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18.变态反应的概念类型、发病机制及结局

合集下载

药理学变态反应名词解释

药理学变态反应名词解释

药理学变态反应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药理学变态反应是指人体对药物或化学物质产生异常或不良反应的现象。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虽然药物的使用可以带来许多益处,但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

有时候,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与预期效果相反,引发一系列不良的生理或病理反应,这就是药理学变态反应。

药理学变态反应可以包括过敏反应、毒性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过敏反应是指人体对药物成分或其代谢产物产生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呼吸困难、皮疹等。

毒性反应是指高剂量药物或药物代谢产物对机体正常组织或器官产生有害作用,如肝脏损伤、肾脏功能损害等。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同时或连续使用多种药物时,这些药物之间相互影响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如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抑制或增强作用。

药理学变态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个体差异、药物特性和使用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药物的选择、使用方法的确定以及合理的剂量管理都显得非常重要。

了解药理学变态反应的定义、常见类型及其发生机制对于预防和应对药物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将详细介绍药理学变态反应的定义以及常见的变态反应类型,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了解和知识。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文章结构部分旨在向读者介绍本文的组织框架,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顺序。

本文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通过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的介绍,引导读者对本文的主题和目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在概述中,将对药理学变态反应这一主题进行简要的概括,让读者对文章主要讨论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文章结构部分,则对本文的各个章节进行简要的介绍,为读者提供了阅读指南,使其能够更好地跟随文章的逻辑发展。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变态反应的定义和常见的药理学变态反应。

在变态反应的定义部分,将对变态反应进行详细的解释和界定,包括其定义、特征和发生机制等。

(完整word版)变态反应的分型

(完整word版)变态反应的分型

变态反应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超敏反应 ,是指已被某种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超常的或病理性免疫应答.其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变态反应是一种过强的免疫应答,因此具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即特异性和记忆性.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等;也可是半抗原,如药物,化学制剂等;还可是自身抗原如变性的自身组织细胞等.根据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通常分为IV型.前III型由抗体介导,第IV型为细胞免疫介导.临床上发生的变态反应常见两型或三型并存,以一种为主.而一种抗原在不同条件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一)I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为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时所发生的急性变态反应.如临床常见的过敏性哮喘,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均属I型变态反应.其基本特点是:发生快,消失快,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其发生机制是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与再次接触的变应原结合后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通常无组织细胞损伤.1.变应原种类:(1)吸入性:植物花粉,真菌,尘螨,昆虫,动物皮毛等.(2)食入性:奶,蛋,海产品,菌类食物,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3)其它:药物,化工原料,污染空气颗粒等.2.参与的免疫细胞:(1)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这两种细胞表面均具有IgE Fc受体,可与IgE的Fc段结合.同时这两种细胞的胞浆内均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其内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 (2)负反馈调节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直接吞噬,清除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释放一系列酶灭活生物活性介质.3.参与的免疫分子――抗体:IgE为主,IgG4也可参与.IgE由变应原入侵部位粘膜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对同种组织细胞具有亲嗜性,其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4.参与的生物活性介质及生物效应: (a)颗粒内储存的介质:组胺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其通透性,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引起痒感;激肽原酶使血浆中激肽原变为缓激肽,扩张毛细血管,增加其通透性,平滑肌收缩,引起痛感;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在反应局部聚集。

复旦大学医学历年试题(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

复旦大学医学历年试题(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

复旦大学医学历年试题(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生理学( 一 ) 绪论1. 内环境相对恒定 ( 稳态 ) 的重要意义。

2. 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 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 二 ) 细胞的基本功能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 原发性和继发性 ) 、出胞与人胞。

2. 细胞膜受体。

3. 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4. 兴奋、兴奋性和可兴奋细胞 ( 或组织 ) 。

5. 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静息电位和钾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和电压门控离子通道。

6.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7.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 三 ) 血液1. 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

2.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3. 血细胞及其机能。

4.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5. 血液凝固与止血。

6. ABO 和 Rh 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 四 ) 血液循环1. 心脏的本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原理,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和调节 , 心音。

2.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及其简要原理,心肌的电生理特性,自主神经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3. 血管生理:动脉血压相对稳定性及其生理意义,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自流的因素。

微循环。

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4.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脏及血管的神经支配及作用,心血管中枢、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及其他反射。

心脏和血管的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5. 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 五 ) 呼吸1. 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2. 呼吸气体的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

气体在肺的交换。

通气/血流的比值及其意义。

气体在组织的交换。

3.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物理溶解、化学结合及它们的关系。

氧的运输及氧解离曲线。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二、类型: 1.T细胞缺陷 是一种遗传病。由胸腺发育不全引起。患 病动物表现为发热、厌食、沉郁、呼吸道或 消化道感染,或出现运动失调、角弓反张等 神经症状。 患病动物只发生细胞免疫的缺损,血清免 疫球蛋白浓度在正常范围内。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2.免疫球蛋白(Ig)缺陷病 (1)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症:是体液免疫(B细胞) 缺陷。属遗传病,只在某些品种的马驹(如阿拉伯马 驹),引起缺陷的基因与性染色体连锁,只在雄性动 物中发生。发病日龄可在出生后第6天开始,表现为 发热、咳嗽、鼻炎。抗生素治疗只能短期缓解,终因 呼吸道反复感染而死亡。 (2)选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本型不是所有的免疫 球蛋白都缺乏,是某一种免疫球蛋白缺乏,可分为 IgA、IgG、IgM缺乏等。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1、局部过敏反应 由花粉、灰尘、霉菌等引起 (变应原),常见躯干、背部、 四肢、耳、面部等处皮肤,出 现骚痒、红斑、疹块(荨麻疹)。 如犬吸入性变应性皮炎。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2 、过敏性休克
多由药物(青霉素、磺胺药)、 血清、其它异体蛋白等引起。表 现为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呼吸 困难、肌肉颤抖抽搐,皮肤骚痒 水肿。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Ⅰ型变态反应
又称过敏反应或速发型超敏反应。 机理:是由抗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 粒细胞上的IgE分子结合,触发该细胞 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引起平滑肌收缩、 出现呼吸困难、呕吐、腹泻、心力衰 竭等症状。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病理变化: 血压下降、脉微、体温下降,全 身出冷汗,呼吸困难、肌肉颤栗、 抽搐、皮肤搔痒,出现水肿或荨 麻疹等。严重导致休克。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

3、 变应/哮喘"生活卫生说"流行病学依据 1) 亲兄弟姐妹多的家庭变应发生的危险以第 一胎最高,以后几胎发生特应性的危险性逐一 下降。2)在儿童特应性的危险性与发生感染次 数成反比。3)多发性硬皮病病人患变应/哮喘 的患病率下降。4)寄生物感染的病人在用抗结 核治疗后血清IGE水平下降。5)出生在"人智 家庭的儿童特应性患病率教低。6)近50年"西 方化"生活环境卫生优良地区,变应/哮喘的患 病率急剧上升,数倍于卫生落后地区。
变态反应性疾病新观念、新进展
一、 概述: 1、 定义:变态反应-免疫机体-再 次接触相同变应原反应过强的病 理性免疫反应。生理功能紊乱 (或)组织损伤.是一全身性疾病。
1、 定义:变态反应-免疫机体-再次接触相同
变应原反应过强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生理 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是一全身性疾病。
2、 抗体:抗原机体免疫系统B淋巴细 胞增殖分化与浆细胞分泌一类具有与 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Ig,即抗体. 多样性: IgG、A、M、E、D。 特异性:与特异性抗原结合。 亲细胞性:IgE的FC段与肥大细胞活嗜碱 细胞表面的IgE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相应 致敏状态(维持半年至数年) 当再遇相同抗原à 过敏反应.

2、 临床意义与类型:常见性与多发性、 多样性。 常见性:涉及临床各科。内科种血清病、 哮喘、过敏休克、输血反应、药物过敏反 应、疫苗接种反应-发热,脑炎等,是十分 常见的。 多发性:发病率高,37.7%、 48.0%--国内;国外统计10-20%,近年 调查达40%。WHO变应性疾病列为 21世纪重点研究和防治的疾病.

趋势:1)纯化标准化各种重要变应原-弄清其 (如花粉、螨等)致敏决定簇,以基因重组等 法制备更有效更安全的类变应原或聚合变应原。 2)深入进行遗传学研究阐明过敏体质的遗 传基因控制变态反应的发生与发展.3)研究 变态反应形成的影响因素和调节因素,以利对 此类疾病的防治.4)运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 和遗传学的知识与技术,从中西结合的途径, 生产细胞因子与介质的拮抗剂;以杂交瘤技术 研究抗IgE、抗IgG4,抗IgM单抗,以防治 各型变态反应病。

变态反应ppt演示课件

变态反应ppt演示课件
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
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
38
变应原

可溶性抗原
.
39
发生机制

可溶性IC的形成

大分子IC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小分子IC易被肾脏滤过排出 中等大小IC随血液循环,易于沉淀
IC(immune complex)免疫复合物
. 40

可溶性IC的沉积
. 8



IgE和肥大细胞高亲和力FcεRⅠ受体结合的结构基础
.
9
效应细胞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粘膜组织下结蹄组织内靠近血 管)、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外周血)高水平表达 高亲和力FcεRⅠ,胞浆内含大量嗜碱性颗粒(含组胺 等),与急性期反应有关。

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M细胞等也有
.
5
常见的几种变应原
Dust Mite
格链孢子
长蠕孢子
禾本科花粉 豚草花粉
.
6
二、发生过程及反应机理
• 致敏阶段——变应原→机体→IgE→IgE-细 胞 • 发敏阶段——相同变应原→致敏机体→AgIgE-细胞→细胞膜稳定性下降,通透性增加, 细胞内颗粒脱出。
• 效应阶段——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引起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分 泌增加等。
IgG、IgM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 借助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裂解 靶细胞 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 调理作用 ADCC作用
. 30


.
31
.
32
ADCC杀伤表面带有抗体的靶细胞

33
.
34
常见疾病

变态反应——百度百科

变态反应——百度百科

变态反应——百度百科2014-4-24 摘编变态反应也叫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人们日常遇到的皮肤过敏,皮肤骚痒、红肿,就是一种变态反应。

中文名变态反应别称超敏反应应用学科生物适用领域范围医学适用领域范围生态学表现皮肤过敏目录1概述2发生条件3特点和常见病4流行病学5分类▪Ⅰ型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Ⅳ型变态反应6鉴别▪疥螨▪肠阿米巴病▪隐孢子虫▪分型免疫成分损伤机制寄生虫感染举例1概述若机体已被某种寄生虫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二次免疫应答增强,或长期受染,早期过去后的机体反应相似于二次免疫应答反应。

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免疫病理变化),即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或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reaction)。

1963年起Gell与Coombs按变态反应发生发展的近代知识,首先提出四型分型法,即Ⅰ型——速发型(immediat type),Ⅱ型——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细胞溶解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immunecomplex type),以上3型均由抗体所介导;而Ⅳ型——迟发型(delayedtype)或细胞介导型(cellmediated type),由[1]所介导。

2发生条件变态反应[2]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主要条件:一是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的特应性体质,这是先天遗传决定的,并可传给下代,其机率遵循遗传法则;二是与抗原的接触,有特应性体质的人与抗原首次接触时即可被致敏,但不产生临床反应,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就可发生反应,其时间不定,快者可在再次接触后数秒钟内发生,慢者需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

3特点和常见病变态反应的是伴有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005年,在世界首个过敏性疾病日,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公布对30个国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国家的12亿总人口中,22%(2亿5 千万人)患有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结膜炎、湿疹、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和严重过敏反应等。

变态反应学

变态反应学

图:Ⅰ型变态反应的机理!!! 型变态反应的机理!!! 变应原→机体 肥大细胞、 变应原 机体→ Ig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机体 肥大细胞 ↓ 变应原(再次) 肥大细胞、 变应原(再次)→IgE-肥大细胞、IgE-嗜碱粒细胞 肥大细胞 嗜碱粒细胞 ↓ 脱颗粒 ↓ 释放活性物质 组织胺、 羟色胺 羟色胺) (组织胺、5-羟色胺) ↓ (全身体) 全身体) 过敏性休克 皮肤 荨麻疹 呼吸道 哮喘、 哮喘、变应性鼻炎 胃肠道 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 腹痛、 腹痛、腹泻
二、分 类
变态反应分为Ⅰ Ⅳ四个型: 变态反应分为Ⅰ-Ⅳ四个型: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Ⅰ型); 细胞毒型( 细胞毒型(Ⅱ型); 免疫复合物型( 免疫复合物型(Ⅲ型); 迟发型( 迟发型(Ⅳ型)。 前三型是由抗体介导的, 前三型是由抗体介导的,共同特点是反应发 生快,故又称为速发型变态反应; 生快,故又称为速发型变态反应; Ⅳ型是 细胞介导的,由于反应发生缓慢, 细胞介导的,由于反应发生缓慢,称为迟发 型变态反应。 型变态反应。
这些活性物质可导致毛细血管扩张、 这些活性物质可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 通透性增加、皮肤粘膜水肿,血压下降, 通透性增加、皮肤粘膜水肿,血压下降,腺 体分泌增多及呼吸道和消化道平滑肌痉挛等 一系列过敏反应症状。 一系列过敏反应症状。 作用于皮肤导致荨麻疹;作用呼吸道,导致 作用于皮肤导致荨麻疹;作用呼吸道, 过敏性鼻炎、哮喘、呼吸困难;作用消化道, 过敏性鼻炎、哮喘、呼吸困难;作用消化道, 导致呕吐、腹泻和腹痛;作用于全身, 导致呕吐、腹泻和腹痛;作用于全身,则引 起血压下降、全身性休克甚至死亡。 起血压下降、全身性休克甚至死亡。
Ⅱ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输血反应:一般发生于ABO血型系统不相容的输 输血反应:一般发生于 血型系统不相容的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