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立体构成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平面构成》核心课程标准

《平面构成》核心课程标准

《平面构成》核心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数字图文信息处理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设计类专业学习的必修课,也是数字图文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平面构成形式的认识、感知、审美和表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培养学生构成意识的素养及能力,为后续的书籍与画册设计、包装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与理念平面构成及应用作为广告和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对于开发学生设计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平面构成知识与实践应用技能。

本课程通过通俗易懂、实用性的经典案例来分析讲解平面构成的概念、理论、类型、规律,采用基础理念教学与实践相互融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的创造性。

实践部分采用学生手绘方式进行,每个类型的构成都设置相应的作业,学习在手绘作业的时即检验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也为同学们补补美术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设计制作与表现的动力、能力,更培养了学生们专心、耐心、细心,使学生尽快熟悉平面构成设计制作与应用操作要求的同时也为以后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平面构成课程为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之一。

要求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和基本要素全部了解,熟练掌握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和平面构成的类型及平面构成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技能与知识目标1.掌握平面构成的概念,了解点、线、面等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2.理解点、线、面的概念,掌握点、线、面的形态、作用及性格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3.了解形式美法则的含义,理解形式美法则的价值;4.了解基本形的概念及组合关系、逻辑构成范畴内的各种构成规律,掌握肌理构成的种类形式和表现方法及平面性空间的表现方法。

(三)能力与素质目标了解基本形的概念及组合关系、逻辑构成范畴内的各种构成规律,掌握不同构成形式的种类和表现方法并能体现在设计作品中。

达到在实际中能够融会贯、灵活运用平面构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符合功能和审美的设计。

_3.课程标准-平面构成设计与应用 [4页]

_3.课程标准-平面构成设计与应用 [4页]

平面构成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应用图形的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点、线、面造型的能力,通过要素的组织构成新的形态,有效生动的传达信息,实现思想与情感的视觉化。

通过造型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形态创造能力及主题情感的表述能力。

以适应当下行业的要求。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新媒介的迅速发展,成为当下交互的主流,传统媒介的适应性与市场也在不断的萎缩。

为适应职业能力的要求,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新岗位:室内设计师、UI界面设计师、新媒体插画师、文创设计师、短视频编辑等进行了新的课程设计和调整。

以能力培养、专业素养培养为目标,为其它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在课中与课后参与展、赛以及文创产品开发的项目,实现教、学、创、展、赛的一体化教学设计。

三、课程基本教学要求(一)理论要求1、了解平面构成基础知识2、掌握构成形式美法则3、平面构成要素分析与训练4、基本形的组合与群化训练5、平面构成形式训练6、平面构成的视觉情感与心理(二)技能要求1、具有审美和解读美的能力;2、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及丰富的表现手法;;3、有用图抽象概括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与原创力。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一)了解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1、主要内容认识构成与平面构成的发展并进行课题训练。

2、教学要求通过任务练习,深入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和具体的学习内容。

思考平面构成的意义。

(二)形式美1、主要内容掌握统一与对比、均衡与对称、比例和尺度、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规律2、教学要求了解形式美的基本概念,明确形式美法则的主要内容。

(三)构成要素的分析与训练1、主要内容用点、线、面造型2、教学要求研究造型的问题,能够完成构成要素点、线、面的具象形态与抽象形态的转换与融合。

重点是围绕主题,使图形内容的表达明确而生动。

(四)基本形的组合与群化训练1、主要内容学习基本形、骨骼、群化形。

2、教学要求制作规范、有细节的基本形有利于延展,并将基本形纳入到各种骨骼中做重复构成,形成秩序性、装饰性强的画面。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构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学生构成设计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视觉传达设计人员、室内装饰设计师、家用纺织品设计师(助理)等工作的岗位需求,围绕构成原理及运用等关键能力,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构成原理、构成要素、构成形式、构成综合运用”为主线,设置模块和教学单元,并将相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地融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确定学习内容的顺序。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构成的基本规律和法则,能进行构成创作与创新,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1.了解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史,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构成形式及形式美法则,能将构成创新运用于实践。

2.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要素,以及对比与调和的方法,能通过色彩搭配表达情感并运用于实践。

3.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半立体构成的方式,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创造性地构建空间造型。

4.具备创新、审美、安全、环保的理念,具有市场分析、成本控制和版权意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定位《三大构成》这门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内容,是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基本知识和方法,应具备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先修后续课程《三大构成》的先修课程为《设计概论》,该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空间想象和设计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动画速写》、《Photoshop》、《原画设计》、《分镜头设计》等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可为这些课程中的排版、色彩搭配、空间及立体形态创造等内容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根据本课程的定位和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并通过技能培养并重的方法(例如案例实训、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培养学生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提高教学效果,把课程分为3个模块,并制定每模块应培养的能力(见表2-1)和评价方法。

围绕三个模块中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每一个模块都包含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设计课题,每一项设计课题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依据学生对每一项设计课题的完成情况。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使学生了解美的形式法则,色彩的搭配关系,空间及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能够根据设计课题要求进行创新设计。

具体目标如下:(一)能力目标1.能按照设计课题的要求,对设计课题进行从二维平面形象到三维空间形态的全面创新设计;2.能对设计项目进行版式设计,并进行符合设计主题的色彩设计;3.具备完成具体设计项目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能力。

《立体构成》课程标准

《立体构成》课程标准

〈〈立体构成》课程标准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业课基准学时:32 学分:2适用专业:电脑艺术与设计一、前言(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本课程是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安排在第三学期完成。

〈〈立体构成》是艺术专业中既属于基础造型课,又属于专业设计课,国际上称为“构成学”。

因此,这门课程既可作为设计基础课,又可直接支持学生进行毕业创作设计。

它的作用有:1、通过理论教学,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立体构成与现代雕塑及各类立体形态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种全新的造型观念。

2、通过逻辑分析,使学生加强造型构思的抽象能力,从而促进专业的设计水平。

3、通过系统的作业练习,使学生能抓住形态的本质特征,把握造型的体量及各种材料加工的表现技巧。

4、掌握三维设计的构成知识和方法,提高艺术的感受力,判断力与理性的逻辑能力,最终将体积、空间、结构等知识以最佳方式应用到建筑与环境、产品造型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设计应用领域。

(二)课程基本理念面对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求,课程组致力于对基础教学的探索与设计方法的研究,要重视全面系统的设计实践教育,强调“基础教学”可以从实践入手,“起始于实践,立足于实用”。

在实践中入门,在实践中提高。

通过设计方法及案例教学使学生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理念。

在设计实践中,要根据学生自我感受和自身的基础能力,就每个设计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体验为基础,在学生灵活、全面的掌握三维形态的构成法则的同时,通过对不同材质、不同造型要素的构成练习,强化学生的设计技能,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和理性认知能力。

“大(小)组作业”模式与岗位模式相结合,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小组进行主题的选择、构思、选材和形态制作。

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技术的运用。

传统的课程内容的灌输和形式模仿向启发式的创造表达和互动式的设计讨论过渡,培养学生能动地掌握艺术设计的理论和形式抽象传达的能力。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4.3教学考核评价建议 本课程是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教学活动,鉴于实践过程的重要性,考核以实行随堂考核,平时实践表现、课堂训 练为主,基于过程的期末考试为辅的形式。每阶段的一组作业作为平时成绩,最终的实践项目作业作为期末考试。 具体
比例如下:学期成绩为平时实训作业成绩(60%)加期末考试成绩(40%)o
最终教学成果一展示的形式在展厅展出,在组织学生互评的基础上由教研室组织3—5名教师和校外行业专家组 成考核小组进行集体评分。
评分标准: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逐步完善建设课程慕课及网络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阅和学习各种优秀作品。
(3)开放教学场所,如摄影棚、机房等实训场所方便学生拍摄学习。
.3设计思路
本课程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理解、认识形式美的构成原理,掌握构成的基本规律和法 则和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形与色构成调和能力、判断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
.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本课程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理解、认识形式美的构成原理,掌握构成的基本规律和法 则和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形与色构成调和能力、判断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掌握平面构成、色 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认识形与色的体系,实验构成的思维方法及表现方法,并通过完成构成作业,创新 构成形式。引导学生将新媒体艺术、当代艺术的观念、方法运用到摄影摄像的实践中,提高审美、创新及动手能力 ,启迪创意设计灵感,为创作完成构思和表现提供有效的观察、表现手段。
评是促进学生练习的主要形式。
(2)课程评分体系,除了专业教师和校外行业专家参与外,加入学生互评。
作业的最终以教学成果展示的形式在展厅或校外展出,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和校外交流。

《立体构成》课程标准

《立体构成》课程标准

《立体构成》课程标准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业。

课基准学时:32 学分:2适用专业:电脑艺术与设计一、前言(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本课程是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安排在第三学期完成。

《立体构成》是艺术专业中既属于基础造型课,又属于专业设计课,国际上称为“构成学”。

因此,这门课程既可作为设计基础课,又可直接支持学生进行毕业创作设计。

它的作用有:1、通过理论教学,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立体构成与现代雕塑及各类立体形态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种全新的造型观念。

2、通过逻辑分析,使学生加强造型构思的抽象能力,从而促进专业的设计水平。

3、通过系统的作业练习,使学生能抓住形态的本质特征,把握造型的体量及各种材料加工的表现技巧。

4、掌握三维设计的构成知识和方法,提高艺术的感受力,判断力与理性的逻辑能力,最终将体积、空间、结构等知识以最佳方式应用到建筑与环境、产品造型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设计应用领域。

(二)课程基本理念面对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求,课程组致力于对基础教学的探索与设计方法的研究,要重视全面系统的设计实践教育,强调“基础教学”可以从实践入手,“起始于实践,立足于实用”。

在实践中入门,在实践中提高。

通过设计方法及案例教学使学生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理念。

在设计实践中,要根据学生自我感受和自身的基础能力,就每个设计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体验为基础,在学生灵活、全面的掌握三维形态的构成法则的同时, 通过对不同材质、不同造型要素的构成练习,强化学生的设计技能,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和理性认知能力。

“大(小)组作业”模式与岗位模式相结合,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小组进行主题的选择、构思、选材和形态制作。

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技术的运用。

传统的课程内容的灌输和形式模仿向启发式的创造表达和互动式的设计讨论过渡,培养学生能动地掌握艺术设计的理论和形式抽象传达的能力。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定位《三大构成》这门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内容,是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基本知识和方法,应具备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先修后续课程《三大构成》的先修课程为《设计概论》,该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空间想象和设计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动画速写》、《Photoshop》、《原画设计》、《分镜头设计》等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可为这些课程中的排版、色彩搭配、空间及立体形态创造等内容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根据本课程的定位和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并通过技能培养并重的方法(例如案例实训、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培养学生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提高教学效果,把课程分为3个模块,并制定每模块应培养的能力(见表2-1)和评价方法。

围绕三个模块中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每一个模块都包含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设计课题,每一项设计课题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依据学生对每一项设计课题的完成情况。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使学生了解美的形式法则,色彩的搭配关系,空间及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能够根据设计课题要求进行创新设计。

具体目标如下:(一)能力目标1.能按照设计课题的要求,对设计课题进行从二维平面形象到三维空间形态的全面创新设计;2.能对设计项目进行版式设计,并进行符合设计主题的色彩设计;3.具备完成具体设计项目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立体构成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8037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分:4
计划学时:64
适用专业:平面设计专业多媒体专业
1.前言
1.1课程定位
平面构成试设计艺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没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他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只见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

平面构成主要是运用点、线、面和律动组成结构严谨,扶优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

又具有多方面的实用特点和创造力的设计作品,与具象表现形式相比较,它更具有广泛性。

它是在实际设计运用之前必须要学会运用的视觉的艺术语言,进行视觉方面的创造,了解造性观念,训练学生培养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审美观及美的修养和感觉,提高学生创作活动和造型能力,活跃构思。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

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

它是以点、线、面、对称、肌理由来,研究空间立体形态的学科,也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

其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

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

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

立体构成的探求包括对材料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强度的探求,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这样几个方面。

立体构成是对实际的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

空间的范围决定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间却又受占据空间的形体的限制,艺术家要在空间里表述自己的设想,自然要创造空间里的形体。

立体构成中形态与形状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中的某个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廓,而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1.2设计思路
《平面构成》课程主要是培养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由于《平面构成》课程的专业实践性较强,工作过程话特点明显,经过多位企业专家论证,在该课程中我们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最终要求学生能独立的根据专题项目训练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作品。

此教学方式主要式培养学生敏锐的空间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也符合目前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接受严格的纪律训练;区别的是:立体构成是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

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材料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

立体是用厚度来塑造形态、它是制作出来的。

同时立体构成离不开材料、工艺、力学、美学,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体现。

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及绘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造型能力过程中必备的重要课程.立体构成,从属于空间造型研究的艺术设计学科,介绍的是立体造型设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是时刻处在运动,更新中的造型理念和造型体系。

它的任务是揭示立体造型规律,阐明立体造型设计原理。

其前期必修课程是平面构成。

与平面构成不同点在于,立体构成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

2.课程目标
1.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知识。

如平面构成的概念,历史,特点,分类。

平面构成的元素与平面构成的形式及平面构成形式法则、归纳平面构成与视觉设计色彩的应用单元内容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一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立体造型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拓宽或改变其固有的,僵化的程式化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形态手段进行设计表达。

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1.2具体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
1.2.1 能力目标
具备视觉方面的创造能力,了解造型观念,训练培养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审美观及美的修养和感觉,提高学生创作活动和造型能力,具有把平面构成应用到包装设计、广告招贴、书籍装帧设计、标志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设计领域的能力,较强的设计创新能力、过硬的艺术表现技能。

1.2.2 知识目标
1、系统掌握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的要素,点的构成形式、线的构成形式、面的构成形式知识等。

2、掌握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的构成形式;主要是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格式(90度排列格式、45度排列格式、弧线排列格式、谪仙排列格式等),掌握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的心理原理知识,掌握意向性平面表现的方法与技巧等。

掌握立体构成的构件形式。

1.2.3 素质目标
具备严谨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诚信、敬业、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具备遵纪守法、注重安全和环保意识;具有较强的沟通与团队协作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等素质。

3.课程内容与要求
注:“课程内容及要求”中,要分别体现技能内容及要求、知识内容及要求。

4.实施建议
4.1 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教材:平面立体色彩构成高职高专Art Design新思维设计系列教材
作者:潘寨民 2008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资料:
1、《平面构成》,毛溪,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平面构成》,于国瑞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教材编写建议
1、本课程实践性较强,为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在讲义或教材的
编写上要首先突出项目实施方法和步骤,给出构成设计的完整步骤。

2、必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贯穿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原理的过程中,内容循
序渐进,学习内容从简单到复杂,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实践不断循环,失学生实际操作水平不断提升。

4.2教学建议
1、教学模式
案例法,列举法等
2、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教学
3、教学手段
课堂理论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案例教学
4.3教学考核评价建议
平时课堂表现与课程作业、考试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进
行。

各单项项目完成情况和综合项目完成情况及个人在团队合作项目里的表现来定成绩。

考核过程采用动态管理,各阶段成绩透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自己的优点,提高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

具体参考以下几方面:
1、课堂纪律表现情况(10分)
2、三个单项项目,包括(30分)
(1)对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不同专题训练项目的完成情况
(3)平面构成和立体哦古城表现技能的掌握情况
3、综合项目(60分)
作业完成情况
负责人:授课教师
考核结论:课程建设中,应注重对考评方式的改革,不但要考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试验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考评。

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
(1)团队结构与规模
课程教学按每个班配备一名主讲教师
(2)课程负责人
课程负责人应具备较全面的平面构成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平面构成表现技能,熟悉平面构成教学及高职教育规律,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具备运用多种工具材料进行表现的能力。

(3)教师专业背景与能力要求:
主讲教师:美术教育或艺术设计专业毕业,长期从事平面设计或设计创作与教学工作,熟悉构成表现技能,实践经验丰富,具备较强色彩表现技能,掌握高职教育规律,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

4.5其它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