人所做的工作,就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他的职业,就是他志向和理想的所在。

电影《李保国》就告诉了我:他的一生没有追求个人财富和名利,他追求的是让太行山变绿,让生活在那里的农民脱贫。

这个人为什么能够具备工匠精神?就是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工作给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你看,自1981年起他去山区搞起开发研究,34年间李老师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汽车成了他移动的家,稀疏了头发,黝黑了皮肤,双手长满茧子,长期奔波留下了严重糖尿病和心脏病,但这一切都没有使他改变最初的梦想。

什么才叫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职业技能的极致化,它靠的是传承和钻研,凭的是专注和坚守,是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

李保国在34年的教研中,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他走遍太行山区,他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植保新方法,让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

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变成了"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李保国》的电影随已散场,但他留给我们的榜样的力量却异常强大,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改革前进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李保国用他的亲生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谋事创业道路上,守着最初的梦想,带上爱国为民的初心,依靠科技进步,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

依靠工匠精神,积极发展科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用实践指导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电影《李保国》观后感作文3篇

电影《李保国》观后感作文3篇

电影《李保国》观后感作文3篇电影《李保国》改编于李保国的真实事迹,他的事迹是所有中国人学习的榜样,下面小编就来分享3篇《李保国》观后感,赶紧来看看吧!《李保国》观后感(一):德伫高山须仰止,太行愚公保国来燕赵大地,多孕育慷慨悲歌之士。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扶贫育人,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35年如一日,使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被称为“农民教授”“科技财神”,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当代先进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献身人民的慷慨悲歌。

***总书记称赞: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李保国与太行山的故事,是新时期展现中国精神的最好的中国故事。

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充分展示了李保国的独特个性和人格魅力。

他与爱人郭素萍的夫妻情,与李东奇的父子情,与学生的师生情,与太行农民的骨肉情,无一不是细致入微,至真至情,感人肺腑。

“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

”史诗电影《李保国》是文艺工作者学习践行***总书记指示精神所结出的重大硕果。

影片导演赵琦,著名导演黄健中监制,主要演员有林永健、颜丹晨、尤勇、吴军、侯天来、何政军、高明等,清一色的实力派、国家一级演员。

该片荣获2017年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聚焦中国.青年电影人培养计划”之最佳青年导演奖,并荣获第13届中美电影节十佳影片大奖。

故事好,演技高,制作精良,值得期待。

《李保国》观后感(二):不要想着外边的山有多高先想想自己的根扎多深!真的很感动保国教授真的优秀!作为农大人今天我以农大为荣!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

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观看李保国电影观后感

观看李保国电影观后感

观看李保国电影观后感最近观看了以李保国同志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这部电影生动地展现了李保国同志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让我对这位时代楷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影片中,李保国同志那朴实无华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他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颗对农民、对土地炽热的心。

他深入太行山区,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不畏艰难,将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无私地奉献给了那里的人民。

李保国同志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令人敬佩。

他一心扑在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上,为了让山区的百姓过上好日子,他放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扎根在贫困的农村。

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他都始终坚守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民种植技术,帮助他们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农业事业,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电影中展现的李保国同志与农民之间的深厚感情也让我感动不已。

他把农民当作自己的亲人,真心实意地为他们着想,为他们谋福祉。

他深知农民的艰辛和不易,所以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他的付出得到了农民们的衷心爱戴和拥护,这种鱼水情深的关系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美好。

李保国同志的创新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种植方法和观念,勇于探索和尝试新的技术和模式。

他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研发出了一系列适合山区的农业技术和种植方案,为山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种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在当今时代尤为可贵。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富和地位,而在于他为社会、为人民做出了多少贡献。

李保国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精神,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有时候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但是,当我想到李保国同志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持不懈地为了理想而奋斗,我就觉得自己所面临的困难都微不足道。

他的事迹激励着我,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要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李保国观后感

李保国观后感

李保国观后感引言最近,我忍不住点击了一个标题引人注目的视频——《李保国的背后》。

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关于李保国的普通报道,但当我打开视频时,却被深深震撼了。

这个视频不仅讲述了李保国的个人故事,更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弘扬传统文化、守护社会公德方面所做出的不凡努力。

在观看这个视频之后,我深感李保国的价值观和担当精神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下面,我将详细叙述我的观后感。

一、无私奉献、坚守初心李保国是一名普通市民,退休后他却选择了捡拾掉落物品,为失主归还,以维护社会公德、传承中华文化。

虽然这样的行为听起来再正常不过,但正是因为大多数人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才使得李保国的行为显得如此特别和可贵。

从李保国观后的视频中,我看到了一个人默默付出的善意、慈悲和道德,这种坚守初心的无私奉献精神令人感动。

我想,作为一个普通人,每个人都能从李保国的行为中获得启示。

无论是在工作、生活还是社会交往中,我们都能够保持初心、坚持公德和道德准则。

虽然这些行为可能被人忽视,但它们确实对每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起着积极作用。

二、担当精神、传承文化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个人利益和享受的追求越来越盲目,很少有人会关注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而李保国却选择了以实际行动去传承文化,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引导更多人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和尊重。

正是因为有了像李保国这样的人,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担当精神的重要性。

只有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传承好中国的文化遗产,我们才能真正地融入到这个伟大的时代之中。

三、独特的力量、影响力的放大在《李保国的背后》的视频中,李保国并不是一个儒雅的文化名人,他也不是一个特别有钱有势的人物,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市民。

但正是他那一双专注的眼睛和坚持不懈的行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关注。

他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捡拾掉落物品这个小小的领域中,而是扩散至整个社会,激励更多人为社会公德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努力。

2020李保国时代楷模电影观后感4篇 李保国观看心得体会是什么

2020李保国时代楷模电影观后感4篇 李保国观看心得体会是什么

2020李保国时代楷模电影观后感4篇李保国观看心得体会是什么《李保国》这部电影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就是他那种楷模精神,那种社会正能量的传递,那种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

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20xx李保国时代楷模电影观后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0xx李保国时代楷模电影观后感4篇20xx李保国时代楷模观后感“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把这些身份叠加起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

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太行山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的时代内涵。

一个人所做的工作就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他的职业就是他志向和理想的所在。

李保国教授的一生没有追求个人财富和名利,他追求的是让太行山变绿,让生活在那里的农民脱贫。

一个人能够具备工匠精神的基础是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工作给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1981年起搞起山区开发研究,34年间李老师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汽车成了他移动的家,稀疏了头发,黝黑了皮肤,双手长满茧子,长期奔波留下了严重糖尿病和心脏病,但这一切都没有使他改变最初的梦想。

工匠精神追求的是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的是传承和钻研,凭的是专注和坚守,是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

34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李教授走遍了太行山区,他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植保新方法,让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

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变成了“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34年间,他一头扎进太行山,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简历范文】
《李保国》电影中最让人难忘的是故事主人公的“太行山精神”,那种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如今又有谁可以做到?接下来在这里给大家带来2019李保国时代楷模精神观后感9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19李保国时代楷模精神观后感900字
“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把这些身份叠加起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

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太行山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的时代内涵。

一个人所做的工作就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他的职业就是他志向和理想的所在。

李保国教授的一生没有追求个人财富和名利,他追求的是让太行山变绿,让生活在那里的农民脱贫。

一个人能够具备工匠精神的基础是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工作给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 1981年起搞起山区开发研究,34年间李老师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汽车成了他移动的家,稀疏了头发,黝黑了皮肤,双手长满茧子,长期奔波留下了严重糖尿病和心脏病,但这一切都没有使他改变最初的梦想。

工匠精神追求的是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的是传承和钻研,凭的是专注和坚守,是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

34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李教授走遍了太行山区,他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植保新方法,让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

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变成了“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34年间,他一头扎进太行山,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5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

数字的背后是他多年的坚持与积累,是他对于技术的不断探索与突破。

多年来,在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他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

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将精益求精的科研和学术风格教授给了学生。

李教授的身影虽已走远,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榜样的力量却异常强大,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改革前进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李教授用他的亲生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谋事创业道路上,守着最初的梦想,带上爱国为民的初心,依靠科技进步,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

依靠工匠精神,积极发展科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用实践指导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从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的道路上,以“愚公移山”般坚韧不拔的毅力,以“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的事业必定可以取得成功。

我们要接过李教授的接力棒,在自己的领域中踏下心来,认真工作,甘做“愚公”不因贪快求成而走捷径,实实在在做事,为燕赵大地脱贫攻坚奋发作为。

李保国观后影评范文
作者李树伟承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在翻滚一个人所做的工作,就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他的职业,就是他志向和理想的所在。

电影《李保国》就告诉了我他的一生没有追求个人财富和名利,他追求的是让太行山变绿,让生活在那里的农民脱贫。

这个人为什么能够具备工匠精神?就是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工作给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你看,自1981年起他去山区搞起开发研究,34年间李老师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汽车成了他移动的家,稀疏了头发,黝黑了皮肤,双手长满茧子,长期奔波留下了严重糖尿病和心脏病,但这一切都没有使他改变最初的梦想。

什么才叫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职业技能的极致化,它靠的是传承和钻研,凭的是专注和坚守,是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

李保国在34年的教研中,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他走遍太行山区,他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植保新方法,让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

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变成了“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李保国》的电影随已散场,但他留给我们的榜样的力量却异常强大,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改革前进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李保国用他的亲生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谋事创业道路上,守着最初的梦想,带上爱国为民的初心,依靠科技进步,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

依靠工匠精神,积极发展科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用实践指导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这部优秀电影《李保国》再次告诉了我们想从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就要以“愚公移山”般坚韧不拔的毅力,就要以“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就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的事业才可以取得成功。

我们要接过李保国的接力棒,在自己的领域中踏下心来,认真工作,甘做“愚公”不因贪快求成而走捷径,实实在在做事,为燕赵大地脱贫攻坚奋发作为。

学习李保国同志,就要学习他务实的作风和质朴的品质,扎根基层不怕吃苦,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奉献精神。

电影中的那一幕李保国的身影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但人们总是不能一眼把他认出来。

因为李保国一身质朴的服装和一名农民并无两样的神态。

让我永久难忘。

电影中有这么一段道白,李教授说和农民朋友打交道不能和教育研究生、博士生一样,我要穿的很体面如何让农民从一开始就接受我,从而接受我的科技方法,我又怎么和他们打成一片,带领他们走上科学致富的道路呢?
李保国这是在用最真挚的行动,在用最热烈的爱心,感动着太行山区的人们啊!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奋发作为,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

2009年以来,李保国教授指导平山县葫芦峪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并探索出“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国太行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典范。

他用科技的力量,带领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把荒山秃岭变成了青山绿水,他用责任和担当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让山区人民走上了创业富裕的道路,带动了成千上万的人脱贫致富。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亲民爱民的大爱情怀。

李保国教授之所以受到果农和各地干部群众的爱戴和信任,是因为他心系果农,热爱事业,用实际行动为果农的成长、事业的发展点滴付出。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党员干部的先进楷模,对党衷心,无私奉献,三十多年扎根基层,完成太行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示范推广面积达1826万亩,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卓越贡献,谱写了一曲质朴无华又感人肺腑的壮丽诗歌,彰显了共产党人忠诚、担当、实干的政治品格。

李保国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就像一粒种子,在全国党员干部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应该向李保国同志看齐,深入学习李保国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为民意识,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摆在心底,大胆探索、用科技唤醒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真挚的热情投入到自己追求一生的文学创作之中,用自己的笔,讴歌美丽河北,赞美时代楷模,奉献自己的力量,让李保国精神永续远航!
这部电影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人物,那就是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

这是一位平凡的女人,她既是李保国的人生伴侣,也是他的工作搭档。

“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他是怕时间不够,他怕他少帮了一个扶贫点,就会辜负一群人的希望。

”电影中的郭素萍几度哽咽,泣不成声,“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和你再吃一顿团圆饭。

保国,我想你!”
观看了真情的电影《李保国》,让我感受到他的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我看到台下观众热泪盈眶,这些泪水的背后,是大家对李保国的思念和敬仰,是凝聚在心中的信念和力量。

看到李保国一生获得那么多的荣誉,“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
我一路在思考把这些身份叠加起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

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太行山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时期的时代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