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三首》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225张PPT)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225张PPT)

诗人分别从哪几个方位、角度观察了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书写,题写。 横看:从正面看。 侧:侧面。 各:都,分别。
诗意: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山岭,侧看则是陡峭的 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远处 近处 庐山呈现各种
高处 不同的景象。 低处
千姿百态
诗人为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原因: 只缘身在此山中 。
采用因果倒装的句式,融道理于景物中。 先写人们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再说明原因 是身在庐山之中。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 物也常如此。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 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 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摆脱主观成见。
9 古诗三首
诗中有画 景中融情
自然界里有许多美妙的事物,在诗人 的笔下,更是美不胜收。一起去诗中感受 一下万物之美吧。
1. 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 写“暮、吟”等13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 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 景象。
一道残阳 / 铺水中, 半江瑟瑟 / 半江红。 可怜 / 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 / 月似弓。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夕阳、江水、露珠、月亮。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夕阳。 铺:指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 所呈现的青绿色。
诗意:太阳快要落山了,阳光斜照在江面 上。江水一半呈现红色,一半呈现碧绿色。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共107张PPT)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共107张PPT)

朗读《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 雨》,概括你的朗读感受。
《望天门山》:__壮__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__柔__美
赏西湖之“晴”
水光潋滟晴方好 明媚
波光闪动的样子 想象
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的阳光洒 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
赏西湖之“雨”
山色空蒙雨亦奇 淡雅
云雾迷茫缥缈的样子 想象
1073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曾在西湖饮酒游 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大雨,两种不同 的景致,他都很欣赏,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交代事件背景
[宋]苏 轼
交代天气变化情况
苏轼 (1037—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zhān),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人。豪放派词人 代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象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从 中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 至此,回旋澎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上句中“断”“开”二字运用极其传神, 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之浩大声势;下句反 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 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从中间断开 楚江将天门山劈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思考:天门山本来就是隔江相对,诗人却把它 想象成是从中间劈开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想象神奇,化静为动,借山势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碧水东流至此回
到这个地方激起回旋
山势阻挡,江水撞击山石,激起回旋,汹 涌澎湃。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yáo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件(共28张PPT)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件(共28张PPT)

杜牧,汉族,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 文家。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多年为官。杜牧的诗 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 在晚唐成绩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纭,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4 借问:请问。
5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 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 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 十分和谐美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域优美。本 诗从篇法来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 环境、气氛,是“起”;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同学们再见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 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 节良辰,便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故乡的兄弟, 按照重阳节的风俗登高时,他们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 跳跃,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 更是千古名句。
除夕之夜,在国外留学的学子,仰望天空的 一轮,不由吟诵到: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 演变成放鞭炮。
2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3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 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 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 人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故乡亲人 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81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81张PPT)
1古2. 诗三首
——·新课导入·——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意思是说多读诗书可以让我们变得有 才气、有灵气,下面我们做个小互动, 一起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吧!
碰到下面的情景时,你会用什么诗词名句 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吗?
赞美朋友之间的 深厚友情时,我 会说……
当我们在思念故 乡或亲人的时候, 可以吟诵……
笔顺:
xūn

音序: X 结构: 上下 偏旁: 灬 笔画数: 14 组词: 烟熏火燎 利欲熏心
笔顺:
háng
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音序: H 结构: 左右 偏旁: 木 笔画数: 8 组词: 苏杭 杭州
笔顺:
hài

音序: H 结构: 独体 偏旁: 亠 笔画数: 6 组词: 亥时 辛亥
笔顺:
shì

音序: S 结构: 左右 偏旁: 忄 笔画数: 9 组词: 恃才傲物 有恃无恐
陆游(1125年 代表作品:《示儿》《关山月》 -1210年) 《书愤》《钗头凤》等
——·创作背景·——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 尖锐的时代。由于个人经历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 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 下了爱国的种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 忘被敌人霸占的中原领土,热切的盼望着国家的统一, 因此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孩子们。
注释 【王师】指南宋王朝的军队。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方。 【乃翁】你们的父亲。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翻译 等到朝廷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祭祀祖先时可
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 思 考 ·— 诗—人临终最 “悲” 的是什么?最 “盼” 的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课件(共27张PPT).ppt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课件(共27张PPT).ppt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思是: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只小船从水天相
接的远处驶来,好似来自天边。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是: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互为映衬,水面风平浪静,如同一
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感谢聆听
duàn 笔顺:
字义:①(长形的东西)分成两段或几段。②隔绝。
chǔ 笔顺:
字义:①古时指楚国。②清晰,清楚。
zhì 笔顺:
字义:①到。②至于。③极,最。
ɡū 笔顺:
字义:①单独,孤单。②孤儿。
fān 笔顺:
字义:①指帆船。②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利用风力使船前进。
〔天天门门山山〕〕今今安安徽东徽梁东 梁 山与与西西梁梁山山的的合合称。称东。 东 梁山在今今芜芜湖湖市市,,西西梁梁山山 在今马鞍鞍山山市市,,两两山山隔隔江江 相对对,,像像天然天的然门的户 门 户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古诗三首
认识生字
4

1

3
5
7




2
6


望天门山
李白
生平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自 称祖籍陇西成纪(今 甘 肃静宁西南)。他曾被 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作者名片
文学成就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最擅长的体裁 是绝句。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 为“李杜”。
yǐn 笔顺:
字义:①喝,有时候特指喝酒。②可以喝的东西。
chū 笔顺:
字义:①开始的一段时间。②开始的。③刚开始。
jìnɡ 笔顺:
字义:①镜子。②利用光学原理制成的帮助视力或做光学实 验用的器具,镜片一般用玻璃制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27张PPT)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27张PPT)

诵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cè fēn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侧峰庐缘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 题 庐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应该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瞰。
从这四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想要全面地看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 上进行观察。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题 西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示例: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 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 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 山的全貌,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这 两句诗借景说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 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峰”和“岭”有什么不同?
峰:高耸入云
岭:连绵不断
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 有什么不同?
远眺 重峦叠嶂
近观 危崖险岩
仰望 遮天蔽日
俯瞰 深沟幽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 想到哪组词?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我 身在庐山之中。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89张PPT)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89张PPT)
振作精神。
第三步:知内容
再读课文,选一选,填一填。 1.《示儿》的作者是___宋___朝的____陆__游____。“示儿”
的意思是_____给__儿__子__看___。这首诗是诗人临终前写 给儿子的,相当于诗__写__,__书__写____的意思, “临安”指南宋___都__城___,即今浙江__杭__州____, “邸”指___旅__店___。这是___宋_____朝的_林__升_____ 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指全国。 “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同“原”本来。 只。 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你们的父亲。 对祖先的祭祀。
【临安】 【邸】 【休】 【暖风】 【熏】 【汴州】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旅店。 吹。 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停止。 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已亥杂诗】 【生气】 【恃】 【喑】 【抖擞】 【不拘一格】 【降】
活力,生命力。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依靠。
是诗人在己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315首)中的一首 (第220首)。
拘是指拘泥,限制;格指规格,格局,形容不局限于一 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沉默。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降生。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朗读指导
朗读七言古 诗时,一般每句 的节奏划分是二 /二/三。红字词 重读。“//”比 “/”停顿时间 长一些。
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 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 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 把诗人难以平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课件(共39张PPT)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课件(共39张PPT)
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
古诗主题
《山行》是一首明艳、充满生气描写和赞
美深秋山林风景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
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
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竖向笔画端正,横画均匀。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
学写字
学写字
书写技能:“文”点画居中,横画宜短,撇与点交叉处正对上点。“刂”竖
画短,竖钩长,两笔端正,间距适中。
学写字
书写技能:“”点撇间距适中;三横画平行均匀,竖画居中。“皿”呈扁
形,竖向笔画间距均匀,两边竖向中稍斜,底横宜长。
学写字
书写技能:“艹”横画稍长,两竖居中,稍向中斜。“匊”撇短,横折钩下
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
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
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
爱好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
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
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是
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
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
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
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
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
tiǎo 挑战、挑灯
朗读古诗
在山中行走
题目
这首诗写的
是诗人在山
中行走时所
看到的风景。




作者简介
杜牧
(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
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8
一道长江水,数重高山,在交通不便的
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 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和“只隔”呢?
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 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 恋乡之情跃然纸上。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 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 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 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 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 道?
下这首《长相思》
h
28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 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 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h
29
【注释】
4.【程】道路、路程。 【榆关】即今山海关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5.【帐】军营的帐篷。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 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6.【故园】故乡 7.【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h
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泊 bó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jian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uán
泊:《绝句》门泊东吴万里船
h
6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 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山少?
h
7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京钟京钟京钟口山山口山口山瓜只只瓜只瓜只洲隔隔洲隔洲隔一数数一数一数水重水重重水重间山间山间山山,。,。,。。
5 古诗词三首
h
1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h
2
**诗人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时期著名的政 治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他的诗歌、散文都 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青少年时代随 父亲在钟山(今南京)居住,视钟山为第二故乡。
…… 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
有……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
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
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 有 ……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 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h
33
交流与讨论
1.三首古诗词的乡愁分别是由 哪些自然景物勾起的?
h
26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 畔行,夜深千帐灯。
gēng guō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 不成,故园无此声。
h
27
**诗人简介**
纳兰性德(1654—1685),字容若,康熙时宰相明
珠之子,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不久晋升一
等侍卫,文武双全,尤长于词,为清初词坛巨擘, 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宋后第一真词人”清 词三大家”之一。词风接近李煜,清新自然,隽永
“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 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 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
h
32
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 ,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 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 分离的痛苦啊!
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 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 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 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 “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 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h
12
古诗小擂台
比:“绿、到、过、满”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春风又过江南岸 春风又满江南岸
h
22
古诗小擂台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 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 “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 “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 封“说明书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 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 惟恐遗漏了一句!
h
23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 可触、可感,却不可见。
h
20
全诗的大意
洛阳城里秋风乍起,想要 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写封信,可 要表达的意思很多,一时竟不 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 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 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 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h
21
古诗小擂台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第二 句中的“欲作家书”, 一下子 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 所蕴涵的游子情怀。这平淡 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 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h
16
秋思
[唐]张 籍(jí)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jiàn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chónɡ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h
17
【注释】
1.意万重:思绪万千。
2.行人:此处指送信的使者。 3.开封:打开信封。 4.欲:想要。
5.复:又。
6.恐:怕,担心。
7.临:将要,快要。
h
30
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 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你从“一程一 程”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 到什么困难?
路陡,山高,水深……
h
31
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这样的声音在 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 你是怎么体会的?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h
9
【注释】
7.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 ”的意思。
8. 何时:什么时候。
9. 还:回到家乡。
h
10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 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 回到家。
h
11
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 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 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 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而此时正是什么 季节?诗人怎么说的?
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 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
h
24
交流与讨论
1.这首诗写出了洛阳秋天来临的风景。 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 中出现了怎样的思情呢?
2.面对秋风,你还能想起哪些思乡诗?
返回
h
25
秋思
[唐]张 籍(jí)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jiàn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zhònɡ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在这些四处飘泊的日子里,张籍能见到 父母慈爱的面容吗?……他能得到妻子细心 的照顾吗?……他能听到儿女亲热的叫换吗? …… 毫无疑问,张籍想家了!但他能回家吗 ?想家却不能回,张籍怎么办! 可是,离家 近十年的张籍,那他该有多少话要在家书中 说啊!同学们,你就是张籍,你在家书中会 对谁说?
h
19
原来,无论是“见秋风”还是“意万重”,词语背后藏着 的都是张籍的思乡情!张籍的思乡情还藏在哪儿呢?
1042年王安石入朝为官,1069年调王安石 任参知政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 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法。但王安石推行的变法 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朝廷 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 他,打击他。皇帝也逐渐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 王安石万般无奈,三年后,他辞去了宰相的职务, 回到了南京的家中,从此寄情于山水。
超逸。有《通志堂集》《饮水词》。清康熙二十一
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
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长相思》及
《如梦令》。作于出关前后之途中。作者出关时冰
雪未销,又离开了京城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
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
寞,于是不由人思念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
2.三首古诗词表达的主题都是 乡愁,但是表达方法却是不同的? 分别是怎样的?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或词进行 改写。
返回
h
34
再见!
h
35
h
3
**创作时间**
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
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的王安石,已经
历了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
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
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
是勉强的、违心的。
这首诗写于1075年初,当时王安石
接到皇帝的命令,第二次要他担任
宰相,他即第二次要他即乘船从京
口渡江到达瓜洲。此诗抒发的是他
是啊!一个“绿”字使我看到了 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 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 各色的野花,江h 南的小桥流水人家。13
bó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jian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uán
h
14
秋思
[唐]张 籍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说不尽”“又开 封”
同学们,他为什么会担心说不尽呢? 张籍“又开 封”是在什么时候?同学们,我就是捎信的人,可我 怎么也不明白,张籍为什么要这样做?谁能告诉我?
设计“行人”与张籍的对话:张籍啊张籍, 我就要走了,我也急着要回家呀!你为什 么还叫我停下,要把信打开呢? 同学们, 你们是否看到,张籍把信开封之后,他做 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