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制度

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制度生物安全实验室是进行高风险生物材料和病原体研究的特殊实验场所,为了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以及防止生物材料泄漏造成的公共卫生风险,需要建立严密的防护制度。
本文将从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的物理防护设施、个人防护措施、设备维护和管理、实验材料管理以及事故应急措施等方面来详细介绍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防护制度。
一、生物安全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防护制度首先需要根据实验风险级别确定生物安全级别。
生物安全级别一般分为四级,从Biosafety Level 1(BSL-1)到Biosafety Level 4(BSL-4)。
不同级别的实验室对生物材料的安全要求和防护措施也不同。
二、物理防护设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物理防护设施是确保实验人员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
这些设施包括实验室的门禁系统、生物安全柜、通风系统、防护墙壁和地面等。
1. 实验室的门禁系统应设置为双层防护,包括电子密码和指纹等多种识别方式,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实验室。
2. 生物安全柜是进行生物实验最重要的物理防护设备,其密封性和过滤效果决定了实验室内生物材料的安全性。
实验人员在进行实验时应将生物材料放入生物安全柜中,确保操作过程中的生物材料不会外泄。
3. 实验室的通风系统应采用高效过滤器,保证空气流通的同时,有效过滤和清除空气中的有害微生物和颗粒物。
4. 实验室的墙壁和地面应具有抗腐蚀性和易清洁性,以防止微生物滋生并减少清洁的难度。
三、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措施是保护实验人员的重要手段,包括实验人员的防护服、手套、防护眼镜和口罩等。
1. 实验人员应穿戴合适的防护服,包括实验服、实验鞋和帽子等。
防护服应选择材质耐酸碱、耐溅射和抗菌性能好的材料,并能够覆盖全身,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
2. 实验人员在进行实验时应佩戴适合的手套,以防止生物材料接触皮肤。
3. 防护眼镜和口罩是保护实验人员眼睛和呼吸系统的关键。
防护眼镜应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耐腐蚀性,口罩应具有良好的过滤性和密封性。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责任追究: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对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
添加标题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伦理审查:对涉及人体和动物的实验进行伦理审查,确保实验的合法性和伦理性,保护受试者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权益和健康。
添加标题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保密制度:对实验数据和资料进行保密,防止泄露和滥用,确保实验结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全面、系统化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管理创新与挑战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管理创新: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管理效率和质量。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挑战:随着实验室规模的扩大和实验类型的增加,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实验操作的风险、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等。
应对挑战的措施: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加强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制度等,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未来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将朝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社会责任:实验室作为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场所,应承担起保护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责任。实验室应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防护制度,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扩散。 公众意识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中的作用:公众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认知和意识对于防范生物安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媒体和各类机构应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与公共卫生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不仅关乎实验室内部的安全,也与公共卫生安全密切相关。实验室应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和防控,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防止疫情的扩散和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未来发展与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验室规模的扩大,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生物安全挑战。
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制度

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制度引言生物安全实验室是进行高风险生物实验和研究的地方,为了保护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必须建立严格的防护制度。
本文档旨在介绍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制度的相关内容,包括实验室级别划分、实验人员防护要求、实验室安全设施和仪器的使用规范等。
一、实验室级别划分根据生物安全等级划分标准,生物安全实验室可以分为四个级别:实验室P1级、P2级、P3级和P4级。
不同级别的实验室在防护要求和使用限制上有所不同。
1.实验室P1级:适用于低风险的微生物实验,要求实验人员佩戴实验室常规防护服和手套,保持实验室内清洁卫生,使用标准的实验室设备和消毒材料。
2.实验室P2级:适用于中风险的微生物实验,要求实验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前进行培训,并佩戴合适的防护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实验室内必须配备生物安全柜、消毒装置等安全设施。
3.实验室P3级:适用于高风险的微生物实验,要求实验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接受高级防护培训。
实验室内必须配备生物安全柜、负压系统、自闭门、空气过滤装置等高级防护设施。
4.实验室P4级:适用于特殊高风险的微生物实验,要求实验人员具备高级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接受特殊高级防护培训。
实验室内必须配备高级防护设施,如密闭实验室、生物防护服、生物过滤器等。
二、实验人员防护要求为了保护实验人员的安全,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需遵守以下防护要求:1.实验人员必须进行相关的防护培训,掌握基本的生物安全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2.实验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前必须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3.实验人员在实验室内工作期间,严禁吃喝、吸烟和化妆等行为,保持实验室内清洁和整洁。
4.实验人员需要定期接受健康检查,确保身体状况符合实验要求。
5.实验人员在实验操作中遇到事故或意外情况时,必须立即上报,按照相应的紧急预案进行处理。
三、实验室安全设施和仪器的使用规范为了确保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性,以下是实验室安全设施和仪器的使用规范:1.生物安全柜:实验室内必须配备合适的生物安全柜,用于阻隔实验人员与实验物质的接触,避免生物材料的泄露。
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制度

生物安全试验室防护制度1. 背景与目的生物安全试验室是进行生物试验和研究的紧要环境,为了保护人员的安全和防备试验室中的生物危害物质泄漏或扩散,订立本《生物安全试验室防护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试验室人员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和操作要求,有效防备和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最大程度地保护试验室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2. 试验室区域划分与标识2.1 试验室应依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当的区域划分,并在试验室的入口、紧要设施和装置四周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提示人员注意生物安全。
2.2 试验室区域划分应包含:—试验区:进行有生物危害试验的区域,分为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试验区;—准备区:进行试验准备和料子准备的区域;—清洁区:进行试验室清洁和废弃物处理的区域;—公共区:不直接与有生物危害物质接触的区域。
3. 试验室人员防护要求3.1 试验室人员应接受必需的生物安全培训,并了解相关安全操作规程,确保能够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3.2 试验室人员在进入试验区域前,应依照规定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含:—试验服:穿着干净、完整并能掩盖全身的试验服;—隔离手套:佩戴符合要求的防护手套,能有效隔离可能接触的生物危害物质;—防护眼镜或面罩:佩戴能保护眼部免受溅射或飞溅的防护眼镜或面罩;—防护鞋套:佩戴防护鞋套,避开生物危害物质污染鞋子。
3.3 试验室人员应遵守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包含:—每天洗手,特别是试验前、试验后和离开试验室前;—不吃东西和喝水,不嚼口香糖等,以防止将生物危害物质带入口腔;—不在试验室内吸烟或吸烟。
3.4 试验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注意自身的身体情形,如有不适应立刻停止操作,及时报告。
4. 试验室设施与装置管理4.1 试验室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施与装置的正常运行。
4.2 试验室应配备必需的安全设施,包含:—生物安全柜:用于处理和存放生物危害物质,确保操作过程中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不外泄;—防护淋浴和洗眼器:用于处理意外溅射或飞溅,应随时检查并保持正常工作状态;—废弃物处理设施:包含符合安全要求的废物容器和处理方式;—紧急应急装置:包含灭火器、呼吸保护装置等。
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制度

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制度生物安全实验室是进行生物实验和研究的重要场所,为了确保实验室内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建立完善的防护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应当包括实验室的分级管理、实验操作规程、实验室设施设备检查维护、个人防护措施和事故处理等内容。
首先,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当进行分级管理,根据实验室所涉及的生物危害因素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将实验室划分为不同的安全级别。
常见的生物安全级别包括BSL-1至BSL-4级,其中BSL-1级表示最低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主要用于处理无病原性微生物;而BSL-4级则表示最高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主要用于处理高致病性微生物和对人类具有极高危害性的工作。
其次,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实验操作规程,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实验后的清理工作等。
实验人员应认真遵守实验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以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
同时,实验室设施设备的检查维护也是防护制度中的重要环节。
实验室设施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各项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安全性。
实验室应建立设备维护记录,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维修,并及时处理设备的故障和损坏问题。
个人防护措施是保障实验人员个人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实验操作中,实验人员应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有效防护实验人员不受生物危害因素的侵害。
此外,实验人员应遵守“一人一台实验台”的原则,避免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交叉污染。
最后,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事故处理措施,以应对突发情况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实验人员应熟悉实验室内的应急预案和事故处理流程,保持冷静并迅速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对实验人员和实验环境的危害。
综上所述,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防护制度是保障实验人员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制度,不仅能够有效预防生物危害因素对实验人员和环境的伤害,也能够提高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为生物实验和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及防疫措施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及防疫措施一、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1. 目的为了确保实验室人员的安全,防止生物安全风险,保护社会公共安全,特制定本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实验室内所有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临时访客等。
2. 组织结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组织结构由生物安全委员会主任、生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及生物安全监测小组组成。
生物安全委员会主任由实验室负责人担任,副主任由实验室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生物安全监测小组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监测工作。
3. 生物安全管理职责(1)生物安全委员会主任职责: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重大决策,组织制定和修订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监督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
(2)生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职责:协助主任负责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组织生物安全培训和演练,协调解决生物安全问题。
(3)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职责:负责生物安全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实施生物安全制度,监督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4)生物安全监测小组职责: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监测,对生物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提出整改措施。
4.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1)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制度:对新入职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训,定期组织生物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
(2)实验室生物安全准入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
(3)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制度:实验室人员必须按照生物安全要求穿戴个人防护装备,严格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4)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行。
(5)实验室生物安全废弃物处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处理实验室生物废弃物,防止环境污染。
(6)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预案: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生物安全事件的能力。
生物安全防护管理制度(5篇)

生物安全防护管理制度1.工作人员必须认真负责,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
2.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应穿工作服,必要时需带防护眼镜。
3.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手套。
4.可能产生致病微生物气溶胶或出现溅出的操作以及处理高浓度或大容量感染性材料均应在生物安全柜(Ⅱ级生物安全柜为宜)或其他物理抑制设备中进行,并使用个体防护设备。
5.应有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SOP操作规程。
6.在实验室中应穿着工作服或罩衫等防护服。
离开实验室时,防护服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室内。
不得穿着外出,更不能携带回家。
用过的工作服应先在实验室中消毒,然后统一洗涤或丢弃。
7.当手可能接触感染材料、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应戴手套。
如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的溢出或溅出,宜戴两副手套。
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
工作完全结束后方可除去手套。
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
8.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消毒。
9.实验室内严禁吸烟或吃喝。
10.实验室主任应制定规章和程序,只有告知潜在风险并符合进入实验室特殊要求(如,经过免疫接种)的人,才能进入实验室。
否则不得进入实验室。
11.实验室工作人员每年须进行健康状况体检,接受疫苗接种,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生物安全防护管理制度(2)一、引言生物安全是指对生物安全风险进行预防、控制和管理,保护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生物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是一套在生物实验室、生物生产场所、生物出口入境等领域中制定和执行的操作规程,以确保生物物质的安全。
本文将重点讨论生物安全防护管理制度的目的、原则、组织和实施等内容。
二、目的生物安全防护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生物实验室、生物生产场所、生物出口入境等环境的安全,防止生物物质的泄漏和传播,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利益。
三、原则生物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1. 风险评估原则:对生物物质进行风险评估,根据其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2. 防范预防原则:通过加强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和设备的建设,预防生物物质的泄漏和传播。
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制度范文(二篇)

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制度范文一、引言生物安全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进行生物安全级别较高的实验和研究的场所,其任务是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生物危害。
为了确保实验室操作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护制度。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防护制度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二、实验室进入和离开规定1. 实验室进入规定实验室进入前,实验人员应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和知识考核,并携带个人防护装备进入实验室。
进入实验室前,需穿戴好实验服、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并正确佩戴呼吸器等防护设备。
进入实验室时,需要经过指定的进入通道,严禁携带未经认可的物品进入实验室。
2. 实验室离开规定实验室离开前,实验人员应将实验室内的设备和实验材料整理妥当,确认无明火、电源等危险因素存在后方可离开。
离开实验室时,需脱下实验服和手套,并按要求进行洗手消毒。
离开实验室后,应及时关闭实验室门窗,确保实验室周围环境的安全。
三、个人防护制度1. 实验服实验室所有操作人员都应佩戴统一的实验服,实验服应符合防护要求,能够有效地防止病原体和化学物质的直接接触。
实验服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的特性和要求确定,且需定期更换和清洗。
实验服的使用过程中,不得随意调整、拉扯,严禁将实验服用于非实验室场所。
2. 手套实验室操作人员在进行实验时,应佩戴符合要求的手套保护手部。
手套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的特性和要求确定,且需经过消毒处理。
在使用手套过程中,需注意手套表面的完整性,如发现破损或污染现象,应及时更换手套,并进行正确的处理。
手套不能离开实验室使用,离开实验室时应将手套撕破,防止被他人随意使用。
3. 护目镜实验室操作人员在进行实验时,应佩戴符合要求的护目镜保护眼部。
护目镜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的特性和要求确定,且需经过消毒处理。
在使用护目镜过程中,应注意护目镜的清洁和完整性,如发现模糊或破损现象,应及时更换护目镜。
四、设备和环境防护制度1. 实验室设备实验室设备应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选用和安装,并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制度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临床检验工作者在实验室的检测工作中,正确处理生物污染物而遵守的规程。
2.目的为了满足实验室工作的需要,保证实验室的安全运作,保证工作人员的健康,将事故控制在最低限度,特制订实验室生物防护安全程序。
3. 标准3.1程序适用对象:临床检验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3.2本程序旨在规范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内容着重是对实验室和工作人员安全的要求。
3.3生物安全防护工作的职责:临床检验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执行生物防护安全程序,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运作。
3.4工作程序:3.4.1工作人员必须按照《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总则》进行实验室管理。
3.4.2工作人员必须按照《临床实验室人员流动管理程序》在实验室规范流动。
3.4.4实验室生物污染物严格按照《临床实验室生物污染物的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3.4.5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细则3.4.5.1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3.4.5.2 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
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
专用存放食物的冰箱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
实验室应制定禁止在同一个冰箱内存放食物和标本的专项制度。
3.4.5.3实验工作区内禁止进行化妆,并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
3.4.5.4在各工作区内,应穿舒适、防滑、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
3.4.5.5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脱下手套前后、离开实验室前、接触客户前后、接触标本前后都应该洗手。
接触血液、体液或其它污染物时,应立即流水7步法洗手。
3.4.5.6所有实验室操作禁止用口移液,应使用助吸器(加样器)。
3.4.5.7谨慎处理针头、解剖刀、玻璃瓶和碎玻璃等锐利物品。
使用后的针具不要折断、弯曲、破损、重复使用或用手重装在针管上,一次性注射器上的针头用后不要取下。
锐利物品应立即放置在不易刺破的容器(锐器盒)内,在完全装满之前就应及时丢弃。
3.4.5.8实验室应努力保持清洁,如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电话、视频显示器终端、键盘、门柄及其它经常被手或手上的手套触摸的物品的污染,要求工作人员在触摸设备(如计算机键盘及电话的保护罩等)前取下手套,制定仪器设备和工作面的常规消毒和清洁制度和对严重污染的紧急处理措施办法。
被指定为“非清洁”的区域,允许戴手套接触所有物品(如电话、门柄、计算机终端和其它物品),所有这些物品的表面都认为是不清洁的。
未戴手套的人员如果使用该区域内的电话、计算机终端或其它设备,应该戴上手套,或在使用后立即彻底洗手,、为避免使用电话时的“手一脸”接触,最好采用扬声器电话,“清洁”和“非清洁”区都应保持整洁。
实验台面至少应每天清洁—次,如有必要可以多次清洗,用新鲜配制的0.05%的次氯酸钠稀释液或合适的含氯消毒剂清洗。
在处理溅、溢的样品或严重污染的工作面时,应戴上手套和其它个人防护装备、使用新鲜配制的0.2%含氯消毒剂清洗,或75%酒精清除所有的溅、溢物。
3.4.5.9冰箱、冷冻柜、和离心机应该按程序要求清洗和消毒,在发生严重污染后应立即进行清洗和消毒,进行清洗、消毒时要戴上手套穿上工作服或其它合适的防护服。
3.4.5.10实验工作服更换时应悬挂在各缓冲间的衣钩上。
3.4.4.11实验工作区不得存放个人物品,如钱包、外套、皮靴、咖啡杯、运动服、预包装的食品和药品等。
3.4.5.12实验工作区内的用后废弃物品存量不要太大。
3.4.5.13实验室的出口和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不准堆放物品、垃圾、装置、或设备。
3.4.5.14操作玻璃器具时应遵循下述安全规则:不使用破裂或有缺口的玻璃器具;不要用猛力取下玻璃试管上的塞子,粘紧的试管可用刀切开分离。
3.4.5.15离心机(1)离心过程中应控制气溶胶的产生在最低水平。
(2)离心机只有在盖好盖板后,才能启动操作。
(3)装标本(血、尿、痰)或易燃液体的离心管,只能在管塞密封后方可离心。
(4)传染性物品及所有能够产生气溶胶进行播散的生物制品或标本,都应使用密封的离心管,并在盖紧的离心头或转头中进行。
(5)按保养程序进行:用0.2%次氯酸钠稀释液擦洗离心机并清水擦净。
(6)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以保证离心的顺利进行。
3.4.5.16按医院大楼防火安全要求进行实验安全工作。
实验室用电安全,按医院总体要求进行。
3.4.5.17实验室微生物安全细则: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都面临着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可能性。
为了减低对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HBV)、丙型肝炎(以下简称丙肝HCV)病毒的接触,制定控制接触感染原的方案,加强个人防护,穿戴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帽子、防护眼镜、实验工作服、鞋套和隔离衣等,以上均为一次性用品,用后均作为医疗垃圾处理。
3.4.5.18常规预防措施:来自所有客户的血液和体液都被认为是具有传染性的。
所有血液和体液的标本都应放置于具有安全盖的结构优良的容器里,以防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
采集标本时应防止污染容器的外表或随标本的检验单。
如果存在潜在的或实际的污染,则应再加一层包装(例如:包装袋)。
所有处理血液和体液(例如:取下真空试管的塞子)的工作人员都应戴上手套,核酸提取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绝对禁止用口吸移液。
血液或其他体液发生泄漏或工作结束后,均应使用新鲜配制的0.2%次氯酸钠杀菌剂对实验室工作区进行表面消毒。
0.2%次氯酸钠溶液应至少作用15分钟。
实验中用过的污染物品在装入容器中按传染性废弃物进行处理前,应先进行去污处理。
3.4.5.19手或其他部位的皮肤在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后必须立即彻底清洗。
在实验工作结束后或取下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在离开实验室之前应脱下所有的个人防护装备。
如果实验人员工作时接触到血液等可能具传染性的物质、或在处理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时,都应戴上手套。
如果手套破损、刺破、或失去其屏障功能,则应尽快更换。
清洗或消毒会损害一次性手套的质量,故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手套,在接触病员后应更换手套。
工作区应使用吸收性强的纸张覆盖。
在移液、混合、振荡、搅拌或离心时,必须防止发生气烟雾。
3.4.5.20必须采用通用的警告标志系统明确标识装有危险生物制品的容器或被其污染的物品,按医院规定废物全部装入统一黄色垃圾袋内统一处理。
用于存储、运输的容器应颜色标志。
3.4.5.21标本运输前应将标本进行可靠包装。
禁止使用皮氏细菌培养平皿邮寄标本。
禁止将干冰放人密封的容器。
严格遵守运输部门和国际空运协会的有关规定。
运输用于诊断的标本时应根据需要标记上“干冰保存”标志。
培养分枝杆菌和两性真菌用的平皿和试管必须使用胶带密封,用压力蒸气灭菌后进行处理或焚化处理。
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和污染的器具应置于装有0.2%次氯酸钠稀释液浸泡、清洗,然后进行高压灭菌。
对医疗废弃物处理的管理,遵守医院院感科有关文件法规。
3.4.5.22生物安全柜是微生物实验室里控制生物危害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实验室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型号,并应根据产品说明书进行安装、使用和维修。
实验室按SOP文件执行,以确保安全柜内合适的气流流速,按期保养。
在维护、移动和/或处理安全柜之前必须对生物安全柜进行消毒。
3.4.5.23下面是微生物实验室里的一些常规准则:细菌接种、转种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不接收或处理严重污染的标本。
涉及分枝杆菌的离心操作应使用有旋帽的离心斗,离心管也应塞紧(双重隔离)。
针具和接种环应灭菌处理,并防止加热时液体发生飞溅。
3.4.5.24泄漏事故与应急处理:(1)对有污染的紧急情况发生时,立即清洗发生泄漏污染的区域。
如果检测物发生泄漏或其容器发生破损,应对该区域进行至少10分钟的清洗,直至气溶胶或飞沫已经沉降。
(2)吸净漏出的液体于废物缸内。
(3)清洗发生泄漏的区域。
(4)尽可能使用漂白剂或酒精对工作台进行消毒。
发生以上情况时,填写《生物安全异常情况记录》。
3.5职业暴露防护和处理3.5.1暴露于HIV后的处理3.5.1.1HIV职业暴露干预的最佳服药时间是2-4小时,工作人员暴露后必须尽早获得血液标本进行HIV检查,于暴露后0、6周后、12周后、6个月后、1年后检测抗——HIV,如为阴性才能解除危险信号。
3.5.1.2 医护人员不慎暴露后,需立即与医院感控科主任联系,进行相应的处理。
有必要的情况下由医院送往所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制科,接受咨询填表登记备案,以便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帮助。
3.5.1.3报告、保密及监测:按《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213-2008)执行。
3.5.2结核病的实验室防护3.5.2.1分支杆菌存在的地点:各种临床标本,通常是痰液、胃或支气管灌洗液、脑脊液、尿液等。
被污染的操作台、器械、仪器等。
3.5.2.2产生分支杆菌气溶胶3.5.2.2.1可疑肺结核客户痰标本的采集;3.5.2.2.2涂片时候的火焰固定;3.5.2.2.3分离培养或接种培养物;3.5.2.2.4用火焰烧灼接种环;3.5.2.2.5用移液器混合培养物;3.5.2.2.6溢出的分支杆菌悬浮液;3.5.2.2.7高速混合含有分支杆菌的液体;3.5.2.2.8离心过程中离心管破碎。
3.5.2.3安全防护3.5.2.3.1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任何时候都要警惕分支杆菌气溶胶的产生。
3.5.2.3.2严格限制非实验室人员进入实验室,减少实验室内外交叉生物污染,完成实验工作离开后,要关好门窗。
3.5.2.3.3进入实验室工作人员要穿上工作服,操作时要穿戴口罩、帽子、手套等,长发者应将头发束在帽子内。
3.5.2.3.4实验前、后都要用紫外灯对工作区域进行消毒30分钟。
3.5.2.3.5细菌的分离培养、接种、涂片、研磨、稀释等环节要在生物安全柜内完成,并保证生物安全柜是正常工作状态。
3.5.2.3.6实验室内任何微生物危险品要根据检查项目和性质不同,局限在相应的实验区域,不得随意将其带到其他实验室。
3.5.2.3.7实验室内任何微生物的标本、废弃物等都必须高温高压灭菌后,方可按一般的垃圾处理。
3.5.2.3.8离心时必须要用盖子密封瓶口。
3.5.3 暴露于乙肝病毒(HBV):估计每例针刺伤感染乙型肝炎的可能性为19%—40%。
3.5.3.1 对于锐器伤,在暴露时必须检查感染源客户,以确定他或她是否是感染。
当查出感染源客户乙肝表面抗原(HBsAg)或核心抗体(HBeAb)阳性时,工作人员可能会发生感染。
3.5.3.2若被HBV(+)客户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对于既往接受免疫的人乙肝表面抗体(HBsAb)>10mIU/ml,不需要进一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