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参考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6.小组合作,拓展提高
设置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探讨反比例函数的更深入问题,如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关系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7.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在课堂尾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梳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十章第3节后的练习题,特别是第1、3、5、7、9题,这些题目涵盖了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通过练习,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
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应用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涉及行程、面积、比例分配等方面,要求学生在解决过程中明确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步骤和关键点。
九年级数学上册《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了解常数k的几何意义。
2.能够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掌握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对称性、渐近线等性质。
3.学会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行程问题、面积问题等。
(二)过程与方法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和应用。
2.强调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适当拓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特布置以下作业:
3.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精品教案

1.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1.学会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简单几何问题.(重点,难点)2.利用反比例函数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小明和小华相约早晨一起骑自行车从A镇出发前往相距20km的B镇游玩,在返回时,小明依旧以原来的速度骑自行车,小华则乘坐公交车返回A镇.假设两人经过的路程一样,而且自行车和公交车是速度保持不变,且自行车速度小于公交车速度.你能找出两人来回时间与所乘交通工具速度间的关系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反比例函数与简单的数学问题相结合三角形面积为6,它的底边a与这条边上的高h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______.解析: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得6=12ah,∴h=12a,又a>0,故填h=12a(a>0).方法总结:数学中一些常见问题可以利用反比例函数进行求解,在构建基本的数学模型时,不要忽略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性质.探究点二:反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某村的粮食总产量为a(a为常数)吨,该村的人均粮食产量为y吨,人口数为x,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的大致图象应为( )解析:由题可知,a=x·y,∴y=ax(a为常数)是反比例函数.∵a>0,x>0,y>0,∴图象位于第一象限,故选C.方法总结: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本题考查的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在解题时要准确理解题意,选择正确的数学模型.探究点三:反比例函数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一人站在平放在湿地上的木板上,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m2)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地面的压力为600N,回答下列问题:(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2)当木板面积为时,压强是多少(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那么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4)画出相应的函数图象.解析: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解析式,首先要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函数,然后根据实际意义解题,并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进而画出正确的函数图象.解:随着木板面积S(m2)变小(或大),压强p(Pa)将变大(或小).(1)p=600S,所以p是S的反比例函数,符合反比例函数的定义.(2)p=错误!=3000(Pa),所以当面积为时,压强是3000Pa.(3)若压强p=600S≤6000,解得S≥,故木板面积至少为.(4)函数图象如图所示.方法总结:反比例函数应用的常用解题思路是:(1)根据题意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2)由反比例解析式及题中条件去解决实际问题.三、板书设计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应用类型⎩⎨⎧与数学问题相结合学科间的综合(物理公式)一般解题步骤⎩⎨⎧审题、准确判断数量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模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际问题求解教学过程中,将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自主构建数学模型,直观地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在引导学生建立新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开拓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解题技能.。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教案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应用;3.能够解决与反比例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特点;2.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实际问题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模型;2.如何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白板、彩色粉笔、教学PPT;2.学生准备:参考教材、铅笔、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道有关反比例函数的问题,如“小明去小卖部买了10张明信片,一共花了15元,那么20张明信片一共要花多少元?”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二、新知讲解(20分钟)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教师通过讲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示例,引导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特点。
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为:y=k/x(k≠0)其中,k为常数,称为反比例函数的比例因子,x≠0。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特点是:通过原点,单调递减,左侧和右侧的趋势趋近于x轴和y轴。
2.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师通过示例演示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如:a.两个物体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速度与时间成反比);b.人工作时间和效率的关系(工作时间与效率成反比);c.电阻和电流的关系(电阻与电流成反比)。
三、实例分析(2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模型来解决。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寻找问题中的关键变量和因果关系,然后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特性建立函数模型,并计算出相关的数值。
例1:甲乙两个工人同时做一件活,如果甲一个人能在8小时内完成,那么需要乙多少小时才能完成?假设两人的效率是相同的。
解析:设乙需要x小时才能完成工作,由题意可知,甲乙的工作时间和效率成反比。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可以列出方程:8×1=x×1,解得x=8/1=8(小时)。
四、拓展练习(15分钟)教师设计其他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自行构建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计算。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优秀教案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的特征我们都研究过了,那么,我们学习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呢?生:是为了应用。
师:很好。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究竟反比例函数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
二、新课讲解(一)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
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分析: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两个变量,然后看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的关若是则可用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去的值。
对应的就有唯一的一个p值和它对应,根据0.1m2。
(5)2是已知图像上某点的横坐标为不大于6000,求这些点所处的位置及它们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下面我要提一个问题,大家知道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两支双曲(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2)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低于1.6毫克时学生方可进教室,那么从消毒开始,至少需要经过______分钟后,学生才能回到教室;(3)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3毫克且持续时间不低于10分钟时,才能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病菌,那么此次消毒是否有效?为什么?。
九年级《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点。
3.能够应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
2.理解如何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1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向学生提问:“你们看到这张图中,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总结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然后教师再出示一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向学生提问:“你们看到这张图中,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图像中发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2.反比例函数的性质(2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并从数学公式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特点,如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函数图像在坐标平面中的位置等。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特点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点(30分钟)教师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展示如何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来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组数字序列,并带领学生计算出对应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将这组数字绘制在坐标平面上,并连线得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绘制不同的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4.反比例函数的应用(30分钟)教师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引入到现实生活中。
教师提供一组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据,如商品价格与销量的关系等,然后带领学生分析出这组数据满足反比例函数的条件。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5.拓展应用练习(20分钟)教师提供一批拓展应用题,让学生自主完成。
每道题目都提供实际生活的背景,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将解决过程和答案书写清楚。
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分组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从中发现不同的解题思路。
四、教学反思本堂课以图像、实例和应用为导入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分析实际问题中两个变量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2.能利用函数的图象解决问题,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几何直观.教学重难点:利用函数的图象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视察函数图象,写出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活动:先视察图象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老师活动:分别从解析式和图象的性质两个方面整理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来分析问题。
活动意图: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回顾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例1.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利用铺垫木板的方式通过了一片烂泥湿地.你能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吗? 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m2)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 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合计600 N,那么(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2)填写下表,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相应的函数图象.m )S(2p(Pa)(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 Pa,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4)视察函数图象,你还能得出哪些结论?学生活动:采用师生问答,小组交流的情势对本题的问题展开学习,进一步练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通过组内和班内交流,选择最优解题方案。
至少掌握一种解题方法。
老师活动:关注学生回答问题是否规范准确,引导学生实际问题自变量的取值,引导学生与之前的反比例函数图象进行对照,总结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活动意图:以实际背景为依托,培养学生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问题。
【巩固提升】1.为预防传染病,某校定期对教室进行“药熏消毒”.已知药物燃烧阶段,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y(mg)与药物在空气中的持续时间x(分)如图所示.请根据函数图象解答下列问题:(1)分别写出药物燃烧时及燃烧后y 关于x 的函数表达式.(2)当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大于或等于1.6mg 时,对人体有毒害作用,那么从消毒开始,在哪个时段消毒人员不能停留在教室里?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体会函数图象在解决问题中的直观性。
6.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路程和速度成反比的情况?”(如:当速度增加时,所需时间减少。)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奥秘。
d.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和数学运算素养。
2.3情感与态度:
e.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f.通过反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一般形式:强调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推导过程,以及k≠0的条件;
d.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灵活运用:学生往往在解题时容易忽略性质的应用,导致解题思路不清晰。
举例:针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绘制难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突破:
-通过动态演示或手绘示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绘制过程;
-强调k值的正负性对图像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绘制图像;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绘制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方法和心得。
6.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案
一、教学内容
6.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案:
1.教材章节:本节课内容依据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反比例函数及其应用》。
2.教学内容:
a.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一般形式;
b.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c.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行程问题、几何图形的面积问题等;
d.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学会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建模和数学应用能力。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精品教案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特点;2.能够应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3.学会用图表和公式表示反比例函数。
【教学内容】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特点;2.人口增长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3.用图表和公式表示反比例函数;4.解决实际的人口增长问题。
【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并预热课堂气氛:-你知道什么是函数吗?函数有哪些特点?-你听说过反比例函数吗?你认为它有什么特点?2.理解反比例函数(15分钟)讲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特点:-当x趋近于无穷大或无穷小时,y趋近于0;-y随x的增大而减小,y随x的减小而增大;-y与x的乘积为常数k。
3.人口增长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1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引入人口增长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假设地区的人口密度是反比例于土地面积的,写出人口密度D与土地面积A之间的关系式,并解释其中的常量k的含义。
4.用图表和公式表示反比例函数(20分钟)让学生练习用图表和公式表示反比例函数:-给出一个简单的反比例函数的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绘制图像,并写出函数的公式;-再给出一个图像,让学生尝试写出函数的公式。
5.解决实际的人口增长问题(2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的人口增长问题,来让学生应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地区的人口密度随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减少,当土地面积为10平方公里时,人口总数为2000人。
现在要求你计算当土地面积增加到100平方公里时,该地区的人口总数是多少。
6.拓展与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巩固学习内容:-反比例函数有什么特点?它与比例函数有什么不同?-除了人口增长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其他的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思维活跃度;-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程度;-学生解决人口增长问题的能力。
【教学拓展】教师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际问题和案例,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象的特征我们都研究过了,那么,我们学习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是为了应用.
[师]很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究竟反比例函数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
Ⅱ. 新课讲解
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你能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吗?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m2)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合计600 N,那么
(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
例函数吗?为什么?
(2)当木板画积为0.2 m2时.压强是多少?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 Pa,木板面积
至少要多大?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